情深似海團圓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李凌君(蘆荻社區灶咖/呷安心社區食農教育召集人)
你對粽子的印象是什麼?南部粽、北部粽、粿粽、甜粽……,每到端午節總會看到媒體上出現“南北粽大作戰”、“各家粽子大PK”。飯店也推陳出新,結合創意,粽子包山包海,烏魚子、干貝樣樣來,早已眼花撩亂。早期屈原投江的故事,也已被嘗鮮嘗新所取代。
更常聽到的是“粽子熱量高、糯米不好消化,不能吃太多啦!”,或“今年不要包粽了啦,家裡人又吃不多,買外面的就好!”這些對話是否也曾出現在你家的日常?但粽子在台灣不僅是端午節才吃,在勞動人口聚集的村落、鄉下早餐店,仍有不少人選擇吃粽子當早餐,儲備一整天的能量;也有人將肉粽當作『飯丸』,一顆有米、有肉、有菜,方便又能呷粗飽。粽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未缺席過,更保有豐富的文化與知識,走~跟著蘆荻社區灶咖一起來認識吧!
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鹹香的貢寮紅豆肉粽是“蝦趴”阿嬤的愛之味

林奇虹,民國40年次,出生於新北市貢寮區。因為家貧,16歲時嫁給大她15歲、從南投竹山到台北打拼的鐘錶師傅莊定安。剛結婚時奇虹吃了不少苦頭。稚嫩年輕的她,面對婚姻與家庭迎面而來的挑戰與衝擊,有好幾次只能嚎啕大哭,感受到無助與生氣。所幸先生定安很疼惜奇虹,捨不得讓她吃苦。
鐘錶事業在努力經營下攢了錢開了一間店,經濟無虞。兩人在退休之際積極安排生活,學習、出遊、參加社團聚會、運動,生活非常充實!奇虹的母親林陳玉鳳,民國21年次。隨著奇虹結婚,玉鳳與其他子女也陸續搬到台北,清明與過年都會一起回貢寮老家。
端午節是家中的大事,玉鳳會提早跟信任的肉販、商家購買食材;乾香菇要買一斤700元的,金勾蝦要飽滿香氣足夠,紅蔥頭在包粽前兩天就要先挑選洗淨日曬,每樣食材包含粽葉都不得馬虎。
“自己要吃的就要包好一點。”每回包粽數量至少200顆起跳的玉鳳,曾獲得社區包粽比賽季軍的實力認證。
玉鳳包粽時俐落豪爽,粽子品嘗起來韻味十足,讓人一吃就會感覺到是“阿嬤ㄟ古早味”;很難想像玉鳳是到婚後才開始學包粽。返璞歸真,每樣食材細緻處理,不過度添加調味,讓食材充分發揮;真功夫都收斂在60餘年的包粽歲月裡!
88歲的玉鳳說話中氣十足、健步如飛。這樣的印象是來自於2016年奇虹、定安帶著玉鳳參與蘆荻社區大學『嘉南沿海地帶尋寶趣』產地之旅。奇虹和定安是蘆荻社大資深學員,也是『呷安心社區食農教育』的推廣員;每週遠從內湖來蘆洲上課,樂於分享及熱忱投入,總能帶動鼓舞周遭的年輕人。在社大學習烹飪10年的奇虹,也在2017年蘆荻社區灶咖成立、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時,和媽媽玉鳳一起受邀擔任包粽達人,一當就是連續三屆。
〔貢寮紅豆肉粽〕是玉鳳的家鄉味,浸泡10小時的紅豆,搭配醃製梅花肉、費時煸炒至金黃酥脆的紅蔥頭、菜脯、香菇和金勾蝦,長糯米一定要用舊米。完成所有備料程序,再發揮玉鳳包粽『催落去』的密技,將成串的肉粽入鍋中水煮。玉鳳特別交代『粽子放入鍋後,整串粽子一定要提起抖三下,粽子才能受熱均勻!』
