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東海和淡江建築課程比較(一)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在金大畢業評圖照片,時間:2021/05/16,拍攝者:邱彥維
前言: 我於2018年上學期(三年級上學期)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交換一學期,隔年(四年級上學期)又在淡江大學建築學系交換一學期,這些交換的經驗讓我在學習上有相當大的改變,也想針對幾個我自己非常喜歡也感觸很深的課程做分享,介紹自己交換時上過哪些課,有什麼心得。 這篇文章是針對「我個人(學生)」的角度進行分享,可能有偏頗之處,非全然正確也非能全面說明到,煩請見諒,若有錯誤或想討論的都可以留言告知,謝謝。

金大建築課程的優、缺點:

優點

  • 課程與金門環境(海島、民居建築、多樣自然生態)、文化(閩南聚落、軍事遺址…)息息相關
  • 講究「歷史理論與文化資產」、「永續環境與島嶼生態」及「城鄉發展與建築設計」
  • 針對金門民居建築、軍事遺址有其專業課程,如:傳統建築測繪、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文化與軍事地景調查實務…等
  • 老師有各自的教學特色,可讓學生有各種學習的對象
  • 整體教學偏務實層面與培養具設計創新能力之建築學人才

缺點

  • 外聘老師因台金距離的關係不能常來
  • 課程大多數都是金門在地老師上課
  • 缺乏對於當代建築思維、材料、結構細部的課程

東海課程推薦

建築設計習作(五)-東海評圖,時間:2018,拍攝者:作者

1. 課程名稱:建築設計習作(五)

指導老師:劉克峰、邱浩修、楊秀川、胡祖同、林佳平老師
課程大綱:在經過二年級設計課的教育後,學生應該已經熟悉基本尺寸與尺度的設計,以及對於空間內容(program)之組織和基地條件考慮的初步之練習。在三年級的設計課程中我們強調更深入的整合性的練習,這些練習應能包含一些基本的建築專業議題,例如:
  1. 對於基地涵構的整合觀念(與建築或都市系統的整合)。
  2. 合理的空間動線和序列的安排(包含內部與外部)。
  3. 複合性program的組織方式(包含: 垂直和水平的)。
  4. 不同功能整合時的公共與私密性考量(邊界的議題)、
  5. 室內、外邊界界定(立面設計與牆剖面觀念的議題)
  6. 以及更重要的建築tectonic- 構造與結構與這些概念如何產生相輔相成的結果。
心得: 每周一與四上設計課,跟金大設計課相比是非常非常高壓的課程,基本上一星期7天中沒有一天不做設計的,前兩周有一個系上競圖【2018洪文雄紀念競圖】同時也做住宅立面設計,主要探討街道生活的細微感知、街道立面的發想為何是這樣與真實之間差異,思考滿是鐵皮、鐵窗、冷氣機的立面是台灣街道的地方特色? 台灣立面設計的各種限制與挑戰,如氣候、商業操作模式、法規等等,並參加 【2018龍寶建設公司 仁美關係・里仁為美 城市風貌改造設計競圖】。
下半學期以各海線城市,苗栗通宵、大甲鎮、清水、苑裡、白沙屯為基地,各組自己分析該地區有甚麼議題與缺少甚麼,各自做一個建築設計來解決城市問題或補全城市機能,並各組團隊做大面積基地分析(人口/地理位置/Figure and Ground/光影分析/天際線分析…等等),且於最後一個月做結構/材料細部設計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且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設計,期初的基地分析到期中自我決定基地位置並設計一個機能/空間去回應議題,期末再將設計細化為細部設計做結構與材料的多元應用,我相當喜歡並且佩服東海老師們能決定評分這麼大膽的題目,這對我在設計上有相當大的啟發也一併幫助我思考畢業設計,雖然該課平均一個月評一次圖,非常的高壓但我也同時學到非常多東西,包含建築軸線、文化信仰與地景環境之間的多元關係,真的再次感謝東海建築與劉克峰老師的指導,也許金大建築也可以有一次都市到細部均要求的課題。
薛孟琪老師,圖源

