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前方究竟是希望還是虛無

2021/05/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象席地而坐》截圖
《大象席地而坐》裡不斷地拍攝角色的背影,貼近人物跟背、過肩,數不清的長鏡頭,讓人被迫看得清楚,看得仔細。
我們跟隨背著鏡頭走路的人去探究他們的世界,陷入不倫戀的男人跟女人;將被送入養老院的老爺;重義氣卻被謊言誣陷的少年,所有故事線的主角都帶著一種絕望,但這些悲傷跟絕望不只是來自角色本身,而是擴展到了對整個社會環境,人與人關係的不信任,充斥在電影的每一分鐘,這一切好像為的都是把他們逼到絕境。
《大象席地而坐》劇照
然而有趣的是,這些角色繞啊繞總是會相遇,就像那隻跑不見的大白狗不在主人的眼裡,在主人的世界裡就像他消失了一樣,但事實上他似乎也只是跟著故事在這小小的世界裡繞著(儘管大白狗到最後也是沒有出現)。世界很大也很狹隘,《大象席地而坐》的世界更像是一個死胡同,從早到晚昏暗不見陽光,除了主角之外的世界全是虛焦,他們絕望的繞來繞去,然而卻追尋著一個共同的出口,就是滿洲里的那頭大象。
電影的開頭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滿洲里馬戲團有一隻大象,它他媽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那,很多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時候也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這隻大象究竟象徵著什麼,為何絕望的人們都想去看看。那裡並不是烏托邦,只是在東北的一個馬戲團。但卻是一種對世界的渴望:『你看,在遠方還是那麼有趣的東西呢!』或許也是一種自我欺騙,但即便是欺騙,為什麼不選擇去看一下呢,萬一真的有呢?就在電影的最後,寂靜的夜晚,他們總算下了車,遠方竟然傳來了大象的叫聲,聽起來像是吶喊,也有些人聽起來像是悲鳴,也有人認為那聲音清脆嘹亮。這隻大象在我裡看來就是一種未知(的快樂),所以他們期待著去看看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然後人就一直被未知的快樂推向前,推著推著突破了重重困難,原來還是死路一條。有時候至少自我放棄都是一種勇氣,而我們又怎麼去明白什麼叫看清了現實,只能繼續掙扎,最後的大象究竟是希望還是虛無,沒人知道,除非我們抵達那片土地,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感受到了欣喜或者失望,再去追往下一段未知的事物。
生活很漫長,光人的一天就有二十四個小時,《大象席地而坐》四個小時的片長,其實也只講述了四個人的一天,這樣的片長本身就是導演胡波的一種語言,片中所講述的情緒需要漫長的積累,才擁有力道帶給後段爆發足夠的張力。胡波早已丟棄了電影手法中取悅觀眾的部分,但他想讓觀眾看到的卻是發自內心真誠的吶喊。
《大象席地而坐》截圖

片中有個段落,主任在電梯間和黃玲說了個故事:
一個教授問漁夫,你懂藝術嗎?漁夫說不懂,教授說,那你生命丟失了一半。教授又問,那你懂音樂嗎?漁夫說我不懂,教授說,那你生命又丟失了一半。漁夫反問教授,那你懂游泳嗎?教授說不懂。漁夫說,我們現在在水中央,要是船翻了,你就丟掉了全部的生命。聽罷,教授跳進河中。
主任說這個教授好傻,想那麼多幹嘛!但是這世界上,就是有人會為了看似不切實際的東西放棄生命,而另一些人卻難以明白。胡波的電影就是這樣誠實且用力的道出了自己的生命,像是每一個時代,電影革命時萌發的創作,值得被重視,被欣賞與傳頌的生命作品。
Pinciao
Pinciao
就讀電影系編劇組的碩士生,嘗試撰寫電影以及其他生命經歷帶給我感受,並透過書寫整理我對於創作的想法,還有透過虛構故事來闡述真實。或許隨性但是真心的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