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生活的學佛情操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因為工作繁重,日子過得多少有一點生活壓力,不過運用佛法的出世觀念,拋開個人入世生活上的希求,在出離心的疏導下,面對繁重的入世生活人事,就因為我個人生活上的簡化,在忙中也能得到輕安的自在喜悅。同時在繁忙的生活中,也使我深深體認到佛法倡導的出世生活,並非教人要離開人間,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過出世生活,也就是說出世的生活,不是教人要等到死了以後,才能夠過出世的生活;更加不是教我們不管世間種種人事的苦痛與困難,只為自己「了生脫死」,這樣子才叫做出世的生活。
出世的生活,一樣在入世的生活中,只要懂得將佛法的出世思想,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使自己的心念跳出世間種種生活欲求的拘束,自然在生活上,就能夠享受到幾分出世生活的輕安自在喜悅。為了和大家分享出世生活的喜悅,今日師父要和大家探討的,是有關出世生活的學佛操守問題。
一、從斬斷魔擾修出世法
在我們的身心中,有「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四種魔擾現象,這四種魔擾,除了天魔的擾亂,是屬外力的侵犯干擾外,其他三種魔擾,都屬於自身的人為困擾。所謂「魔擾」,就是以自我根身所執著的貪瞋癡念為中心,對不如意或如意的環境或人事,產生不平衡的衝突或愛戀不捨的貪執困擾。所以不會修行的人,或知見不正的人,就容易發生魔擾的現象,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穩定的人,縱使是外來天魔的干擾,也可以克服。四種魔擾的現象,我大概作一個說明:

1.煩惱魔的困擾現象:
這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能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不由己」的情形。
如果靠根身入世追求世樂的生活,在生活上,眼睛必定要看到色塵中的花花繽紛萬象,耳朵必定要聽到聲塵中的和悅美妙音聲,鼻子必定要嗅到香塵中的芬芳清淨的香氣,舌頭必定要品嚐到味塵中的美味可口的食物,身體必定要接觸到觸塵中的柔和舒適的境遇,意識必定要攀緣到法塵中的如意利己的人事,這樣才能夠算作得到世樂。
但是世間上的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給我們遇到順心滿意的情感;人群是利害衝突的,不能長久擁有和平相處的人事;根身是無常的,歲月會帶來生離死別的憂苦,所以依靠根身不斷向外追求世樂,來滿足自己的貪瞋癡念,有貪求愛戀的煩惱,就會有患得患失的苦惱,追求世樂的欲望一旦受到挫折,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候,或根身受病痛折磨的時候,就會產生事事牽掛,捨不得、放不下,求不得、丟不掉的煩惱魔擾的現象。
煩惱魔擾都是出自於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斬斷煩惱魔擾修出世法,就是斬斷貪圖世樂的觀念,轉移依靠物質、感情、人群、根身去追求世樂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心待人,以慚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煩惱,自然就會培養出斬斷煩惱魔擾修出世法的生活操守。我們的心理有淨化煩惱的操守,過入世的生活,煩惱魔就不侵入我們的心靈世界,干擾我們的安樂情緒。
過去有一所佛教道場創辦的幼稚園,園內的老師,有在家人也有出家人,出家人在幼稚園服務,沒領幼稚園的薪水,只領道場的常住單銀,一個月只有五百元;在家人在幼稚園服務,是領幼稚園的月薪,一個月可以領到一萬元的薪水,但是很奇怪,有一萬元月薪的在家老師,有時還得向月領五百元單銀的出家老師借錢用。由此可見,得到多的人,不一定有滿足的快樂,得到少的人,也不一定有缺少的苦惱,知道修出世法斬斷煩惱魔擾的人,自然就有滿足的快樂生活。
