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飛翔的「芬蘭人」:芬蘭的福克(Fokker)D. XXI戰鬥機

更新於 2021/04/18閱讀時間約 32 分鐘
  「飛翔的芬蘭人」(Lentäväsuomalainen),又稱為「芬蘭飛人」,一般指一些以速度著稱的芬蘭運動員或賽車手。而類似的名字—「飛翔的荷蘭人」(The Flying Dutchman)則是一艘傳說中的幽靈船。不過在1939年時,就有一批真正飛上天的「芬蘭飛人」,保護著芬蘭的領空,不受「惡鄰」蘇聯的侵犯。他們駕駛著「飛翔的荷蘭人」,一次又一次的守護家園。這些駕駛著「飛翔的荷蘭人」的「芬蘭飛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福克(Fokker)D. XXI型戰鬥機在芬蘭的故事。

一、左右兩「蘭」:福克D. XXI的生產情況

1、荷蘭:福克D. XXI的誕生

  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洗禮,飛機已經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也被視為軍隊「現代化」的象徵。這對許多相對列強較為弱勢的國家依然如此,這些「小國」也努力讓他們有自己的空軍,其中也包含了西歐「小國」荷蘭。
  荷蘭雖然在地理上是「小國」,但在各方面來說實力並不弱,他們擁有自己一定的科研能力與生產能力,這些能力也應用在象徵現代化的飛機之上。30年代是軍機的過渡時期,無論在材料上、設計上、武裝上,已經不再是一戰時期的模式了。為此,荷蘭軍方需要一款新式的戰鬥機來更新他們的軍隊。一家一戰期間為德意志帝國製造許多軍機,由荷蘭人安東.赫爾曼.格拉德.福克(Anton Herman Gerard Fokker, 1890-1939)於德國成立的飛機製造商—福克(Fokker),1919年轉移至荷蘭後,在20年代逐漸成為世界飛機市場中重要的一員,甚至一度成為「領頭羊」的角色。如此重要的飛機製造商,無疑成為荷蘭軍方選擇軍機研發與生產的目標。
  1934年,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Nederlands Indisch Leger, KNIL)向福克招標,希望其研製一款簡易就能維護的戰鬥機,以取代他們在東印度(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Indonesia)使用的美國製寇蒂斯(Curtiss)P-6「鷹」(Hawk)戰鬥機。福克研究了早先的幾款雙翼機產品,決定研發一款採用全封閉式座艙、下單翼的戰鬥機。為解決引擎出力不足的問題,甚至預計想找英國的勞斯萊斯公司(Rolls-Royce Limited)合作,不過最後找了比較成熟穩定的布里斯托飛機公司(Bristol Aeroplane Company)生產的「水星」(Mercury)引擎。預估的成果會是一架裝備小口徑機槍或20毫米機砲、適航高度4350公尺、升限一萬公尺左右、航程888公里的半木製單翼、單引擎戰鬥機—它最終成為了福克D. XXI型戰鬥機(以下簡稱為福克機)。

