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症最近的距離:胃食道逆流患者4%會有巴瑞特食道
方格精選

與癌症最近的距離:胃食道逆流患者4%會有巴瑞特食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案例A/

這位病人是從高雄來的。他原本是在當地醫學中心治療胃食道逆流,包括定期做胃鏡、拿藥,由於病情時好時壞,過去就曾北上員林找我,諮詢第二意見。後來,他雖肯定我的治療成果,無奈路途遙遠,就採高雄、員林兩地醫院腸胃科共同照顧的模式。

五月中,他來到我的門診時眉頭深鎖,告訴我「吳醫師,這次不太好了,我上周才剛出院。」我心裡一驚,心想,該不會是得癌了吧,是大腸癌,還是胃癌。

「月初在高雄接受定期胃鏡時,發現食道靠近賁門的地方長了食道癌。」我看了他帶來的報告,是食道腺癌。食道腺癌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長期胃食道逆流造成巴瑞特食道病變後的結果。

我調出他半年前在高雄醫學中心做的胃鏡。對照癌症的位置後發現,當初只有薄薄一層表皮與其他地方顏色不同、也沒有發炎跡象,合理判斷是巴瑞特食道。只是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卻產生潰爛,演變為食道腺癌。


/案例B/

曾經遇過一位50多歲的男性病人,就診時主訴:喉頭有異物感、口臭,常常覺得嘴巴苦苦的,而且持續一段時間了。但他說自己生意做很大、兩岸三地到處飛,實在沒時間掛號、排隊、看醫生,於是就上網爬文找資料,自行診斷「應該是」胃食道逆流,就去藥房買成藥吃,症狀或多或少有改善。

只是從來沒想過要看醫生的他,為什麼會突然來找我呢?原來,是近一個月,本來吃的藥突然失效,半夜常因胸悶胸痛而失眠,精神狀態跟著受影響。來找我,是聽說我可以「終結胃食道逆流」。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擔心自己「該不會是食道癌吧?」

透過胃鏡檢查,我發現這位病人有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胃食道逆流致癌4部曲的第2階段),而且有長達3公分的巴瑞特食道病變(胃食道逆流致癌4部曲的第3階段)。他聽得一頭霧水,反問我「什麼是巴菲特食道病變?」

「是『巴瑞特』食道病變,不是巴菲特食道病變啦!」我告訴他,巴瑞特食道病變是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一聽跟癌症有關,他嚇得不知所措,瞬間眼眶紅。可能真的嚇到了,後來他除了乖乖配合藥物治療、定期追蹤,也根據我的建議一一修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兩、三個月症狀就改善不少。

後來,為了一勞永逸,他接受兩次食道熱射頻燒灼術,術後搭配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成功在一年之內擺脫胃食道逆流與巴瑞特食道病變的困擾。


「胃食道逆流真的是小病小症嗎?!」
「長期有在追蹤,有癌前病變也不用怕?!」
「巴瑞特食道變食道癌的機率很低啦?!」
以上是我在門診經常被問到、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的患者疑問。尤其最近遇到的幾個個案,更是讓我對最後一個問題,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你的一小步,能拉開與癌症之間的一大步。


什麼是巴瑞特食道病變?

根據看診經驗統計,大概有九成民眾沒聽過「巴瑞特食道病變(Barrett's esophagus)」,這是食道長期受胃酸刺激、反覆發炎,黏膜上皮細胞出現病變的症狀。

巴瑞特食道病變的罹癌風險高出40倍!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巴瑞特食道病變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平均比一般人高出40倍以上。巴瑞特食道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無法自癒的癌前病變。若沒有及時治療,之後很可能會演變成食道腺癌。
順帶一提,罹患胃食道逆流五年以上、年齡大於50歲、蘋果型肥胖或身高體重指數(BMI值)大於27、男性(罹病率為女性的兩倍)、有吸菸或喝酒習慣、直系血親中有巴瑞特食道病變等,都是食道線癌的高危險族群。(了解更多/胃食道逆流知多少)

有癌前病變就100%會得癌症?!

癌前病變不是癌症,而是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過度期。癌前病變跟癌症間並非一步之遙,若及時處置,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由於此階段大部分變化,對人體幾乎無害且無感,故相對容易被忽略,錯過黃金治療期。
消化道常見的癌前病變包括巴瑞特食道(食道癌)、肝硬化(肝癌)、腺瘤性瘜肉(腸癌)、粘膜白斑(口腔癌)。

胃食道逆流患者4%會有巴瑞特食道!

巴瑞特食道病變是長時間胃酸逆流至食道、侵蝕食道黏膜後產生的併發症,故胃食道逆流患者是此病變的主要危險群,約有4%病患會產生巴瑞特食道病變,這也是我把巴瑞特食道列入胃食道逆流致癌4部曲的第3階段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巴瑞特食道病變以前在西方比較常見,近年來則因為國人胃食道逆流罹病率上升(每4人就以1人), 巴瑞特食道病變盛行率也跟著提高。(了解更多/胃食道逆流致癌四部曲)

如何檢查有沒有如何巴瑞特食道病變?

