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材料會與週遭環境產生交互作用而造成材質的破壞甚至解體,這樣的現象稱為「腐蝕」(corrosion)。例如家中的鐵鍋,用久了會生鏽,就是一種腐蝕。腐蝕產生的原因可以是化學或電化學反應。一般來說,金屬的腐蝕大都與電化學有關,本文將對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加以介紹。
電化學與腐蝕的關係
電化學腐蝕產生的機制與電化學電池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先從電池的工作原理開始講述。圖一為一個簡單的電池架構示意圖。這個電池包含兩種不同金屬材料(M₁與M₂)的電極,並用一條導線連接。當這兩個電極被插入一杯帶有M₁與M₂的離子(M₁⁺與M₂⁺)的電解液時,由於這兩個電極材料的電化學特性(氧化還原電位)不同,因此其中一個電極(M₁)會失去電子,並被溶解(解離)於電解液中成為帶正電的M₁⁺離子。這種反應被稱為「氧化」反應(失去電子的化學反應被稱為氧化反應,其對應的電極被稱為陽極)。前述的電子會藉由導線傳送到另一個電極,使其帶負電,並吸引溶液中的M₂⁺離子「還原」(得到電子的化學反應被稱為還原反應,其對應的電極被稱為陰極)成M₂原子並吸附在此電極上。在這個電池中,陽極會因為不斷的解離而被破壞,因而越來越小,這種破壞的行為就是一種電化學腐蝕。而陰極則不會變小因而不會被腐蝕。
一般材料的電化學腐蝕機制與上述的電池反應接近,需要陰極與導電環境。不過,一般存放金屬的環境中不會刻意放入這種金屬的離子,對陽極而言,由於是金屬解離,所以環境沒有金屬離子仍然可以解離;但是陰極附近若沒有金屬離子,則無法讓此種離子還原。因此常見的電化學腐蝕環境中的陰極反應與前述的電池不同。一般來說,材料最容易接觸到的外在環境是水與空氣。由於空氣中會有水汽,所以無論材料是否存放於水溶液中,其表面都會有水(作為電解液)附著。一般電化學腐蝕中的陰極反應是讓水產生氫氣與OH⁻離子;其中前者會散失在空氣中,而後者則會殘留在水中。再來是空氣,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氣與氧氣,其中氮氣化學活性(與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的能力指標)低而氧氣化學活性高,因此只需考慮氧氣。氧氣可以溶於水,而陰極在含氧的水中會反應產生OH⁻離子。換言之,自然環境中的電化學腐蝕與環境中水及氧氣的含量有關,因此在乾燥且低氧的的環境中,金屬較不容易被腐蝕。此外,環境中存在的各種離子如OH⁻、Cl⁻等,都可能影響電化學反應因而改變腐蝕的程度。在後文中,我將介紹幾種常見的腐蝕現象及腐蝕的防範。此外,為了簡化描述,本文後續只討論金屬在含有氧及水的環境中(實際的狀況可能會有所不同)所產生的腐蝕。
單一金屬的腐蝕
理論上,同一種材質的金屬,所有區域的電化學特性相同,無法產生陰陽兩極所以不會有電化學腐蝕。但實際上,一塊金屬的表面可能會有雜質、表面粗造度不均勻等因素使得其局部的電化學特性有所改變;再加上金屬所處的環境也可能不是完全均勻,例如有的地方溫度特別高,因此當單一金屬處於腐蝕環境中,可能出現局部的電化學特性不同,造成局部區域出現陰陽兩極,如圖二之示意圖所示。由於金屬是導體,本身就可以讓電子在這兩極間傳輸,因此局部陽極區域就會產生腐蝕。許多的金屬管線都是由同一種材質構成,它們的腐蝕現象,如生鏽,就是屬於這種類型。
相異金屬的腐蝕
