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投資都該看的理財書—《致富心態》

2021/03/0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簡單又暴力的書名:Psychology of money《致富心態》,乍聽之下真的很像用著聳動的標題,存活在書局排行榜前段班的斂財書籍。還好在聽過股癌謝孟恭大大的大力推薦後,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而錯過一本好書。
作者 Morgan Housel 是一位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同時也是一間基金公司的創辦人。必須很老實說,這樣的背景寫下的理財書很容易在第一時間產生「他是不是想要抬轎?」的想法。不過作者無數的寫作得獎經歷加上長期以來的文字信譽,很快地就讓這個想法消失無蹤。在閱讀完後,除了對作者感到敬佩之外,也迫不及待想要和周遭的朋友分享這本好書。
書中共提到 20 個致富心態,接下來我會舉出 5 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在理財的範圍之外,有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

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你的理財經歷可能只占全世界的 0.00000001%,但你八成是用這些經驗在看世界。
幻想自己就是那個天選之子,是大樂透 13 億的唯一得主,這種白日夢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有過。但可曾有人想過,為何有人堅信不疑,自己就是那個天選之子呢?
作者提到一項相當有趣的數據:「在美國,最低收入家庭每年花費 412 美元在購買彩券(折合台幣 11,536 元)」以台幣來換算的話,這樣的家庭平均每年會買 115 張 100 元彩券,每個月將近 10 張的量。以威力彩一個月以 4 週為例,這些家庭每期開獎都會參與到。如果這樣的數字發生在我們的朋友身上,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有些人可能會勸這些不斷購買彩券的朋友停止這樣的行為(畢竟如果有中過頭獎的話,大家只會羨慕而不是勸他停止。),「你不如把這些錢拿來...」這樣的聲音,也將會不斷地出現在這位朋友的耳邊。在旁人眼中,這位朋友的行為看起來也是極度的不理性與偏執。
但,沒有人是真正的瘋子。
在旁人眼中,這個朋友的行為看起來極度不理性,但在這位朋友的想法中,他可能認為:「我每個月少花幾杯飲料、咖啡的錢,就可以賭一次一夜致富的機會,只要被我賭到,那就值得了!咖啡飲料只是不斷地消耗我的財富而已。」
每個人因為身處的大環境不同,所受到的教育環境不同,想法與做出的決策自然大不相同。
2018 年的大選,其實也體現出這件事情。年輕世代深感對岸的不友善,開始發起許多運動,並喚起大家的民主意識。但這些青年遇到最大的挑戰,並非站在和自己不同立場的人,而是那些每天都會見面的長輩們。這些青年無法理解,在對岸的挑釁意味已經如此明目張膽的情況下,為何這些在家中的長輩們依舊不過問政治?
這件事情同時也發生在我的家人和我自己身上,但在看完《返校》後,腦袋有股聲音響起:「如果我身處那個時空背景,我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呢?」想到這邊我不禁沉思,也開始理解在不同的成長背景,註定我們的想法會有所差異。在這個世代的普遍想法看起來,這些長輩的想法就像是瘋了一般。
或許人生這場遊戲中,真的沒有一個人真的是瘋子。

貪得無厭

有錢之後會做出很瘋狂的事情。
有錢有閒是絕大部分還在工作的夥伴,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標。不過,對於那些已經賺進大把財富的人來說,他們還有需要追求什麼目標嗎?顯然作者認為是有的,更有趣的是,這些大富豪所追求的目標和我們這些市井小民並無二致—賺更多的錢。
Rajat Gupta 這位曾經在 40 歲就擔任麥肯錫執行長的天選之人就是其中一例,在坐擁了相當的名聲以及財富後,為了追求更大的財富,進而參與了一場內線交易弊案,最終聲敗名裂且被關進監牢。作者直指會有這些行為,便是來自滿足感不足。而這些滿足感的不足,正是源自於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任何國家都無可避免的,台灣的社會也不乏這些比較。舉凡像是有房有車、學霸...從我們誕生到這個社會上,似乎就免不了被做比較。而為了追求更高的報酬,自然伴隨著更高的風險。
我們承擔風險的能力確實會因為我們能力的提升也同步提升,但我們在追求更多的過程中經常會忘記,有些事情永遠不值得你冒險。
痛苦與不滿足,都是比較出來的
如果能賺更多,為什麼我們不繼續追求財富呢?或許許多人心中會有這個疑問,但事實上是我們都無法預測市場。這件事情恰好讓我想到我最支持的球隊老闆—Mark Cuban 在 2000 年科技泡沫時做出的精采操作,他在接受 GQ 訪問時也有聊到這件事情。當他把 Broadcast.com 這家公司以 57 億美金賣給 Yahoo 後,許多人都告訴他只要握好手上的股票不要亂動,這些股票會一直上漲並帶給他大把財富。
「我身價已經有 10 億美金了,你他媽到底需要多富有?」就是這個不貪心的理念,讓 Mark Cuban 做出了美國投資史上相當著名的一筆無成本交易。甚至還因此將這個做法以他的名字命名。(約4:13秒處)