2.死魔困擾現象:
這是根身老化壞滅的苦惱,也是人人要面對的魔擾。修行人有了「斬斷煩惱魔擾修出世法」的操守,他的我執就已經轉輕,所以離魔擾的力量也越強,即使是人人都難免要面對死亡的降臨,對修行者來說,若能夠以平常心來面對死亡,死亡就失去魔擾的威力了。
有一位名叫「善修」的中國和尚,學習古德鳥窠禪師,在印度佛陀入滅的涅槃場邊的一棵大樹上居住,他在大樹上居住十幾年以後,才被印度政府發現,印度政府認為他居住樹上,不但危險,而且起居用物一無所有,這種生活太苦了,所以不准他在樹上再居住下去,善修和尚向人表示:『我居住樹上,十幾年來都非常安全,雖然起居用物一無所有,但是我也生活得很自在,有日月星辰與我作伴,有樹木花草和我為鄰,我和佛陀同住涅槃場,生也不喜,死也不悲,沒什麼憂苦,天天自在安樂。』
可見,一個修行人,一旦有「生也不喜、死也不悲」的修養情境,就已經有修出世法斬斷死魔困擾的操守了,有這份操守,死魔就發揮不了困擾的威脅作用了。
3.五蘊魔擾現象:
這是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熾盛的身心動亂紛擾。「色蘊」是指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處的環境;「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以及流轉生死之間的精神主體。修行人知道安定自己的身心動亂現象,就有修出世法斬斷五蘊魔紛擾的操守了,有這份操守,就能夠擺脫五蘊的生死流轉業力,出離三界的業力磁場,就不再受五蘊魔的紛擾。
4.天魔的干擾現象:
天魔在天上,他和一般創造神一樣的地位,有無限的大力,形象變化多端,他現身的目的,都是要干擾修出世法的修行人走正道行正法,所以會遇到天魔干擾的人,必定是修出世法的修行人。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就有降伏天魔干擾的過程。一般不修出世法的凡夫,天魔不去打擾他的身心,因為不修出世法的人,終日都是在煩惱魔、死魔、五蘊魔的魔擾中打滾,從來沒想要出離三界的生死環境,天魔將這一類迷戀三界生死環境的眾生,看作是自己的魔眷,所以不去打擾這一類眾生的身心。
凡是有大菩提心,發出離三界心的修行者,他的發心會震動魔宮,魔王知道有人發心要出離三界,就起憂愁,因為有人出離三界,他的魔眷會減少,因此就派遣他的魔子魔孫﹑魔兵魔將,來擾亂修行人的身心,如果是大修行者,魔王也會親自行動,想盡辦法,要將這位大修行者,留在他魔力所及的範圍內。
修行人一旦有斬斷天魔干擾修出世法的操守,不管天魔是以猙獰的面目現身,或以仁善的形態現身,他對天魔變化的現象,就會如同木人看花鳥那樣的不動心,因為無住在天魔的化境中,對境就不動心,一切的憂悲苦惱恐怖顛倒之幻境,或一切的快樂喜悅妄想之幻境,有了修出世法斬斷天魔干擾的操守,就不會再受干擾了。
以上四種魔擾現象,都在入世的生活中。入世的人間生活,是將身心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中,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動盪不安的塵緣中,身心承受憂悲苦惱的煎熬;出世的人間生活,在六塵中,身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出世的人生,都是不沾染塵緣的生活,身心擁有祥和自在的輕安。 修出世法斬斷魔擾的生活,不是教人離開世間的生活環境,人生只要有修出世法斬魔擾的操守,就是和一般人一樣是在世間上生活,身心經由緣生緣滅的萬法,就會如同行雲流水一般的隨緣無礙,能夠得到自在輕安的消遙生活。

二、從親近明師修出世法
學佛從皈依三寶開始,我們台灣人有個習慣,認為皈依就是拜師,當然皈依需要由一位師父佛前作皈證,稱皈依是拜師也沒錯,不過皈依師父對皈依信眾只作接引的皈證,若要皈依師父指導修學佛法,就要皈依信徒契而不捨、密切不斷的去親近皈依師父學法,就像學藝拜師的情形,學生要不斷的親近師父授藝學法,才能把技藝學上手。
