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的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某日在路上遇一舊友,站著說了幾句話,隨後他離去。看著他漸走漸遠的背影,突然一股很奇特的印象浮了出來,竟是:這個人不花錢!
那幾天又與三、五個朋友一聊,發現社會上不花錢的人其實頗多。注意,這裡只說花錢,還不是說揮霍。
花錢,據說亦是要學習而來。不學,便不會。
有的人有不少錢,但他買東西,卻「不花錢」。譬似他買房子(往往還買好幾幢),買車子,買鞋子,買衣服,甚至說買唱片、買書、買茶壺、買骨董……但不花錢。
他喜歡擁有,擁有實質,能放在手邊的東西。卻不大去做「把錢付出去,而沒取回東西」的事;如吃飯吃掉、喝酒喝掉、抽菸抽掉、坐車坐飛機坐掉、住旅館住掉、旅行旅掉、雇嚮導雇掉、看戲看電影看掉、聽演唱會聽相聲聽掉、坐咖啡館坐茶館坐掉、按腳底按摩按掉、繳瑜伽課法文課書法課學費繳掉、請人吃飯喝酒請掉、送人茶葉送人蜂蜜送人酸梅、荔枝、咖啡豆送掉、打小麻將輸掉、捐慈善捐掉等等。
他不花這一類的錢,卻後來會終於花到另一類的錢。那天和朋友站著等公車,他指著車站後的大樓,謂:像大樓管理員,看來是不花錢的。他原本的工作退休了,猶有些許餘裕,不思浪費,何不做大樓管理員,也好有些收入。然這收來的入,卻從不花。
似這般的大樓管理員,一輩子省吃儉用,有的銀行戶頭裡亦有個三五百萬的,你道這三五百萬他自己用得上嗎?難也。多半後來讓好朋友借去急用,或讓自己的兒女投資耗去,或被親戚倒去,或甚至被自己莫名其妙的理財(如買股票)給賠去。
被自己沒事取去「花錢」花掉的,幾乎是未之聞也。
這就像有的孝順小孩常奉錢給父母並叮嚀父母常出門花花錢,吃點好的玩點好的,別到了後來只能用這些錢買藥而已是一樣道理。
究竟哪些人不花錢?一、個性內向與生活保守的人——對於外界不多探知,亦不敢奢言享樂者。二、深嗜埋頭工作者——如學者矢志讀書做研究。如企業家矢志研發開展業務。如計程車司機矢志多跑一些車程。如著書立說者矢志伏案寫作。如音樂演奏家矢志練琴……他們連休假都無暇顧了,焉有閒工夫花錢?三、軍公教人員——傳統上固守撙節之美德,且矢志保住每月薪俸一如保疆衛土,亦不敢發展花錢之妄念。四、另就是所有隱隱自認錢積來不易、不想輕易將錢用去者。
如此可知不花錢,是一種心理狀態。如若不變動這樁心理狀態,即使錢財豐厚有餘,亦不會起意去花它。
主要是,太有「錢」這樣東西之念,而太無「花」這樣行為之念。
除非在生活文化上一步步培養出諸多的快樂與追求這快樂自然會用到錢的觀念,否則不可能乍然說花錢就花錢也。
有朋友特別觀察,太多在公家機關上班之主管,凡用錢,皆先念及用公家之錢。如旅遊,總是在公務考察時盡情旅遊,甚至一年中出國多次以達臻他旅遊之興。而公務之外的旅遊,遂少作矣。為什麼?乃不願花自己荷包裡的錢也。
哪怕自己賺相當豐厚的錢,哪怕自己愛極了旅遊,卻也不願自掏腰包旅行,此何者?便是說什麼亦不想花錢也。然而錢不就是賺來為了花嗎?他何嘗不知,但竟然就是下不了手!這是幾百年來的國民思維問題,甚至幾千年亦可能。要改造它,是巨大的心靈或宗教工程。
人生實有頗多的觀察點;去花(to spend)?抑是去儲(to save)?這便是課題所在。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K會員
114內容數
你理想的下午,是什麼樣子?在《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中,舒國治將引領讀者一起從美食、遊記、生活所感,踏往理想午後的真諦。在理想的下午,好好珍惜那突然浮出的美妙空檔,抬頭看一眼夕陽的光暈,啜一口台北人理應擁有的白葡萄酒,嚼幾片彈牙香滑的鵝肉,在咖啡館翻一下日本人精心編出的不懂日文之人也能讀的雜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舒國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幾年,赴朋友家,或進商店逛看,發現有一趨勢,即大夥皆圍著長條木桌而坐,且坐在硬的板凳上,有時連靠背也無。客廳的功能與構成,開始變了。其中沙發一物,最先受到衝擊。 本來人回到家裏,脫了鞋,放下包包,然後呢?或是到廚房倒杯水,喝下;或是到浴室洗個手、擦把臉、撒泡尿什麼的。接著呢?
