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轉捩點系列五】即便經驗再黑暗,都別放棄去找意義

2021/04/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回顧我工作至今以來的經驗,正向的不少,但挫折的也蠻多的。大家都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就想說,既然失敗是成功的媽媽,那為什麼有時候失敗了很多次,也不一定會生出成功這個小孩呢?難道是因為失敗的次數還不夠多嗎?還是因為失敗這個媽媽真的太失敗,怎麼樣都生不出成功呢?
  最近我回顧自己過往的所有工作經驗,不管好的、不好的,都一一在我心中編碼。最後我發現一件事:過去非常黑暗跟絕望的經驗,卻在現今回想起來時,意外的覺得那是人生的養分。沒有經歷過那樣的黑暗跟絕望,現在的我也無法成長得這樣「幹練」。
  以前就蠻想當女強人的,都覺得如果自己可以「幹練」一點,不要傻里傻氣的,那該有多好啊!現在有時會覺得:嗯!好像在某些場合下可以用「幹練」來形容自己了!(當然有時候還是會有點憨傻XD)才忽然驚覺,從有工作經驗以來,包括兼職的、全職的,已經過了十年!雖然履歷上寫的、亮出的都只是研究所畢業後的工作經驗,資歷當然沒有十年,但實際有跟社會接觸、以勞力換取工資的行為,實際上已經有十年光陰了!這十年的過程中,每到一個新工作環境,我都會思考:「到底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工作?」常常在我想破頭還想不出來的時候,我就離職了。
  然而,成長至今,我日漸可以體會到,有時候可能當下覺得沒有意義的,當下覺得痛苦不堪的,日後沉澱、反芻起來,還真的有一些意義在,只是當下身處一片黑暗中跌跌撞撞地摸索,弄得自己頭破血流,的確是無法感受到什麼意義不意義的。
回顧過往的某段經驗,你找到意義了嗎?
  最近看張老師月刊(請見備註)說:工作動力與意義感正相關,有時我們覺得某工作有重要意義,是因為成果受他人重視。月刊裡有引用行為經濟學家愛瑞利(Dan Ariely)做過的有趣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成果被認可的受試者,比起成果被忽視或成果被粉碎(工作報告直接當場被丟入碎紙機裡)的人還要完成更多工作量,很顯然人們之所以工作,不只是為了獲得酬勞,還會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可以被認可、有意義。月刊裡還提到另個研究顯示:人們只有認為工作成果有意義的情況下,內在興趣才會跟工作動力有正相關。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當我們發現自己工作成果是有意義的,我們的興趣才有辦法轉換成工作動力;否則即便對某項業務再有興趣,也沒有動力做事。
  回應張老師月刊所述,我不得不真誠地說:有時候我們工作的意義,真的可能只是為了「錢伯伯」而已,不一定有其他意義。當然錢代表的意義還很多,只是身為凡夫俗子的我,有時也會忘了錢背後代表的是什麼。光是賺到錢,有時就可以讓我們覺得沒意義的工作也變得有意義了。如果真要如張老師月刊說的,能同時感覺到被認可與工作意義,要遇到這樣理想的工作真是需要緣分。
  我一直在揣摩張老師月刊講的那種心靈層次的意義感是什麼。從我的人生經驗出發,我總覺得很多時刻經歷的事就是沒有意義啊!或者,當下正在經歷的時候,誰知道這件事有沒有意義呢?或許在未來某天回想起來,可以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的意義是這樣啊!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曉得那件事的意義是什麼啊!所以我主張:找不到工作的意義,也沒關係,工作還是可以繼續做、繼續做,做到當有一天,你頓悟到意義了,再去思考「所為為何」這麼哲學性的問題就好了!
  你看,本獅是不是很務實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天都可能發生不如意的事。壞事天天有,可能今天特別多。給自己時間沉澱,看看換到明天、大後天,會不會比較好過?或許這種心態聽起來有點阿Q,但就是抱著等等看,或許明天會更好;等等看,或許明天、後天或大後天……就找到意義了,至少這樣是帶著希望過日子,讓自己保有「或許未來會不錯吧?」的彈性與期待感,這樣工作會稍微開心一點,不也蠻好的嗎?
本圖引自電影【靈魂急轉彎】劇照,左一為理髮師
  最後,我想到靈魂急轉彎中的理髮師。理髮師原先希望成為一位獸醫,只是因為一些現實考量,最後當了理髮師。但後來理髮師工作得相當投入、快樂,因為他最終從理髮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意義感。我相信他剛開始做理髮的工作時,必然也有過各種痛苦與掙扎,也需要面對自己可能再也無法成為獸醫的失落,那段過渡時期或許也很難感受到意義感吧!保有「啊!人生有些時刻就是無法感受到意義,但日子也可以過下去」的彈性,不用那麼急著找到意義。我覺得這樣的精神很阿Q、很消極,但也蠻健康、蠻適應社會的!
  轉眼間,五個禮拜過去了,人生轉捩點系列文章已進入尾聲,本獅最後想送給各位讀者一句話:「即便經驗再黑暗,都別放棄去找意義」。只要還工作著、還活著,還沒有放棄找尋意義,還是期待著、等待著意義哪一天會浮現,這樣努力過日子的你我,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樣的自己就已經很棒了!請大家別吝於給自己一些肯定與掌聲!
-------------------------------------------------------------------------------------
*備註:此段落引用自2021年1月517期《張老師月刊:誰需要斷捨離?
減法生活持續發燒中》陳舜文副教授撰寫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意義─有目標,就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