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改變芬蘭命運的轟炸機:布里斯托.布倫海姆(Bristol Blenheim)

更新於 2022/03/06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最大的意義是,莫斯科政府看到英國與法國加入了戰爭。史達林推測,在這小小的邊境點可能會成為一場大國衝突。
        —芬蘭歷史學者,馬蒂.海基歐(Martti Häikiö, 1949-) 
  1940年2月中旬,芬蘭東南方城鎮尤瓦(Juva)的一些居民們利用馬匹與滾輪在附近結冰的尤卡湖(Jukajärvi)上開闢一條平整的道路。附近教堂的人們好奇問道是要做什麼,他們回答:「是為了賽馬而準備的賽道」。芬蘭與蘇聯之間的冬季戰爭(Talvisota, 1939-1940)正打得如火如荼,誰還有閒情逸致在賽馬呢?2月25日,這條「賽道」的真正目的終於揭曉,12架雙引擎飛機緩緩的降落在這「賽道」之上,這正是給這些飛機所鋪的臨時跑道。或許當地居民不會想到,這12架飛機會成為拯救芬蘭未來的關鍵—它們就是來自英國的布里斯托.布倫海姆(Bristol Blenheim)轟炸機。

一、最好的防禦就是攻擊:杜黑主義(Douhetism)

  芬蘭空軍(Ilmavoimat)成立於1918年3月6日,是世界首支獨立空軍。雖然如此,規模卻遠遠小於世界普遍公認的「第一支空軍」—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也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經驗與理論。至少在1930年以前,芬蘭空軍就是一支與陸軍、海軍平行的「大型水上偵查單位」,以水上偵察機為主要工具。但隨著機場逐漸開闢、芬蘭航空業的發展,芬蘭空軍已經有真正意義上的「軍機」,是一支可行的戰力。然而,光擁有武器還不足以應付日趨嚴峻的戰爭環境,還需要戰略與戰術,這點正是芬蘭空軍最主要的問題—空軍人才的缺乏,指揮官多由陸軍轉任。
  「保護領空」—幾乎是所有空軍的首要目標,但是在那個對空雷達才剛起步的年代,要完全攔下所有敵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光是「知道對方在哪裡」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天空與地面、海面是不一樣的概念,是一個三維的立體空間,除了位置,還需判斷高度,在那個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要找到敵人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即使擁有一支數量龐大的機隊也不一定能攔截所有進犯的敵機。因此在戰間期(Interwar Period)有一著名的理論家,義大利人朱利奧.杜黑(Giulio Douhet, 1869-1930),在其於1921年出版的著作《制空論》(Il Dominio dell'Aria)中主張以轟炸為「制空手段」—既然我們無法每次都找到敵人,不如直接把敵人老家炸了吧—「戰略轟炸」(Strategic Bombing),空襲敵軍城鎮、工廠、機場等後方要地成為一種戰爭手段,在制空權方面,也成為30年代一些國家的理論,即是在敵機起飛、甚至進犯已地以前,就將對方空軍實力在地面上就消滅殆盡—「杜黑主義」(Douhetism)。