2. 課程名稱:中國建築史(一)

指導老師:薛孟琪老師
課程大綱:中國的歷史悠久,幅員廣闊,中國建築史的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脈絡式與主題式的兩種討論方式,脈絡式的講述著重建築歷史過程的演變;主題式則針對特定的建築主題來加以探討。中國建築史(一)以中國傳統建築為講授對象,是以主題式做為架構,針對特定的建築主題進行脈絡式的講授,希望藉由實物介紹與探討,除了加深同學對傳統建築的認知之外,並希望增加傳統建築的鑑賞力:由建築欣賞出發,藉由建築景觀、尺度控制、藝術風格等的觀察,培養個人鑑賞力及設計能力,開啟對傳統建築之關懷與研究興趣。
心得: 我在這堂課中學到中國建築從過去原始社會的文化與聚落營造到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都城建築,思考什麽是「中國」「建築史」?爲何要研究中國建築史?如何研究中國建築史?等問題。老師在上課期間會用問答方式激勵學生回應,讓學生不再是單方面接收資訊,而是有思考與回憶過去幾節課學到什麼,老師也會應用現代建築回應建築史學上哪些建築元素與當時技法是如何,像是王大閎先生未被建出的台北故宮競圖,還有陳其寬先生早期在東海大學的建築,一個時代流行的建築元素與當時建築技術會深深影響當時的建築。東海建築精專於史論課程,如果對世界/中國/近代史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選擇東海交換。
郭奇正老師,圖源

3. 課程名稱:都市計劃學

指導老師:郭奇正老師
課程大綱:本課程將透過歷史的文本、專題討論、以及對特定城市空間的時地踏勘解讀,探索前述的問題。課程將分成兩大主軸同步進行:
首先,我們將透過規劃史的歷史文本,重新檢視「規劃」專業的緣起,以及其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的空間實踐(practice);源於西歐、北美乃至於日本等中心國家的空間實踐經驗一度透過殖民的過程反覆書寫了第三世界與後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地景,其後又透過跨國的合作計畫培訓技術官僚,鞏固了一套既定的價值體系。
透過對歷史文本的耙梳,將有助於同學理解當下台灣城市空間形式形成之過程及其背後的潛藏的意識型態。另一主軸,則循慣常出現在都市計畫領域中的用詞(terminology)照表操課巡視一次,並同時不斷對照前一主軸課程所提及的城市歷史文本,以台灣的經驗與實質空間形式相互對話。本課程期望跳脫過去都市計畫課程系列專有名詞解析的單調與僵硬,提供給建築系的同學更多的機會去使用、發展與優化新的閱讀城市技巧。
心得:一堂啟蒙我對都市喜愛的課程
老師先從城市聚集與持續發展的動力—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與集體消費(Collective Consumption)講起,讓人思考:
  1. 請就你成長的都市與鄰里,去還原到原初的狀況,你覺得這個城鎮/村落是由自然地景的哪一個「特徵」上開始的(是一條河流/水圳或是兩條交會的道路的匯聚點?(請具體點出你所指的鄰里/都市的地點)
  2. 你認為可以長期持續驅動前述的生產/交換/積累的關鍵性”基礎設施”有哪些?(河道/海港/鐵路幹線/機場或其他?) 這個”基礎設施”目前是由”誰”在維護其運作?
  3. 如果前述你所指認的河流或產業道路目前感覺起來已經不再具有影響力,無足輕重,你覺得改變的關鍵是這個聚落多了哪一些設施所導致?你覺得這些改變原有對外關係的設施是否有”再結構”這個地理空間的效果?
期末選擇一個城市做分析對對象,分析該城市是如何形成的?並如何演變成現在都是定位?並針對各城市候選人之政見做檢討,是否回應該城市的結構性命題?我認為以”候選人政見檢討”為題目很能讓學生意識到都市議題是發生在自己生活週遭的,並不是只是一個政治噱頭或紙上談兵的解決城市問題。
黃銘璋老師,圖源