2、芬蘭:「真正的」用戶

  雖然因為當時荷蘭皇家陸軍航空部(Luchtvaartafdeling)主張的是「杜黑主義」(Douhetism)—轟炸機優先—而減緩了戰鬥機的研製。荷蘭軍方對這種新戰鬥機沒了興趣,卻引來外國軍隊的注意,其中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外國買家,就是另一個「蘭」—芬蘭。芬蘭空軍(Ilmavoimat)1935年開始考慮汰換戰鬥機,希望購買新式戰鬥機來取代老式的英國製格洛斯特(Gloster)「鬥雞」(Gamecock)戰鬥機。當時,芬蘭招標了多達26家廠商,其中一家包括荷蘭的福克。芬蘭空軍的條件很簡單:能夠對付蘇聯的圖波列夫(Tupolev)TB-3轟炸機—這種轟炸機雖然緩慢,卻充滿自衛武器。因此,芬蘭的要求可以這麼理解:火力比速度更重要,要求保有小口徑機槍的情況下,也能夠裝備20毫米機砲的飛機。
  最終,共7種飛機進入招標階段,只有波蘭的國家航空廠(Państwowe Zakłady Lotnicze, PZL)P.24戰鬥機與福克機進入最後的選擇階段。芬蘭最終選擇了福克機,理由很簡單:後勤穩定。福克機使用的布里斯托「水星」是當時芬蘭最大的貿易夥伴—英國—所生產的,零件來源相對更穩定;而福克機當時被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所要求的「易於維護」也成為了芬蘭空軍相中的地方;同時,它的生產特性也很適合於芬蘭國家飛機廠(Valtion lentokonetehdas, VL)的廠房進行生產。因此,芬蘭空軍於1937年就訂購了7架戰鬥機,成為福克機「最早」的用戶—比母國荷蘭皇家陸軍航空部還早,除此之外,還向福克購買了生產授權,這樣芬蘭就能在國內生產福克機了。
  與許多芬蘭的軍機一樣,福克機同樣有許多「系列」(Sarja),我們可以理解為「批次」。福克機的第一系列(Sarja I)為芬蘭第一次向荷蘭購買的那7架「原廠」戰鬥機,裝備著840馬力的「水星」VII型引擎、配備4支7.7毫米維克斯(Vickers)機槍(2支位於機身兩側、2支位於機翼)。不過,如前面所提的,芬蘭預計就想為其裝備20毫米機砲以對付大型轟炸機,因此決定為其中6架各裝備兩支約在同時期進口的瑞士製厄利孔FF(Oerlikon FF)20毫米機砲,取代機翼中的兩支7.7毫米維克斯機槍。
  1937年8月,第一架編號為FR-76的第一系列福克機,就被作為裝載20毫米機砲的試驗機進行試飛。然而,情況並不理想。首先,厄利孔FF機砲實在太重了,兩翼包含彈藥總共116.2公斤,與之相比,兩翼裝備維克斯機槍約只有一半的重量.60.4公斤。雖然根據芬蘭人的測試,無論是「機槍」福克機或「機砲」福克機,都無法順利在短時間內飛至6000公尺的高度,但機砲的重量會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同時還會造成速度、迴轉、爬升能力下降,使之成為不適合與敵方戰鬥機戰鬥的戰鬥機。最重要的是,根據測試,軍方發現機砲射擊後造成了機翼根部的變形,這對飛行是相當危險的。最終,芬蘭空軍決定放棄機砲福克機的計畫,第一系列福克機仍然維持著原有的4支機槍的武裝,而唯一裝備機砲的FR-76也在1940年1月20日整修時將機砲拆除了—雖然在這之前它還是拿下了3又2/3的擊殺數,當然,全部都是難以纏鬥的轟炸機。
  至於所謂的第二系列(Sarja II),即基於授權而在芬蘭國內生產的第一批,這是1937年5月由空軍向國家飛機廠訂購的14架。但國際的緊張關係使芬蘭軍方認為這些數量是不足以應付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就在一個月後又額外訂購,提升到了35架,並向荷蘭福克總公司方面購買了永久生產授權。這35架分為兩個批次,即包含進前面的第二系列,以及新的生產序列第三系列(Sarja III)。這些國產的福克機與荷蘭產的第一系列大同小異,武裝方面也在FR-76的失敗測試下放棄改裝武器的想法。所謂「小異」的部分,主要是包含起落架、材料、工法與引擎等。起落架針對了芬蘭的氣候與地形,在冬季時將原本的固定式起落架改為滑雪板,以適應在雪地與結冰湖的起降需求;材料方面,為了降低成本與生產時間,木材的部分從原本的美國雲杉改為國產的松木;工法方面主要是改變木製膠合板的方向,並使用芬蘭的黏著法;引擎方面,改為全面使用稍微輕量化的「水星」VIII型引擎,但在出力方面沒有差距太多。
  1939年9月,當德國對波蘭發動戰爭後,戰爭已經不再是潛在的風險,而是一個具體的事實了。芬蘭空軍因此決定再進一步擴軍,向國家飛機廠訂購50架福克機,即第四系列(Sarja IV)—芬蘭福克機最常見的型號。不過第四系列與過去的三個系列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的不同的引擎。由於貿易夥伴英國已經不再提供布里斯托「水星」引擎了,而國內負責生產「水星」引擎的坦佩拉公司(Oy Tampella Ab)也已經將其生產的引擎提供給同樣使用「水星」引擎的布里斯托.布倫海姆(Bristol Blenheim)轟炸機。因此,芬蘭空軍必須另外為其尋找新動力。
  被相中的新引擎是來自美國的普萊特與惠特尼公司(Pratt & Whitney),簡稱「普惠」生產的R-1535「小雙黃蜂」(Twin Wasp Junior)引擎,它的出力比「水星」略大一點,但也略重。不過由於是不同的引擎,動力部需要重新設計,但並趕不上蘇聯於1939年末對芬蘭發動的戰爭—冬季戰爭(Talvisota, 1939-1940)。第四系列是在冬季戰爭期間、1940年初委託母公司福克為芬蘭重新設計,同年1月22日才正式訂購的,因此未能來得及參與冬季戰爭,這意味著參與冬季戰爭的福克機,全部都是使用「水星」引擎的第一至第三系列。
  第四系列與前三個系列在外觀上有明顯的不同:由於使用了不同的引擎,武裝的位置必須作出改變,因此將原本在機身兩側的機槍移至機翼上,使機翼兩側各有2支機槍(共4支),不過,有飛行員曾經提議改成機身2支12.7毫米機槍;同時,基於冬季戰爭的經驗,將座艙後方的視線死角改裝為可視的「窗戶」,改善飛行員的後方視野;為了增加防護力,也在座椅增加了裝甲,更在油箱裝備了橡膠,使其能夠「自密封」,防止中彈後進一步的漏油或燃燒。
  除此之外,芬蘭還考慮將第四系列進行改裝,將原本固定式起落架的福克機改造為收放式的,以進一步降低阻力、提升速度。軍方以1架第三系列與1架第四系列的福克機進行測試。編號為FR-117的第三系列試驗機於1941年1月完成並進行測試,結果不太好,除了速度沒有顯著的提升以外,降落也相當不可靠;編號為FR-167的第四系列試驗機於1942年2月完成,測試結果相對不錯,速度被大幅的提升,提高了約50公里/小時,俯衝速度也比以往更快,降落也很穩定。其他第四系列福克機理論上也能進行改裝,但最後都因為沒有閒暇工廠能為其進行改裝而作罷,而唯一改裝的FR-167也因為在1944年一次著陸意外而被改回固定式起落架。
  總而言之,這些第四系列的飛機大多都在1941年6月以前完工,趕上了下一次與蘇聯的戰爭—繼續戰爭(Jatkosota, 1941-1944),這次有了盟友:德國與其他軸心國成員。由於芬蘭在兩場戰爭之間透過各種方式獲得了更多飛機,因此並沒有立即的生產需求。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福克機早在冬季戰爭就已經是一款相對落後的機種了,在此時更是明顯地過時。還有另一個原因是,芬蘭正在嘗試生產他們自己研發的戰鬥機:VL「暴風」(Myrsky)戰鬥機, 因此生產線分身乏術。
  不過,當1943年德國在東線一系列的敗況之後,芬蘭軍方意識到短時間打敗蘇聯已是不可能之事,甚至可能蘇聯還會發動反擊,進而打敗德國。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戰鬥機的需求又再次提升,除了向德國購買新式戰鬥機(梅塞斯密特[Messerschmitt]BF-109G型戰鬥機)以外,芬蘭還必須想辦法增加更多戰鬥機。所謂「沒魚蝦也好」,芬蘭在1943年8月與10月分別下訂了兩批各5架的福克機,這些都是由累積起來的剩餘零件所組成的,這兩批被稱為第五系列(Sarja V)與第六系列(Sarja VI)。不過第六系列由於繼續戰爭於1944年9月結束而被取消,戰爭結束後也因為沒有需求而停止生產了,因此芬蘭的福克機具體上只有五個系列。
  芬蘭總共生產了90架福克機,加上第一系列的原廠7架,總共擁有97架。以下列出簡單的各系列清單:
  • 第一系列(7架):生產於1937年,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編號FR-76~FR-82。
  • 第二系列與第三系列(共35架):生產於1937年至1939年,芬蘭坦佩雷(Tampere),編號FR-83~FR-117。
  • 第四系列(50架):生產於1940年至1941年,芬蘭科爾霍(Kolho)與庫奧雷韋西(Kuorevesi),編號FR-118~FR-167。
  • 第五系列(5架):生產於1943年(1944年?),芬蘭庫奧雷韋西(Kuorevesi),編號FR-171~FR-175。