  雖然這個理論在對空雷達普及後不再是主要的保衛領空與制空權之手段,但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尤其在20、30年代這雙引擎飛機速度比單引擎飛機更快、地面防空火力還沒有那麼密、那麼強的時期更是如此。因此,許多國家的空軍接受了這種理論,並在此理論下發展出「高速轟炸機」(Fast Bomber),以突入敵陣,並快速閃避敵機的攔截。在二戰期間以優秀戰鬥機飛行員而出名的芬蘭空軍其實也是杜黑主義的支持者,這與空軍高層幾乎是陸軍砲兵出身的有一定程度的關係—他們相信這種來自空中的「砲擊」。
  在這種理論下,轟炸機成為必要的工具。然而,芬蘭的航空工業並不強,並沒有研發與製造這種能高速突入的雙引擎轟炸機的能力,因此從國外軍購已是必然。1934年,芬蘭空軍將其興趣投向芬蘭當時最大的貿易夥伴—英國—身上,此時英國也正在投入「航空競賽」當中,努力奪下「最快飛機」之名號。英國的布里斯托飛機公司(Bristol Aeroplane Company)正在開發一款雙引擎的高速商用飛機,有必要時也能作為軍機使用,而這就是布倫海姆的前身—142型(Tpye 142)客機。142型客機不久後被英國皇家空軍看中,發展為142M型,命名為「布倫海姆」Mk.I型,於1937年開始服役。
  芬蘭原本看中的是另一款143型(Type 143)客機,但體積較大,且在142型誕生後就流產了,因此芬蘭最終也於1936年選擇了布倫海姆作為新一代的轟炸機,訂購了18架,芬蘭也因此成為布倫海姆第一個外國用戶。這些布倫海姆算是客製化的,拆除了炸彈倉門,使其可以使用芬蘭式炸彈掛架,可負載800公斤的航空炸彈,這可是比原版的攜帶量還大還重,原版封閉式的炸彈倉只能攜帶1000磅(約450公斤)的炸彈量。除此之外,基於成本原因,約有一半的芬蘭布倫海姆使用芬蘭坦佩拉公司(Oy Tampella Ab)生產的水星(Mercury)引擎,基本上跟英國原產的差異不大,但成本更低廉一點。
  這些布倫海姆在1937年至1938年紛紛抵達芬蘭,這18架被芬蘭空軍稱為「第一系列」(Sarja I),我們可以理解為第一批次,以布倫海姆的簡稱「BL」為編號。就在第一系列抵達沒多久,由於芬蘭的國家飛機廠(Valtion Lentokonetehdas, VL)已經搬遷且完成擴廠,已經有可生產大型飛機的機具與空間,決定直接向英國購買生產授權,以進一步降低成本與後勤負擔。他們於1938年4月成功獲得英國布里斯托飛機公司的授權,現在,國家飛機廠可以為芬蘭生產這些高速轟炸機了,芬蘭空軍馬上就向其下訂了15架—其為「第二系列」(Sarja II)。然而,由於生產規模小、缺乏經驗、頻繁修改計畫與藍圖,以及花時間購買必要的零配件,這一批次直到1941年才完工。
  時間是不等人的,芬蘭空軍還沒完成他們的準備,就要迎接他們成軍以來的第一個挑戰:蘇芬冬季戰爭,這些來自英國與尚未完成的布倫海姆,能透過杜黑主義的理論—最好的防禦就是攻擊—達成保家衛國的任務嗎?

