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在睪固酮被發現後的近一個世紀裡,「萊迪希細胞」一直是科學界激烈爭論的焦點。它們是男性氣質的主要調節者,還是只是精子生成的輔助工具?這些基於觀察和間接實驗的爭論反覆出現。僵局最終在20世紀中期被打破,這並非源自於更深入的研究,而是因為生物化學的革命性力量,它使科學家們能夠分離出這種激素本身,並確定..
Thumbnail
1903年,法國人布安和安塞爾提出了令人幾乎信服的論證,認為「萊迪希細胞」正是決定男性成為雄性的關鍵。你或許會覺得每個人都會說“好極了!”,然後就這麼定了。但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一個好的想法不過只是個開始。接下來從1910年代至1940年代的幾十年裡,各種線索、相互矛盾的證據和一些奇聞軼事層出不窮..
Thumbnail
前二個故事的主角一直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主導,這次我們要說的故事則加入了二位法國科學家如何挑戰當時的「萊迪希細胞」營養假說,也就是前面我們談到的「午餐配送服務」主流觀點是如何被推翻的過程。他們二位不僅改變了當時生殖生物學的焦點,並為我們現代對荷爾蒙和性發育的理解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所以,當這個來自德國童話小鎮羅騰堡的弗朗茲·萊迪希在1850年的哺乳動物睪丸中發現了這些「新細胞」後,事情一度陷入了僵局。為什麼?因為看到一個模糊的斑點是一回事,但弄清楚它是什麼以及它在做什麼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而問題就在於工具。在19世紀中期,研究細胞就像戴著厚厚的冬季手套去修理一隻小手錶內的。。。
Thumbnail
話說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會利用「睪丸間質細胞」來背叛我們,然而在科學史中,間質細胞是脊椎動物睾丸細胞庫中相對較新的細胞。從發現到有具體的證據,科學界花費將近115年的努力。今天我們就開始來看看這個「睪固酮工廠」的科學歷史小故事。 好吧,男生有一個叫做睪丸的東西,但睪丸是一個裝滿複雜零件的大袋子。。。
Thumbnail
如果與「微生物組」相關的疾病中有一半根本不是隨機的,而是遵循一種原則(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KP),其中每個失調的微生物組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被破壞,該怎麼辦?難道在這些情況下,一些主要微生物物種(如高度優勢的微生物)在發號施令?真的是它們在打破平衡嗎?有AKP,那麼有所謂的anti-AKP嗎?
Thumbnail
這陣子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新冠/長新冠或重度使用AI可能使人變笨的科學研究。某種程度也令人在更加安靜或更加焦慮的時刻,浮現一種特殊的恐懼。這種恐懼源自於心靈自身的衰退,源自於我們畢生編織的記憶、理性和認同的複雜織錦,終有一天會開始瓦解。我們擔心親人的名字、喜愛小說的情節,或是珍愛的嗜好會...
Thumbnail
話說上回我們談到腦科學中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nna Karenina Principle, AKP)的應用,就像過去我們介紹不同科學領域中的金髮姑娘原則一樣,安娜這姑娘也在科學界是獨佔一方的風雲人物。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KP)或安娜·卡列尼娜假說是如何在科學界興起的。 
Thumbnail
人們總是談論樂觀主義者,那些似乎總是看到事物光明面的人。你會好奇,他們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是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與此同時,樂觀主義者往往對自己的社交關係更滿意,並擁有更廣泛的社交網路。但這是什麼原因呢? 
Thumbnail
長期以來,科學家在談論信任時,總是會提到一個他們最喜歡的角色:一種叫做「催產素」的荷爾蒙。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讓我們都成為朋友」的化學物質。催產素讓你產生同理心,讓你平靜下來……它幫助你信任他人。然後還有「睪固酮」(睾酮)的出現,基本上就是告訴催產素滾蛋,讓你不那麼容易相信別人。 那麼多巴胺呢?