二、「芬蘭飛人」的戰鬥

1、初戰:冬季戰爭(1939-1940)

  1939年11月30日冬季戰爭爆發之時,芬蘭擁有40架福克機,其中7架正在維修,因此有33架是可以立即投入的戰力—當然,對蘇聯擁有2000~3000架各式軍機的龐大空軍相比,這幾乎是可以無視的數量。即使如此,這些福克機還是擊落了超過他們自身數量好幾倍的敵人,竭盡所能的保衛家園領空。
  在戰爭之初,裝備有福克機的單位是芬蘭空軍第24中隊(Lentolaivue 24, LLv. 24)與第26中隊(Lentolaivue 26, LLv. 26),其中第24中隊更是芬蘭首個全部裝備福克機的單位。這兩個中隊都隸屬於第2大隊(Lentorykmentti 2, LeR 2),是一支戰鬥機大隊,主要任務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奪取區域制空權,而這也一直是他們在戰爭期間所努力的。當然,因為數量上的差距,他們無法守護與蘇聯這麼長之邊界的每一吋土地與其領空,因此,他們只能盡可能確保在每一場戰鬥都能獲得勝利。
  攔截轟炸機,顧名思義,就是阻止敵方轟炸機對我方陣地或城鎮發動空襲;奪取區域制空權,包含前者的任務,但有時也會與對方戰鬥機發生戰鬥。雖然福克機已經是芬蘭最先進的機種,但面對擁有數量與科技優勢的蘇聯戰鬥機也只是相形見絀。當時蘇聯主要的轟炸機是圖波列夫SB系列與伊留申(Ilyushin)DB-3這兩種轟炸機,它們被投入戰鬥是芬蘭空軍預料外的,因為他們先前預計要攔截的對象是速度較慢的TB-3重型轟炸機,而不是這兩種速度堪比戰鬥機,甚至更快的轟炸機。尤其是高速轟炸機SB系列,雖然早在1936年就投入量產,但芬蘭人認為蘇聯並不會這麼快就列裝。這樣的情況將會使本身速度就沒有很快的福克機難以攔截,只能依靠提早索敵與戰術對付之。
  而同時期蘇聯的主力戰鬥機是波利卡爾波夫(Polikarpov)I-15與I-16戰鬥機,前者是一款雙翼、部分型號可收放起落架的單引擎戰鬥機,後者可以大致視為下單翼版本的I-15,它們不是比福克機擁有更快的速度,就是擁有更優的迴轉性能或射速更快的機槍。福克機在硬體上唯一的優勢就是它的重量較重,因此在俯衝性能上能些微佔優,但很快就會被缺點抵銷—福克機的結構並不強。除此之外,它們都是比福克機更優秀的戰鬥機,尤其是I-16。同樣的,要對付它,芬蘭空軍的飛行員們只能依靠個人素質與戰術彌補硬體上的劣勢。
  的確,從冬季戰爭結束後的軍機戰損比來看—芬蘭方損失62架飛機,蘇聯方損失約521架,芬蘭空軍飛行員有其表現優異的地方,但一方面也是蘇聯方面本身的問題。芬蘭採用著四機一小隊、兩機一小組的編制方式,並以相對「寬鬆」的編隊飛行,讓兩個小組能夠彼此掩護。同時,平時就有進行各種「花式」機動與射擊訓練的芬蘭飛行員,在個別戰鬥時也能發揮優勢—躲得更好、打得更準;蘇聯方面是一戰流傳下來的三機編隊,由兩個僚機跟隨著長機行動,優勢是在個別接戰時能有數量上的優勢,缺點則是缺乏掩護與彈性,容易被打散隊形進而自亂陣腳,同時也會被迫進入「單挑」,如此,飛行員的個人技術就會決定戰鬥勝負了—如前所述,積極訓練的芬蘭飛行員擁有這方面的優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芬蘭空軍確實獲得了不錯的交換比。整個冬季戰爭中,福克機總共擊落151又1/2架敵機,包含轟炸機與戰鬥機等,自身損失了12架,其中6架還是因為意外,而不是敵方攻擊造成的損失。這大部分是因為硬體與氣候問題—前者是福克機自身的結構不穩造成的,後者則對幾乎所有航空器都是大問題,至今依然無法完全解決。
  由於篇幅有限,這裡就舉其中一場最為經典、至今仍是世界紀錄的一場戰鬥—芬蘭飛行員約爾瑪.卡勒維.薩爾萬托(Jorma Kalevi Sarvanto, 1912-1963)的奇蹟:
  時間是在冬季戰爭中期.1940年1月6日早上,那一天有著冬日難得的日照,太陽耀眼的發紅。雖然如此,仍帶有芬蘭寒冬的濃霧,天上的雲層依舊濃厚,擋住了難得的日照。那天的雲層高度相當低,約只有3000到4000公尺高,大大影響了視線。當天,蘇聯空軍的6個長距離轟炸團(Dahl'niy Bombardirovchnyy Aviapolk, DBAP)決定對芬蘭發動空襲,出動36架DB-3轟炸機,轟炸芬蘭中部的皮耶克賽邁基(Pieksämäki)與庫奧皮奧(Kuopio)兩座城市。雖然天氣不佳,但多虧地面防空偵查哨的幫忙,芬蘭還是「逮」到了一些。
