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甸佇遮:原來緬甸這麼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以為緬甸味只能坐飛機長征嗎?新北中和的華新街,素有小緬甸之稱。在華新街一帶,有將近4萬的緬甸新住民在此生活,這條街上沒有手搖飲料,卻有一個奶茶大平台。

陌生的打拋醬?在忠貞市場邂逅雲南

忠貞市場有各種雲南滋味
去年夏天第一次到訪忠貞市場時,我一心想買個足以代表到此一遊的紀念品──那是罐600ml 的打拋醬,攤主說是正宗的雲南味。
我或許習慣娘娘口中罪該萬死的台式打拋(指加了九層塔和番茄),酸與辣都可接受,可過量的油和發酵氣味,我的嘴總挑剔地淺嚐即止。於是還有200ml躺在冰箱,正要度過它的第二個冬天。
這罐雲南味激起我的好奇:為什麼味道與我印象中的雲南餐廳不同?是廚藝問題?還是被「台灣口味化」養慣了胃口?

中和小緬甸

在九合一大選完隔天,我和朋友一家參加鳴個喇叭(緬甸語:你好)的走讀活動。我們穿過華新街、市場、最後回到導覽員萬利剛要開張(註:現已開幕)的店——三季(စမ်း ကြည့်),認識緬甸新移民認證的家鄉味。
第二代緬華移民萬利表示,店名:三季,在緬甸語是試試看、體驗的意思,而它的華語字則反映緬甸的氣候特色──先把氣候變遷放一旁──一年只有涼季、熱季和雨季。
華新街的新風景:三季
在我剛停好車前往集合地點的路上,看見三五成群的和尚、尼姑托著缽赤腳過馬路。彷彿影視才有的畫面,再次勾起我當初參加活動的動機:除了軍政府、羅興亞人、翁山蘇姬、孤軍、趙德胤和李永超之外,要對2,700公里以外的緬甸有更多認識。
華新街,以及赤腳托缽的佛教徒
全台有10萬多緬甸移民,光是中和就佔有其中的4萬多人,華新街則是他們主要的聚集地。在這條街上,你能聽見陌生語言,你能同時看見熟悉的方塊字與陌生的流線體,儘管隔著口罩,我相信你還會聞到香料味。

給你一個奶茶大平台:從奶茶看見歷史

騎樓下坐滿奶茶富翁
放眼望去,我沒見到餐飲一級戰區必備的手搖飲,取而代之是櫛比鱗次的奶茶店。我想,住在小緬甸的人就是奶茶富翁吧。雙北地區的騎樓走道,鮮少將空間讓給行人,佔道的不是一些大型物品、植栽,就是排排站好的交通工具。
華新街的騎樓卻別開生面,坐滿了奶茶富翁。我有種來到社區公園的既視感,幾個長輩坐在大樹下或涼亭裡,圍聚棋盤前,桌上有阿比或罐裝茶飲。我揉揉眼睛,嗯,確定奶茶富翁的桌上沒有棋盤。
我和朋友們都好奇緬甸奶茶,和早餐店阿姨牌的滋味哪裡不同。中午時分四處客滿。我們一行四個人只顧著找容身處,坐下後才發覺,居然闖進了「印度」奶茶店。
揣著「啊!我要正宗緬味,才不是印度味咧」的心情,一口接一口的奶茶,並沒有讓我心情更加甜美。回家一查資料,才知道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無故冤枉了一杯奶茶。
其實,不論招牌寫的是緬甸還是印度,都是正宗的緬甸味。雖然當時未能盡興品味奶茶,但卻沒讓我想提起腳步再次認識,店家提供一次性餐具,讓我下回想換別間奶茶店「三季」(請自行切換緬甸語)一下。

飲食中的緬南緬北,映現族群紛爭

十九世紀英國先是殖民一部分今日的緬甸領地,並將這塊稱作下緬甸地區的統治,劃入英屬印度的管轄範圍。儘管英國最後併吞了整個緬甸,但上、下緬甸地區,依然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情。
這一段從祖國被大英帝國殖民,爾後將政權移交緬族的歷史,孕育出如今華新街劃分為緬南緬北的飲食風貌。緬甸的全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國土面積約等同於19個台灣大小,全國有5,500萬人,而被官方承認的族群(ethnicity)有135個,至今尚有其他族群未被承認。(延伸閱讀:種族、族群的專有名詞差異
如今緬甸多元紛陳的族群,但彼此之間劍拔弩張,本質上,是源自大英帝國殖民時期,統治者為管理方便,將族群性政治化的結果。這使得族群之間永無止境的相互較勁,各自擁軍不在話下,獨立後內戰70年仍未見曙光。(延伸閱讀:《羅興亞人》:將緬甸多元族群「分類」,這一切英國人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回到2,700公里外的華新街,萬利說,緬南和緬北的差異不只存在於飲食中,連社群和政治都各自運作。可見族群之間的裂縫有多深。
在華新街上,緬南料理的辨識度相對較高。因為英國殖民時期,曾將下緬甸劃入印度行政版圖中,印度人頻繁來此經商,也帶來飲食影響,所以緬南料理偏辣、強調咖哩香料,菜餚色澤又橘又紅。
緬甸時至今日的內亂,與強調以緬族為中心的國族認同有關。在緬族強力打壓其他族群的文化與政治發展之下,導致緬南華人漸失族群語言能力,於是華新街的緬南料理店使用的文字,多是以緬文表現。
又橘又紅,還有咖哩色澤的菜餚
不同的是,上緬甸地區早在殖民前,因位在易守難攻的山邊,多元族群的文化因此得以保留。一直到現在,緬甸軍政府尚未「北伐」成功。我們如果在華新街上,看到店家使用文字的方式,以華語字為主、緬文為輔,那就是緬北料理了。
萬利還提到,因為多元族群,緬北料理相對緬南要來得複雜,而菜餚的表相,和我們日常能見到的自助餐菜色,沒有太多分別。雖然外貌相像,但是味道可就不同了。

