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盛懋
責任編輯/饒辰書、郭晴
因一篇描述升學體制小人物的文章而聲名大噪的網路作家大坦誠,總是一針見血地說出世人平時不敢說的話,堪稱你我生活小失控的發言人。他表示不希望這個社會一直糟糕下去,自己卻又無法講出大道理,所以才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不堪說出來,企圖療癒並改變這個社會。
在大坦誠的世界裡,沉默是魔鬼
2020年七月,一位學生向大坦誠投稿自己因為沒有考上建中而遭父親逼發自己「落榜傳單」的經歷,經改編發布過後引起臺灣網友對升學壓力的迴響,在各大媒體上轉載。
在Instagram上擁有6.3萬追蹤人數的大坦誠,把發生在你我生活中令人不悅的人際關係經歷視為「生活小失控故事」,犀利口吻與戲劇性橋段,讀者們總能很快與故事中的主角產生共鳴,也看到了社會需要改變的地方,大坦誠直言:「我願意用實際行動來讓自己不是那個漠視者。」
成為大坦誠之前:從閱讀中發現自己對「反抗」橋段的熱愛
大坦誠說自己從小到大只要逮到機會,就會泡在學校的圖書館,閱讀故事集。他說:「大部分故事的公式就是:『十章裡面前七章都是善良的主角被反派惡童欺負,後面三章中有兩章是在洗白惡童,往往主角抓狂起來反抗惡童的部分只佔了一頁,後面還要花三頁的篇幅來愧疚自己抓狂,最後一章則是快樂大結局。』,為什麼故事中的主角只能善良不能抓狂?」比起作者想表達的成長過程,大坦誠對主角的「抓狂」情節更加情有獨鍾,他表示:「我非常渴望看那種從頭抓狂到尾的故事。這樣才痛快,不是嗎?」,於是便開始了自己「生活小失控故事」的寫作。
邁向大坦誠:從溫暖到厭世筆法的轉換
大學就讀語文教學相關學系的大坦誠,起初常揣摩兒童文學作家的溫暖風格寫故事,每篇故事也要盡可能給教授看過才敢公布,直至2020六月,大坦誠才勇敢轉換書寫模式,他解釋:「適當的負能量有紓壓的效果。當一個人心情低落時,硬是要看正能量的文章,他會越看越煩躁,因為他當下做不到文章裡描述的正能量;但如果看一些厭世風格的書,他反而會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因為他的悲傷正在被書中的文字同理、進而昇華為平靜」。之後的文章在眾多讀者眼裡帶著厭世風格,被貼上負面標籤,他坦言:「我自認為那是一種批評。」
爆紅之後的反思:故事給讀者帶來的正面回饋
面對「落榜傳單文」帶來的巨大迴響,讓一向謹慎自己言行的大坦誠感到不安,總會想著「這樣對嗎?我還沒給教授看過,怎麼辦?」事後大坦誠思考,他說:「我學會平靜的接受我寫的所有故事和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對大坦誠而言,這些故事的使命就是將這些「生活小失控」讓更多人知道,儘管糟糕、負面,卻都治療了連故事主角和讀者忽略的某些傷痛和執念。大坦誠坦言:「我不再把負面視為一種批評,而是客觀的形容。但無論文字有多負面或是厭世,我仍會盡量給我的故事下一個比較正向的結尾。厭世之後,還是要繼續生活下去啊!」
成為大坦誠之後:持續揭開黑暗與療癒自己的讀者
大坦誠仍持續將他從粉絲或投稿者接收到的故事改編、發布,人際關係上的不悅依然是「生活小失控故事集」的最主要部分,他調侃:「我真的不建議任何高中生朝我這種失敗大人的方向發展。但我仍然很想在故事中討論幾個高中畢業後會繼續弄死你的『生活小失控』。」事實上,大坦誠的文章只能讓大家看到問題,卻無法提供解決那些問題的正確答案,他建議:「如果想解決這些問題,最好去向相關領域的專家請益。」最後,他肯定的說:「現在只要聽到或想到一些必須要被說出來的故事,我都會盡量寫出來,我願意用實際行動來讓自己不是那個「漠視者」。除此之外,我也希望某些和我故事中的反派相似的人、在看完我的故事後能夠反省自己一下!」
大坦誠筆下的糟糕故事中的人物插畫(圖/大坦誠提供)
寫在專訪之後
為了避免更多的生活小失控出現在校園中,大坦誠認為:「要加強校內輔導的資源。傾聽與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孩子無法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導致衍生出許多令人擔心的人際問題。」他也建議校方可以多舉辦一些和輔導、諮商有關的講座,鼓勵全體師大師生都能有一段美好的大學生活。
我們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5屆學生會,本屆「新聞部」以獅鴨之姿強勢回歸,以兩週一集Podcast為主題設定,輔以圖文、影音新聞進行深入報導,完整臺師大校園學生權益、議題討論、生活剪影的環境。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降低上述內容的接觸門檻、增進學生間的交流,最終達成強而有力、由下而上的學生能量。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