  早上9點左右,空軍方面收到了無線電通報,在芬蘭南部的科特卡(Kotka)發現一支由8架DB-3轟炸機組成的蘇聯中隊正從南方襲來(實際上滿編是9架,有1架因故返航)。芬蘭空軍緊急派遣位於最近的烏蒂(Utti)之第24中隊進行攔截,當時是空軍中尉的薩爾萬托也是其中一員。不過,由於某些不明原因,薩爾萬托的座機—一架編號為FR-97的第二系列福克機—轉速不足,因此比他的其他三個隊友晚了將近兩個小時左右才出發。他的另外三個隊友抵達現場後,合作打下了其中一架,造成其他DB-3輕傷,但因為部分芬蘭戰鬥機被自衛火力打傷,同時也打光了彈藥而不得不撤退。雖然一直到中午,芬蘭空軍都不斷派遣戰鬥機前往搜索剩下的7架轟炸機,但或許是天氣原因,未能找到目標。實際上,這7架已繼續往芬蘭內陸進發,並成功地向庫奧皮奧投擲了約78枚炸彈,造成三起大火、約30棟建築被摧毀,一位平民不幸死亡。不幸中的大幸是,濃霧保護了這些轟炸機,也保護了城市,沒有造成更多的傷亡,大部分炸彈被拋棄在返航的半路中。
1940年1月6日戰鬥相關的地點。蘇聯轟炸機從列寧格勒(Leningrad,今聖彼得堡)出發,往目標庫奧皮奧與皮耶克賽邁基前進,經過科特卡時被芬蘭人發現,派遣位於烏蒂的戰鬥機前去攔截。由筆者擷取自Google地圖,並由筆者加註。
  中午11點55分,因為雲層約在11點左右消散,這群轟炸機再次被芬蘭人發現,馬上通報了烏蒂基地。薩爾萬托此時也終於可以起飛了,欲與隊友會合。然而,隊友早就離開現場了,而落單的薩爾萬托此時發現了已經完成轟炸任務、正要返航的7架DB-3—他們因為雲層消散、被陽光反射而暴露了位置。所幸,雖然雲霧已散,但處於優勢位置—背光位—的薩爾萬托,利用耀眼的太陽掩護了他的位置,沒有被這群轟炸機發現。此時,他有兩個選擇:返航或單機進行攔截。他選擇了後者,決定以一敵七,雖然對方是轟炸機,但面對擁有自衛火力的敵人,單機追擊依然是相當危險的行動。
  敵人有7架DB-3,有3架呈現倒V字編隊,另外4架則一側以單縱陣飛行,隊形相當緊密,往南方飛行中。薩爾萬托抵達轟炸機群的後上方500公尺處,準備發動突如其來的攻擊。他首先挑中最左邊的飛機,迅速的俯衝攻擊讓未能提早發現薩爾萬托的蘇聯轟炸機尾部機槍手來不及還擊,在首次的攻擊中就擊斃了這架DB-3的機槍手,使其喪失自衛能力。不過,薩爾萬托的座機也在高空300公尺處中了幾槍,但並無大礙。它很快在俯衝完後對另外兩架轟炸機發起二次攻擊、精確地瞄準著他們的引擎,以兩、三次的短點射就讓他們起火。點燃左邊倒V字編隊的兩架後,馬上繼續攻擊旁邊的4架DB-3,以另人驚嘆的命中率再次點燃了3架。這些燃燒的轟炸機很快就墜入芬蘭的「綠海」中。
  此時,薩爾萬托已經擊落了5架,正要對付第6架,但此時變得困難許多,因為他的機翼機槍子彈已經耗盡,只能用僅剩的機身兩支7.7毫米機槍繼續攻擊。雖然如此,他還是成功點燃倒數第二架DB-3的引擎,擊墜了它。正當薩爾萬托追擊著第七架時—他所攻擊的第一架、機槍手已經陣亡的DB-3,他瞄準著引擎,準備再度發出機槍熱焰時,薩爾萬托已經耗盡了彈藥,不得不「放他一馬」返航—雖然最後一架DB-3也在不久後於芬蘭灣(Suomenlahti)被另一架芬蘭福克機擊落。
  於是,薩爾萬托光靠一人之力就擊落了6架蘇聯轟炸機,機身僅中23發子彈。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過短短4分鐘,也就是中午12點03分至07分而已,達成了整場二戰沒有任何戰鬥機飛行員做到的奇蹟:4分鐘擊墜6架敵機,就算是他的「學弟」、著名的「無擊墜王」—艾諾.伊爾瑪利.尤蒂萊南(Eino Ilmari Juutilainen, 1914-1999),也只有在「一天」內達成同樣的擊墜數。這樣的成就引來歐美各國媒體的注意,登上了許多報章雜誌。同樣的,這也是他的座機—福克D. XXI—最為成名的一戰。