參與者在博覽會上回饋玉鳳『看著阿嬤細細的處理每一樣食材,在現代步調快速的社會裡是一種“享受”。』交流中玉鳳也想起小時候用沙子練習包粽的記憶,也能作為現代親子的體驗活動。阿嬤包的粽,是念想和牽掛;每年遵循傳統的作法,不變是最雋永的味道。
▲包粽達人林陳玉鳳和女兒林奇虹,教大家邊包邊學粽。
▲玉鳳阿嬤的貢寮紅豆粽。

輸人不輸陣~全家人一起勞動分工的十全粽

李景文,民國42年次,台南東山人。17歲之前一直在家鄉務農,國小畢業後當了三年放牛的小孩;剛好同村北上工作的友人返鄉,便決定和友人一同到士林大西路當學徒學做皮鞋。
因手巧心細,兩年便出師,開始在台北遼寧街的皮鞋店製鞋。在親友介紹下,認識了來自彰化縣二林鎮的吳含笑小姐。兩人於李景文退伍後結婚,定居蘆洲,並在婚後隔年生下兒子李鴻源。
李鴻源,民國67年次,為蘆荻社大資深學員與志工。白天是保全系統工程師,下班之後是〔熱炒久久三蘆社區報〕副總編輯。外表憨厚靦腆的鴻源,極富正義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除了投入庶民辦報,也是〔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的核心幹部,推動太陽能庶民教育;同時也參與〔呷安心社區食農教育〕產地之旅,共同推廣友善農產品。
在蘆洲出生長大的鴻源,經歷淹水時代。兒時上學途中還會經過芭樂園,早餐沒吃飽隨手一摘就有香甜土芭樂可以吃。爸爸景文也鍛鍊鴻源跑馬拉松。小小年紀參加比賽,就贏得獎牌上凸台;每年家鄉龍眼成熟時,也會跟著爸爸一起回到台南老家收成,再由媽媽含笑拿至市場賣。
在社大投入學習超過十年的鴻源,也創造機會邀爸媽來社大參與。2018年李景文和吳含笑受邀擔任蘆荻社區灶咖第二屆『包粽博覽會』包粽達人,我們好奇的問『十全粽』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是一個家庭口味史演化的過程!
“愛吃什麼就放什麼!最早家裡只有包五到六種,後來再增加到八種食材。為了這次博覽會,輸人不輸陣!再加入筍子丁和豬後腿肉,十全十美!”鴻源代替含蓄的媽媽含笑說。包粽在鴻源的家中,一直是共同分工的勞動。細膩的景文負責炒料,鴻源擔任廚房水腳(台語:辦桌裡助手的角色)負責清洗前置;加上含笑一起包粽。為求新鮮美味,包粽當天凌晨四點得出門採買,當天採買當天包。不到中午,就有美味粽子可以享用!
十全粽總計有『香菇、土豆、櫻花蝦、蛋黃、麻竹筍、菜脯、紅蔥頭、栗子、梅花豬後腿肉、糯米』十種。粽葉連同粽繩都要一起清洗,香菇要用埔里菇,泡軟清洗後再切才乾淨;選用梅花肉,才富有彈性不肥膩。每一樣食材都處理得非常乾淨、恰到好處。
包好入鍋水煮一小時半,現吃最好吃!八歲開始包粽的含笑,最早學習綁粽的記憶也是小時候在農村就地取材,從玩沙開始學起。後來跟著媽媽一起包,即使成家在蘆洲,依然保持家鄉的傳統。景文笑著說:『十全粽外面買不到,櫻花蝦成本很高,自己吃的最安心。外面一顆最少要賣60元,連工錢都賺不到。』包粽是珍惜與朋友分享的心情,是最到位的到味!