Thumbnail
在睪固酮被發現後的近一個世紀裡,「萊迪希細胞」一直是科學界激烈爭論的焦點。它們是男性氣質的主要調節者,還是只是精子生成的輔助工具?這些基於觀察和間接實驗的爭論反覆出現。僵局最終在20世紀中期被打破,這並非源自於更深入的研究,而是因為生物化學的革命性力量,它使科學家們能夠分離出這種激素本身,並確定..
Thumbnail
1903年,法國人布安和安塞爾提出了令人幾乎信服的論證,認為「萊迪希細胞」正是決定男性成為雄性的關鍵。你或許會覺得每個人都會說“好極了!”,然後就這麼定了。但科學研究並非易事,一個好的想法不過只是個開始。接下來從1910年代至1940年代的幾十年裡,各種線索、相互矛盾的證據和一些奇聞軼事層出不窮..
Thumbnail
前二個故事的主角一直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主導,這次我們要說的故事則加入了二位法國科學家如何挑戰當時的「萊迪希細胞」營養假說,也就是前面我們談到的「午餐配送服務」主流觀點是如何被推翻的過程。他們二位不僅改變了當時生殖生物學的焦點,並為我們現代對荷爾蒙和性發育的理解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所以,當這個來自德國童話小鎮羅騰堡的弗朗茲·萊迪希在1850年的哺乳動物睪丸中發現了這些「新細胞」後,事情一度陷入了僵局。為什麼?因為看到一個模糊的斑點是一回事,但弄清楚它是什麼以及它在做什麼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而問題就在於工具。在19世紀中期,研究細胞就像戴著厚厚的冬季手套去修理一隻小手錶內的。。。
Thumbnail
話說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會利用「睪丸間質細胞」來背叛我們,然而在科學史中,間質細胞是脊椎動物睾丸細胞庫中相對較新的細胞。從發現到有具體的證據,科學界花費將近115年的努力。今天我們就開始來看看這個「睪固酮工廠」的科學歷史小故事。 好吧,男生有一個叫做睪丸的東西,但睪丸是一個裝滿複雜零件的大袋子。。。
Thumbnail
如果與「微生物組」相關的疾病中有一半根本不是隨機的,而是遵循一種原則(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KP),其中每個失調的微生物組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被破壞,該怎麼辦?難道在這些情況下,一些主要微生物物種(如高度優勢的微生物)在發號施令?真的是它們在打破平衡嗎?有AKP,那麼有所謂的anti-AKP嗎?
Thumbnail
這陣子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新冠/長新冠或重度使用AI可能使人變笨的科學研究。某種程度也令人在更加安靜或更加焦慮的時刻,浮現一種特殊的恐懼。這種恐懼源自於心靈自身的衰退,源自於我們畢生編織的記憶、理性和認同的複雜織錦,終有一天會開始瓦解。我們擔心親人的名字、喜愛小說的情節,或是珍愛的嗜好會...
Thumbnail
話說上回我們談到腦科學中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nna Karenina Principle, AKP)的應用,就像過去我們介紹不同科學領域中的金髮姑娘原則一樣,安娜這姑娘也在科學界是獨佔一方的風雲人物。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KP)或安娜·卡列尼娜假說是如何在科學界興起的。 
Thumbnail
人們總是談論樂觀主義者,那些似乎總是看到事物光明面的人。你會好奇,他們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是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與此同時,樂觀主義者往往對自己的社交關係更滿意,並擁有更廣泛的社交網路。但這是什麼原因呢? 
Thumbnail
長期以來,科學家在談論信任時,總是會提到一個他們最喜歡的角色:一種叫做「催產素」的荷爾蒙。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讓我們都成為朋友」的化學物質。催產素讓你產生同理心,讓你平靜下來……它幫助你信任他人。然後還有「睪固酮」(睾酮)的出現,基本上就是告訴催產素滾蛋,讓你不那麼容易相信別人。 那麼多巴胺呢?