2、續戰:繼續戰爭(1941-1944)

  雖然冬季戰爭時,福克機以相對劣勢的機體創下了令人驚豔的成績,但落後畢竟還是落後,這在1941年與蘇聯再次開戰時更是如此。此時,芬蘭擁有更新、更好的機種—來自美國的布魯斯特(Brewster)B-239「水牛」(Buffalo)戰鬥機,在繼續戰爭爆發前,成為了第24中隊的新寵兒。而原本的福克機被轉移至第30中隊(Lentolaivue 30, LLv. 30)與第32中隊(Lentolaivue 32, LLv. 32),這兩支中隊雖然同樣屬於戰鬥機為主的第3大隊(Lentorykmentti 3, LeR 3),但他們相對於主力第2大隊屬於更次要的單位,任務主要是偵查與簡單的對地、對海攻擊,因此配備的都是較為過時或數量較少、種類較雜的機種,主要配備的是福克機。
  雖然落後,但他們的敵人—蘇聯—也是如此,雖然蘇聯擁有更先進的機種,但並未能全面的汰換所有的飛機,因此在繼續戰爭初期,芬蘭人遇到的敵人仍不少是他們在冬季戰爭時就遇過的對手,如I-16戰鬥機、SB轟炸機,偶爾會遇到西方盟國支援的戰鬥機,如芬蘭自己也擁有的英國霍克(Hawker)「颶風」(Hurricane)。總而言之,這些福克機在戰爭之初還是拿下不少戰果,在6月25日繼續戰爭爆發之初,就擊落了一些進犯的蘇聯轟炸機。
  蘇聯也是會求進步的,無論在硬體或軟體(人)的方面都是如此。很快地,芬蘭飛行員的素質優勢已經沒辦法完全彌補機體上的劣勢。同時,新的飛機也逐漸在汰換,這些福克機越來越沒有表現機會了,因此在繼續戰爭時期不像冬季戰爭時有那麼多「精彩」的故事。1943年,福克機就被調到新的部隊—第12中隊(Lentolaivue 12, LLv. 12)與第14中隊(Lentolaivue 14, LLv. 14),它們隸屬於偵查性質的第1大隊(Lentorykmentti 1, LeR 1)。顯然,這樣的調動也意味著這些福克機不再是戰鬥機主力了,因為連「水牛」也逐漸淘汰了,芬蘭的主力戰鬥機升級為德國的梅塞斯密特BF-109。
  即使如此,福克機仍然是1941年至1942年左右、繼續戰爭初期的芬蘭主力機之一,拿下了一些戰果,總共獲得60場勝利。同時,福克機也是許多芬蘭空軍王牌都駕馭過的戰鬥機,他們幾乎都有在這架飛機取得戰果,可謂是他們的「入門款」戰鬥機。而芬蘭的福克機第一名王牌,還是那位創下世界紀錄的薩爾萬托,他駕駛著福克機擊落了12又5/6架敵機,其中一半就是在那奇蹟的4分鐘完成的,剩下的一半是在冬季戰爭剩餘的時間完成的,沒有一架是在繼續戰爭時達成的,這是因為薩爾萬托在繼續戰爭爆發之初的座機已經換成「水牛」了。

