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試著想像以下幾個場景:
- 一個稚齡兒童家中有60吋液晶電視,最新型的遊戲機,還有自己的蘋果手機。如果父母沒有刻意訓練,他能學會如何發揮創意,在缺乏上述3C產品時,利用身邊隨手可及、平凡無奇的生活物品自得其樂嗎?
- 一個大學生從小家庭富裕,三餐有家庭廚師烹調,吃的是和牛龍蝦,喝的是進口礦泉水與有機純果汁。當他進入大學和同學一起生活、聚餐時,他有辦法忍受吃進、喝進嘴裡的食物飲料,繼續和同學談笑自如嗎?
- 一個從小父母呵護、出入專屬司機接送的富家千金,甫出社會有辦法和同事一起搭公車聚會、搭捷運出差、搭火車出遊嗎?
- 一個月入七位數,習慣名車代步、名牌衣著、高級料理生活的大老闆,除非他來自貧窮家庭白手起家,否則你覺得他能同理中低階員工每個月底必須錙銖必較等待發薪日的心情嗎?
其實,上述場景並非「想像」而來,而是我多年來在身心科診間中陸續見到的「真實案例」!
很多人說:貧窮會限制一個人的想像。確實如此,但我要提醒的是,過度、持續的生活在「富足」的環境中,也會限制一個人的想像,而且帶來的傷害不見得比較小!
- 如果能一直幸運的過著這種生活也就罷了,萬一因為投資失敗、失業、為人作保受牽連,無法繼續過富足的生活,你(以及你的家人)會過得很痛苦!
- 就算能一直幸運的過著這種生活,你也不見得會一直快樂下去,原因就是「享樂跑步機」──你很容易越來越「習慣」現在的奢華程度(不管是美食、美酒、名車、3C等「物質」皆是如此),因而越來越無法感到滿足,只能繼續追求更昂貴、更高級的生活物品,更美味、更奢華的美食美酒。
- 如果從小過著太富足的生活,長大以後的「工作」與「擇偶」選擇,將會很容易受限。看起來很矛盾嗎?
試想,從小過慣奢華生活以後,出社會可能選擇月入不到十萬的工作,讓自己從此無法繼續吃美食、穿名牌衣、揹名牌包、喝高級果汁、出入計程車代步嗎?而能滿足他這種生活模式的工作,有很多嗎?若是有能力找到還好,問題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能力(還得夠幸運),成為媽寶、啃老族、敗家富二代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試想,從小過慣奢華生活以後,能「配合」他生活模式的另一半、有辦法與之「溝通」的另一半,又會有多少選擇呢?也難怪,「門當戶對」這個老掉牙的觀念,在21世紀仍被許多人視為尋找另一半的重要考慮因素。
那如果你不幸(或者該說是幸運)生長、生活在十分富足甚至奢華的環境中,又該怎麼避免上述困境呢?以下提出兩個可行的策略。
- 「故意讓自己在貧窮的環境中生活一段時間」當然也是一種策略,但這麼做其實有點矯情。我的建議是採取「折衷」方式進行體會與學習──露營,而且不是那種「奢華版」的露營(帶著烹調用具、高級食材、3C產品),而是只帶著帳篷和最低限度生活必須品那種露營。
簡單說,就是「刻意找自己麻煩」,讓自己無法輕鬆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如果要練習得更徹底,還能進一步選擇只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目的地。好處至少有二:一來沒辦法揹太多裝備,必須學習篩選「生活必需品」,二來訓練自己行程規劃與交通安排能力。
千萬不要誤以為露營場都位於深山中,非得開車才能抵達。至少在我居住的台北市「市區」內,就有陽明山菁山露營場、北投貴子坑露營場,可以搭乘捷運、公車,外加幾百公尺步行就能抵達。
- 與不同生活階層、經濟地位的社會人士接觸、相處、對談。不過重點在於,不能只有「談」完就算了,還要學習想像:如果我是他,和他處在相同的情境下,我會怎麼想、怎麼做、怎麼生活?這其實就是「同理」的概念。而且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同理是可以「訓練」並「學習」的。
其實不管是貧窮或富足,並非總能由「人力」掌控與決定,反而很多時候是先天、外在因素使然,甚至「命運」安排的結果。
若是不幸處在貧困的狀態,也要(幫自己與子女)找機會嘗試、接觸富足的生活形態(比如親友、社會、公益等各方面資源),或者透過小說、電影內容稍加理解。若是有幸處於富足的狀態,也不要忘記體驗、學習受限的生活形態。
如此一來,不管將來生活有何變化,至少能讓「想像」不受太多限制,也才有機會為人生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說穿了,這不就是東西方古老智慧都反覆提醒我們的「中庸之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