Thumbnail
最近與摯友談及AI與教育議題的交會,心中悄然萌生一個念頭:或許,是時候在「AI抱抱系列」中,開啟一場關於AI與教育的對話。根據過往研究,未來二十年,近半數現有職業將走入歷史,而今日教室裡的孩童,估計有65%將投身於尚未被命名的工作。這些職業不僅新穎,更深植於AI技術與知識的沃土之中[1]。。。
Thumbnail
我們憂慮新冠科學進展老是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彷彿置身於一種無形且不斷變異的威脅下。。。《自然》新聞更以標題: 「肺部”沉睡”的癌細胞可能會被新冠病毒和流感喚醒」說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僅喚醒了休眠數十年的腫瘤細胞。。。正是在這種集體脆弱的脈絡下,史丹佛醫學院開展的「虛擬實驗室」。。。
Thumbnail
前陣子我們聊了很多「生物多樣性」,看起來好像是生態學家做的事。這些科學家四處奔波,測量你所能想到的關於、森林的一切。他們數不同樹木的數量,測量樹葉的層數,記錄鳥類…他們用各種複雜的數字和指數來告訴你一個地方的「多樣性」,一切都非常精確。 但你呢?走進一片森林,環顧四周,聆聽。你「感覺」到了嗎?
Thumbnail
過去我們聊過AI打敗了神經科學家、但AI在博士級的歷史考試中卻被當、而且目前專業藝術家被認為還是比AI程式更具創造力。那在語言學習方面,人類和AI的PK現況又如何? AI是由大型語言模型(LLM)訓練出來的,在學習語言上怎麼會輸? 你可以讓AI寫一首關於起司三明治的十四行詩,然後「噗」地一聲。。。
Thumbnail
AI的未來不僅僅關乎演算法或機器,還關乎願景。身為亞洲四小龍國家之一的我們,一直強調走在創新的前沿,將挑戰轉化為機遇。但是,如果沒有深思熟慮的監管,我們就有可能扼殺創造力,而不是釋放創造力。目標必須明確:營造一個環境,讓AI加速進步,賦予企業權力,並保護社會完整性,而不是落入過度監管的陷阱。。。
Thumbnail
2025年5月22日星期四。我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相當特殊的情境。我們曾以勤奮(儘管目光短淺)的精力,將地球的自然環境推向了岌岌可危的邊緣,現在,我們懷著希望和忐忑的心情,轉向一種新的智能,AI。它不是誕生於數千年的進化,而是誕生於矽和程式之間,它來幫助我們修復已磨損的東西。。。
Thumbnail
當我們穿梭於城市中,常常帶著一種匆忙的使命感,經過玻璃和鋼鐵的外牆,天空中不時有起重機的出現。在人類這種奮鬥和不懈的勞動中,屹立不搖的城市樹木也融入了都市景觀。我們種植城市樹木,也許是出於一種模糊的公民責任,或是出於對生態需求的認可。然而,除了短暫的陰涼外,我們是否真正考慮過它們能提供什麼? 