▲包粽達人吳含笑和李景文。
▲包粽的秘密武器油蔥酥~達人李景文親自熬製豬油與炸的金黃。

粽子的身世,跨越東南西北與國界,攜帶著每一個家庭/家族愛的故事

三重、蘆洲是一個勞動群聚的城市,隔著淡水河與台北市毗鄰而居。打開Google地圖,會看到像是一座島嶼的形狀。從清朝時期唐山過台灣的屯墾務農家族,到1960年工業化時代迎接從農村來到都市打拼的人口;後期1990年更有飄洋過海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姊妹,以及近年因都市計畫、捷運開通帶來的上班族、小家庭及退休族群。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因著勞動而移動,認真生活在這個移民之島上。庶民的飲食,也反映出這座島嶼的多元樣貌。
民國49年出生於苗栗銅鑼客家山村的吳仁禮,為了逃離農村,高職畢業後就北上當車床學徒,並在三重成家立業。仁禮除了是蘆荻社大資深學員與志工外,習畫多年的他也是黑手畫家。中年之後承接起家裡的柚子果園,每週往返苗栗和三重。
仁禮和太太王淑玲受邀擔任第二屆包粽博覽會的包粽達人。由於媽媽年事已高,仁禮特地用手機錄影,錄下媽媽描述包粽的材料與過程;和太太一起反覆操作和試包,同時也將媽媽的味道傳承下來。
老母親的客家雞湯粽,源自於農村早期養雞、鴨、豬、牛。拜拜過節時就會殺雞,加上當時村莊的鄰居也都利用雞湯拌入包粽的白米中,連同餡料一起翻炒,吃起來特別清香。這一味也成為媽媽的家傳粽。
▲第一次包粽就獻給灶咖包粽博覽會的吳仁禮和太太王淑玲。
來自印尼坤甸市客家聚落,因婚姻而移動至台灣三重的房碧玉,祖籍廣東;在家裡講的語言,是融合一點印尼語的客家話。包的粽是外形極似“甜筒”的鹼粽。利用未日曬過的生竹葉,長、圓糯米各半,加上一點點鹼粉。
特別的是水煮完品嘗搭配的沾醬,以家鄉常用的椰奶、椰糖和植物七葉蘭調製而成。吃過的人都會驚豔!碧玉在包粽博覽會上靦腆的說:『今天是第一次包,在家都是媽媽包給我吃。這是我家鄉的甜粽!』
同樣因為婚姻移動至台灣三重的楊亞嬌,來自越南邊和。因為包粽博覽會的關係,也是第一次在台灣包越南粽。
越南粽是日常的小吃,不只是端午,過年也會吃。個頭份量十足、長筒狀的越南粽,芭蕉葉洗淨日曬,一層一層放入以椰漿和七葉蘭調味過的糯米、綠豆仁、芭蕉和三層肉,味道細緻。
但第一個遇到的挑戰就是“都市裡要去哪兒找芭蕉葉呢?”大夥兵分各路,從自身關係網絡一一詢問,發揮田野採集精神;最後是在林口,蘆荻社大志工章吉良自宅旁的菜園找到。大片的芭蕉葉,得依靠汽車運送;洗淨之前,要先整理分割成適當大小;是結合手工業的包粽技藝呀!
從仁禮、碧玉到亞嬌,來自不同的地方、成長環境和人生際遇,卻因為包粽博覽會,在日久他鄉成故鄉的“新故鄉”第一次包粽和大家分享,傳承媽媽的滋味。從粽葉、米粒、餡料、煮法到沾醬,承載的是一個家族移動與勞動的歷史,是面對生命選擇昂首向前的故事。
▲來自印尼的房碧玉和來自越南的楊亞嬌,在第一屆包粽博覽會分享家鄉的美味。照片小女孩為亞嬌女兒方姵文。

哈囉~你好嗎?咱們一起來包粽

作為主辦包粽博覽會的我,粽子在我的生活世界裡是遙遠的。五年專科的護理教育,很習慣使用熱量、營養標示來看待『食物』。在博覽會之前,更是好幾年不曾吃過粽子。“粽子不要買那麼多啦!又沒有人要吃!”正是我家每到端午的經典對話。看到粽子引來的“副作用”,就會倒吸一口氣,而未曾真正認識她的內涵。
2017年辦完第一屆包粽博覽會的當晚,迎接我的情緒卻是沮喪挫敗。作為社區灶咖開幕的首場活動,我眼光注視的是自己完不完美、有沒有好好發揮『組織者』調度領導的角色。對粽子陌生的我,得依賴土法煉鋼,把握每一個參與達人包粽的過程。努力死記“北部粽是拌炒過再蒸,南部粽就是水煮”,一邊記又一邊忘;以破碎的台語和達人們溝通,努力寫清楚每一個包粽步驟,深怕遺漏或寫錯。