二、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於1939年11月30日爆發,蘇聯試圖以優勢的兵力與科技輾壓芬蘭,其中包含大量先進的空軍飛機。為了盡可能填補劣勢,芬蘭在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許多國家求援與購買物資及武器,其中包含布倫海姆轟炸機在內—國家飛機廠的生產速度絕對比不上直接購買來得有效率。1939年12月,英國人同意再次出售一批共12架的布倫海姆,但這次型號是新款的Mk.IV型,擁有馬力更強的引擎、增設裝甲板、外掛載點。從外觀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機鼻比Mk.I型更為突出,也因此被芬蘭人稱為「長鼻」(Pitkänokka)。
  可惜的是,這12架在運送過程中因意外造成1架損毀、1架失蹤,這種事情也發生在芬蘭從英國購買的另一款飛機—颶風(Hurricane)戰鬥機上,這是因為北海-北歐航線相當危險,途中可能會遇到北海的風暴、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高聳山脈,以及德國海、空軍的攔截(當時英國與德國正在交戰)。最後,只有10架於1940年1月抵達芬蘭,為第三系列(Sarja III)。或許是基於補償或其他原因,英國決定再釋出12架布倫海姆Mk.I型給予芬蘭,這些飛機由英國出發,飛往挪威與瑞典補給,再駛往芬蘭東南方的尤瓦。這批為第四系列(Sarja IV),分配給新成立的第42中隊(Lentolaivue 42, LLv.42)。
  至於為什麼要特別前往尤瓦這種相對郊區,甚至還沒有機場的地方?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低調,避免蘇聯發現並先行發動攻擊,殲滅這批得來不易的飛機,為此,只有少數幫忙「鋪路」的當地居民才知道詳情。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需要「再武裝」。英國人釋出的這批布倫海姆Mk.I是「空機」,並沒有配戴任何炸彈或武裝,這並不是英國人偷工減料或詐欺,這是因為英國在冬季戰爭當中是中立國,直接贈予、出售武器會有較大的國際爭議,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引起蘇聯的不滿。因此,這12架布倫海姆才必須以平民飛機轉機,並在尤瓦換裝才能上戰場。
  在冬季戰爭期間,芬蘭的布倫海姆總共出擊423次的轟炸任務,大部分都是簡單的對地支援任務,據說還有讓額外一名成員拿著KP/-31「索米」(Suomi)衝鋒槍在炸彈倉開口低空對地掃射的例子。但就是沒有預計的「杜黑模式」—突入機場殲滅敵機,這是因為芬蘭擁有的轟炸機數量不足,同時也沒有擁有己方領空的制空權,光是出擊就可能被蘇聯空軍發現而提早攔截—慢吞吞的蘇聯波利卡爾波夫(Polikarpov)Po-2偵察機都可以大搖大擺的在芬蘭前線偵查,由此可想而知,芬蘭空軍的大型行動幾乎是曝光狀態。整場冬季戰爭就有11架布倫海姆損失,幾乎將近芬蘭人手中可用的一半。
  至於為什麼說這第四系列的布倫海姆是挽救芬蘭的關鍵?因為這12架轟炸機是由英國人操作的,等於是「來芬助戰英人」,只有1架轟炸機的駕駛員是在瑞典轉機時臨時換上的芬蘭人。這對芬蘭有許多意義,其中就是大大增加了芬蘭整體的士氣:在前線,芬蘭士兵知道友軍也是有轟炸機的;在後方,也讓芬蘭人知道芬蘭並不是孤身一國而已。另一項重要的影響就是對蘇聯產生了威懾作用。
  曾經研究冬季戰爭英國-芬蘭關係的芬蘭歷史學者馬蒂.海基歐認為,這一批布倫海姆轟炸機是蘇聯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 1879-1953)最終決定於3月結束戰爭的原因之一。雖然蘇聯軍隊在1939年12月的表現相當差勁,甚至引來他國嘲笑,但經過陣前換將、改變戰略後,1940年2月的第二波攻勢可謂勢如破竹,可以說芬蘭最危險的時刻也不為過。其實以蘇聯的實力,再多花一點時間就可以吞併芬蘭,為何史達林中途放棄全面佔領呢?當然,擔心陷入冬末春初的地理性泥潭中這是肯定的,但有更大的政治原因—史達林擔心英國與法國會加入戰爭,進而發展成與西方盟軍的大國戰爭,這在與納粹德國關係尚不明確的情況下是相當危險的發展。
  雖然我們後世已經知道,英國與法國根本無暇干涉芬蘭與蘇聯的戰爭,他們對芬蘭的援助更大的原因是為了封鎖瑞典對德國的鐵礦資源輸出,從英法對芬援軍留下九成部隊於挪威北部的納爾維克(Narvik),只願意派出幾千人部隊前往芬蘭就能看出其真正目的,而這又進一步導致了德國於1940年4月對丹麥、挪威發動的威瑟演習行動(Unternehmen Weserübun),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就不詳談。
  總而言之,蘇聯並不想將與芬蘭的「局部衝突」發展為與西方盟國的「大戰」,而這批布倫海姆轟炸機於1940年3月就對蘇聯盤據的維普里灣(Viipurinlahti)一帶發起攻擊,短短十天內就出擊了62次,其中有1架布倫海姆不幸被擊落,造成三名成員死亡,一名成為戰俘。或許就是這名戰俘,讓史達林意識到英國人的干涉已經開始,必須趕快結束這場戰爭。很快地,雙方的和約就在1940年3月13日簽訂,以芬蘭割地、強迫租地等告終。
  這些布倫海姆轟炸機由於數量稀少,又缺乏絕對的制空權,因此沒有太大的軍事意義,並不能阻止蘇聯人繼續朝卡累利阿(Karjala)大城維普里(Viipuri)與芬蘭內部前進。但在政治意義上,卻可能對蘇聯產生了嚇阻作用,讓芬蘭免於進一步的摧殘,甚至也避免了亡國的未來。

