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在地人這樣吃!緬甸街紙上大冒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緬甸街》前三期封面走可愛插畫風,目前已出版六期。

《緬甸街》前三期封面走可愛插畫風,目前已出版六期。

華新街,平常大家又叫它「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南勢角、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1960 年代,緬甸發生大規模排華事件,許多緬甸人移居台灣。當時因為中和工廠多、工作機會多,久而久之大家口耳相傳,便在華新街落腳,形成獨特的移民聚落。短短一條街上的餐飲、語言與氣息,對於緬甸移民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家鄉記憶。

過去來到華新街,不外乎就是吃、吃,還是吃。不過許多人常在第一站就卡關。站在小吃店牆上像極視力檢查表的緬甸文菜單前,面對從未聽過的菜名,像是魚湯麵、稀豆粉粑粑絲、金山麵、印度香飯,這些菜到底吃起來是什麼味道?該從何點起?要怎麼吃?一切都使人感到陌生與困惑。

華新街街景。

華新街街景。

以美食為誘餌,展開紙上吃貨大冒險

「鳴個喇叭!緬甸街」就是在這樣的困惑中誕生,加上我們團隊愛吃的個性,如果想要讓更多人認識緬甸街,直接談大歷史太生硬,不如以台灣人最愛的美食作為「誘餌」,先一步步擄獲大家的舌頭,再慢慢誘惑大家深入探索美食以外的華新街。於是,在緬甸奶茶、烤餅與咖哩香的圍繞下,展開了《緬甸街》雜誌接下來的吃貨大冒險。

每次下課最喜歡跟奶奶一起來吃煉乳烤餅。

每次下課最喜歡跟奶奶一起來吃煉乳烤餅。

最初的《緬甸街》跟現在的樣子非常不一樣。製作前三期《緬甸街》時,比起現在的飲食文化誌路線,更像是一份社區報紙。我們在裡頭記錄華新街的大小事,策劃不同短篇專題介紹緬甸文化,訪問街上移民飄洋過海來台的故事,收集居民的老照片,以及書寫我們睽違二十多年再次返鄉的心得。期待從不同面向切入華新街的生活,重塑大家對這裡的刻板印象。此外,為了服務居民,我們也撰寫法律專題、台北旅遊景點,希望這些實用資訊能解決居民的需求。

光從前段敘述來看,你會發現刊物內容很雜,報導面向廣但不深,加上中緬雙語排版,讓整體的閱讀體驗下降許多。所以做了三期之後,我們決定大幅度改版,調整刊物風格與架構,謹記佛祖的話:「放下貪念」,專心致志於挖掘一道菜餚,看見這些微小中凝結的「巨大」 。

聚焦單一主題,將小凝聚成大

改版後的《緬甸街》。

改版後的《緬甸街》。

改版後的第一期《緬甸街NO.4:緬甸奶茶》,我們從華新街上最熟悉的風景出發,向大家介紹緬甸的茶飲文化。這期主題決定得很快,因為對於華新街的大爹阿孃們來說,每天來杯緬甸奶茶,坐在騎樓下與朋友話家常、聊生意、更新八卦,是烙印在身體裡的家鄉記憶,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日常。

我們常在導覽或市集碰到讀者問:「華新街的緬甸奶茶道地嗎?跟在緬甸喝到的一樣嗎?」每次聽到都覺得好氣又好笑,如同泰國人認為在打拋豬裡加入番茄就是「死罪」,大家總是擔憂異國料理在地化後,會失去原本的美味。

不過,各位大可放心,在華新街喝到的奶茶,跟在緬甸當地的茶館喝,味道幾乎沒有不一樣。緬甸奶茶裡濃厚的紅茶香與微澀感,搭配煉乳與奶水,並不會因為換了地點就失去原始的香氣。反倒是街上長輩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再也無法像年輕時負荷奶茶的高糖分,自己索性帶著代糖請店家換掉煉乳。什麼困難都無法阻止大爹每天來杯奶茶的執念。

raw-image

做完緬甸奶茶專題後,第五、六期接著以「魚湯麵」與「稀豆粉粑粑絲」登場。這兩期有點像姊妹,搭配閱讀可以更完整理解緬甸南、北方的料理特色,也可以更知道來到華新街時要怎麼吃。

raw-image

其中,魚湯麵作為緬甸的國民經典早餐,其獨特的湯頭與香氣,幾乎蘊含了緬甸南方料理的精髓,常見的薑黃、魚露、蝦醬、香茅等香料,都可以在這碗魚湯麵裡嚐到。而這股辛香料交雜的氣味,也是每位初次造訪華新街的人心中最深刻的印象。