『硬著頭皮』,大概是當時的心情寫照。五官知覺尚未打開吸收,更多的還在方法的掌握與磨練。到辦理第二屆,在前面的經驗和團隊夥伴的幫助下,似乎打通了一點關節,開了一點眼界。不僅教學,也加入品嘗的環節,籌備之餘也多了餘裕加入更多的互動。
我的夥伴張美惠,來自彰化縣芬園鄉的農村小孩。高中後就離家生活,隨著工作在不同的城市定居,最後落腳蘆洲。
飲食對美惠而言充滿複雜的情感。兒時餐桌上阿公吃的又鹹又甜的醬菜、富有實驗精神作粿作粽的媽媽,廚房勞動現場也是家人張力角逐的戰場……美惠平日飲食清淡,說自己對食物無感,卻又有格外敏略的味覺和嗅覺,一嘗就能猜出裡面有什麼食材。
第一屆包粽博覽會,美惠邀請媽媽特地從彰化北上,來教大家包粽。當天早上美惠媽媽蔡續、妹妹、弟弟、弟媳全家總動員,還帶著一布袋的新鮮玉米來分享。蔡續跟大家介紹時說:『以前作小姐時什麼都不會。結婚後鄰居就說你怎麼那麼懶惰,都不會包粽,也不會作粿。』鄰居的“雞婆”激起蔡續的鬥志,作粿、中秋做餅、綁粽、醃漬、種菜樣樣來。
蔡續謙虛的說,『我包粽比較憨慢(台語:不俐落),女兒叫我來漏氣的啦!今天跟大家一起學習!』平時情感表達內斂的美惠,臉部線條柔和放鬆許多,拍照記錄媽媽包粽,也擔任小幫手。
飲食所乘載的家庭記憶與心事,也許厚重,甚至交織著愛恨情仇。關於離家與回家,食物留給我們的味道和情感,不會遺失、也不會遺忘,她一直都在我們身上。
蘆荻社區灶咖連續三年舉辦包粽博覽會,我們希望每年端午時,左鄰右舍和社區民眾就會想起“到灶咖包粽!”包粽不在只是儀式性的象徵,從原本家內的勞動,擴大成為社區共同的“活”。即使我們身在都市,也能擁有農村裡順應節氣與自然的韻律。反思現代化社會的規律生活,不應只依照個人成就的效率所定義;生活的時間感,更需落回到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包粽,就像對於來年的祝福與承諾;吃下這口粽,滿懷力量,繼續前進。▌
▲2020跟著林陳玉鳳阿嬤學包粽。
▲2020跟著李吳春桃阿嬤學包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農村反思 的其他內容
我們有兩個灶、兩口鍋,每次煉製糖蜜約需八個工作天。我們常是四個基本成員,加上一些義工幫忙,至少花費兩天。製程從鋸甘蔗→整理甘蔗→清洗→陰乾→榨汁→用大灶熬煮10小時左右→熄火→裝罐→標示,才算大功告成。
關山村的有機黑糖的味道,是一種暨粗獷又纖細,暨單純又深奧的味道,黑糖裡淺藏著關山村民不服輸,不怨艾,積極奮發的意志,這是一種其他地方,絕對無法製作出的黑糖味道。
醃鹹菜,是家家必做的事。在我小學二、三年級時,幫忙鋪曬和收集。當年一起跳耀的青蛙,各自長大老了,誰把這件事傳下去?鄉土的鹹菜,是否永遠冰在腦裡?鐵牛車挨著坑邊,一 棵棵的鹹菜被秤了再上車。這是全家人過年的費用,孩子註冊費的來源。愛土地、肯賣力,老天一定賞上飯吃。
這是我第一次從頭到尾,親手製作客家酸菜的經歷,不知道會不會是最後一次?不管怎樣,這次的機會,讓我擁有了與一般客家小孩所共有的回憶。當下次吃到客家酸菜時,可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除了文字敘述以及照片拍攝,最珍貴的,莫過於人們具體經驗的累積,而這是偷也偷不走,也無法一再複製貼上的寶貴經歷。
客家人在稻穀秋收到春耕這二、三個月期間,往往會種些蘿蔔和芥菜。大量收成後,短時間內也吃不完,就將蘿蔔醃製曬成蘿蔔乾,芥菜醃製成酸菜。吃不完的酸菜將它曬到半乾裝瓶即為「福菜」,曬到全乾就成為「梅干菜」。
農業時代,人們對於自己吃的食物是十分了解。不僅自己栽種、製作、保存,把食物的每一分都善用;更在變化的過程,展現無窮的創意。在阿嬤逐年變化年糕的料理上,看見長輩為家人備食的心,也吃到珍惜食物的意。