巴瑞特食道病變的症狀有時候跟胃食道逆流很類似,只是程度相對嚴重,所以需要透過內視鏡(胃鏡)檢查,並透過切片來診斷。胃鏡是指內視鏡進入人體管道後,透過螢幕進行觀察或醫療處置(如切片)的醫療儀器,包括:

傳統胃鏡】傳統胃鏡由口腔探入後,通過食道,到達胃部,進行檢查或過程中切片等醫療處置。由於管徑較粗,為避免過程中的不適感,亦可以選擇全身麻醉的無痛胃鏡。(了解更多/小助理的胃鏡體驗)

經鼻胃鏡】經鼻胃鏡管徑約只有傳統胃鏡的一半,加上能避開口腔作嘔敏感區域、降低檢查時的喉頭異物感,大幅減緩過程中的不適。若檢查時遇到病兆,也可以直接做切片。

膠囊胃鏡】僅能觀察
透過直徑僅0.1公分的細線,連接膠囊鏡頭,在病人吞入膠囊鏡頭後,由醫生以磁控把手控制鏡頭位置。檢查過程幾乎無感,是真正的無痛胃鏡,病患可清醒與醫師溝通。(了解更多/照胃鏡不用再心驚驚)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巴瑞特食道病變的2個關鍵提問

在被告知有巴瑞特食道病變時,一定要問兩個問題。從這兩個問題的嚴重度,可以判斷癌化風險之高低。

癌化可能性-「有無細胞分化不良?」

根據癌化風險高低,會將巴瑞特食道病變分成細胞無分化不良、細胞低度分化不良、細胞高度分化不良」。其中,「細胞高度分化不良」每年約有7%機率會演變成食道腺癌。

病兆嚴重度-「病變範圍(長度)有多大?」

一般認為超過3公分以上的病兆,就算很嚴重了。長病兆後續變成食道線癌與細胞高度分化不良的機會是短病兆(3公分以下)的7倍之多,因此才會建議長病兆患者務必及早治療,避免病況惡化。



吃藥控制好,還是做手術保險?

很多巴瑞特食道病變病人會因為「醫生建議吃藥治療,再加做每年胃鏡追蹤就好」而感到擔心,強烈懷疑不開刀根除是否妥當。在巴瑞特食道病變的治療上,可以分為:個人習慣調整、藥物治療、侵入性(手術)治療。

無分化不良:藥物治療+定期胃鏡追蹤

在無分化不良且短病兆階段,以藥物治療搭配每一至三年進行胃鏡追蹤,是完全沒有疑慮的。不過,吃藥只能預防惡化,已產生的病變不會消失。

有分化不良:優先考慮手術治療

高度分化不良建議進行手術治療(食道熱射頻燒灼術)。低度分化不良透過藥物、定期追蹤,通常就能有效控制。若不想承受任何癌化風險,亦可進一步評估手術治療。

與食道癌劃清界線:熱射頻燒灼術

巴瑞特食道病變的侵入性治療以熱射頻燒灼術(RFA)患者接受度較高。熱射頻燒灼術像胃腸道的醫美手術,以有麻醉的無痛胃鏡施行,利用電燒導管把淺層食道病變的細胞燒灼掉,並將燒灼後的壞死病變上皮刮除,讓食道表皮黏膜重新生長。熱射頻燒灼術成功率高(僅1‰在恢復正常表皮後還會殘留病變細胞)、安全性高,且併發症低、手術時間與修復時間都短。

※最新消息
自2020年6月起,只要符合健保規定,不僅給付熱射頻燒灼術的手術費用,連原本需要自費的電燒導管都能給付了,替患者省下原本自費手術動輒7~14萬元的費用。依健保規定需要事先審查,且條件合格才可以使用。適合的患者條件包括:

  1. 扁平的早期食道鱗狀上皮癌。
  2. 巴瑞特食道合併分化不良。
  3. 巴瑞特食道病變長度大於三公分。

註/若要半年內再次使用,必須事前審查,確定病兆仍嚴重且符合規定條件之標準才行。


由於臺灣目前整體的醫療水準不錯,加上要做胃鏡檢查並不困難(平均每年有100萬人次接受胃鏡檢查),多半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要從巴瑞特食道病變惡化成食道癌的機率並不高。

再次強調,有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會有巴瑞特食道病變,有巴瑞特食道病變,也不見得會走上癌症這條路。但若有文中提及的症狀或高危險群,仍須特別留意,以免因一時不察,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avatar-img
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的沙龍
22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陣子看到一則報導,內容敘述一位女大生從小就有極度嚴重的便祕問題,沒蹲個一兩個小時,就上不出來。長大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最長紀錄曾經17天沒有大便。為了便祕問題,他幾乎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吃軟便藥、多喝水、多吃蔬果……,大家說有用的,對他都沒有用,直到做了大腸X光...
咽喉逆流要診斷往往費時費力,很多人是在耳鼻喉科找不到答案,被建議要去腸胃科做治療,去了腸胃科、照了胃鏡,又因為食道沒發炎,又得回去耳鼻喉科。於是,就這樣在兩個科別來來回回…
以心律不整常見的心房顫動(指心跳不規則且經常過快)為例,一般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僅1至2%,其主要影響因子為年紀(年紀越大機率越大)。但若有腸胃疾病其風險增加近4成。台灣健保資料庫大型研究近期亦指出,胃食道逆流患者在3年內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明顯提升,尤其是逆流嚴重到有食道發炎現象的人...
前陣子看到一則報導,內容敘述一位女大生從小就有極度嚴重的便祕問題,沒蹲個一兩個小時,就上不出來。長大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最長紀錄曾經17天沒有大便。為了便祕問題,他幾乎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吃軟便藥、多喝水、多吃蔬果……,大家說有用的,對他都沒有用,直到做了大腸X光...
咽喉逆流要診斷往往費時費力,很多人是在耳鼻喉科找不到答案,被建議要去腸胃科做治療,去了腸胃科、照了胃鏡,又因為食道沒發炎,又得回去耳鼻喉科。於是,就這樣在兩個科別來來回回…
以心律不整常見的心房顫動(指心跳不規則且經常過快)為例,一般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僅1至2%,其主要影響因子為年紀(年紀越大機率越大)。但若有腸胃疾病其風險增加近4成。台灣健保資料庫大型研究近期亦指出,胃食道逆流患者在3年內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明顯提升,尤其是逆流嚴重到有食道發炎現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