3.終戰:拉普蘭戰爭與戰後(1945-1952)

  繼續戰爭於1944年9月結束,蘇聯要求芬蘭轉而對付昔日盟友德國—拉普蘭戰爭(Lapin Sota, 1944-1945),同時還必須裁軍,裁的也包含空軍在內。像配備福克機這種落後機種的單位理所當然成為首先裁撤的對象。因此,福克機未能參與這至今仍是芬蘭歷史上的最後一場戰爭。
  不過,當二戰結束後,芬蘭空軍的重建使這些福克機繼續服役一段時間,直到1949年才退居二線,擔任新人飛行員的教練機。但這樣的角色也沒有多久,1951年芬蘭國產的瓦爾梅特(Valmet)「強風」(Vihuri)教練機取代了福克機的角色,因此它們最終於1952年退役,結束了它在芬蘭空軍15年的生涯。對於一款初戰之時就顯得稍微過時的機種來說,福克機的福克在芬蘭服役時間可是相當的長,比它的母國荷蘭還久。
  1980年代,在芬蘭的技術團隊努力之下,一架編號為FR-110的第二系列福克機成功地被復原了。雖然是復原機,但並不「完全」,它是拼湊出來的成果,由FR-110的機身,加上FR-81的螺旋槳與細節零件、FR-137的駕駛座零件、「強風」教練機使用的「水星」VIII型引擎,以及完全重製的機翼結合而成,採用著冬季戰爭時期的塗裝與非常具有特色的滑雪板起落架。FR-110是芬蘭飛行員維克托.比奧西亞(Viktor Pyötsiä, 1909-1996)的座機,他是僅次於薩爾萬托的第二名福克機王牌,但他的座機卻是擁有最多勝利的一架,達成10次勝利,因為薩爾萬托的成績是用不同的福克機完成的(FR-97、FR-80與FR-100)。
  今日這架FR-110能在芬蘭的蒂卡科斯基(Tikkakoski)芬蘭空軍博物館(Suomen Ilmavoimamuseo)中看到它,它也是目前最完整的「倖存」福克機。

三、作結尾的話:「喧賓奪主」的戰鬥機

  
  如果說繼續戰爭時期芬蘭代表性的戰鬥機是「水牛」與BF-109,那冬季戰爭時期就是來自英國的格洛斯特「角鬥士」(Gladiator)與這架福克D. XXI了。
  福克機雖然是荷蘭研發生產的,但無論是第一個服役國、最後一個退役國,還是生產地與數量,抑或是戰鬥過程與成果,都是由芬蘭所取得的成就,不免讓人感到「喧賓奪主」。只知道其「戰果」的人,可能很難讓他們想像,它並不是一架真正的芬蘭飛機。但就某方面來說,它又的確是「芬蘭的飛機」:具體上來說,從第二系列以來,都是在芬蘭生產的;它們都是由芬蘭飛行員駕駛的,還因此誕生許多優秀的王牌飛行員;除了引擎,改裝上基本上都由芬蘭人進行。最重要的是,它也確確實實地、盡心盡力地保護了芬蘭領空,雖然它隨著時代而逐漸落後,但依舊努力完成任務。當然,這並不是表示荷蘭的福克機沒有努力阻擋來自德國的攻擊。這些戰士都為保護自己的家園作出了奉獻。

附件:福克D. XXI的基本數據(第二、三系列)

  • 成員:一名
  • 長度:8.2公尺
  • 翼展:11公尺
  • 高度:2.92公尺
  • 空重:1594公斤
  • 總重:1970公斤
  • 動力: 一顆布里斯托「水星」VIII型9缸氣冷徑向活塞發動機(830馬力)
  • 最高速度:460公里/小時
  • 巡航速度:429公里/小時
  • 極限速度:700公里/小時
  • 航程:930公里
  • 升限:11350公尺
  • 爬升率:7分鐘30秒抵達6000公尺高
  • 功率重量比:0.188馬力/磅
  • 武裝:4 x 7.7毫米維克斯機槍(機身2支共600發子彈、機翼2支共400發子彈)
  • 掛載:4 x 25公斤航空炸彈(僅第三系列)

參考資料:

網路資料:

書籍資料:

  • Kari, Stenman and Kalevi, Keskinnen. Finnish Aces of World War 2.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1999.(英)
  • Kari, Stenman and de Jong, Peter. Fokker D.XXI Aces of World War 2.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13.(英)
  • 中山雅洋,《北欧空戦史》,東京:株式会社ホビージャパン,2017。(日)

