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釀影評|《隔壁的房間》:走過末日——阿莫多瓦的愛、死與電影的墓誌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Ingrid 甚至不是 Martha 第一個問的朋友。

《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2024)延續了阿莫多瓦(Almodóvar)近年的作品主題,用一部電影,作為大寫的「電影」墓誌銘。畢竟,電影當然關於死亡;畢竟,一般公認,沒有什麼二十一世紀的媒體比電影更能作為一個適切地書寫「記憶」的媒介。描寫記憶總是描寫死亡的關鍵。

當人能描寫死亡,你就不恐懼死亡了嗎?我想不是的。當然,恐懼跟死亡是平行的姐妹,就像電影中那個樓上樓下的房間。(而不是真的是「隔壁的」房間。)但,《隔壁的房間》原著真正動人之處,引用朋友朱耘廷之語,就是那個宛若從保羅・許瑞德(Paul Schrader)電影走出來的「末世論」信仰者(在這裡是科學家、學院學者)Damian,他是 Ingrid 和 Martha 的共同情人,也是這部電影的「麥高芬」。你以為兩女的心結終會在一同見到這個男人時就爆發,結果沒有。在他大聲疾呼之時,Martha 已死。阿莫多瓦真正的電影技藝在此展露──刪減了男人的長篇大論,並調度了順序。男人說,他擔憂至極甚至與自己兒子產生口角:「新自由主義和極右派肆虐的世界,你怎麼敢讓你的小孩生第三胎?」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區域衝突、資源稀缺⋯⋯當代生活苦難族繁不及備載,活過七〇年代各種「戰役」的戰後 baby boomers,人生最後一場戰役還只能是抗癌不成的「尊嚴死亡」、「陰謀」。尊嚴,什麼是尊嚴?事關尊嚴死亡,這或許可以是一個美國當今左派、右派極力爭執的焦點。

可想而知,阿莫多瓦把這個「尊嚴」延伸到「愛」的權利上,尊嚴是沒有「罪惡」地去愛,這總關乎如何免去恐懼地做愛。電影前段提到了作為「戰地女記者」的 Martha 的生涯中,唯一延伸、虛構的「新聞」:兩伊戰爭中,西班牙天主教教會的男同性戀牧師的愛情故事。只有在戰爭中,性才能自圓其說地處在宗教陰影之下,成為愛的另一面。而不是反面。

另一個同樣知名的左派性愛大師加斯帕諾埃(Gaspar NOÉ)的《性本愛》說:愛只是性的調味料。我說,只有「末日」當前,如臨大敵之時,性才能與愛相互抗衡。這是阿莫多瓦式的左派抗議,是那個現在過得很好、身處大藝術藏家的上流階級阿莫多瓦,對世界的最後抗議。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試想,走過七〇到九〇年代馬德里地下酷兒場景的阿莫多瓦,要怎麼用賣「商品」,來包裝理念、承擔邊緣生計,辦雜誌、辦畫展、賣雕塑?阿莫多瓦拍電影。他看過法西斯,他看過愛滋末日。他走過馬德里的末日,而馬德里至今仍是右派盤據的末日。末日沒有結束,走過末日的酷兒學會「賣」,如今有人控訴他中產、自我重複。

馬德里跟《隔壁的房間》的紐約(那些走過「越戰」的左派、左膠、民主黨支持者、老嬉皮),與他們的過去、現在又有點距離,更何況是他們曲終人散的未來。在西班牙豪宅,假裝自己在佛蒙特州的 Woodstock 拍《隔壁的房間》,又有點距離。這點距離,跟四十、五十、六十年前阿莫多瓦走過的人生相比,恐怕不能只以「相對位比較遠」帶過。但又不能當作不存在的距離。

或許,這些種種,只能用華美的鏡頭粉飾。天秤座的阿莫多瓦,其結論肯定是:幸好還能粉飾。當年為了活下來而練就的技藝,如今老驥伏櫪,仍在故技重施,因為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改變世界,但還想改變世界。所以當年他先讓自己過好了──然後自己過好了,世界還是沒有變好。

寫到這裡,我跟當年疫情前不喜歡《痛苦與榮耀》(Dolor y gloria,2019)的我和解了。《隔壁的房間》不是阿莫多瓦最好的電影,幸好這應該也不會是他最後一部電影。這部片就像一顆水晶球,晶瑩剔透,卻揚起作者自身的塵埃,所有的塵埃像是雪,雪灑的模樣像是只為了落在雪地自身之上,灑落在所有生者、死者之上。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隔壁的房間》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讓我再多嘴一句,「雪灑落在所有眾生」這喬伊斯式的眾生平等,文學終語的修辭中的平等,可跟現實世界、政治的平等無關。但這至少是文學能做的。也是我們每每伸手向文學討救援的原因。那電影能做什麼?

