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希魔 ,敗也希魔。
你是否曾好奇過,惡貫滿盈、執行種族屠殺的邪惡納粹為何能在二戰初期勢如破竹、攻無不克?希特勒基本上沒啥功勞,它只提供了為德國大肆侵略的決定之手,但對戰場上的攻城掠地,他可是個外行。德國在二戰中初期的戰果要歸功於「閃擊戰」,以下就讓筆者大略的介紹一下這種以閃電之勢影響近代戰爭史的重要變革。
「Blitzkrieg」為閃擊戰一詞,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戰一開始之所以能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歐洲,關鍵在於機動與包圍,並以性能優秀的裝甲部隊和擁有完全優勢的空軍所造就。
隨著希特勒上台,德國的對外政策迅速轉變為極具侵略性的擴張行動。本文暫且不談納粹政權給歐洲帶來的痛苦6年,其令人髮指的暴行罄竹難書,但本文將目光專注於純粹的軍事層面上,還請見諒。
背景介紹
一戰後...
1918年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國防實力被凡爾賽條約局限於近乎喪失主權的程度(這也直/間接導致了二戰的爆發),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十萬人。儘管如此,還是有大批受普魯士傳統影響的菁英軍官保存了下來,並將現代化軍事理念帶進了德國的威瑪共和國時代(1918-1933)。
這裡來簡短聊一下德國軍官的突出之處。
德國軍官有著很大的主動權,這與波蘭、英國和法國的體制全然不同。一項普通計畫一旦通過,基層軍官就被賦予相當高的裁決權。而事實上,基層軍官需要在任何時候表現出主動進取的姿態,向總目標不斷深入。這種激勵個人進取心的體制被稱作「目標導向型策略」,它是閃擊戰理論實際操作時的核心部分。在法國戰役初期,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林(Heinz Wilhelm Guderian)與第七裝甲師師長的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就是受到這種制度影響而創造了一路直衝海灘而包圍、切斷敵軍後路的最大戰果,算是讓法國投降的直接原因。
戰場上的將領都有一個高級參謀體系來協助工作,這確保了整支軍隊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能夠最有效地投入戰鬥。這種體系的基礎最早起源於十九世紀初期普魯士軍隊的參謀本部,此後在1935年柏林軍事學院成立後得以繼續發展。西方國家參謀軍官和戰鬥人員之間的對立在德國陸軍中卻比較少見,因此這確保了雙方的高品質合作。
戰間期陸軍的發展
1926年,德國就開始與蘇聯合作秘密發展坦克,但為了掩人耳目而將代號取為大/小拖拉機。
Leichte Traktor-以拖拉機的名義秘密研發的第一輛實驗戰車
隨著1933年納粹政府上台,德國坦克的發展不再遮遮掩掩。1934年,一戰後德國的第一輛自主研發的量產坦克問世了(Panzer I),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德國陸軍的軍力以極快的速度向上攀升,不管是在單兵個人裝備、火炮還有各式車輛皆得到飛躍式的進步。
Panzer I A(德國最早的制式坦克-一號戰車A型)
即便發展如此之快,開戰時德軍步兵徒步率仍高於91%,機械化程度低,而機械化步兵則作為精銳全投入於主要戰場。隨著領土的擴張、人口與工業產值的不斷上升,德軍的機械化程度才越來越高。即使如此,軸心國的整體工業能力與美國為首的盟軍相比依舊相形見絀,後勤補給的壓力與日俱增。到了大戰後期(1944年後),軸心國已喪失制空權,各大城市與工業區均遭轟炸,此時前線的各項精良武器在缺乏補給的狀況下已無力回天。
開戰時,德軍的火砲絕大部分依然由馬車運輸,可見機械化程度仍不高
裝甲力量-閃擊戰的構成要素一 (也是無數軍迷入坑的起點)
坦克