這種腐蝕也稱為「賈凡尼腐蝕」(galvanic corrosion),它是指當兩塊不同種類的金屬相接觸,並置於腐蝕環境中所造成的腐蝕。由於金屬相接觸所以可以導電,且兩種金屬的電化學特性必然不同,所以會有陰陽兩極。與前述的電池反應類似,陽極金屬會產生腐蝕,而陰極則不會。例如,圖三(a)為一白鐵(鍍鋅鐵)的腐蝕現象的示意圖。在此例中,由於鋅會成為陽極而會被腐蝕;而鐵則是陰極不會被腐蝕。換言之,鍍鋅(鋅作為消耗材料)可以防止鐵被腐蝕,而且就算鐵有的地方沒被鋅鍍到或有破損,鐵依舊是陰極,因此仍然具有防護的作用。這就是白鐵不容易生鏽的原因。反過來說,若鍍的材料讓鐵成為陽極則會加速鐵的腐蝕,例如圖二(b)所示的馬口鐵(鍍錫鐵)的腐蝕現象。在此例中,由於鐵會成為陽極,因此若錫沒辦法完全覆蓋住鐵讓其暴露在腐蝕環境中,鐵很快就會生鏽了。
圖三、(a)白鐵與(b)馬口鐵所形成的相異金屬的腐蝕之示意圖。
氧吸收腐蝕
如前述,氧氣會參與電化學腐蝕中的陰極反應。若將金屬置放於吸收了氧氣的溶液中會有較強烈的腐蝕,這種現象稱為氧吸收腐蝕。例如,圖四顯示一鐵—銅相接的金屬塊置放於一含氧的鹽水中的腐蝕之概念示意圖。在此例中,銅是陰極所以不會被腐蝕,但是由於氧的存在增強了陰極的反應,使得陽極的鐵被腐蝕的更加嚴重。此外,若氧氣在溶液中的分布不均勻導致空間上的濃度差異,則會使得不同區域的腐蝕程度不同,這種現象稱為「氧濃度差腐蝕」。在含氧的腐蝕環境中,由於氧參與的是陰極反應,所以氧濃度高的區域會傾向於成為陰極而較不容易腐蝕;相對的,氧濃度低的地方,則會傾向於成為陽極,而有較強烈的腐蝕。比方說,船在海上航行時,船埋在海水中的區域都會產生腐蝕,但是由於越接近海面的海水越有機會溶解空氣中的氧氣,使得海水中氧的濃度會隨著深度增加而減少;因此,船底接觸到的海水之含氧量會比船壁接觸到的海水之含氧量來得低。因此,船底會比較容易形成陽極,造成較強烈的腐蝕(也就是生鏽),這就是典型的氧濃度差腐蝕現象。
圖四、鐵—銅金屬於含氧鹽水中的氧吸收腐蝕之概念示意圖。
腐蝕的防範
除了前述的腐蝕現象外,腐蝕還會受其他的因素,如溫度、壓力等的影響而而改變,同時各種腐蝕行為也有可能同時發生,並互相影響。因此,防範腐蝕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圖五列出了一些防範金屬腐蝕的方法。大體而言,這些方法可以分成三大類,首先是「環境處理之防蝕」,也就是讓環境不容易發生腐蝕,例如降低環境濕度。再來是「金屬材料之選擇」,也就是在價格許可的範圍內盡量選擇不容易腐蝕的金屬作為原料。最後是「隔絕環境之防蝕」,也就是讓金屬與腐蝕環境隔離,例如在金屬上塗上防鏽油。實務上,也可以同時使用多種的防蝕方法,以達到最佳的防蝕效果。
腐蝕是造成許多器械與設備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各種腐蝕發生的原因,並進一步開發出適當的防蝕技術可以延長器械與設備的壽命。如此,不但可以減少維修或購買新的設備所耗損的金錢,同時也可降低生產新設備所需的資源耗損,並減少丟棄損壞設備所產生的垃圾。因此,無論從經濟或是環保的角度,都值得投入資源進行各種新式防蝕技術的開發與探索。
參考資料
1. 吳溪煌校閱;田福助編著(2020)。電化學──理論與應用(8版13刷)。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2. https://www.researchmfg.com/2020/07/corrosion-03/.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5%90%E8%9A%80.
註:本文獲得〝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科普寫作網路平台〞審稿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