Thumbnail
2025年5月14日東京大學高等研究所神經智慧國際研究中心和資訊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大型語言模型(LLM)與失語症的比較」發現,AI幻覺與人類的失語症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Thumbnail
幾個世代以來,當我們談到生命的豐富性和「生物多樣性」時,我們常常默認進行一項看似簡單的活動:物種的計算。我們告訴自己,物種越多,生態系統就越健康、越有價值。這種數值方法具有可以理解的吸引力;它提供目標、指標以及實際進步或衰退的感覺。 但是,如果這種關注,無論出於多麼好的意圖,無意中縮小了。。。
Thumbnail
「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或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大家可能比較陌生,這個國際日原本是1993年由聯合國大會第二委員會為慶祝12月2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日首次設立,但200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改為5月22日,以紀念。。。
Thumbnail
最近與摯友談及AI與教育議題的交會,心中悄然萌生一個念頭:或許,是時候在「AI抱抱系列」中,開啟一場關於AI與教育的對話。根據過往研究,未來二十年,近半數現有職業將走入歷史,而今日教室裡的孩童,估計有65%將投身於尚未被命名的工作。這些職業不僅新穎,更深植於AI技術與知識的沃土之中[1]。。。
Thumbnail
我們憂慮新冠科學進展老是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彷彿置身於一種無形且不斷變異的威脅下。。。《自然》新聞更以標題: 「肺部”沉睡”的癌細胞可能會被新冠病毒和流感喚醒」說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僅喚醒了休眠數十年的腫瘤細胞。。。正是在這種集體脆弱的脈絡下,史丹佛醫學院開展的「虛擬實驗室」。。。
Thumbnail
前陣子我們聊了很多「生物多樣性」,看起來好像是生態學家做的事。這些科學家四處奔波,測量你所能想到的關於、森林的一切。他們數不同樹木的數量,測量樹葉的層數,記錄鳥類…他們用各種複雜的數字和指數來告訴你一個地方的「多樣性」,一切都非常精確。 但你呢?走進一片森林,環顧四周,聆聽。你「感覺」到了嗎?
Thumbnail
過去我們聊過AI打敗了神經科學家、但AI在博士級的歷史考試中卻被當、而且目前專業藝術家被認為還是比AI程式更具創造力。那在語言學習方面,人類和AI的PK現況又如何? AI是由大型語言模型(LLM)訓練出來的,在學習語言上怎麼會輸? 你可以讓AI寫一首關於起司三明治的十四行詩,然後「噗」地一聲。。。
Thumbnail
AI的未來不僅僅關乎演算法或機器,還關乎願景。身為亞洲四小龍國家之一的我們,一直強調走在創新的前沿,將挑戰轉化為機遇。但是,如果沒有深思熟慮的監管,我們就有可能扼殺創造力,而不是釋放創造力。目標必須明確:營造一個環境,讓AI加速進步,賦予企業權力,並保護社會完整性,而不是落入過度監管的陷阱。。。
Thumbnail
2025年5月22日星期四。我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相當特殊的情境。我們曾以勤奮(儘管目光短淺)的精力,將地球的自然環境推向了岌岌可危的邊緣,現在,我們懷著希望和忐忑的心情,轉向一種新的智能,AI。它不是誕生於數千年的進化,而是誕生於矽和程式之間,它來幫助我們修復已磨損的東西。。。
Thumbnail
當我們穿梭於城市中,常常帶著一種匆忙的使命感,經過玻璃和鋼鐵的外牆,天空中不時有起重機的出現。在人類這種奮鬥和不懈的勞動中,屹立不搖的城市樹木也融入了都市景觀。我們種植城市樹木,也許是出於一種模糊的公民責任,或是出於對生態需求的認可。然而,除了短暫的陰涼外,我們是否真正考慮過它們能提供什麼? 
Thumbnail
2025年5月14日東京大學高等研究所神經智慧國際研究中心和資訊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大型語言模型(LLM)與失語症的比較」發現,AI幻覺與人類的失語症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Thumbnail
幾個世代以來,當我們談到生命的豐富性和「生物多樣性」時,我們常常默認進行一項看似簡單的活動:物種的計算。我們告訴自己,物種越多,生態系統就越健康、越有價值。這種數值方法具有可以理解的吸引力;它提供目標、指標以及實際進步或衰退的感覺。 但是,如果這種關注,無論出於多麼好的意圖,無意中縮小了。。。
Thumbnail
「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或世界生物多樣性日)」,大家可能比較陌生,這個國際日原本是1993年由聯合國大會第二委員會為慶祝12月2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日首次設立,但200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改為5月22日,以紀念。。。
Thumbnail
在新冠生物學憂鬱的故事中,最令人不忍的是這個鬼病毒傷害了原本旨在讓我們繁榮昌盛的生殖系統,將我們內部未來世代的庇護所,消磨得極其脆弱。2023年我們提供了新冠和長新冠可能影響: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的科學證據,2025年我們來更新並進一步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睾丸細胞並利用細胞機制進行複製和形成。一個最新研究
Thumbnail
8月份似乎是新冠重量級研究出爐的月份? 這次在《自然》的《科學報告》中由台灣的科學家,針對名為TriNetX的匿名醫療記錄庫,超過900萬名新冠患者,進行為期三年的調查研究。這個最新研究告訴我們: 感染新冠後帶狀皰疹的重新激活,不僅僅是嚴重的皮疹,它可能是心臟和腎臟的紅色警示燈。 
Thumbnail
2025年8月最新的跨國大型研究包括16個不同國家(奧地利、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塞浦路斯、法國、希臘、義大利、墨西哥、挪威、土耳其、英國和美國)34個中心,更再次驗證了新冠感染,尤其是女性,可能會導致血管老化約五年。然而,問題是男性的風險真的比較小? 這又和「倖存者偏見」有何關係?