戰前的德國坦克發展思路主要分三種:第一種是專門對付步兵和快訓練用的輕型坦克,即僅裝備機槍和機砲的一號與二號坦克。第二種為搭載37毫米主砲的中型坦克,做為主力大量生產。第三種則是火力支援車,搭載75毫米短管主砲,用於支援步兵,即後來成為主力戰車的四號坦克。
戰爭爆發時,德軍做為主力的三/四號坦克僅有309輛,而本該做為訓練用的一/二號坦克,則占了大多數的1226輛,導致在進攻華沙城時裝甲薄弱的一/二號坦克損失慘重。
即便如此,波蘭戰役仍拉開了陸戰之王-坦克的時代序幕。坦克不再只是步兵的陪襯,而是做為獨立作戰甚至主力武器的角色。在此之後,大大小小的陸上戰役都有坦克的身影,且日益進步。
古德林的閃擊戰藉由坦克發揚光大,同時,坦克的重要性也隨著閃擊戰的巨大成功而揚名世界,兩者相輔相成。坦克作為火力、防護與機動的綜合體,在閃擊戰中扮演極其重要的,為步兵及後續部隊打開缺口,衝垮敵軍的防線,並利用機動力持續持續推進,進行繞後及包圍,以最快的速度贏得戰爭。
隨著二戰初期閃擊戰的成功,各國也加緊開發新的坦克,火力、裝甲和速度不段增強,形成了直至今日的一連串軍備競賽。
德國空軍-閃擊戰的構成要素二
概念
整體來說,德國軍事哲學的核心,就是把所有的軍事力量-尤其是空軍和陸軍,緊密地結合為一體,陸地上的進攻部隊隨時保持與空軍的無線電聯繫,在有需要時呼叫密接支援,而這種協同作戰構成了閃擊戰的基礎。
JU-87俯衝轟炸機 為德國空軍為地面部隊提供密接支援的主力
德國空軍概況
德國空軍力量的組成主要是以俯衝和中型轟炸機為主,執行任務時由戰鬥機護航。它的目標是在戰術上支援陸軍完成地面軍事行動,同時對戰略要地或基礎建設進行轟炸,以降低敵國人民和士兵的士氣。
在1930年代,德國空軍優先取得了大批的武器裝備,因此在入侵波蘭前夕,德國空軍的作戰飛機已達到2564架的驚人數量。在戰爭開始的前幾年裡(1939~1942年德國空軍的士氣極為旺盛,一次次作戰也讓這些空軍士兵們深信,他們飛機的戰力整體上遠遠超過敵人的飛機,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直到美國參戰之前皆是如此。(拭淚
閃擊戰為何漸漸退出二戰
由於坦克耗油量大、彈藥耗損可觀,因此造成後勤補給方面不小的負擔,更何況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裝甲部隊。這就導致運用閃擊戰的一方需要速戰速決,一旦轉變為消耗戰,就必敗無疑。
軸心國主要工業區在戰爭後期(1943年後),由於喪失制空權,遭到盟軍空軍的大規模轟炸,工業基礎能力大大降低,生產的軍武實際數量與前線編制的數量有極大落差,已無法負擔閃擊戰這種過度依賴後勤補給的打法。
美國在大戰後期以排山倒海的轟炸機架次對德國各個戰略目標實施地毯式轟炸,當然也包括生產軍武的工業區。
再者,希特勒在因為征服了歐洲大部分地區,就過於衝動地開啟了進攻蘇聯這個大坑,陷入了蘇聯廣大國土縱深作戰的泥沼裡,雖然開戰之初以閃擊戰的方式取得了龐大戰果與土地,但卻因冬天來臨遲遲攻不下蘇聯首都莫斯科,次年1942於史達林格勒戰役戰敗並造成了大量損失。再次年1943於庫斯克會戰失敗,德軍精銳幾乎消耗殆盡,自此德國無力再發動閃擊戰。
結語
在開戰時因希特勒堅持擴大戰果,因此在波蘭及華沙戰役中以比原先預定更快的速度迫使波蘭與法國投降,這也是其僥倖之功也。然而,其實德國的後期戰略很大一部分是被希特勒的自負所搞垮的,多次的無視高階參謀指揮層,一意孤行的將當時全球最強大、最有戰鬥經驗的部隊一次次領向墳墓,這也為其之過也。
二戰後,閃擊戰並沒有消失無蹤,而是在別的地方出現,如第三與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軍軍以空中優勢密切支援地面的裝甲部隊,取得了幾乎全殲阿拉伯裝甲力量的戰果。不因為此戰法由納粹德國所提出而不屑一顧,而是善用他們留下來的概念運用於保衛自己國家。以色列在運用歷史仇家的智慧方面,可是值得學習的。
除了實際上的戰役,閃擊戰出現在影視文化與遊戲中也不惶多讓,但難免有被吹捧、美化之嫌。
陸戰地位已不如鼎盛時期的今日,部分軍武迷仍對「閃擊戰」有一定的想像與懷念,未來這種概念將會何去何從呢?或許自此退出了歷史舞台,但誰又能預料這風起雲湧的二十一世紀可能發生甚麼呢?這也許是歷史為何令人著迷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