美味決定論

萬利根據長期在華新街的生活經驗,歸納出一個有趣的觀點:來自下緬甸的廚師,無法烹飪出優秀的緬北料理;反之亦然。我想,生活經驗會烙印在身體記憶中吧!只有在那裡生活過,由記憶熬出的料理才有好味道。

留不住緬甸人的胃

就算台灣人以美食自豪,也獲得許多異鄉人的青睞,但尚未擄獲緬甸新住民的心。萬利笑說華新街上,只有兩間米杯(是緬甸語花生的意思,用來比喻台灣人,除了用來形容台灣本島的形狀,也有比喻本地人的意思)經營的餐飲店存活下來。
一間是販有油條、糯米飯的豆漿店,另一間是連鎖滷味潮味決,原因不外是符合緬甸人的口味,豆漿、油條是緬甸人習慣的飲食,滷味中的八角更是生活中最熟悉的滋味。
雖然還有第三間剛開幕的台味麵線,試圖在小緬甸留下不一樣的味道,但萬利和她住在這裡的朋友們,都正在觀望後續發展。

嘗一口文化的滋味

緬甸人堅持屬於他們的文化味道,所以其他類型的餐飲,至今很難打入華新街。這點也反映在萬利精挑細選給我們品味的菜餚上。
萬利這回端出的菜餚是緬北料理,常用的香料同時也是我熟悉的八角、茴香和花椒。緬北常用的乾燥豆豉有著豆腐乳的香氣,也同樣是我習慣的味道。
萬利準備的緬北菜餚。1.圓盤(由細到粗):米線、粑粑絲、桃園忠貞來的米干;2.香料盤(中間、左上、右上、右下、左下):乾豆豉、草果、花椒、茴香、八角;3.餐盤(順時鐘從左上開始):醃菜、樹番茄舂辣椒、豬肉、豌豆粉。
儘管對桌上香料不陌生,但是舂辣椒、醃菜、豌豆粉等料理,對我來說氣味濃烈,我能感受又酸又辣的味覺刺激,皮膚上的毛孔用力呼吸。這些味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就有同行者的餐盤剩有食物。

稀豆粉

我的最愛是稀豆粉粑粑絲和破酥包。破酥包吃的是麵皮層次,稀豆粉吃的是驚喜。
稀豆粉是豌豆煮成糊,倒入裝有少量粑粑絲的碗裡,花生、香菜為佐料,有鹹醬油和甜醬油兩種吃法,我們當天嘗試的是甜醬油。意外的是,小小一碗目測250g的份量,卻相當有飽足感。綿密溫暖的口感,以及豌豆的甜、花生和香菜的香氣,跟醬油的鹹味搭配,這一小碗層次豐富,每一口都有趣味。
亮麗的稀豆粉,讓人食指大開
外衣由層層麵皮堆砌而成的破酥包