但是皈依的接引師父,未必是在出世法上做修持的人,所以為了修學佛法的出世修養,得到解脫自在的法益,就要再尋找明師親近學法,可是誰是明師?初學的人,宗教的經驗和修持的工夫都還未入門,根本沒有認識能力可以判斷誰是明師?誰不是明師?尤其在佛教界,有一些虛張自己的聲勢,自稱為一代宗師、禪師、上師、大師的人物,顛倒是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廣收徒眾,更加容易使初學的人,錯認這種知名度的名聞之師為明師。明師未必擁有名聞的知名度,又在明師的門下也未必能出高徒,誰是明師?這就需要靠自我觀察的經驗來判斷辨明,若以邪與正、隱與明的標準作觀察的話,有幾點現象可以作參考:
1.虛張聲勢,自稱為一代宗師、禪師、上師、大師的人,一定不是明師。
2.帶有強烈貪瞋習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師。
3.雖然表面待人和顏悅色,在仁慈中帶有憍、狂、慢的氣質,這種人也不是明師。
4.所說道理違背因果和因緣法則的人,一定不是明師。
5.自稱是佛菩薩化現,或自稱是某佛某菩薩再來的人,一定不是指導人行正信佛法的明師。
6.明師未必有名,但是親近大眾所公認的有名明師,總比親近自稱明師但尚未被大眾公認的名聞之師,來得可靠得多。
7.由大眾公認的有名明師,介紹尚未成名的老師,也是比較可以信任親近的人。
8.由自己所親近的明師,介紹另一位明師,也是比較可以信任親近的人。
修學出世佛法,不得明師指引,很容易誤認邪法、邪說、邪術為佛法,如果認邪為正,不僅不能開拓人生的自在解脫生活,反而會為自己帶來生活束縛和身心的傷害。明師的教化宗旨,依佛法的立場來說,有四個要點,稱作「四依止」:

1.依法不依人:
明師教導信眾修學佛法,絕對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引導信眾以特定的某一個人所說的言教為權威,他所開示的道理,必定依循因緣果的法則。假若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要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神鬼、外魔附身,顯異惑眾,正信的佛教徒,不可以依靠這種身份的人、或信賴有表現這種現象的人學習佛法,因為他所傳授的是邪法,不是佛法。
雖然在中國佛教史上,智者大師被稱為「東土小釋迦」,但這是後人敬佩智者大師智慧超眾的讚稱,並非他自己的自稱,智者大師自稱自己是「信位的凡夫」;又永明延壽禪師,被稱作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也不是他自己的自稱,這是後人敬佩他願行懇切的讚稱;又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是新羅王子出家,法名地藏,後人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所以正信的佛教三寶弟子,不可依止這類妄自尊大、顛倒是非、違背因果、虛張聲勢、以邪法惑眾、混淆視聽的人,應該依止依循因果法則在宣揚正法的人,因為他宣揚的正法,合乎因緣果的法則,依止他就是依止正法,生活修養懂得依止正法,隨因果法則與因緣條件緣生萬法,在生活中就能教育自己對個己造作的行為負責,也能培養自己對生活問題,有「不取不捨」直下承擔的力量。

2.依義不依語:
明師教導信眾修學佛法,所說的道理,必定古今皆能作為法則的正法義理。神鬼也會運用佛學知識或佛教名相,向人提示因果問題,但他是藉用因果論說,來建立自己「神通過去、預言未來」的能力,以此顯異惑眾,攝受人心信受他所指示的言說,雖然他能知過去、能預言未來,但他對別人的過去,所知道的,也不會比他所預言之人知道得清楚;他對別人的未來,所預言的,經由因緣條件的轉變,還會有變化的可能,也未必正確。
如果凡事都依照神鬼的指示方法行事,不去觀察因緣條件從因緣果的義理判斷行為業行的話,未來的命運就操控在神鬼的手中。有一句俗語「請神鬼容易、送神鬼困難」,不遵循因果義理去掌握轉變命運的因緣,一味使用神鬼指示的方法,一旦獲得神祕的感應,就必須受神鬼力量的控制,會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後遺症輕者,從表面看還能如正常人,後遺症重者,就會變成精神不穩、心態不正,言談中眼神都會表現出不同常人的形態。
