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與母親開始合作布袋子的製作,也依然接著所有源源不絕的設計案,我幾乎把人生都交給了工作、接案,總是一個案子接著一個案子,並且還不停在腦中長出不同想法。除了
「帶書出門小書袋」以外,我在設計案的空檔之餘,研究起絹印:製版、曝曬、印刷……
當時的合作對象非常多,在Facebook上也加了不少出版社的合作夥伴,大伙看著我每日用大量大量的文字書寫生活日常,或者看我一再的變出有趣的花樣。時報出版的L突然問我:「阿線,如果找特製布袋子要怎麼算價錢?」我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怎麼算價錢?我趕忙從房裡跳跳跳到母親面前說:「欸有人問我要做布袋子耶,怎麼算錢啊?」
母親是老裁縫,工夫了得,經驗也不少,她從裁縫車前抬起她戴著老花眼鏡的頭說:「要做什麼?尺寸多大?多少個?多久要?用什麼布?你去問好才能算錢,而且你怎麼知道他們是不是隨口問問?」母親的語氣立刻澆熄了我高昂的情緒,但我不死心問她:「問好了妳要一起做嗎?」她又白了我一眼說:「先去問再說,要看來不來得及啊!」
我向L一一確認了母親的提問,但問題是,如果母親的布工可以完成,L還提出了一個需求「布袋子上面要有圖案」是否能用「絹印」去呈現?
「接案」到底有沒有準則?或「固定業務」?我就像是陳金鋒那句名言一樣「球來就打」,有案子就接!我才剛開始摸索「絹印」的技巧,要把村上春樹這個海外贈品接下來做:究竟會不會太自不量力了一點?我沒有想那麼多,時間給我、母親支援我,哪怕是失敗一千次,我也要做出來。
那是2012年的年底,十二月高雄下起像台北的綿密細雨,空氣中的濕度和溫度都教人想窩在被裡不要起身。
我只有一個月不到的作業時間,因為2013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就在一月底,而這批兩千多個布袋子就得在書展前交貨。我和L先是在電腦上溝通圖樣,由我設計樣式交給她及日方溝通,再確定尺寸和材質,也在美術社挑選最後絹印的顏色,來回花了不少作業時間,一直到跨年的前幾天才完全確定所有的細節,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我與母親相互配合、火力全開完成所有的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