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釀影癡|《醉好的時光》:我隱身是為了成為我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釀影癡|《醉好的時光》:我隱身是為了成為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我想念我們……很久了。」妻子在黑暗中對著宛如從遠方歸來的枕邊人如此說。《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令許多觀眾想起黃信堯導演的《同學麥娜絲》,同樣都是圍繞著四個好友的人生故事,但前者讓我在如此「男性」的氛圍裡,感受到了女人之於這些男人們的重要性,更甚而透過「她」,望見壯年男性的集體焦慮。妻子的想念正對應著丈夫的缺席與匿跡,映照了「他」作為一個丈夫、父親、社會人與自我的衝突。

《醉好的時光》由湯瑪斯.凡提柏格 (Thomas Vinterberg)執導,並與影帝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繼《謊言的烙印》(The Hunt)後再次合作。故事於一個平凡的丹麥中學展開,馬汀在這所學校擔任歷史老師,其他三個好友則分別教授音樂、心理學與體育,他們偶然得知一項主張人類體內應該存在微量酒精的理論:若能保持血液裡 0.05% 的酒精濃度,必能使人們的活力加倍,便決定來做實驗驗證看看。

raw-image

這個實驗似乎一定得在這樣年紀、這樣身份的男人身上才得以施行。他們已經邁入壯年,當初的夢想、捨得不捨得的,都在時間的推催下被割捨,或許是社會壓力,或許是對於一個「應該如此」的人生的期待,四人的壯年生活即使不被欣羨,但也並不差勁。本片除了「歌頌」酒精的美好,直視沉迷酒精的種種荒唐之外,也以此串連四個中年男子面臨的人生難題,以及他們各自對於「存在」的焦慮。

主角馬汀即是這類人物的樣板,他的妻子不再喜歡與他待在一塊,兒子們也不太搭理他。「我想念我們……很久了。」結婚多年的夫妻、過了七年之癢的戀人自然都明白感情歸於平淡後追求的是細水長流,卻總在生活中偶然望見初見的他時,多麼想說聲「好久不見」,因為即使眼前的是每天睜開眼看到的第一個人,卻總感到十分陌生。而對馬汀的妻子來說,唯一的選擇便是能少見一天便少見一天。

人們的存在透過他人的肯認來辯證,這四個老男孩存在著,卻也不復存在。他們沒有年輕時的意氣風發,歲月好像只在身體留下痕跡,他們看世界變得無趣了,世界也不再將目光停留於他們。人們從身邊不斷走過,而他們的存在不斷不斷地被人流沖刷,隨著時間逝去,他們遇見的人們更多了,記得、在乎他們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raw-image

很多事情在年輕的時候就出了差錯。但人們仗恃著年輕,懷著事情還沒有糟糕至此的僥倖心理,日復一日地磨耗親人的愛與耐心,也逐漸失去了從自身開始改變的能量。在怠懈又抑鬱的生活裡,酒精只是扯著人們逃避的藉口罷了。因為現實過於艱難,逃避現實竟成了人們生存於現實的必要手段,與沉迷網路、電玩的虛擬世界不同,因為人們永遠無法從現實社會中隱去(登出),只得透過酒精讓「真實的」各種痛苦不再那麼清晰。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5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