流動的味道,散在生活之中

在舌尖上與華新街相遇的經歷,讓我想起在台北老家附近,有一間看著我長大的泰式料理店。小時候無法理解,為什麼端出菜餚的師傅與櫃檯人員,都是說著一口捲舌音。
現在想起來,他們可能也是受到地緣政治、國內政情影響,從雲南流動到泰國或(和)緬甸,再來到台灣的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5內容數
記錄那些耐放、滋味深邃的吉光片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檳城新世界美食街是馬來西亞檳城州最著名的美食天堂之一,吸引了無數美食愛好者前來品嘗地道的馬來西亞風味小吃。這裡集合了許多當地著名的美食攤位,提供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這就是就美食街的樣子。 大約上百張桌子,分成幾排,桌上都有號碼。坐定位,去買吃的,報上桌號,做好後就會送上來。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冷
Thumbnail
怡保三奶巷(Concubine Lane)是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的一條著名小巷。這條巷子充滿歷史和文化色彩,其名字和由來背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和傳說。我們吃完豆花,就在街道上走過,這接到很有特色。 三奶巷的由來 三奶巷的名字源自一段歷史故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怡保因為錫礦業的興盛而繁榮起來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昨晚剛好轉到「#阿賢亞洲好食光」節目造訪越南西貢,也就是胡志明市。不過他未從知名的河粉切入,而是跟著在越南的華人,吃著黃色的鹼水麵、水餃,一路探索移民的歷史足跡。 比如,雲吞麵,也為細蓉,細即為小,但到了越南一團麵吃不飽,多點中蓉甚至三團麵的大蓉。又或者因為1975年越南統一之後的排華影響,原本經
在曼谷的一個中式茶攤,作者被一位會說廣東話的攤主所吸引,並購買了兩種特別的茶和一個茶球。儘管價格較高,但作者認為這些特別的茶和茶球值得。此外,作者也對旅行中的安全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熱鬧的夜市中,嘗試了名菜芒果糯米飯,並在巧克力雪糕的可麗餅中找到了甜蜜的慰藉。雖然有些攤檔讓人卻步,但也發現了驚奇的水松木背包。
Thumbnail
繼 【萬芳冰室】~冰室不是冰菓室?港式茶餐廳文化丨捷運南京三民站美食 之後,介紹了正餐(大食),當然也介紹一下"小食"。港式小食可當正餐或點心,在香港是很普遍的街頭平民美食。茶餐廳裡面的小食,除了中式鹹食,燒賣、蘿蔔糕、魚蛋、炸物之外,還有西式鹹食的"三文治",以及大部分是甜食類的"西多士"。這
Thumbnail
臺中北區美食之飲品店,獨享〔極致奢華〕~紅濃紅極奢奶茶,說真的,平常不太喝飲品“搖搖杯”,真的就是很習慣“天然的最好😂”,白開水,與豆漿跟鮮奶與現榨果汁,但偶而還是會嚐試與嘴饞,想喝杯甜甜的滋味,比較偏愛奶味濃郁,因此都會買有加純鮮奶的。 又是突發奇想,隨處走走,去到臺中一中街,熱鬧的美食商圈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永和」豆漿? 說到飲食文化,不得不說,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直不斷發生著。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和人,地緣上跟永和算是好鄰居,每到吃飯時間都化身為我們的「廚房」。 這樣說並不是強調中和是美食沙漠,只是,永和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不勝枚舉,光是異國料理就多到數不清了。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紅遍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檳城新世界美食街是馬來西亞檳城州最著名的美食天堂之一,吸引了無數美食愛好者前來品嘗地道的馬來西亞風味小吃。這裡集合了許多當地著名的美食攤位,提供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這就是就美食街的樣子。 大約上百張桌子,分成幾排,桌上都有號碼。坐定位,去買吃的,報上桌號,做好後就會送上來。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冷
Thumbnail
怡保三奶巷(Concubine Lane)是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的一條著名小巷。這條巷子充滿歷史和文化色彩,其名字和由來背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和傳說。我們吃完豆花,就在街道上走過,這接到很有特色。 三奶巷的由來 三奶巷的名字源自一段歷史故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怡保因為錫礦業的興盛而繁榮起來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昨晚剛好轉到「#阿賢亞洲好食光」節目造訪越南西貢,也就是胡志明市。不過他未從知名的河粉切入,而是跟著在越南的華人,吃著黃色的鹼水麵、水餃,一路探索移民的歷史足跡。 比如,雲吞麵,也為細蓉,細即為小,但到了越南一團麵吃不飽,多點中蓉甚至三團麵的大蓉。又或者因為1975年越南統一之後的排華影響,原本經
在曼谷的一個中式茶攤,作者被一位會說廣東話的攤主所吸引,並購買了兩種特別的茶和一個茶球。儘管價格較高,但作者認為這些特別的茶和茶球值得。此外,作者也對旅行中的安全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熱鬧的夜市中,嘗試了名菜芒果糯米飯,並在巧克力雪糕的可麗餅中找到了甜蜜的慰藉。雖然有些攤檔讓人卻步,但也發現了驚奇的水松木背包。
Thumbnail
繼 【萬芳冰室】~冰室不是冰菓室?港式茶餐廳文化丨捷運南京三民站美食 之後,介紹了正餐(大食),當然也介紹一下"小食"。港式小食可當正餐或點心,在香港是很普遍的街頭平民美食。茶餐廳裡面的小食,除了中式鹹食,燒賣、蘿蔔糕、魚蛋、炸物之外,還有西式鹹食的"三文治",以及大部分是甜食類的"西多士"。這
Thumbnail
臺中北區美食之飲品店,獨享〔極致奢華〕~紅濃紅極奢奶茶,說真的,平常不太喝飲品“搖搖杯”,真的就是很習慣“天然的最好😂”,白開水,與豆漿跟鮮奶與現榨果汁,但偶而還是會嚐試與嘴饞,想喝杯甜甜的滋味,比較偏愛奶味濃郁,因此都會買有加純鮮奶的。 又是突發奇想,隨處走走,去到臺中一中街,熱鬧的美食商圈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永和」豆漿? 說到飲食文化,不得不說,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直不斷發生著。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和人,地緣上跟永和算是好鄰居,每到吃飯時間都化身為我們的「廚房」。 這樣說並不是強調中和是美食沙漠,只是,永和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不勝枚舉,光是異國料理就多到數不清了。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紅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