Thumbnail
我們憂慮新冠科學進展老是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彷彿置身於一種無形且不斷變異的威脅下。。。《自然》新聞更以標題: 「肺部”沉睡”的癌細胞可能會被新冠病毒和流感喚醒」說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僅喚醒了休眠數十年的腫瘤細胞。。。正是在這種集體脆弱的脈絡下,史丹佛醫學院開展的「虛擬實驗室」。。。
Thumbnail
2025年7月21日至25日是美國的兒科長新冠宣傳周(Long COVID Pediatric Awareness Week)。我們也在前二周分別針對兒童長新冠提供了2025年最新的台灣與荷蘭研究。而今天7月25日是美國兒科長新冠宣傳周的最後一天,目標是反思與對下一步行動進行回顧與規劃。。。
Thumbnail
看完台灣的兒童長新冠2025最新研究後,緊接著讓我們來看看最常拿來和台灣比較的歐洲國家荷蘭,這個地理面積比台灣大一點,人口略少一點(1千7百萬)的國家情況。傳統上,我們的童年是一個受保護的時空。在我們的集體印像中,孩子是精力充沛的生物,他們的活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主要的掙扎是情感或教育層面的...
Thumbnail
好吧,去年揭示了美國的兒童長新冠研究結果,終於針對台灣兒童的研究在2025年7月出爐了! 暴風雨過後,我們常常傾向於用肉眼可見的事物來衡量恢復程度:修好的屋頂,清澈的道路。我們將這種習慣帶入了對健康的認知,尤其是在看似堅韌的童年。疾病來了,它被風化了,我們以為生命會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Thumbnail
一直如愚公移山般的寫著新冠科普,內心偶爾也會出現「到底有沒有幫助?」的質疑。今天看到了新冠趨緩「見罩率」成關鍵的新聞,小小的慰藉了一下。大家對新冠有意識的戴口罩,全民的共同努力讓疫情趨緩,讓新冠病毒少一些生存和傳染的空間,新冠科普有用沒用,或許就在淺移默化中? 既然如此,繼續耕耘等待新冠科學撥雲見日
Thumbnail
我們或許才剛開始慢慢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使疾病最終得以倖存,也並非總是會禮貌地退出舞台。席捲全球的邪惡病毒SARS-CoV-2不僅留下了混亂的腦霧,對許多人來說,更像一位揮之不去、不受歡迎的「客人」:長新冠。這種疾病深刻地揭示了我們與生俱來的脆弱性,其表現為持續的疲勞。。。
Thumbnail
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的科學家開展的世界首屈試點專案中,AI模型正在根據5700萬人的英格蘭國民保健署資料數據進行訓練,這些資料中的個人資訊已先去識別化,如姓名、地址和出生日期等。與舊的診斷方法不同之處,在舊方法中疾病必須在採取行動之前顯現出來,但藉由。。。
Thumbnail
在新冠生物學憂鬱的故事中,最令人不忍的是這個鬼病毒傷害了原本旨在讓我們繁榮昌盛的生殖系統,將我們內部未來世代的庇護所,消磨得極其脆弱。2023年我們提供了新冠和長新冠可能影響: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的科學證據,2025年我們來更新並進一步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睾丸細胞並利用細胞機制進行複製和形成。一個最新研究
Thumbnail
8月份似乎是新冠重量級研究出爐的月份? 這次在《自然》的《科學報告》中由台灣的科學家,針對名為TriNetX的匿名醫療記錄庫,超過900萬名新冠患者,進行為期三年的調查研究。這個最新研究告訴我們: 感染新冠後帶狀皰疹的重新激活,不僅僅是嚴重的皮疹,它可能是心臟和腎臟的紅色警示燈。 
Thumbnail
2025年8月最新的跨國大型研究包括16個不同國家(奧地利、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塞浦路斯、法國、希臘、義大利、墨西哥、挪威、土耳其、英國和美國)34個中心,更再次驗證了新冠感染,尤其是女性,可能會導致血管老化約五年。然而,問題是男性的風險真的比較小? 這又和「倖存者偏見」有何關係?