三、老當益壯、一戰再戰:繼續戰爭與拉普蘭戰爭

  冬季戰爭結束後,由於政治原因,芬蘭從英國轉而趨向於德國,因為事實證明,英國人不會真的幫助他國,甚至會出賣之,雖然真正的冬季戰爭始作俑者來自於德國與蘇聯之間的「交易」,但情況發展至此,在蘇聯仍持續施壓的狀況下,芬蘭能夠依靠的只剩下德國了。很快地,芬蘭就被捲入1941年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戰爭,芬蘭稱之為「繼續戰爭」(Jatkosota)。
  由於德國與芬蘭之間的關係愈靠愈近,芬蘭甚至在1940年末出借一架第三系列的「長鼻」布倫海姆(編號BL-130)給德國作為研究。至於芬蘭國產的布倫海姆依然繼續使用,且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第二系列15架也終於於1941年完成了,但由於技術原因決定交予後勤使用,作為備件與替換機使用。接下來芬蘭也生產了第五系列(Sarja V)30架(Mk.I型,於1943年投入)與第六系列(Sarja VI)10架(Mk.IV型,於1944年投入)。始終是芬蘭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轟炸機,雖然芬蘭在1941年與1943年分別引進過道尼爾(Dornier)Do-17與德國容克斯(Junkers)JU-88,以及一些來自蘇聯的繳獲機,但因為需要更多時間培訓,數量也不夠多,未能完全取代布倫海姆。
  繼續戰爭時期,裝備布倫海姆轟炸機的單位主要有三支:第42中隊、第44中隊(Lentolaivue 44, LLv.44)與第46中隊(Lentolaivue 46, LLv.46),三者都隸屬於負責遠程偵查與轟炸的第4大隊(Lentorykmentti 4, LeR.4)。他們在繼續戰爭期間總共執行約3000次的任務,任務性質與冬季戰爭類似,大多是對地支援、襲擊敵方車隊、空襲交通線之類的「戰術轟炸」(Tactical Bombing)任務。不過當1941年末芬蘭與蘇聯之間的戰線停滯後,這類型的任務就減少了,他們真正地開始執行「杜黑模式」是由此開始,由於蘇聯空軍這次得分擔實力去對付德國人,芬蘭空軍整體實力也有所增加,因此終於有機會對蘇聯發動主動的空襲行動,一報蘇聯轟炸機對芬蘭城市肆虐的仇。
  第一次戰略轟炸是由第42中隊的布倫海姆轟炸機執行,於1943年2月19日出擊,目標是蘇聯位於東卡累利阿(Itä-Karjala)謝格札(Segeža)的一間武器工廠,當時有四架布倫海姆參與了空襲,炸彈全數命中目標,重創該城市的武器生產—雖然論規模來說對蘇聯整體實力幾乎沒有影響,但的確是芬蘭空軍史的一項成就,芬蘭也有能力對敵方發動空襲。至於空襲機場以消滅敵軍空軍這芬蘭最初支持杜黑主義的手段,由JU-88轟炸機執行了,他們甚至曾經一度未引起蘇聯空軍與地面單位警覺就完成空襲與脫離。
  當蘇聯人於1944年夏季對芬蘭發動大攻勢後,這些布倫海姆轟炸機又回歸老本行,開始對進犯的蘇聯軍事單位實施打擊,就像4年前那樣。但顯然的,這種已經近10年的老機種論速度、性能、載彈量已經不如同時期的許多後輩了,雖然他們使盡全力,也沒辦法達到多好的效果。
  1944年9月,芬蘭再次負荷不住蘇聯強而有力的攻擊,最終還是選擇求和,以失去更多土地與利益的代價換取國家的生存。其中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轉調槍頭對付昔日的盟友德國,由於主要戰場在芬蘭北部的拉普蘭(Lapland),因此稱為「拉普蘭戰爭」(Lapin Sota)。布倫海姆轟炸機仍然老當益壯,在拉普蘭戰爭時還是有不少貢獻。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轟炸與偵查,此時的德國人已經在戰略性撤退,並試圖鞏固他們在佩察摩(Petsamo)一帶的鎳礦產區—這本來可是芬蘭的,布倫海姆在偵查、找出這些逃竄的德國人有莫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空襲許多德國人在芬蘭的機場,阻止德國空軍試圖利用機場發起反擊或協助德國地面部隊轉進。在拉普蘭戰爭期間,有兩架布倫海姆被德國防空砲擊落。
  不過,隨著戰爭的進程,布倫海姆的生涯要告一段落了。芬蘭與蘇聯談和的條件之一是裁軍,其中空軍更是大裁特裁的對象。在1947年《巴黎和約》(Paris Peace Treaties)規定芬蘭不得擁有轟炸機,這意味著布倫海姆與其他所有芬蘭轟炸機必須除役,甚至廢棄、出售。或許是布倫海姆有其重要性,也可能是因為其數量相對其他轟炸機較多,它們在1948年入庫後,於1951年重新作為芬蘭空軍的(拖)靶機,直到1958年才完全退役。

