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東西軍:研究揭示2個入侵途徑,DOCCHI!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瞭解新冠病毒怎麼入侵人體細胞,就有辦法研發出疫苗或治療藥物。這話說的簡單,但是在分子生物學的層面,相關的機制其實一直不太清楚。歐美各有一項研究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對於這個過程有了不同的認識,但乍看之下完全是不同的途徑。到底哪個對?還是都對?

阻擾新冠病毒貨船栓緊在細胞膜港口

如果將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的過程看成是貨船靠港卸貨,那麼第一步就是貨船必須停泊在港口,第二步是用粗繩栓在港口上,穩定下來後才能真正卸貨。目前大部份的疫苗或治療方法都是以阻止第一步為思考方向。不過在第二步發揮作用說不定也是一個有潛力的方向。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生 Defne Gorgun 與她的同事分子細胞生物學教授 Emad Tajkhorshid,就試圖瞭解第二步驟在分子層面的運作過程,並依據這個過程研發藥物。

這項研究將焦點放在新冠病毒的棘蛋白上。棘蛋白是新冠病毒與人體細胞膜接觸的地方,在棘蛋白上有一個部份叫做「融合肽」(fusion peptide),會插入人體細胞膜以開始融合過程,然而,科學家不知道更進一步的機制,例如融合肽是否改變形狀、兩者之間的立體結構等,這樣就無法研發針對這個過程的治療藥物。

透過電腦模擬,他們確實成功顯示了融合肽滲透進細胞膜以及兩者互動的過程,不過因為還只是電腦模擬的理論,他們下一步將在實驗室裡拿真的新冠病毒片段與人體細胞進行實驗,由於電腦模擬成功,Gorgun 預估她們的進度將會很快速,也很樂觀能研發出阻擾這個過程的藥物。

新冠病毒可能入侵細胞內吞或自噬管道

對於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的途徑,到目前為止大致上是認為透過與細胞上的 ACE2 受體結合以進入細胞。不過有個很有趣的問題是:肺部細胞其實很少有 ACE2 受體,那為什麼肺部反而是新冠病毒侵襲的主要區域?

歐洲分子生物學研究室 (EMBL) 與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秘魯、德國、愛爾蘭等地的團隊分析了 ACE2 以及其他受到新冠病毒入侵過程影響的蛋白質分子,例如也具有細胞內外溝通作用的跨膜受體─整合素 (integrin)。他們將焦點放在一些由胺基酸組合成的短線性的小分子稱為 "short linear motifs" (SLiMs),他們負責在細胞內外傳遞訊息。他們看到一些可能與細胞內吞作用(註1)或自噬作用(註2)有關的 SLiMs。

這說明著 ACE2 與整合素可能還扮演著過去不為人知的角色。EMBL Toby J. Gibson 團隊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第一作者 Bálint Mészáros 說,如果新冠病毒瞄準了這些蛋白質分子,就代表了這些原有的途徑被病毒綁架用來入侵細胞。

這個發現或可導引出新冠肺炎的新療法。研究的通訊作者 Lucía Chemes 就說,如果能夠用藥反轉 SLiMs 的信號轉換機制,就有機會阻止病毒進入細胞。目前共同研究的默克團隊,就正在收集一些既有會干擾內吞作用或細胞自噬的藥物進行研究。