意志力強的人,發覺自己受神鬼控制,已經誤入岐途,希望脫離岐途,往往身心皆不由己,需要經歷一番精神和肉體的煎熬,而且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恢復正常,所以意志力薄弱的人,要擺脫神鬼的控制,脫離岐途,就更加困難。不過知道懸崖勒馬,肯依止正法的義理來處理人事,就不失脫離岐途走回正道的因緣。

3.依智不依識:
明師教導信眾修學佛法,不會教人依止他個人的主觀知見,他是引導人從學習中,以客觀智慧去運作經驗功能。譬如:古今禪門公案,皆有「教外別傳、直指人心」的獨特教育風格,這種教育風格就是標榜「依智不依識」的教育宗旨,所以禪宗公案,言教之外別傳的,當然是客觀的悟道智慧;機鋒直指的,當然是明心的見性境地,不是文言上的知見。
知識會使人起分別心,在知識的領域中,人心會受到知識的影響,迷失自我,甚至以邪惡的心念,將知識轉作危害眾生的工具。「依智不依識」的教育,完全是在向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所以明師的教化手段,都是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人心的迷妄分別執情,引導人超越分別的對待執情,進入真善美的心靈境界。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明師教導信眾修學佛法,是依止了義的實相無相正法作教化,不是依止不了義法的緣生幻起的知見作教化。
達摩祖師來中國教化,有一天,梁武帝請示達摩祖師:『我營造很多佛教的護法事業,是不是有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達摩祖師的答案,好像是向梁武帝潑冷水,其實從深一層的層面來論斷達摩祖師的答案,事業都是緣生幻起的現象,屬不了義法,依不了義法的層面來說,梁武帝營造的是屬福德,並非功德;又達摩祖師「並無功德」這箇答案,是向梁武帝直指,在了義法中的「功德」,是屬實相,實相沒有限量界,所以無相可言,這句「並無功德」,是依止了義法向梁武帝施設的法教。
末法時代,要遇到以此「四依止」做為教化準則的明師,也是不容易的事,明師既然難逢,至少我們要懂得拿「四依止」的準則來勘察自己所聞的道理是不是正法,自然要修學出世佛法,沒遇到明師,自己也能夠理出一條正法的軌道可前進。

結語
佛教的出世生活,被人誤解是玄妙、深奧的修養,似乎和人間生活脫離關係,其實若真瞭解佛教的修行宗旨,經過佛化生活,體悟過佛法的人,就體會得出佛教所指導的出世生活,並不脫離人間的生活。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可見出世生活的學佛操守,就在世間生活中作修持,只要參得透世間有相空間的虛妄性,知道有相空間的一切事物,只不過是因緣和合有條件的存在現象而已,在日常中教育自己從虛妄的、有變化的世間生活超脫出來,面對彩色繽紛的萬花世界,內心不受誘惑動心,就有如同陶淵明所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及禪德所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般超脫自在的出世生活境界。
今天大家有緣聚會佛堂共修,聽聞佛法,了解出世生活的學佛操守的道理,此後就要學習從虛妄的、有相的世間生活超脫出來,在變化多端的世事中打滾,才能夠斬斷魔擾,才能夠領受明師的教化,生活得到自在輕安的喜悅。
祈求觀世音菩薩慈光加護每位護法善信,在普門祈安觀音法會中領受到佛法的加被,人人生活在自在輕安的喜悅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心印法師文集
    心印法師文集
    民國32年心印法師生於台南縣學甲鎮,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畢業後留佛光山主編覺世旬刊四年。民國63年為完成故友劉桂枝女士宿願,在篳路藍縷中創辦普門學苑以及普門慈幼慈善會。四十多年來幫助超過四千多名貧困兒童長大。普門慈幼慈善會以照顧苦難兒童的為因緣;以普門學苑為創業道場;以觀世音法門深入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