四、僅存的真品布倫海姆:作結語的話

  芬蘭總共擁有97架布倫海姆轟炸機,其中有42架來自英國,剩下的為芬蘭國產的。其中有約30架在戰爭中損失,而他們一共出擊三千多次,甚至還擊落3架敵機過。他們雖然是英國設計的飛機,但已經可以說是芬蘭代表性的轟炸機,就如同戰鬥機中的B-239「水牛」(Buffalo)一樣,這不只是因為他們在芬蘭空軍中數量龐大,或是有多少貢獻、影響國家未來而已,他們在骨子裡與英國原裝版的是真的有所不同的,從裝載量、武裝、內裝都有細節上的不同,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來分辨是芬蘭國家飛機廠製造的,還是英國布里斯托飛機公司製造的。除此之外,還有芬蘭相當具代表性的「雪橇」版,方便它們於滑溜溜的冰層或雪地上起降。
  可惜的是,由於戰爭的結束,這些布倫海姆轟炸機所剩不多,甚至目前只有僅存一架真正當時留下的「真品」,連英國本國使用的都沒有剩下,目前看到的都是復原品。而那架僅存的真品,正是芬蘭的布倫海姆Mk.IV,屬於1944年生產的第六系列,編號為BL-200。這架僅存的布倫海姆於2006年開始修復,2008年就恢復到能飛行的狀態!今日我們依然能在芬蘭于韋斯屈萊(Jyväskylä)的芬蘭空軍博物館(Suomen Ilmavoimamuseo)看到它的身影,讓人們欣賞一下當時倖存的「錫管海基」(Pelti-Heikki)—芬蘭人為其取的暱稱,與芬蘭人仿製PPS-42/43衝鋒槍而成的KP-44衝鋒槍同一暱稱。

五、附錄1:布倫海姆的基本數據(Mk.I型)

