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跟我一起去滿洲里嗎?去看動物園裡那隻大象。聽說,它就一直坐在那裡,他媽的,它就一直坐在那兒。」土曜日。不吐不快,四小時的電影讓我暈眩至今。
到高雄電影館看了胡波的大象,我覺得不好看,因為非常悲傷。老實說,不是跟風,因為之前和朋友聊到電影時,我發覺自己已經脫離電影好久好久。尤其是這種憤世忌俗的電影,整個四小時,感覺像是一個人在叫囂、在嘔吐。
『我覺得好噁心』、『這個世界好噁心』裡面的小人物不斷地對著鏡頭咆哮著。「你都不覺得你成天兒在網上兒發些滑雪啊、潛水的照片,假裝看起來像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挺噁心的嗎?你到底兒看看你自己是活在什麼樣的地方啊?」
大象靜坐開場前,是【井裡的人Man In The Well 】我一直誤認為是「men in the hell」。聽說是向匈牙利名導貝拉塔爾(Béla Tarr)致敬,看鏡頭語言、看色調都十分類似,但我覺得仍是胡波自己,他的影像如他本人一樣是個憤青,但我覺得也可以是糞青。《都靈老馬》(見陳克倫,
「他們來了。」當末日來臨,上帝與未來皆是虛無:貝拉塔爾以《都靈之馬》揭示末世影像) 有太多老練的世故,那麼犀利卻又極度透徹,不慌不忙,安安靜靜。但井裡的人卻好吵,
過於寂靜的
喧囂。
【井裡的人】若經由陳克倫口中所言,是末日影像,那末日景像或許就是我們的生活日常(【
北京的“井底人” 住在黑暗里却不敢高声讲话】),怎麼說呢?因為這世界只能用黑白來表示,或只剩下黑白、廢墟、死人、想死卻死不去的人、空洞...。
來談大象靜坐,為什麼要看大象靜坐呢?或者問:大象會席地而坐嗎?
『你知道嗎?大象不能席地而坐。像馬一樣,這種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都是
站著睡覺的,若然躺下,牠們的體重會緩慢地把身軀內的器官逐漸壓碎。當大象有一天席地而坐,大概是因為牠的內在已經碎裂了,不得不如此。』
整個我們不斷逃離或追尋的東西,就像捕風捉影,「最好的是,我們停留在原地,去想像到了彼岸會變得更好」然而卻什麼也不會改變。到彼岸(波羅蜜)佛家心經裡面不是這樣說嗎?所以胡導也到彼岸去了。他比較急,比我們所有人都更急。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胡導就在大象裡藉由一個被戴綠帽的廢物跳樓來講述,當然死者是不會替自己發聲的,話語權永遠都在活著的人手中,而詮釋權也是,所以我記得如果在電影系裡曾有師長告誡你,「人活著比的就是那口氣誰比較長而已,其他沒什麼」。
角色中每個人都在怪罪他人、怪罪這個世界、怪罪父母、怪罪自己。就是一部憂鬱症電影,如果有人不了解憂鬱症,去看這部電影就會知道。我想我曾經研究過尼采的系譜學裏頭出現的resentment。
都是你害的、都是你害的,我死了也是你害的。彷如昨日我問剛認識的小朋友前方車輛上面印著英文字樣『karma』意味著什麼?《成唯識論》(梵文:विज्ञप्तिमात्रतासिद्धि,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這是怎樣的一種癡心妄想呢?
世界怎麼與我有干?
他人又與我何干呢?
所以我討厭透過電影看到自己憂鬱的樣子。為什麼呢?因為或許麻痺了,連同這個世界的其他人都一起麻痺了。角色說:「看到那個失敗的人,虐待貓,然後把貓打死了,他覺得十分過癮,或許那是失敗者唯一一刻感覺到自己不是失敗者的時刻吧?」那為什麼不去阻止呢?「因為看著既痛苦又過癮的時候令觀看者感到愉悅,而那與我無關。」是啊,但那些都與我無關,他人的死或活著,都與我無關,竟然無關那我們又如何產生關聯呢?少年A又轉世了嗎?《絕歌》裡也這樣述說,看到貓疼痛,但虐貓的人卻不感到疼痛,而痛覺必須像【女虐】裡面的藥水一樣,可以被抑制。
我想起我論文沒辦法順理成章的論述替罪羊之所以成為替罪羊的關聯性,因為所有極盡所能指出的關聯性都被【對方】給否定了。
「他的死與我何干?」
角色責怪對方,是因為對方對他的感情忽冷忽熱,甚至感到絕望,所以他去睡了別人家的老婆,然後那個鱉腳三一個月賺不到兩千人民幣的老公就去跳樓了,這一切都是這樣來的,因果關係看起來似乎極為牽強,但他確實articulate在一起了。你為什麼出生?你為什麼還活著?
因為偶然,爸媽偶然生下你,你偶然地繼續活著,感謝上蒼!