至若慢食。歐洲人原已夠慢了。像義大利、西班牙、法國他們吃飯,更準確的說,是吃得太久,似乎還不是吃得慢。 台灣不必學他們這一種「慢」。台灣可做的,是追求簡化卻不失高質地的觀念,那麼台灣到底有沒有可以逐漸成為慢城的村鎮?
義大利的「慢城」(Citta Slow)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後,令台灣人極為羨豔,然台灣到底可不可以過上幾天那樣的生活?首先,「慢城」的哲學,對台灣極有啟發。
武俠小說之描寫,乃是注重事,不注重物;注重情,不注重景。情節便是所謂的「事」,角色便是所謂的「物」。角色在金庸書中雖也重要,卻緊隨情節而行,金庸並不特意以大片篇幅來詳究某角色之習慣、態勢、形貌及實質變化......
愛情在金庸故事裡具有重大地位,而女子在愛情中更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尊崇要素。聰明、活潑、刁鑽、機伶,是許多金庸書中女子的特色。像《飛狐外傳》中的袁紫衣(圓性)在福康安府,言詞咄咄,先發制人,將湯沛陷個百口莫辯,宛然是韋小寶伎倆中的一部分。
中國的大城市,是極好的買書之地,卻是極差的看電影之地。固然它沒有專映舊片的影院(這一點,美國城市最令人懷念;柏克萊這小城又是其中最拔尖者)是其一,主要它進口的外片又少又配講中文對白,是其二。  在大陸,我一年中想找個一百本書來看,很容易也樂意;但要進三、五次電影院便頗難...
近幾年,赴朋友家,或進商店逛看,發現有一趨勢,即大夥皆圍著長條木桌而坐,且坐在硬的板凳上,有時連靠背也無。客廳的功能與構成,開始變了。其中沙發一物,最先受到衝擊。 本來人回到家裏,脫了鞋,放下包包,然後呢?或是到廚房倒杯水,喝下;或是到浴室洗個手、擦把臉、撒泡尿什麼的。接著呢?
至若慢食。歐洲人原已夠慢了。像義大利、西班牙、法國他們吃飯,更準確的說,是吃得太久,似乎還不是吃得慢。 台灣不必學他們這一種「慢」。台灣可做的,是追求簡化卻不失高質地的觀念,那麼台灣到底有沒有可以逐漸成為慢城的村鎮?
義大利的「慢城」(Citta Slow)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後,令台灣人極為羨豔,然台灣到底可不可以過上幾天那樣的生活?首先,「慢城」的哲學,對台灣極有啟發。
武俠小說之描寫,乃是注重事,不注重物;注重情,不注重景。情節便是所謂的「事」,角色便是所謂的「物」。角色在金庸書中雖也重要,卻緊隨情節而行,金庸並不特意以大片篇幅來詳究某角色之習慣、態勢、形貌及實質變化......
愛情在金庸故事裡具有重大地位,而女子在愛情中更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尊崇要素。聰明、活潑、刁鑽、機伶,是許多金庸書中女子的特色。像《飛狐外傳》中的袁紫衣(圓性)在福康安府,言詞咄咄,先發制人,將湯沛陷個百口莫辯,宛然是韋小寶伎倆中的一部分。
中國的大城市,是極好的買書之地,卻是極差的看電影之地。固然它沒有專映舊片的影院(這一點,美國城市最令人懷念;柏克萊這小城又是其中最拔尖者)是其一,主要它進口的外片又少又配講中文對白,是其二。  在大陸,我一年中想找個一百本書來看,很容易也樂意;但要進三、五次電影院便頗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很多人都非常渴望賺錢,嘗試各種不同的管道,汲汲營營,拼了命地想賺更多錢。無論是被動收入還是追求財富自由,他們都不遺餘力。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其實人一生並不需要賺太多錢。 錢夠用就好,過於追求金錢只會讓人陷入無休止的追逐,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錢是有價的,而時間才是無價的。我們應該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之前在花蓮收資料時,跟一位年輕小哥聊天。他說,我住在這邊也沒什麼可以花錢的,我就存起來。
Thumbnail
跟一位疫情以來就沒見面的朋友聊天,她說她最近買房了;我覺得很驚訝的是她之前是花錢不看價錢,想花錢就花錢的那種人,是有什麼樣的原因會讓她想到要買房呢? 原來她說之前跟一些職場上的大姐聊天,她說她這一整年沒存到什麼錢,大姐說以你這樣的狀況,一定要買房子才能存得到錢。朋友說我身上沒什麼錢怎麼買房呀?大姐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性,如果沒有貴人或是善知識福至心靈的提點一下,我們就會深陷在習氣中灰頭土臉毫無所覺,也不知道外面的空氣有多清新乾淨。 有福緣的人被貴人提點一下就像被護士扎了一針,馬上有痛覺,當針劑效果開始跑就是我們的想法朝正確的方向轉變。有一個男人,十五學木工,退伍後結婚,天天做十三個小時才