  • 原產國:英國
  • 生產商:布里斯托飛機公司
  • 首飛時間:1935年
  • 服役時間:1937年
  • 乘員:3名
  • 長度:12.12公尺
  • 翼展:17.17公尺
  • 高度:2.98公尺
  • 空重:4126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6960公斤
  • 動力:布里斯托「水星」VIII型9缸星型引擎(840馬力) x2
  • 巡航速度:每小時300公里
  • 最大速度:每小時430公里
  • 升限:8475公尺
  • 爬升率:每秒7.8公尺
  • 航程:1800公里
  • 武裝:7.7毫米白朗寧(Browning)機槍 x2 or 3(左翼1或2支前射機槍,1支位於後方自衛砲塔)/攜帶最大量454公斤。

六、附錄2:各系列(批次)的細節

  • 第一系列:英國生產,Mk.I型,共18架,1938年服役;拆除炸彈倉門;倉內負載量800公斤、機翼掛點100公斤。編號BL-104~BL-121。
  • 第二系列:芬蘭生產,Mk.I型,共15架,1941年服役;加長倉門,使其可以關閉倉門;倉內負載量800公斤、機翼掛點172公斤。編號BL-146~BL-160。
  • 第三系列:英國生產,Mk.IV型,共12架(運送過程損失2架),1940年1月服役;倉內負載量454公斤、機翼掛點72公斤。編號BL-122~BL-133。
  • 第四系列:英國生產,Mk.I型,共12架,1940年2月服役;倉內負載量454公斤、機翼掛點72公斤。編號BL-134~BL-145。
  • 第五系列:芬蘭生產,Mk.I型,共30架,1943年服役;倉內負載量800公斤、機翼掛點172公斤。編號BL-161~190。
  • 第六系列:芬蘭生產,Mk.IV型,共10架,1944年服役;倉內負載量800公斤、機翼掛點172公斤。編號BL-196~205。
  • 第七系列:芬蘭生產,Mk.IV型,預計6架,1944年取消生產。屬性不明。編號BL-191~195。
*註:負載量為初始情況,可能會因為進廠維修或更新而進一步增加負載量。至於武裝每一架的情況不一,無法進行歸類。

參考資料:

網路資料:

書籍資料:

  • 中山雅洋,《北欧空戦史》,東京:株式会社ホビージャパン,2017。(日)