就好比我們不懂別人的死與我何干?所以我說學社會學的不懂哲學,也不懂藝術。諷刺的是,胡導演電影裡的每件事物,看起來就像屎一樣迷人。如同他角色所說出來的每句對白,太過哲學、太過理性。這世界太過理性,是因為總覺得還不夠理性。
在【井裡的人】裡她説:「我好餓,我就快餓死了」而他回答:「那就趕快去死吧...」
去死在胡導的電影裡,看起來就像每天都要拉屎一樣容易,至少比繼續活著容易。然而,大家都便秘了。
他們合力把人扔進井底。她說:「她已經死了」。他說:「不他還沒有死」。她重複道:「她已經死了」。「不,他還沒有死。你根本不知道他死了兒沒有,你太笨了。」
因為辦完離校手續,我又繼續把過去兩本邱妙津日記拿出來翻閱,看到她在巴黎八大念心理學精神分析碩士時那段日子喃喃自語,敘說自己的夢想、愛情、對理想的掙扎。使我覺得非常可笑。像個發瘋的人透過書寫來自我療癒,而書寫給她力量,卻也帶領她進入死亡。pharmakos_Pharmakon_(Pharmakon, in philosophy and critical theory, is a composite of three meanings: remedy, poison, and scapegoat.)是毒藥也是解藥。寧死也要藥。因為邱講完之後沒幾個小時內就拿刀猛戳自己的心臟,我想她死的很美麗,因為她孤獨一人死在異國的黑暗房間裡,然後只留下一本【蒙瑪特遺書】,難怪淑芬說她寫論文時候愛看,現在已經不想看了。人都死了,這些美麗的遺書有什麼意義呢?
幾個月前剛看完深澤七郎的《人間滅亡:日本文豪的厭世人生指南》、存在主義大師卡繆三本厚厚的扎記,我就覺得看這部電影更像咖啡沒有過濾乾淨的咖啡渣。存在本身就是荒謬的,但更荒謬的卻是我們知道即便它很荒謬但我們卻很認真地對待它,所以才會如此受傷。
總之,我告訴別人我看了這部電影,我並不喜歡,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不成熟的作品,裡面充滿了厭世的思想,就像我花了兩年半的心血寫出來的論文一樣,是一團廢物。因為人生就是一團廢物,他人、自我、這個世界無一不是。我想沒有人會想知道裡面的劇情,因為我也不打算分析劇情結構,我只說我看到的。我看到一個像自己一樣的屁孩,和整個厭世代,不只是中國大陸,還有台灣。
這部電影的最後字幕竟然是:「獻給胡波,我們紀念他。然後出生-死亡」。有夠可笑!因為胡導自己,就想拿這部作品來批判整個電影工業、整個生產體制,甚至是他自己。
就像是一句刻在墓碑上的字,但我們都知道這部作品所引發媒體極大關注及眾人的討論,雖然我不知道大眾在討論什麼,不過我知道他們看完電影後就會忘記這些事情。
就像那些死掉的人一樣,沒有一個會被記得,畢竟這只是個故事。我們再也分不清楚,什麼是電影故事,什麼是真實人生,因為他人的痛苦,在我們眼裡看起來就像故事。
桑塔格說:「因為影像作為一種媒介,使我們能夠旁觀他人的苦痛。」
這是心理諮商師最喜歡使用的伎倆,如有做過輔導諮商的人都知道,客/我必須分離乾淨,避免移情,避免太過投入而無可自拔。我不會推薦這部電影,除非你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感覺的人,沒有感覺去看了也不會有感覺,因為長鏡頭絕對會讓你想睡覺,四個小時的確值得打盹,一覺醒來世界又不一樣了。
大象這部電影,讓我回想起過去所看過的電影,賈樟柯的「天注定」,那是2013年我最喜歡的一部,因為裡面有人跳樓。然後就是公視製作鄭有傑導演《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的電視劇一二集,有人放火,有人殺人,有許許多死去又活著的人...因為實在太類似了,太能引起憤青的共鳴,甚至我們誤認為自己就是影像裡面的主角。
除了厭世、憤世。我們還能幹嘛?
大象裡的角色問:「站在陽台的邊緣前,你想的是什麼?」他說:「我們還能怎樣?」
對我來說,那些死去的人,都死的無緣無故,不明所以,而那些繼續活著的人卻太過勇敢。我特別喜歡年輕的女學生,拿棒球棍痛打她學校主任和主任的老婆,因為其中一個像個瘋婆子一樣到別人家裡大吵大鬧。而那個仗勢欺人的娘娘腔、肥小孩因為一場意外,跌下樓梯死了,也非常棒。因為廢物畢竟沒有什麼活著的必要,即使他的家人哭得非常傷心,那都只是在演戲...
“Far away where the soft winds blow
Far away from it all
There is a place you go
Where teardrops fall
Far away in the stormy night
Far away and over the wall
You are there in the flickering light
Where teardrops fall
We banged the drums slowly
And played the fife lowly
You know the song in my heart
In the turning of twilight
In the shadows of moonlight
You can show me anew place to start”
這世界噁心死了,他媽的噁心死了!然後他就上吊了。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