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釀影評|《血觀音》:偽陰性世界觀下的血色童話
付費限定

釀影評|《血觀音》:偽陰性世界觀下的血色童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危險而平衡、含蓄而嗜血、寬容而自我……,女性角色領銜的文本,卻潛藏著父權的敘事邏輯,將一種偽陰性的世界觀血淋淋地暴露在陽光下。

一、「我是為妳好」:父權暗影與身體政治

《血觀音》劇照/IMDb

《血觀音》劇照/IMDb

西蒙・波娃曾說,在男性建構的社會中,女人的角色之所以卑微低下,除了為壓迫所致,其實作為男人的附庸,女人的每項決定都是有意識的行為與結果──因此可以說,女人在父權的社會架構中也形同共謀。

於《血觀音》中,權力運作的臺灣官場屬於男性,然那並非主要舞臺,真正的舞臺是帷幄之下,權力支配、流動與角力的女性世界。女性角色們作為檯面上各路權力的表徵,以一場場下午茶聚頭,在談笑之間,對彼此的穿著、打扮予以評價,一言一行,皆為暗示、掠奪,皆有高下之爭,皆是政治。

而政治不只是向外的爭奪武器,向內也有其運作手段。棠家三代:棠夫人、女兒棠寧,及扮演棠夫人小女兒、實則為棠寧之女的棠真,表演著一家三口之形象,也是政治流動的一環。

《血觀音》劇照/IMDb

《血觀音》劇照/IMDb

女性之間宛若友誼的姿態,實則明槍暗箭,字字有所指,她們所代表的並非自身,而是藉由自身,延伸屬於父權社會的勢力,作為維繫男性權力角逐的核心,一種動態的危險平衡。撕咬間,女性的茁壯建立在對父權的崇拜與受控制之下,餵養了父權繼續壯大。

《血觀音》文本中,棠府並沒有男性存在,棠夫人身為棠寧的母親,將其女棠真扭曲為自己的小女兒,充分展現其控制慾,以及在利益與形象前不擇手段的狠毒。在這三代間,兩位「母親」展演出截然不同的母性風景:由故事中棠寧的口白,可以窺見少女棠寧曾被母親親自帶到異地,留其與陌生男性獨處、喪失初夜,而母親早已隻身返家──即使劇中並未多言,仍可輕易辨識其中交易的成分。而送棠寧性感內衣、暗示其勾引警察隊長等,也展現了棠夫人視棠寧為工具而毫不愧對的心理;當棠寧哭訴:「我是不是你的名牌包,從小讓你拎在身上到處展示,現在舊了,就換一個新的!」棠夫人仍是那句「我是為妳好」。

