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熟悉的市場、鬧街與餐桌上,發現東協好滋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半世紀以來,新住民一改過去的刻板印象,以獨特的美食悄悄融入你我的生活。在新北中和華新街,就有超過四十多家緬甸小吃店,以及各行各業達百家商店。這一次,讓作家胖胖樹帶領我們從歷史與植物食材重新認識華新街。
撰文.照片提供=胖胖樹 王瑞閔
(本文原收錄在2019 年3 月麥浩斯出版的《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感謝麥浩斯出版鼎力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華新街主要是1960 年代後,
緬甸華僑陸續來到台灣所形成的聚落,
又有「緬甸街」之稱。
因為道路複雜,天下雜誌曾在2001 年《319 鄉向前行》特刊中,稱中永和為「迷宮城市」,網路上有人開玩笑說雙和地區是台北的百慕達三角洲,甚至還流傳了一首〈中永和之歌〉的打油詩,說明雙和地區道路的複雜程度,熟悉雙和地區的人看到大概都是會心一笑吧!
華新街上店家招牌多是緬甸文與中文並列。
我讀大學以後在永和居住了六年,對雙和地區特別感覺親切與熟悉。雙和地區除了聚集了台灣各縣市的外來人口,還有大陳義胞、韓國華僑與緬甸華僑,形成大陳社區、韓國街與緬甸街的特殊風景。不僅有知名的永和豆漿,還可以在永和西北邊嚐到大陳年糕,在中興街買到韓國舶來品,也可以在中和華新街享用緬甸美食。
告別動盪與虐殺的歷史,緬甸華僑前進台灣
中和華新街主要是1960 年代後,緬甸華僑陸續來到台灣所形成的聚落,又有「緬甸街」之稱。由於鄰近中和工業區,加上飲食習慣相似,週末也常有東南亞移工或新住民到這邊消費。除了緬甸餐廳、小吃外,早上菜市場也會販售各式新鮮的東南亞蔬果與香料植物。
1962 年吳尼溫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開始獨裁統治,實施一連串對華裔及外僑不友善的政策,緬甸華僑開始陸續藉由移民或依親方式遷移至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或歐美。1967 年緬甸甚至發生排華虐殺事件,許多世居於緬甸的華僑紛紛逃離,大規模移民到中國和台灣。
目前居住在台灣的緬甸華僑大約10 萬人,其中約有8 萬人在新北市,光是中和南勢角一帶就聚居了4 萬人左右。從緬甸南部仰光過來的移民,在中和、永和、新店、板橋、土城一帶最多。原本住在上緬甸的居民,則多半聚集在士林、桃園、中壢。一開始華新街只有三戶緬甸華僑居住,後因工業區就業方便,加上親友間互相推薦,緬甸排華事件後來台的華僑幾乎都落腳在華新街一帶。
半世紀的時光,成就新住民第二個家
緬甸街也有幾家店販售印度烤餅。
現在華新街上有四十多家緬甸小吃店或餐廳,還有雜貨店、服飾店等各行各業共一百多家商店,多半是由緬甸華僑經營,招牌上寫著緬甸文,而這一切都是從1963年第一家緬甸餐廳「李大媽小吃」開始。在那之後,緬式料理陸續出現,成為南勢角一帶的特殊風景,也填補了緬甸華僑的鄉愁與味蕾。
雖然儀式稍有差異,緬甸也有潑水節文化,人們會在節日時配戴俗稱「潑水節花」的印度紫檀於頭上。其飲食習慣雖然跟泰國類似,卻又有所不同。又因為鄰近中國雲南與印度,華新街上華僑經營的飲食店,除了道地的緬甸口味外,也有印度小吃以及雲南擺夷料理。
緬甸臭豆、辣木、雪燕,這裡應有盡有
在華新街的菜市場可見洛神葉、辣木葉、藤金合歡、叻沙葉、刺芫荽等東南亞蔬菜。
菜市場裡常出現各種我們不熟悉的植物。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串成串燒一般的緬甸臭豆,這是緬甸華僑愛吃的小點心。洛神葉、藤金合歡則是羅望子以外的酸味蔬菜;撇菜根、棕苞米更是華新街季節限定的特殊食材。甚至台灣種苗商曾推行過所謂的奇蹟植物:辣木,也悄悄在這裡出現。還有中藥材刺五加,華新街稱為苦簽簽,來源據說是桃園的忠貞市場。除了藥用,嫩葉跟嫩芽在雲南、緬甸東部與泰國北部都會作為蔬菜食用。
近幾年流行的植物燕窩:雪燕,是花斑蘋婆的樹脂,緬甸街華僑早已進口食用。而緬甸拜拜用的傲搭杯,華新街上只有一家在賣,其實正是台灣常見的肯氏蒲桃。還有可以塗在臉上當保養品的黃香楝,俗稱特納卡,雜貨店裡可以找到整塊的段木,以及加工製成的保養品。而泡茶用的木敦果是芸香科的硬皮橘,也稱為木蘋果,離開華新街,大概只有忠貞市場零星可見,台灣其他地方還真不容易找到這些植物產品。
植物,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食衣住行都需要,可以說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走趟華新街,來碗道地的緬甸魚湯麵,吃看看緬甸臭豆,從植物與飲食開始感受華新街的魅力吧!