封面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時,芬蘭在當時只有數十輛落後的老坦克,需要對付數千輛的蘇聯新式坦克,在這樣懸殊的差距下,芬蘭人選擇不去使用它。然而,當戰況逐漸告急時,他們還是不得不用它來奮力一搏。而這就是芬蘭史上第一場由芬蘭主動發起的坦克戰,也是冬季戰爭唯一一場—洪卡涅米之戰。他們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得如何呢?
如果說芬蘭對抗蘇聯的傳奇中,地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白色死神」,那麼天上就屬「無傷王牌」了。這位芬蘭王牌飛行員,確認擊墜敵機高達94架,是歐洲僅次於德國擊墜最多的飛行員。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從未被敵機擊中,更甭提被擊落。他就是被稱為「無傷擊墜王」的傳奇飛行員—艾諾.伊爾瑪利.尤蒂萊南。
地球上許多相對弱勢的民族都經歷過外族殖民或不公平待遇,這不只是歐洲人對其他地區的人,對歐洲本身的民族也是一樣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歐洲目前唯一僅存的遊牧民族—薩米族(Sámi)。薩米族曾經受過哪些壓迫?而他們又是如何奮鬥才能得到今天的自治地位與他們應有的權利?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談他們的故事吧!
每個國家都有「黑歷史」,芬蘭也不例外。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不久後,馬上爆發了一場左右派之間的內戰,更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這場戰爭撕裂了芬蘭人彼此的信任與感情,更差點讓獨立的成果功敗垂成、再度被外國佔有。傷疤至今依舊存在,但這個傷疤也讓他們學到:先團結,才有機會有多元的聲音。
芬蘭軍隊是一個「萬國牌」用戶,他們用過各式各樣、來自各國的武器,從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到太陽東昇之國日本的武器,都來到過這寒冷的北方之地。曾被調侃為「能開槍的長矛」—有坂步槍,也曾經被芬蘭人使用過。他們的使用心得如何呢?這些遠渡重洋的武器有什麼樣的歷程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步槍在芬蘭的故事吧!
動畫《少女與戰車 最終章》第3話最近釋出了預告片,之前在劇場版表現亮眼的「繼續高中」這次出現了BT-42突擊砲以外的戰車,它就是現實中芬蘭繳獲自蘇聯的T-26輕戰車!不過,它似乎與我們平常見到的T-26有些不一樣,難道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輛帶有「芬蘭特色」的蘇聯戰車吧!
當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時,芬蘭在當時只有數十輛落後的老坦克,需要對付數千輛的蘇聯新式坦克,在這樣懸殊的差距下,芬蘭人選擇不去使用它。然而,當戰況逐漸告急時,他們還是不得不用它來奮力一搏。而這就是芬蘭史上第一場由芬蘭主動發起的坦克戰,也是冬季戰爭唯一一場—洪卡涅米之戰。他們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得如何呢?
如果說芬蘭對抗蘇聯的傳奇中,地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白色死神」,那麼天上就屬「無傷王牌」了。這位芬蘭王牌飛行員,確認擊墜敵機高達94架,是歐洲僅次於德國擊墜最多的飛行員。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從未被敵機擊中,更甭提被擊落。他就是被稱為「無傷擊墜王」的傳奇飛行員—艾諾.伊爾瑪利.尤蒂萊南。
地球上許多相對弱勢的民族都經歷過外族殖民或不公平待遇,這不只是歐洲人對其他地區的人,對歐洲本身的民族也是一樣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歐洲目前唯一僅存的遊牧民族—薩米族(Sámi)。薩米族曾經受過哪些壓迫?而他們又是如何奮鬥才能得到今天的自治地位與他們應有的權利?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談他們的故事吧!
每個國家都有「黑歷史」,芬蘭也不例外。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不久後,馬上爆發了一場左右派之間的內戰,更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這場戰爭撕裂了芬蘭人彼此的信任與感情,更差點讓獨立的成果功敗垂成、再度被外國佔有。傷疤至今依舊存在,但這個傷疤也讓他們學到:先團結,才有機會有多元的聲音。
芬蘭軍隊是一個「萬國牌」用戶,他們用過各式各樣、來自各國的武器,從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到太陽東昇之國日本的武器,都來到過這寒冷的北方之地。曾被調侃為「能開槍的長矛」—有坂步槍,也曾經被芬蘭人使用過。他們的使用心得如何呢?這些遠渡重洋的武器有什麼樣的歷程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步槍在芬蘭的故事吧!
動畫《少女與戰車 最終章》第3話最近釋出了預告片,之前在劇場版表現亮眼的「繼續高中」這次出現了BT-42突擊砲以外的戰車,它就是現實中芬蘭繳獲自蘇聯的T-26輕戰車!不過,它似乎與我們平常見到的T-26有些不一樣,難道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輛帶有「芬蘭特色」的蘇聯戰車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敦克爾克號戰艦(法語:Dunkerque)是法國敦克爾克級戰艦的首艦,其姊妹艦為史特拉斯堡號,本艦於1932年12月24日在布雷斯特兵工廠放置龍骨,1935年10月2日時下水,至1937年5月1日正式在法國海軍服役。這兩艘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建造完成的主力艦。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
Thumbnail
波蘭計畫擁有多種戰機裝備,包括F-16, FA-50, AH64等,最近又計畫採購F-35戰機與波音F-15EX Eagle II Fighter Jets。文章討論了這些戰機的選擇、廠商競爭,以及美國對波蘭的影響。