Thumbnail
很多不快樂的有錢人,花大錢的同時在內心隱約有股不安,因為他們花掉了自己的過去(拿來賺錢的時間)也花掉了自己的未來(退休金)。 快樂和不快樂的有錢人兩者間真正的差別,在於快樂的有錢人把金錢當成達成目的的工具、落實價值觀的助力,而不會把金錢視為目的。
有些人看了我上一篇文章 ,一定很好奇,為甚麼我靠單純的存錢就可以累積到這麼多錢,是不是有甚麼秘訣?回首我過去二十年的工作期間,在財務面上的秘訣有兩點,第一點是花錢的觀念,第二點是工作的觀念。
Thumbnail
存錢的動力是什麼? 這當然就是花錢。 至於,花錢花去哪?買什麼?各有各的需求與不同。 有人,花錢在家人身上,他就感到快樂。有人,花錢在別人(只任何人)身上,他就爽。有人,花錢在自己身上,她就感到滿足,有安全感。
Thumbnail
朋友與我都是薪水族,「一包薪水養一家子人」的事實跑不了,要如何開源與節流成為我們最常討論的話題。「開源」怕風險、怕賠本,於是只好想辦法省錢,然而口袋裡的錢財進進出出,我們皆像「過路財神」,留不住錢財。 朋友一直認為他沒法累積財富,是因為自己賺錢不夠多,入不敷出,不然就是
Thumbnail
你沒有看錯,存錢沒有在裡面。 因為存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花錢。 買房子、車、吃頓好吃的、最新的手機、甚至「買份安全感」。 這些零零總總,都是為了花錢而存錢。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很多人都非常渴望賺錢,嘗試各種不同的管道,汲汲營營,拼了命地想賺更多錢。無論是被動收入還是追求財富自由,他們都不遺餘力。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其實人一生並不需要賺太多錢。 錢夠用就好,過於追求金錢只會讓人陷入無休止的追逐,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錢是有價的,而時間才是無價的。我們應該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之前在花蓮收資料時,跟一位年輕小哥聊天。他說,我住在這邊也沒什麼可以花錢的,我就存起來。
Thumbnail
跟一位疫情以來就沒見面的朋友聊天,她說她最近買房了;我覺得很驚訝的是她之前是花錢不看價錢,想花錢就花錢的那種人,是有什麼樣的原因會讓她想到要買房呢? 原來她說之前跟一些職場上的大姐聊天,她說她這一整年沒存到什麼錢,大姐說以你這樣的狀況,一定要買房子才能存得到錢。朋友說我身上沒什麼錢怎麼買房呀?大姐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性,如果沒有貴人或是善知識福至心靈的提點一下,我們就會深陷在習氣中灰頭土臉毫無所覺,也不知道外面的空氣有多清新乾淨。 有福緣的人被貴人提點一下就像被護士扎了一針,馬上有痛覺,當針劑效果開始跑就是我們的想法朝正確的方向轉變。有一個男人,十五學木工,退伍後結婚,天天做十三個小時才
Thumbnail
很多不快樂的有錢人,花大錢的同時在內心隱約有股不安,因為他們花掉了自己的過去(拿來賺錢的時間)也花掉了自己的未來(退休金)。 快樂和不快樂的有錢人兩者間真正的差別,在於快樂的有錢人把金錢當成達成目的的工具、落實價值觀的助力,而不會把金錢視為目的。
有些人看了我上一篇文章 ,一定很好奇,為甚麼我靠單純的存錢就可以累積到這麼多錢,是不是有甚麼秘訣?回首我過去二十年的工作期間,在財務面上的秘訣有兩點,第一點是花錢的觀念,第二點是工作的觀念。
Thumbnail
存錢的動力是什麼? 這當然就是花錢。 至於,花錢花去哪?買什麼?各有各的需求與不同。 有人,花錢在家人身上,他就感到快樂。有人,花錢在別人(只任何人)身上,他就爽。有人,花錢在自己身上,她就感到滿足,有安全感。
Thumbnail
朋友與我都是薪水族,「一包薪水養一家子人」的事實跑不了,要如何開源與節流成為我們最常討論的話題。「開源」怕風險、怕賠本,於是只好想辦法省錢,然而口袋裡的錢財進進出出,我們皆像「過路財神」,留不住錢財。 朋友一直認為他沒法累積財富,是因為自己賺錢不夠多,入不敷出,不然就是
Thumbnail
你沒有看錯,存錢沒有在裡面。 因為存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花錢。 買房子、車、吃頓好吃的、最新的手機、甚至「買份安全感」。 這些零零總總,都是為了花錢而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