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ania客貨兩用蒸汽輪船,就是後來的江差丸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廖英雁原本是個專心釣魚的懶人,自從2015年讀了《澎湖縣2010文資手冊》,發現澎湖當地對於二戰空襲的官方史料錯誤連篇,從此才花時間來整理這些資料。
這些東西的品質有多差呢?簡單來說,老是會在以為「這樣應該就沒錯」時,發現新的問題。雖然歷史研究是精益求精的事情(這原本也不是我的工作)永遠都可能在不疑處有疑,但如果既有的出版品充滿了誤導的資訊,那整件事就只是不斷收爛攤子。比如本文的主角--江差丸,就是一個連何時被擊沉,官方可能都寫錯了的案例。
▌抄東西前,先問答案對不對
事情要從《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講起,裡面提到「...…(1945年)7月11日美軍軍機炸沉停靠高雄港的澎-高交通船『江差丸』,是日起馬公與高雄間海運中斷」( p.130)。不過,這段敘述在《空襲福爾摩沙》(張維斌:2015, p.336-341)裡找不到佐證。美國海軍、陸軍的戰機,在1945年7月9日到12日,根本沒有飛到高雄港、左營軍港一帶轟炸,只有在7月11日在台澎之間的近海掃射小船。那麼「江差丸」怎麼會無緣無故自己沉沒在高雄港裡?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第130頁提到江差丸在1945年7月11日被炸沉,這段敘述其實是來自蔡平立的馬公市志第157頁。
鑒於這筆紀錄疑點重重,我循線調查《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描述「江差丸在1945年7月11日被擊沉」的說法,發現是此書撰稿團隊之一的陳姓編者引用《馬公市志》(蔡平立,1984:157)。但《馬公市志》的編者蔡平立先生,在1984年完成這本書的年代,個人電腦還不普及,以《馬公市志》篇幅的浩大,以及當時蔡先生超過七十歲的體力與眼力,難保不會有些微的筆誤。
蔡平立(1984)馬公市志第157頁,是已知最早提及江差丸沉沒於1945年7月11日的文獻。再往上找,線索就斷在這裡了。
我再往回推,找尋兩本蔡平立可能參考引用的重量級文獻,也沒有結果。其一是林熊祥主修的《台灣省通志稿》(林熊祥等,1951),並未提到1945年7月11日美軍有空襲高雄港。其二是二戰末期每天寫日記的澎湖文人顏其碩,也沒有在詩文集《陋巷雜草》(1969)裡寫下這件事。於是,蔡平立來源不明的說法,就成了資料引用上的孤證。所有已知的資料都無法支持這個說法,那最簡單的推論就是:蔡平立筆誤了。
也就是說,《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的陳姓編者,很可能是在2009、2010年看到這條敘述,在沒有查證之下就直接收進自己的文稿裡,至於這麼做的原因究竟是見獵心喜或一時疏忽?是不為還是不能?我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實在不好說。
▌幾經轉手,1945/3/29被擊沉
整起江差丸被擊沉的謎團,還是多虧了姚開陽老師最近在「台灣海事博物館」發表的圖文,才能破解。
我們先用Google翻譯,找到「江差丸」的日語拼音
Esashi Maru,沿著這條線索,找到了德國弗里德里希·克虜伯造船廠(Friedrich Krupp AG)在1904年替Jaluit Gesellschaft 這家公司設計的郵務船
Germania。這艘船的業主Jaluit Gesellschaft是一家當時的殖民地貿易與農業公司,總部在漢堡,所以Germanina的任務就是在太平洋熱帶海域通勤,載客運貨。
Germania這艘船於1906年竣工,總噸位為1,096噸(GRT),鋼質船身,長210呎6吋、寬32呎7吋、深14呎6吋,三段膨脹式蒸汽主機,單軸單槳,最高航速11.25節。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她在1914年8月被澳大利亞在雪梨俘獲,隔年改名Mawatta,讓Burns Philp & Co.這家公司定期租賃,1920年又轉租給James R. Patrick,中間租了好一段時間,後來他在1925年終於買下這艘船,並在澳洲雪梨的Cockatoo Island船廠進行翻新工程,包括重造了船身中段的部分。
1928年,翻新過後的Mawatta出售給努美阿的Société de Tour des Côtes這家公司,一直到1937年船齡過大、操作費用過於高昂為止。此後,Mawatta再度轉售給香港的賽賜洋行(Moller & Co.),改名Elsie Moller。
1941年12月5日,鑒於日本可能在短期內就向英美各國全面開戰,Elsie Moller被英國從上海派往香港,未料8號戰爭爆發,Elsie Moller不幸在廈門南方海域被日軍擄獲,改名為「江差丸」,從此搖身一變成為澎湖-高雄的交通船。甚至在1944年10月的「
大東亜戦争指定船行動表(5)」裡,都還可以看到江差丸固定往來的船班紀錄,證明她確實是當時高-澎航線的固定班船,而且還躲過了第一次沖航空戰期間美軍第38特遣艦隊的大規模轟炸,最晚到了1944年10月底還活躍於海上,當時的船長為弘中融。
大東亞戰爭指定船行動表可以證明江差丸在1944年10月底仍然倖存。
所以,「江差丸」到底何時被擊沉呢?我們有三筆紀錄,可以交互印證。
第一,根據
國外網站的資料,她是在1945年3月29日美軍空襲高雄時被擊沉。《空襲福爾摩沙》裡也有對應的紀錄: 當天美國陸軍第五航空隊第43轟炸大隊第64, 65, 403中隊出動19架B-24,掛載1,000磅炸彈轟炸左營海軍基地,炸中了好幾艘日本軍艦。或許江差丸在此日也受到池魚之殃。
其二,根據文史工作者
呂寅生的轉述,他的父親曾於1945年從澎湖馬公搭乘「江差丸」交通船,船隻卻在嘉義布袋外傘頂洲外海因為退潮擱淺,又遭遇美軍偵查機在空中視,險象環生,最後好不容易才轉到左營脫困。也就是說,江差丸在1945年的某個時間點還存在。
其三,根據姚開陽老師調閱國軍檔案的戰後打撈紀錄,也有
紀錄顯示「江差丸煤艙已切斷、船艏切斷撈起三分之二、正封艙抽水預定一周後浮起拖離。」(報告日期1949年12月31日)。由此可知江差丸還是沒有撐到戰爭結束,而在那之前被擊沉於左營港內碼頭旁。
所以把前面每一條線索匯集起來,江差丸的確是在左營港內被炸沉,並不是在其他地方;
而她真正被炸沉的時間,以1945年3月29日比較可靠,蔡平立(1984)所說的7月11日相當可能是筆誤。
那麼,7月11日這個錯誤,從何而來?有可能是6月11日從馬公開往高雄的徵傭船
「第三東洋丸」。
這艘貨輪在當天駛出馬公港、12日在左營外海觸礁,遭遇美軍空襲而不得不棄船。之後船上的兵器與資料在17日回收,18日這艘動彈不得的船再度被來襲的美機擊中,引發大火而沉沒除籍。 我個人推測,蔡平立或許是把6月11日開出馬公之後再也沒有回來的
第三東洋丸,筆誤記成在左營港內被擊沉的江差丸,時間又記為7月11日了。
一筆拖了快要40年的爛帳,終於在此時解決。《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編者之一對澎湖空襲的描述,讓人連想吐槽都不知何處吐槽起,也拖累了撰稿團隊裡其他幾位認真撰文的人。也許整本砍掉重練還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