我們有兩個灶、兩口鍋,每次煉製糖蜜約需八個工作天。我們常是四個基本成員,加上一些義工幫忙,至少花費兩天。製程從鋸甘蔗→整理甘蔗→清洗→陰乾→榨汁→用大灶熬煮10小時左右→熄火→裝罐→標示,才算大功告成。
關山村的有機黑糖的味道,是一種暨粗獷又纖細,暨單純又深奧的味道,黑糖裡淺藏著關山村民不服輸,不怨艾,積極奮發的意志,這是一種其他地方,絕對無法製作出的黑糖味道。
醃鹹菜,是家家必做的事。在我小學二、三年級時,幫忙鋪曬和收集。當年一起跳耀的青蛙,各自長大老了,誰把這件事傳下去?鄉土的鹹菜,是否永遠冰在腦裡?鐵牛車挨著坑邊,一 棵棵的鹹菜被秤了再上車。這是全家人過年的費用,孩子註冊費的來源。愛土地、肯賣力,老天一定賞上飯吃。
這是我第一次從頭到尾,親手製作客家酸菜的經歷,不知道會不會是最後一次?不管怎樣,這次的機會,讓我擁有了與一般客家小孩所共有的回憶。當下次吃到客家酸菜時,可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除了文字敘述以及照片拍攝,最珍貴的,莫過於人們具體經驗的累積,而這是偷也偷不走,也無法一再複製貼上的寶貴經歷。
客家人在稻穀秋收到春耕這二、三個月期間,往往會種些蘿蔔和芥菜。大量收成後,短時間內也吃不完,就將蘿蔔醃製曬成蘿蔔乾,芥菜醃製成酸菜。吃不完的酸菜將它曬到半乾裝瓶即為「福菜」,曬到全乾就成為「梅干菜」。
農業時代,人們對於自己吃的食物是十分了解。不僅自己栽種、製作、保存,把食物的每一分都善用;更在變化的過程,展現無窮的創意。在阿嬤逐年變化年糕的料理上,看見長輩為家人備食的心,也吃到珍惜食物的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民國六十五年,雲南傈僳族的「饒八妹」帶著李福英兩姊弟到桃園忠貞新村投靠祖父在市場裡賣起滇緬家鄉味「米干」,後來饒八妹的大女兒「李詩梅」跟著丈夫「王根深」到桃園,民國七十年開始也在市場裡做起米干的生意,因為李詩梅的小名叫「阿美」,所以以阿美為名成為龍岡地區最出名的「阿美米干」。
我從小就喜歡吃粽子,從阿嬤綁的月桃肉粽,到外婆做的冰涼沾蜂蜜糖漿、柔軟香甜的鹼粽。到了台南唸書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家每戶都吃月桃粽,當時在學校附近慶中街相當有名的楊哥楊嫂肉粽,月桃粽居然只是其中一個品項,而且還不配擁有完整的葷食內餡,只是包花生糯米的菜粽。吃到市面上再怎麼好吃的水煮粽,還是會略感惋惜
Thumbnail
端午吃南部粽?北部粽?,朋友居然說:「最討厭粽子裡的鹹蛋黃了!真搞不懂為什麼粽子要包鹹蛋黃?」 鹹蛋黃是粽子的靈魂,粽子可是因為鹹蛋黃而存在的呀! 有鹹蛋黃的就是好粽。 有記憶以來,我最常吃的粽子是阿嬤包的粽子,糯米用蝦米炒得香噴噴的之後,加上滷三層肉、香菇、花生,當然還有蛋黃。
Thumbnail
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日光粽」,在炎炎夏日堂堂登場了,日光粽會紅到台北去,主要是我還在台北工作時,曾帶日光粽到公司......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應景的粽子當然不能少,其實過客吃過最美味的粽子是媽媽親手包的,口感佳、料多及愛心滿滿,無奈媽媽老了,再也吃不到媽媽親手包的粽子,加上過客廚藝真不行,完全沒學到媽媽的好廚藝° 當我得知大樓有位阿嬤,專門在賣粽子的,一年只賣端午節及過年,心想這阿嬤的年紀跟媽媽差不多,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阿杰是眷村的小孩,從小吃著各種來自湖南、貴州、四川各種地方菜,以及去了桃園市區後的飲食生活。介紹了陸軍小館的老闆娘曹巧苓,分享了她的情感故事。除了介紹了陸軍小館的裝潢,還分享了他們的招牌美食和小吃。還有文章主角自己最推的美食。文章中融入情感和對家鄉味道的懷念。