#3月10日 #3月10号 #3月10日东京大轰炸 1945年3月9日至10日夜间,325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前进基地起飞前往东京。这次空袭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常规炸弹空袭。而就在三年前的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带着B-25米切尔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向东
#3月10日 #3月10号 #3月10日东京大轰炸 1945年3月9日至10日夜间,325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前进基地起飞前往东京。这次空袭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常规炸弹空袭。而就在三年前的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带着B-25米切尔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向东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
Thumbnail
作為一款低成本輕型戰機,F-5受到軍費開支較少的歐洲國家採用,並且相當活躍;在非洲則適如其分扮演第三世界國家空軍的工作馬,成為區域衝突中的米格殺手。
Thumbnail
  朋友们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盟军在不断地向战场投入各种重型轰炸机时,比如B-17、B-24或者兰开斯特轰炸机等等,那么,为什么纳粹没有大规模地开发类似的重型轰炸机呢?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制造了大量的多引擎重型轰炸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并没有这么做。其实在当时,德国并非
Thumbnail
1943年1月14日,蘇軍開始炮擊斯大林格勒皮託姆尼克機場。伴隨著德軍即將失敗的局面,德國空軍開始撤離機場,並運走部分醫護人員和物資。這一撤離過程暴露出德軍物資超出需求,送了很多非必需品的情況。最終,蘇軍成功打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局面。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敦克爾克號戰艦(法語:Dunkerque)是法國敦克爾克級戰艦的首艦,其姊妹艦為史特拉斯堡號,本艦於1932年12月24日在布雷斯特兵工廠放置龍骨,1935年10月2日時下水,至1937年5月1日正式在法國海軍服役。這兩艘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建造完成的主力艦。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1937到1938年間提出的一款大型遠洋驅逐艦設計方案,配備3座雙聯裝150mm主砲,一座88mm雙聯裝高射砲和2座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舷側裝備輕型裝甲,滿載排水量接近5000噸。本級配備了極具特色的動力系統:同時搭載巡航用柴油機和高壓蒸汽渦輪機,和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輕型巡洋艦類似。
Thumbnail
波蘭計畫擁有多種戰機裝備,包括F-16, FA-50, AH64等,最近又計畫採購F-35戰機與波音F-15EX Eagle II Fighter Jets。文章討論了這些戰機的選擇、廠商競爭,以及美國對波蘭的影響。
#3月10日 #3月10号 #3月10日东京大轰炸 1945年3月9日至10日夜间,325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前进基地起飞前往东京。这次空袭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常规炸弹空袭。而就在三年前的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带着B-25米切尔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向东
#3月10日 #3月10号 #3月10日东京大轰炸 1945年3月9日至10日夜间,325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前进基地起飞前往东京。这次空袭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常规炸弹空袭。而就在三年前的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带着B-25米切尔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向东
Thumbnail
近期北韓舉辦電影觀影會,播放了1944年的蘇聯紀錄片《列寧格勒的偉大勝利》,藉以加強北韓和俄羅斯的友誼。這裡指出兩國目前在國際上的孤立,以列寧格勒戰役為例,探討了兩國可能透過相互支援來渡過難關。最後,兩國在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俄羅斯也可能再次訪問北韓,也強調了北韓對俄羅斯的戰略價值。
Thumbnail
作為一款低成本輕型戰機,F-5受到軍費開支較少的歐洲國家採用,並且相當活躍;在非洲則適如其分扮演第三世界國家空軍的工作馬,成為區域衝突中的米格殺手。
Thumbnail
  朋友们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盟军在不断地向战场投入各种重型轰炸机时,比如B-17、B-24或者兰开斯特轰炸机等等,那么,为什么纳粹没有大规模地开发类似的重型轰炸机呢?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制造了大量的多引擎重型轰炸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并没有这么做。其实在当时,德国并非
Thumbnail
1943年1月14日,蘇軍開始炮擊斯大林格勒皮託姆尼克機場。伴隨著德軍即將失敗的局面,德國空軍開始撤離機場,並運走部分醫護人員和物資。這一撤離過程暴露出德軍物資超出需求,送了很多非必需品的情況。最終,蘇軍成功打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