在華新街的商店可以買到各式各樣自緬甸進口的雜貨。
作者介紹:胖胖樹 王瑞閔
作家、插畫家暨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從孩提至今,夢想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為了實現夢想,自大學起一面不斷蒐羅考證相關資料與文獻,一面尋找失落的熱帶雨林植物,足跡遍布全台。同時將這些熱帶植物的紀錄分享在臉書與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著有《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北市和台北市的區域劃分,不過是最近幾十年的行政區分,在日治時期這一大片土地都屬於台北洲。本期「在地撰述」跨河邀請專注獨立出版的《五花鹽》四人團隊,分享他們用青春和熱情澆灌的在地文本背後的動人故事。 撰文.圖片提供=《五花鹽》編輯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當我們越認識自己的家鄉,不僅能提升「認同感」,也會增加「幸福感」。資深創意人梁勝欽創辦地方誌《新莊騷》,結合在地人才與支持,讓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走出了新面貌。 撰文.圖片提供=梁勝欽(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撰文.攝影=洪愛珠 (本文原收錄在2021 年3 月遠流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感謝遠流出版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得勝街的米苔目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胃口大者,吃完可拿空碗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新北市和台北市的區域劃分,不過是最近幾十年的行政區分,在日治時期這一大片土地都屬於台北洲。本期「在地撰述」跨河邀請專注獨立出版的《五花鹽》四人團隊,分享他們用青春和熱情澆灌的在地文本背後的動人故事。 撰文.圖片提供=《五花鹽》編輯團隊(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當我們越認識自己的家鄉,不僅能提升「認同感」,也會增加「幸福感」。資深創意人梁勝欽創辦地方誌《新莊騷》,結合在地人才與支持,讓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走出了新面貌。 撰文.圖片提供=梁勝欽(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撰文.攝影=洪愛珠 (本文原收錄在2021 年3 月遠流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感謝遠流出版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得勝街的米苔目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胃口大者,吃完可拿空碗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桃園龍岡有一個「忠貞新村」的眷村,西元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駐守在泰國、緬甸與寮國邊境的金三角時期,國軍和雲南少數民族的女子結婚成家,後來來台落腳在忠貞新村,除了雲南特色美食之外,也有越南和其他國家的道地美食,讓忠貞新村充滿了濃濃的異國風味。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介紹了新營多個熱門景點,包括具有拍攝場景的菁寮老街、後壁天主堂、碧雲寺等。提到了寺廟文化、自然景觀及當地美食體驗。文章涵蓋內容豐富,分享了一日遊的行程安排,適合喜歡探索的旅客。這些景點都具有吸引遊客的特色,有潛力吸引到更多訪客。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Thumbnail
1990年代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外籍移工,改變了臺灣整個族裔地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因為跨境婚姻移入臺灣,所以將原鄉的飲食習慣也帶入台灣。隨著新住民自力謀生經營東南亞雜貨店和餐飲店的數量增加,人們對於東南亞商品和料理的接受度與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在溫哥華這座多元文化的城市裡,有著各國移民帶來的美食,交織成一片碩大的美食地圖,而越南三明治Banh mi這道來自越南的街頭小吃,在溫哥華也佔有著一席之地。
Thumbnail
擁有許多彎曲小巷的舊社區,與新建大樓林立的新北新莊,既有傳承幾十年的美味老店,也有新潮有活力的創意餐廳。本篇文章帶大家一起到新莊吃好料,從早餐、早午餐吃到宵夜、從在地小吃吃到西式餐廳,甚至連咖啡廳、下午茶、素餐廳食都在這篇新莊美食懶人包裡!新莊地區的新莊美食發展始於新莊老街,比如有新莊夜市、宏泰市場
Thumbnail
「永和」豆漿? 說到飲食文化,不得不說,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直不斷發生著。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和人,地緣上跟永和算是好鄰居,每到吃飯時間都化身為我們的「廚房」。 這樣說並不是強調中和是美食沙漠,只是,永和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不勝枚舉,光是異國料理就多到數不清了。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紅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桃園龍岡有一個「忠貞新村」的眷村,西元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駐守在泰國、緬甸與寮國邊境的金三角時期,國軍和雲南少數民族的女子結婚成家,後來來台落腳在忠貞新村,除了雲南特色美食之外,也有越南和其他國家的道地美食,讓忠貞新村充滿了濃濃的異國風味。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介紹了新營多個熱門景點,包括具有拍攝場景的菁寮老街、後壁天主堂、碧雲寺等。提到了寺廟文化、自然景觀及當地美食體驗。文章涵蓋內容豐富,分享了一日遊的行程安排,適合喜歡探索的旅客。這些景點都具有吸引遊客的特色,有潛力吸引到更多訪客。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Thumbnail
1990年代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外籍移工,改變了臺灣整個族裔地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因為跨境婚姻移入臺灣,所以將原鄉的飲食習慣也帶入台灣。隨著新住民自力謀生經營東南亞雜貨店和餐飲店的數量增加,人們對於東南亞商品和料理的接受度與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在溫哥華這座多元文化的城市裡,有著各國移民帶來的美食,交織成一片碩大的美食地圖,而越南三明治Banh mi這道來自越南的街頭小吃,在溫哥華也佔有著一席之地。
Thumbnail
擁有許多彎曲小巷的舊社區,與新建大樓林立的新北新莊,既有傳承幾十年的美味老店,也有新潮有活力的創意餐廳。本篇文章帶大家一起到新莊吃好料,從早餐、早午餐吃到宵夜、從在地小吃吃到西式餐廳,甚至連咖啡廳、下午茶、素餐廳食都在這篇新莊美食懶人包裡!新莊地區的新莊美食發展始於新莊老街,比如有新莊夜市、宏泰市場
Thumbnail
「永和」豆漿? 說到飲食文化,不得不說,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直不斷發生著。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和人,地緣上跟永和算是好鄰居,每到吃飯時間都化身為我們的「廚房」。 這樣說並不是強調中和是美食沙漠,只是,永和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不勝枚舉,光是異國料理就多到數不清了。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那紅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