Thumbnail
▲鄰家魯肉飯」創辦人林雨杉(右)主廚讓美好滋味延續(左)為美食家大胃王小慧。 【李婉如/ 報導】白沙屯媽祖慈愛眾生善行,感動宜蘭頭城美食「鄰家魯肉飯」和 「GUMi穀米」特別響應青操食品發起的「2024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萬人捐贈聯名燉飯」行列,讓吳執行長萬人目標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為活動再添佳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民國六十五年,雲南傈僳族的「饒八妹」帶著李福英兩姊弟到桃園忠貞新村投靠祖父在市場裡賣起滇緬家鄉味「米干」,後來饒八妹的大女兒「李詩梅」跟著丈夫「王根深」到桃園,民國七十年開始也在市場裡做起米干的生意,因為李詩梅的小名叫「阿美」,所以以阿美為名成為龍岡地區最出名的「阿美米干」。
我從小就喜歡吃粽子,從阿嬤綁的月桃肉粽,到外婆做的冰涼沾蜂蜜糖漿、柔軟香甜的鹼粽。到了台南唸書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家每戶都吃月桃粽,當時在學校附近慶中街相當有名的楊哥楊嫂肉粽,月桃粽居然只是其中一個品項,而且還不配擁有完整的葷食內餡,只是包花生糯米的菜粽。吃到市面上再怎麼好吃的水煮粽,還是會略感惋惜
Thumbnail
端午吃南部粽?北部粽?,朋友居然說:「最討厭粽子裡的鹹蛋黃了!真搞不懂為什麼粽子要包鹹蛋黃?」 鹹蛋黃是粽子的靈魂,粽子可是因為鹹蛋黃而存在的呀! 有鹹蛋黃的就是好粽。 有記憶以來,我最常吃的粽子是阿嬤包的粽子,糯米用蝦米炒得香噴噴的之後,加上滷三層肉、香菇、花生,當然還有蛋黃。
Thumbnail
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日光粽」,在炎炎夏日堂堂登場了,日光粽會紅到台北去,主要是我還在台北工作時,曾帶日光粽到公司......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應景的粽子當然不能少,其實過客吃過最美味的粽子是媽媽親手包的,口感佳、料多及愛心滿滿,無奈媽媽老了,再也吃不到媽媽親手包的粽子,加上過客廚藝真不行,完全沒學到媽媽的好廚藝° 當我得知大樓有位阿嬤,專門在賣粽子的,一年只賣端午節及過年,心想這阿嬤的年紀跟媽媽差不多,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阿杰是眷村的小孩,從小吃著各種來自湖南、貴州、四川各種地方菜,以及去了桃園市區後的飲食生活。介紹了陸軍小館的老闆娘曹巧苓,分享了她的情感故事。除了介紹了陸軍小館的裝潢,還分享了他們的招牌美食和小吃。還有文章主角自己最推的美食。文章中融入情感和對家鄉味道的懷念。
Thumbnail
▲鄰家魯肉飯」創辦人林雨杉(右)主廚讓美好滋味延續(左)為美食家大胃王小慧。 【李婉如/ 報導】白沙屯媽祖慈愛眾生善行,感動宜蘭頭城美食「鄰家魯肉飯」和 「GUMi穀米」特別響應青操食品發起的「2024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萬人捐贈聯名燉飯」行列,讓吳執行長萬人目標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為活動再添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