讓人混淆的複利

股神 845 億美元的淨資產中,有 815 億是過了 65 歲才得到的。
相較於其他投資概念,複利就顯得比較不陌生了。「每天成長 1%,一年可以成長 37%。」這樣的雞湯說法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但事情真的有這麼容易嗎?如果這麼容易,那這世界上豈不是該有超多成功人士?
以我個人的觀察,「每天成長 1%,一年可以成長 37%。」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太多的誤差,但這完全不代表這件事情容易做到。複利有兩大要素,其中一個是利率、另外一個是時間長度,而這也是作者最想要強調的事情是:我們都認為已經成功的人士們,每天都具有相當高的成長力(每天的成長力道),然而股神巴菲特的案例告訴我們,成長力道是重要的,但大家往往也忽略了時間長度的重要性。
巴菲特厲害的地方,並非他很常出現超過 100% 以上的資產成長,而是在他維持年投資報酬率 20% 這件事情超過 60 年。年投資報酬率 20% 這件事情在許多少年股神的眼中根本不值得一提(就像前面貪得無厭提的,當你有達成過後你會很容易追求更高的報酬率),但事實卻證明了,無數的少年股神更迭,但巴菲特依然穩坐世界首富排行榜的第六名。
股神巴菲特絕非浪虛得名
越早開始,且持續投入,才能將複利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在這個社群媒體爆發且大家逐漸追求快速成功的時代,投入時間的長度的重要性,往往是我們所忽略的。回到這個話題,如果我們追求的是自我成長,那越早開始制定年度成長計劃並踏實執行,且維持數十年,那麼我們的能力很有可能會達到自己無法想像的高度。(這邊講能力不講成就的原因是,成就這件事情並非我們能完全掌握的。)

長尾效應

你大可搞砸一半的機會,最終仍大賺一筆。
在投資這件事情上,自己的投資績效有沒有贏過大盤?往往是評估自己是否適合主動選股(自己挑股票購買)的重要依據。而常常在主動選股上遇見的事情是,Portfolio 一打開大部分的標的都是虧錢的,但總績效卻是正值且打贏大盤的,這便是因為其中幾支的飆股,帶動了整體的投資績效。
一次成功所帶來的效應會多過於好幾個失敗,這件事情不只適用在股票投資上,就連公司創業也都適用(當然,公司創業也是投資的一種)。Google 除了搜尋引擎和 YouTube 廣為人知外,還有許多產品線。然而,即便像 Google 這般有巨大資源撐腰的科技巨頭,也並非每條都是成功的。舉例還說像是 Google+ 由 Google 自行打造的社群就是相對沒那麼成功的產品線,而另一部份原先為遊戲串流打造的 Google Stadia 也在不久前收掉了。但這些失敗,會讓你會覺得 Google 是間失敗的企業嗎?顯然不會。
這件事情也同樣發生在找工作上。知名的 NBA 總教練 Doc Rivers 在他目前仍在持續的執教生涯中,只有 2008 年得到的一冠,而這一冠許多人也都歸功於球員的成熟與優異表現,而非教練的嚴謹訓練與精采調度(順帶一提,Netflix 有部名為黃金教戰手則的影集,就有講到 Rivers 的故事)。
然而,這一冠所帶給 Rivers 的長尾效應超乎眾人們的想像,即便自上一冠已經距離 12~13 年,遲遲無法再帶隊奪冠也讓他被洛杉磯快艇隊裁掉,但僅花費 3 天的時間,他就再次找到了費城 76 人的總教練這份工作,繼續他的執教生涯。
失敗真的不算什麼,關鍵是有沒有成功過那一次。
很多次失敗,So What?一次成功就可以讓你 3天轉職

你與我

小心和你玩同一場遊戲的另一位玩家給你的財務資訊。
看了引言大家可能會很擔心,難道是因為同樣一場遊戲的玩家會來害你嗎?這倒也沒這麼複雜。其實只是很單純地,並非每個人都了解你現在的財務情況。舉例來說,在台股來講,大家都知道要買台積電。但究竟要買多少台積電呢?何時要購入台積電?在哪個價位購買才是合適的呢?這些問題的最源頭,應該要先確認投資者,也就是你願意花多少錢購買台積電的股票?以及你願意持有它多少的時間?
菜市場的媽媽阿姨們,可能會願意用買菜省下來的錢買台積電並持有一年以上;年輕的社畜可能願意撥出 10% 的薪水定期定額投資;當沖的交易員,可能會願意直接做多台積電,但當日直接賣出...。每個決策對於各個角色來說,都是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因此在投資之前,最好的做法便是先問問自己願意付出多少成本來進行投資。
前面提到的 Mark Cuban 也在講述完他那傑出的交易後,做出一個我很喜歡的結論:「當你買進了一檔股票,而且你認為自己做出了史上最棒的交易,堪稱是少年股神的神之操作。那你同時得問問自己:『為什麼有人要賣你這檔股票?』」(約影片 5:46秒處)
沒有人知道明天的市場是下跌還是上漲,我不會知道,你也不會知道,所以要小心一點。不論是在投資的決策上,還是針對人生的決定上。

後記

自從開始踏入股票市場後,越來越覺得投資策略的規劃其實某個程度上反應著一個人的個性(就像是在球場上或是遊戲中),在高壓的環境下,天性快思的人腦,真的很容易發生一些判斷失誤。但在經過慢想後,就可以知道這是相當明顯的思考誤區。
《致富心態》這 20 個觀念對於我來說最大的幫助,其實並不只是檢視自己的理財策略是否恰當,更讓我去反思我在工作上、生活上所做的決策,是否也有因為快思而導致的錯誤決定。這也是為何我最後的註解是:沒有投資都該看的理財書。透過這次產出的書摘,又重新回味了一下書中的內容,覺得和第一次看又有不同的感覺。
我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是 2021 年最棒的一本書,但我非常確定如果能夠參透這 20 個概念的其中一項,那我的思考模式將會大不相同。誠心推薦給大家,也希望大家喜歡。
Farsight
Farsigh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