封面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芬蘭是歐洲少數幾個有多個官方語言的國家,芬蘭語與瑞典語都是其國語,其境內還有其他不同的語言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芬蘭在其語言政策與制度上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這與芬蘭特殊的歷史境遇與發展有絕對的關係。他們是如何達成語言之間的「平衡」而不發生衝突的?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如果說到一架飛機影響戰爭結局,大家會想到什麼?或許是投下原子彈的B-29吧。但是對芬蘭人來說,可能是另一款沒什麼名氣的轟炸機,有可能因為它的存在,使史達林放棄進一步侵略芬蘭的行動,讓1939年至1940年的蘇芬冬季戰爭提早結束。它就是來自英國的布里斯托.布倫海姆轟炸機,一款在芬蘭比在英國有名的飛機。
當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時,芬蘭在當時只有數十輛落後的老坦克,需要對付數千輛的蘇聯新式坦克,在這樣懸殊的差距下,芬蘭人選擇不去使用它。然而,當戰況逐漸告急時,他們還是不得不用它來奮力一搏。而這就是芬蘭史上第一場由芬蘭主動發起的坦克戰,也是冬季戰爭唯一一場—洪卡涅米之戰。他們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得如何呢?
如果說芬蘭對抗蘇聯的傳奇中,地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白色死神」,那麼天上就屬「無傷王牌」了。這位芬蘭王牌飛行員,確認擊墜敵機高達94架,是歐洲僅次於德國擊墜最多的飛行員。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從未被敵機擊中,更甭提被擊落。他就是被稱為「無傷擊墜王」的傳奇飛行員—艾諾.伊爾瑪利.尤蒂萊南。
地球上許多相對弱勢的民族都經歷過外族殖民或不公平待遇,這不只是歐洲人對其他地區的人,對歐洲本身的民族也是一樣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歐洲目前唯一僅存的遊牧民族—薩米族(Sámi)。薩米族曾經受過哪些壓迫?而他們又是如何奮鬥才能得到今天的自治地位與他們應有的權利?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談他們的故事吧!
每個國家都有「黑歷史」,芬蘭也不例外。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不久後,馬上爆發了一場左右派之間的內戰,更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這場戰爭撕裂了芬蘭人彼此的信任與感情,更差點讓獨立的成果功敗垂成、再度被外國佔有。傷疤至今依舊存在,但這個傷疤也讓他們學到:先團結,才有機會有多元的聲音。
芬蘭是歐洲少數幾個有多個官方語言的國家,芬蘭語與瑞典語都是其國語,其境內還有其他不同的語言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芬蘭在其語言政策與制度上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這與芬蘭特殊的歷史境遇與發展有絕對的關係。他們是如何達成語言之間的「平衡」而不發生衝突的?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如果說到一架飛機影響戰爭結局,大家會想到什麼?或許是投下原子彈的B-29吧。但是對芬蘭人來說,可能是另一款沒什麼名氣的轟炸機,有可能因為它的存在,使史達林放棄進一步侵略芬蘭的行動,讓1939年至1940年的蘇芬冬季戰爭提早結束。它就是來自英國的布里斯托.布倫海姆轟炸機,一款在芬蘭比在英國有名的飛機。
當1939年冬季戰爭爆發時,芬蘭在當時只有數十輛落後的老坦克,需要對付數千輛的蘇聯新式坦克,在這樣懸殊的差距下,芬蘭人選擇不去使用它。然而,當戰況逐漸告急時,他們還是不得不用它來奮力一搏。而這就是芬蘭史上第一場由芬蘭主動發起的坦克戰,也是冬季戰爭唯一一場—洪卡涅米之戰。他們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得如何呢?
如果說芬蘭對抗蘇聯的傳奇中,地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白色死神」,那麼天上就屬「無傷王牌」了。這位芬蘭王牌飛行員,確認擊墜敵機高達94架,是歐洲僅次於德國擊墜最多的飛行員。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從未被敵機擊中,更甭提被擊落。他就是被稱為「無傷擊墜王」的傳奇飛行員—艾諾.伊爾瑪利.尤蒂萊南。
地球上許多相對弱勢的民族都經歷過外族殖民或不公平待遇,這不只是歐洲人對其他地區的人,對歐洲本身的民族也是一樣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歐洲目前唯一僅存的遊牧民族—薩米族(Sámi)。薩米族曾經受過哪些壓迫?而他們又是如何奮鬥才能得到今天的自治地位與他們應有的權利?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談他們的故事吧!
每個國家都有「黑歷史」,芬蘭也不例外。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不久後,馬上爆發了一場左右派之間的內戰,更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事件。這場戰爭撕裂了芬蘭人彼此的信任與感情,更差點讓獨立的成果功敗垂成、再度被外國佔有。傷疤至今依舊存在,但這個傷疤也讓他們學到:先團結,才有機會有多元的聲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載客用飛機普及之前,有一種特別的飛行器具主宰當時的天空,即飛船。利用一顆巨型的氣球,加上引擎帶動螺旋槳,成為20世紀初期主流的空中交通運輸工具。