二、母親作為女人:身分的黑洞

《血觀音》劇照/IMDb

《血觀音》劇照/IMDb

棠夫人身為女性,深深明白且洞悉了女性身體與內心所能換取的利益、運作的潛能,因而以母親的身分,施以父權的壓迫,強制性地物化了棠寧,且棠夫人所期待的物化並非成為純然的玩物,而是引導、逼迫棠寧成為俘虜男人的武器,使棠寧有意識地出賣自己,換取更多成就大局的籌碼與機會。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3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娜烏西卡的異國藍色衣裳,心口點綴一抹丹紅,那是《風之谷》欲直指的核心——無跡可尋的戰爭與愛情多半都是紅色的,紅色是屬於生命的——如刺穿耶穌手心的鐵釘,滴下聖潔的、血腥的愛;如村人當歌飲酒,以血色的葡萄酒浸泡赤豆與樂音;又或是常駐於心的,寧靜中的憤怒,戰爭與愛情多半都在偶然與動機不明的怪誕中爆炸開來。
時間與意志匯集成一條比歲月還要纏人的思緒,以薩塞克斯無情涓涓的深色河流作為象徵物,由指尖向前奔去。《時時刻刻》的三位女性作為彼此精神活動的投射,三者的生活與精神由 1923 年的英倫鄉間指向 1951 年的洛杉磯,再映照至 2001 年的紐約,命運化作彼刻煩惱的鏡子,零落的機會與憂傷的選擇緊隨其後。
來到今年入圍眾多奧斯卡獎項的劇情片《秘密會議》(Conclave, 2024),雷夫・范恩斯成為天主教樞機主教團長,擔任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主席,導演愛德華・伯格(Edward Berger)以電影之名,提出當今天主教入世的方向,亦回應當代日益嚴重的權力鬥爭與性別等社會議題。
與1979年荷索版本相似的是,這部電影最終勾勒出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翻案故事。凡赫辛在原著中奠定的知識英雄角色到新版電影已不復見,原先由男性推動敘事的主導位置讓渡給真正的救世主:捨身結束末日的女主角艾倫。據此,艾格斯對原著小說的改編不僅重探女性歇斯底里的歷史,也以陰性的反英雄敘事批判了前作的性別政治。
議題處理上縱有未臻完美之處,《璀璨女人夢》繪成一幅性別流動奇景,相信仍能帶給觀眾新穎的思考觀點。它無意佯裝是高級餐廳展示的精緻佳餚,而以身為街角館子裡的重口味熱炒為傲,甜鹹辣相交,不僅強烈如毒,也璀璨似夢──至於這個夢是否貼合現實,或許就不是這部電影所關注/欲解答的了。
典型的恐怖片總把「靈異殺戮」作為女性追求性慾的懲罰,強化「性即不道德」的保守制約;一代又一代的《諾斯費拉圖》卻越來越清晰地闡明:是整個社會對女性性慾的壓抑,召來了天罰,催生了黑暗。要化解末日,唯有讓艾倫擁抱她的內在慾望。
娜烏西卡的異國藍色衣裳,心口點綴一抹丹紅,那是《風之谷》欲直指的核心——無跡可尋的戰爭與愛情多半都是紅色的,紅色是屬於生命的——如刺穿耶穌手心的鐵釘,滴下聖潔的、血腥的愛;如村人當歌飲酒,以血色的葡萄酒浸泡赤豆與樂音;又或是常駐於心的,寧靜中的憤怒,戰爭與愛情多半都在偶然與動機不明的怪誕中爆炸開來。
時間與意志匯集成一條比歲月還要纏人的思緒,以薩塞克斯無情涓涓的深色河流作為象徵物,由指尖向前奔去。《時時刻刻》的三位女性作為彼此精神活動的投射,三者的生活與精神由 1923 年的英倫鄉間指向 1951 年的洛杉磯,再映照至 2001 年的紐約,命運化作彼刻煩惱的鏡子,零落的機會與憂傷的選擇緊隨其後。
來到今年入圍眾多奧斯卡獎項的劇情片《秘密會議》(Conclave, 2024),雷夫・范恩斯成為天主教樞機主教團長,擔任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主席,導演愛德華・伯格(Edward Berger)以電影之名,提出當今天主教入世的方向,亦回應當代日益嚴重的權力鬥爭與性別等社會議題。
與1979年荷索版本相似的是,這部電影最終勾勒出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翻案故事。凡赫辛在原著中奠定的知識英雄角色到新版電影已不復見,原先由男性推動敘事的主導位置讓渡給真正的救世主:捨身結束末日的女主角艾倫。據此,艾格斯對原著小說的改編不僅重探女性歇斯底里的歷史,也以陰性的反英雄敘事批判了前作的性別政治。
議題處理上縱有未臻完美之處,《璀璨女人夢》繪成一幅性別流動奇景,相信仍能帶給觀眾新穎的思考觀點。它無意佯裝是高級餐廳展示的精緻佳餚,而以身為街角館子裡的重口味熱炒為傲,甜鹹辣相交,不僅強烈如毒,也璀璨似夢──至於這個夢是否貼合現實,或許就不是這部電影所關注/欲解答的了。
典型的恐怖片總把「靈異殺戮」作為女性追求性慾的懲罰,強化「性即不道德」的保守制約;一代又一代的《諾斯費拉圖》卻越來越清晰地闡明:是整個社會對女性性慾的壓抑,召來了天罰,催生了黑暗。要化解末日,唯有讓艾倫擁抱她的內在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