到頭來,性是死亡的春藥,反之,死亡也是性的春藥,對愛亦然。若我們終於能無條件地把「瘋狂的愛」等同於自由的性與愛,那麼阿莫多瓦的終極幻影,必然是要有死亡,畢竟你可曾看過阿莫多瓦像 Noé 那樣庸俗地直接拍到陰道視角,一根陰莖噴射精液?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55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看【隔壁的房間】過程,我一直想到吉姆賈木許在1995年拍攝的【Dead Man】中文片名「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印象中的賈木許的黑白攝影,映襯著眼前阿莫多瓦的表現主義顏色更加鮮豔,甚至電影的主題「死亡」也有著男女性別迥異的解讀空間。
Thumbnail
看【隔壁的房間】過程,我一直想到吉姆賈木許在1995年拍攝的【Dead Man】中文片名「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印象中的賈木許的黑白攝影,映襯著眼前阿莫多瓦的表現主義顏色更加鮮豔,甚至電影的主題「死亡」也有著男女性別迥異的解讀空間。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麥特戴蒙主演的《生死接觸》 可說發人深省 或許 對於死亡 必須有些堅定的想法 才能活得穩健 藍天之下 綠野之上 靠著藤質躺椅 翻讀《論語》 作為死前姿態 是為了再出發 聆聽孟子或孔子開課 也許能漫遊戰國時代 喧囂叫賣的諸子大街 觀賞莊子跟惠子相聲 墨子胸口
Thumbnail
麥特戴蒙主演的《生死接觸》 可說發人深省 或許 對於死亡 必須有些堅定的想法 才能活得穩健 藍天之下 綠野之上 靠著藤質躺椅 翻讀《論語》 作為死前姿態 是為了再出發 聆聽孟子或孔子開課 也許能漫遊戰國時代 喧囂叫賣的諸子大街 觀賞莊子跟惠子相聲 墨子胸口
Thumbnail
愛情的力量不僅是超越了死亡,也激發了人們對於靈性、信仰、命運等更深刻的思考。這部電影探究死亡的真相和意義,以及愛情的力量和生命的價值。《第六感生死戀》提醒人們在死亡和分離的時刻,仍然可以感受到愛存在,並且這種愛是永恆的。但它同時也提示人們要珍惜當下,好好相待所愛之人,因為任何時候,都可能是最後一刻。
Thumbnail
愛情的力量不僅是超越了死亡,也激發了人們對於靈性、信仰、命運等更深刻的思考。這部電影探究死亡的真相和意義,以及愛情的力量和生命的價值。《第六感生死戀》提醒人們在死亡和分離的時刻,仍然可以感受到愛存在,並且這種愛是永恆的。但它同時也提示人們要珍惜當下,好好相待所愛之人,因為任何時候,都可能是最後一刻。
Thumbnail
阿莫多瓦看待人與生命,甚至政治與歷史的視角從不扁平,早期快且重的步伐過渡到近期的緩、慢,顯示年歲的增長帶給他看待世界不一樣的思維,而其中最為可貴的更是他與他的電影中,亙古不變的真誠與寬容之心。這次,仍然挾帶希區考克味道、詭譎神秘的弦樂配樂入耳,以及蘊含濃濃西班牙色彩的華麗片頭躍上銀幕⋯⋯
Thumbnail
阿莫多瓦看待人與生命,甚至政治與歷史的視角從不扁平,早期快且重的步伐過渡到近期的緩、慢,顯示年歲的增長帶給他看待世界不一樣的思維,而其中最為可貴的更是他與他的電影中,亙古不變的真誠與寬容之心。這次,仍然挾帶希區考克味道、詭譎神秘的弦樂配樂入耳,以及蘊含濃濃西班牙色彩的華麗片頭躍上銀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