Thumbnail
波蘭計畫擁有多種戰機裝備,包括F-16, FA-50, AH64等,最近又計畫採購F-35戰機與波音F-15EX Eagle II Fighter Jets。文章討論了這些戰機的選擇、廠商競爭,以及美國對波蘭的影響。
Thumbnail
F-20原稱為F-5G,是F-5E/F的單發動機改良型(改用1具F404發動機),諾斯洛普以此機型參加1980年代初期美國外銷戰機計畫:FX。該機最終未進入任何國家服役,而中止發展,令不少戰機迷扼腕。
Thumbnail
請訂閱【飛火米】YouTube頻道!謝謝大家! 荷蘭皇家航空的空服員都人高馬大的! 看起來就像是維京人後裔很可愛! 空姐很高大! 空少也很高大! 下次也想體驗荷航! 歐洲航空公司我還真是沒搭過呢!
Thumbnail
中華民國空軍是F-5E/F的最大使用國,數量達300架之多。雖然在服役生涯沒有參與實戰,但在1980年~2000年這段時間,F-5E/F 是中華民國空軍倚仗的戰馬。除與F-104搭配擔負空防任務,還要擔負對地、對海攻擊。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一名德国空军飞行员在荷兰投降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1945年5月10日,德国签署投降协议两天后,在荷兰小镇索斯特附近的一片田野里,纳粹的赫尔曼·戈林师,包括一些武装党卫军成员,正式向盟军的莱斯特郡团第一营投降。这支
Thumbnail
作為一款低成本輕型戰機,F-5受到軍費開支較少的歐洲國家採用,並且相當活躍;在非洲則適如其分扮演第三世界國家空軍的工作馬,成為區域衝突中的米格殺手。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称为“红男爵”的德国空军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这位红男爵在一战时期德国空军的表现可谓亮眼,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王牌飞行员的非凡表现。   里希特霍芬1892年出生于普鲁士克莱因堡,他的家族名字中拥有“男爵”头衔,再加上他之后驾驶的
Thumbnail
F-5 戰機在亞洲地區頗為暢銷,其中南韓為F-5A的最大使用國;中華民國則為F-5E的最大使用國。一些國家即便引進更先進戰機,也將F-5戰機作為輔助戰機使用。
Thumbnail
F-5戰機僅短暫於美國空軍作戰部隊使用,卻長期活躍於美軍假想敵部隊。另外也廣受美軍盟國與親美國家愛用,一些使用者在性能提升後,持續使用到21世紀初期。證明低成本的輕戰機在軍火市場不但有需求,並頗受愛用。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載客用飛機普及之前,有一種特別的飛行器具主宰當時的天空,即飛船。利用一顆巨型的氣球,加上引擎帶動螺旋槳,成為20世紀初期主流的空中交通運輸工具。
Thumbnail
波蘭計畫擁有多種戰機裝備,包括F-16, FA-50, AH64等,最近又計畫採購F-35戰機與波音F-15EX Eagle II Fighter Jets。文章討論了這些戰機的選擇、廠商競爭,以及美國對波蘭的影響。
Thumbnail
F-20原稱為F-5G,是F-5E/F的單發動機改良型(改用1具F404發動機),諾斯洛普以此機型參加1980年代初期美國外銷戰機計畫:FX。該機最終未進入任何國家服役,而中止發展,令不少戰機迷扼腕。
Thumbnail
請訂閱【飛火米】YouTube頻道!謝謝大家! 荷蘭皇家航空的空服員都人高馬大的! 看起來就像是維京人後裔很可愛! 空姐很高大! 空少也很高大! 下次也想體驗荷航! 歐洲航空公司我還真是沒搭過呢!
Thumbnail
中華民國空軍是F-5E/F的最大使用國,數量達300架之多。雖然在服役生涯沒有參與實戰,但在1980年~2000年這段時間,F-5E/F 是中華民國空軍倚仗的戰馬。除與F-104搭配擔負空防任務,還要擔負對地、對海攻擊。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一名德国空军飞行员在荷兰投降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1945年5月10日,德国签署投降协议两天后,在荷兰小镇索斯特附近的一片田野里,纳粹的赫尔曼·戈林师,包括一些武装党卫军成员,正式向盟军的莱斯特郡团第一营投降。这支
Thumbnail
作為一款低成本輕型戰機,F-5受到軍費開支較少的歐洲國家採用,並且相當活躍;在非洲則適如其分扮演第三世界國家空軍的工作馬,成為區域衝突中的米格殺手。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称为“红男爵”的德国空军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这位红男爵在一战时期德国空军的表现可谓亮眼,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王牌飞行员的非凡表现。   里希特霍芬1892年出生于普鲁士克莱因堡,他的家族名字中拥有“男爵”头衔,再加上他之后驾驶的
Thumbnail
F-5 戰機在亞洲地區頗為暢銷,其中南韓為F-5A的最大使用國;中華民國則為F-5E的最大使用國。一些國家即便引進更先進戰機,也將F-5戰機作為輔助戰機使用。
Thumbnail
F-5戰機僅短暫於美國空軍作戰部隊使用,卻長期活躍於美軍假想敵部隊。另外也廣受美軍盟國與親美國家愛用,一些使用者在性能提升後,持續使用到21世紀初期。證明低成本的輕戰機在軍火市場不但有需求,並頗受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