Thumbnail
我們憂慮新冠科學進展老是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彷彿置身於一種無形且不斷變異的威脅下。。。《自然》新聞更以標題: 「肺部”沉睡”的癌細胞可能會被新冠病毒和流感喚醒」說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僅喚醒了休眠數十年的腫瘤細胞。。。正是在這種集體脆弱的脈絡下,史丹佛醫學院開展的「虛擬實驗室」。。。
Thumbnail
2025年7月21日至25日是美國的兒科長新冠宣傳周(Long COVID Pediatric Awareness Week)。我們也在前二周分別針對兒童長新冠提供了2025年最新的台灣與荷蘭研究。而今天7月25日是美國兒科長新冠宣傳周的最後一天,目標是反思與對下一步行動進行回顧與規劃。。。
Thumbnail
看完台灣的兒童長新冠2025最新研究後,緊接著讓我們來看看最常拿來和台灣比較的歐洲國家荷蘭,這個地理面積比台灣大一點,人口略少一點(1千7百萬)的國家情況。傳統上,我們的童年是一個受保護的時空。在我們的集體印像中,孩子是精力充沛的生物,他們的活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主要的掙扎是情感或教育層面的...
Thumbnail
好吧,去年揭示了美國的兒童長新冠研究結果,終於針對台灣兒童的研究在2025年7月出爐了! 暴風雨過後,我們常常傾向於用肉眼可見的事物來衡量恢復程度:修好的屋頂,清澈的道路。我們將這種習慣帶入了對健康的認知,尤其是在看似堅韌的童年。疾病來了,它被風化了,我們以為生命會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Thumbnail
一直如愚公移山般的寫著新冠科普,內心偶爾也會出現「到底有沒有幫助?」的質疑。今天看到了新冠趨緩「見罩率」成關鍵的新聞,小小的慰藉了一下。大家對新冠有意識的戴口罩,全民的共同努力讓疫情趨緩,讓新冠病毒少一些生存和傳染的空間,新冠科普有用沒用,或許就在淺移默化中? 既然如此,繼續耕耘等待新冠科學撥雲見日
Thumbnail
我們或許才剛開始慢慢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使疾病最終得以倖存,也並非總是會禮貌地退出舞台。席捲全球的邪惡病毒SARS-CoV-2不僅留下了混亂的腦霧,對許多人來說,更像一位揮之不去、不受歡迎的「客人」:長新冠。這種疾病深刻地揭示了我們與生俱來的脆弱性,其表現為持續的疲勞。。。
Thumbnail
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的科學家開展的世界首屈試點專案中,AI模型正在根據5700萬人的英格蘭國民保健署資料數據進行訓練,這些資料中的個人資訊已先去識別化,如姓名、地址和出生日期等。與舊的診斷方法不同之處,在舊方法中疾病必須在採取行動之前顯現出來,但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