稀豆粉粑粑絲則是反映華新街緬北移民的背景特色。來到華新街,除了緬甸菜外,更常見的是雲南菜,大量使用草果、花椒、花生、芝麻、辣椒等香料入菜。在多山繚繞的緬北,稀豆粉就像是在平凡生活中長出來的樂趣,而稀豆粉多變的樣貌——豌豆粉、炸豆粉、甘藍片,也隨著緬甸華人移民的步履,一起降落在台灣。

從一道菜、一條街,看見一個文化的故事

販賣魚湯麵的阿薇,是華新街上很受歡迎的店家。

販賣魚湯麵的阿薇,是華新街上很受歡迎的店家。

每次在思考當期《緬甸街》的內容時,我們總是想著要如何把這些街上居民再熟悉不過的料理,介紹給更廣大的台灣讀者。作為一本地方刊物,如何運用不同的編輯視角,切入我們對緬甸街的觀察,呈現每道菜背後的文化脈絡,以及屬於這條街的人物故事。這可說是一場推動台灣社會理解這塊土地豐富多元文化的小實驗。

我們相信,當人們開始去認識每道菜背後的故事,就有更多機會看見一個文化背後交織的複雜網絡。這樣的「複雜」讓我們看見個人與群體之間如何互動,也讓我們那張挑剔的嘴巴,帶領我們一口接一口地理解自己來自何方。

raw-image

作者介紹:鳴個喇叭!緬甸街

成立於2018 年,出版地方誌《緬甸街》、經營Podcast 節目「鳴個喇叭!緬甸街」、街區走讀與展覽活動,致力於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1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撰文/攝影:賴芊芝   這次參與的活動是VERSE雜誌的封面故事走讀,也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擁有緬甸生活型態的地方,萬利老師以「食」貫穿兩小時的走讀,不同於一般觀光,兩小時的行程中更多的是「吃」背後的來源與意識型態。
Thumbnail
撰文/攝影:賴芊芝   這次參與的活動是VERSE雜誌的封面故事走讀,也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擁有緬甸生活型態的地方,萬利老師以「食」貫穿兩小時的走讀,不同於一般觀光,兩小時的行程中更多的是「吃」背後的來源與意識型態。
Thumbnail
如果地方本身先天條件不足,如何找到獨特的DNA?快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少子化、高齡化是亞洲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各縣市以地方創生為解決開端,目前在台灣方興未艾,找回在地活力,讓偏鄉也能逐漸發展,新北市政府格外重視,協助地方團隊例如北海論壇創生基地、鳴個喇叭!緬甸街發揮地方特色
Thumbnail
如果地方本身先天條件不足,如何找到獨特的DNA?快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少子化、高齡化是亞洲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各縣市以地方創生為解決開端,目前在台灣方興未艾,找回在地活力,讓偏鄉也能逐漸發展,新北市政府格外重視,協助地方團隊例如北海論壇創生基地、鳴個喇叭!緬甸街發揮地方特色
Thumbnail
你以為緬甸味只能坐飛機長征嗎?新北中和的華新街,素有小緬甸之稱。在華新街一帶,有將近4萬的緬甸新住民在此生活,這條街上沒有手搖飲料,卻有一個奶茶大平台。
Thumbnail
你以為緬甸味只能坐飛機長征嗎?新北中和的華新街,素有小緬甸之稱。在華新街一帶,有將近4萬的緬甸新住民在此生活,這條街上沒有手搖飲料,卻有一個奶茶大平台。
Thumbnail
半世紀以來,新住民一改過去的刻板印象,以獨特的美食悄悄融入你我的生活。在新北中和華新街,就有超過四十多家緬甸小吃店,以及各行各業達百家商店。這一次,讓作家胖胖樹帶領我們從歷史與植物食材重新認識華新街。 撰文.照片提供=胖胖樹 王瑞閔
Thumbnail
半世紀以來,新住民一改過去的刻板印象,以獨特的美食悄悄融入你我的生活。在新北中和華新街,就有超過四十多家緬甸小吃店,以及各行各業達百家商店。這一次,讓作家胖胖樹帶領我們從歷史與植物食材重新認識華新街。 撰文.照片提供=胖胖樹 王瑞閔
Thumbnail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Thumbnail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Thumbnail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Thumbnail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Thumbnail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Thumbnail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