註釋

  1. 細胞的內吞作用 (Endocytosis) 是細胞吞入外部較大分子或其他細胞的方式,有三種不同的方法,但基本上都是在外物靠近細胞膜表面後,細胞膜漸漸往內凹陷,使外物像被吞入細胞;接著往內凹陷的部份最後切斷成為小泡,原本的細胞膜也封閉起來,讓小泡完全位於細胞內部,最後小泡消失,外物就等於被細胞吞掉。
  2. 細胞自噬 (Autophagy) 是細胞內的資源回收機制,破損的細胞受器、壞掉或不再需要的蛋白質分子,經由溶酶體分解,之後再重組利用。細胞自噬是細胞面臨外部資源缺乏時,延長本身生存的機制,也透過廢物回收的過程,減緩細胞受損、老化以延長壽命。日本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大隅良典,在1990年代,透過一系列實驗驗證了細胞自噬機制,並於2016年單獨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相關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名星人12547的沙龍
10會員
7內容數
黑死病、天花、霍亂、新冠、流感、HIV、下一波無藥可治的立百病毒等,某些傳染病已完全滅絕,有些已不會再大流行;少數幾種未來仍將與人類並存,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還有多少仍然隱藏在深山叢林中,等待人類有朝一日「發掘」?這是一場你有生之年都要隨時備戰的終生戰役。
2021/04/15
新冠病毒極易突變,很可能使疫苗失效。不過病毒突變開始產生「殊途同歸」現象,會不會終結這場災難?
Thumbnail
2021/04/15
新冠病毒極易突變,很可能使疫苗失效。不過病毒突變開始產生「殊途同歸」現象,會不會終結這場災難?
Thumbnail
2021/03/23
利用超級電腦計算,呈現出新冠病毒樣貌已精細到原子層級;科學家也找到新冠病毒最愛入侵哪些種類細胞。這些基礎研究都有助於我們更加瞭解這種病毒,即使未來再有什麼莫名其妙的突變,人類的反應速度也會更快。
Thumbnail
2021/03/23
利用超級電腦計算,呈現出新冠病毒樣貌已精細到原子層級;科學家也找到新冠病毒最愛入侵哪些種類細胞。這些基礎研究都有助於我們更加瞭解這種病毒,即使未來再有什麼莫名其妙的突變,人類的反應速度也會更快。
Thumbnail
2021/03/21
新冠肺炎肆虐嚴重的歐美地區,現在漸漸浮現了另一個問題:感染康復的患者,正受到「後新冠肺炎症候群」的侵襲。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一款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或可用來治療後新冠肺炎症候群其中的類似病況,那其他眾多症狀該怎麼處置?
Thumbnail
2021/03/21
新冠肺炎肆虐嚴重的歐美地區,現在漸漸浮現了另一個問題:感染康復的患者,正受到「後新冠肺炎症候群」的侵襲。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一款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或可用來治療後新冠肺炎症候群其中的類似病況,那其他眾多症狀該怎麼處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2024年4月10日在《實驗醫學期刊》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發表了一篇以間質巨噬細胞是病毒接管和炎症在人類肺部新冠肺炎起始的焦點為題的研究,揭開了以前被忽視的免疫細胞類型-間質巨噬細胞 (IM)允許新冠(SARS-CoV-2)增殖、誘導宿主促纖維化和誘發炎症,並破壞宿主細胞結構。最棒的是,史丹佛大學
Thumbnail
2024年4月10日在《實驗醫學期刊》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發表了一篇以間質巨噬細胞是病毒接管和炎症在人類肺部新冠肺炎起始的焦點為題的研究,揭開了以前被忽視的免疫細胞類型-間質巨噬細胞 (IM)允許新冠(SARS-CoV-2)增殖、誘導宿主促纖維化和誘發炎症,並破壞宿主細胞結構。最棒的是,史丹佛大學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在如今的後疫情時代,我決定將人體對於病毒的防衛機制先來探討一下,畢竟大部分的人還是對於Covid有著一定的疑問,所以本篇將會從病毒一進入人體的第一個步驟開始剖析,也是先談到Innate Immunity才會進入到後天免疫的部分。 在我們的身體中,各式各樣的機制都有一個觸發的機制,上一篇提到的Comp
Thumbnail
在如今的後疫情時代,我決定將人體對於病毒的防衛機制先來探討一下,畢竟大部分的人還是對於Covid有著一定的疑問,所以本篇將會從病毒一進入人體的第一個步驟開始剖析,也是先談到Innate Immunity才會進入到後天免疫的部分。 在我們的身體中,各式各樣的機制都有一個觸發的機制,上一篇提到的Comp
Thumbnail
簡述病毒載體疫苗(AZD1222,AZ)、mRNA疫苗(mRNA1273 ,莫德納)、次單位疫苗(MVC-COV1901,高端)、不活化疫苗( CoronaVac ,科興)應用的生物技術。 *列舉的COVID-19疫苗,以在台灣熟悉的產品為主 *無深入探討疫苗的效果及副作用(另附於系列延伸閱讀中)
Thumbnail
簡述病毒載體疫苗(AZD1222,AZ)、mRNA疫苗(mRNA1273 ,莫德納)、次單位疫苗(MVC-COV1901,高端)、不活化疫苗( CoronaVac ,科興)應用的生物技術。 *列舉的COVID-19疫苗,以在台灣熟悉的產品為主 *無深入探討疫苗的效果及副作用(另附於系列延伸閱讀中)
Thumbnail
您知道COVID-19冠狀病毒的組成跟結構嗎? 疫情當下除了防疫,也需要了解威脅我們的病毒是什麼東西!
Thumbnail
您知道COVID-19冠狀病毒的組成跟結構嗎? 疫情當下除了防疫,也需要了解威脅我們的病毒是什麼東西!
Thumbnail
新冠病毒極易突變,很可能使疫苗失效。不過病毒突變開始產生「殊途同歸」現象,會不會終結這場災難?
Thumbnail
新冠病毒極易突變,很可能使疫苗失效。不過病毒突變開始產生「殊途同歸」現象,會不會終結這場災難?
Thumbnail
什麼🤔?又要開始製作新的第二代的COVID19 疫苗了? 我第一代的疫苗,還未打到呢!🤪😝😜 其實這個也不太驚訝了!因為愈來愈多証據似乎告訴我們,COVID19 病毒🦠,短期不會完全消失在地球🌍表面上,但它們會一直突變,一直改變自己的S蛋白棘突來生存下去的。 上個月 ( 2021 Ja
Thumbnail
什麼🤔?又要開始製作新的第二代的COVID19 疫苗了? 我第一代的疫苗,還未打到呢!🤪😝😜 其實這個也不太驚訝了!因為愈來愈多証據似乎告訴我們,COVID19 病毒🦠,短期不會完全消失在地球🌍表面上,但它們會一直突變,一直改變自己的S蛋白棘突來生存下去的。 上個月 ( 2021 Ja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