3.課程名稱:電腦繪圖(Revit)

指導老師:黃銘璋老師
課程大綱:使學習者能瞭解以BIM為觀念之電腦繪圖(主以Revit、輔以Autocad),並能利用該軟體進行概念、規劃、設計模型及圖說之建製、延續及表現。建築資訊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電腦輔助繪圖概念與工具,從設計的發想、規劃、設計、施工及竣工過程中,模型繪圖的內容不斷細化與累積,避免調無謂的工作重疊與不一致性的風險。本課程期使學習者在完成修課後,能利用Revit進行設計、建模與輸出表現。
心得:一堂學習Autodesk Revit的軟體程式,瞭解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系統與追蹤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各個階段,從概念到施工以及後來的維護或拆除。我認為BIM是世界趨勢,雖然目前台灣使用率不高,也因為Autodesk Revit軟體費用不菲,造成BIM系統沒有達到最大的效益,但BIM仍是一種新興觀念,也是務實的應用技術,更是營建產業未來的趨勢,國外已經有不少國家擁有成熟的BIM標準或制度,如果BIM真的能與國內建築市場特色相結合,並滿足國內建築產業的需求,將會給台灣帶來一次巨大變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在這之前,請邊趕圖邊聽聽這一集的內容。建議一到三集不斷播放。關於圖書館設計的趨勢(之類的。或許更接近是設計公共設施時可以/建議有的心態),可以快轉到48:20秒專心聽。 以下為正圖說明(發布後可能會調整公告內容)
欸你知道...Bauhaus是紅色的嗎?
隱形天花板真的消失了嗎?除了天花板,你要受的委屈比金門牛屎還要多。我其實不喜歡把問題分成男人跟女人,因為父權壓迫的是所有人。但是今天必須要用"異女"這個帶著性別的詞彙下標,因為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大程度跟性別有關。
這些複雜的社會化過程都是後戰地/後軍事化的金門所必需進行的歷史反省及值得深化的課題;同時對應現代化下的低碳環保意識與島民嚮往城市化的階級夢,都是現在金門在歷經城市化的重要過程與反思,期許自己未來以永續循環經濟的思維與態度,實踐我對空間、社會、人文議題的關懷。
桎梏為何而出現?是何種原因讓人類放棄自然狀態的自由,而自願投身束縛?眾人讓渡自由後真的能創造全意志的自由嗎?
在這之前,請邊趕圖邊聽聽這一集的內容。建議一到三集不斷播放。關於圖書館設計的趨勢(之類的。或許更接近是設計公共設施時可以/建議有的心態),可以快轉到48:20秒專心聽。 以下為正圖說明(發布後可能會調整公告內容)
欸你知道...Bauhaus是紅色的嗎?
隱形天花板真的消失了嗎?除了天花板,你要受的委屈比金門牛屎還要多。我其實不喜歡把問題分成男人跟女人,因為父權壓迫的是所有人。但是今天必須要用"異女"這個帶著性別的詞彙下標,因為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大程度跟性別有關。
這些複雜的社會化過程都是後戰地/後軍事化的金門所必需進行的歷史反省及值得深化的課題;同時對應現代化下的低碳環保意識與島民嚮往城市化的階級夢,都是現在金門在歷經城市化的重要過程與反思,期許自己未來以永續循環經濟的思維與態度,實踐我對空間、社會、人文議題的關懷。
桎梏為何而出現?是何種原因讓人類放棄自然狀態的自由,而自願投身束縛?眾人讓渡自由後真的能創造全意志的自由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五年了。在這五年之間,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這次我們前往美國,探索臺灣和美國設計人生的不同之處,本次要和大家分享美國Stanford Life Design Lab 所見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這學期為高三文史法政班的國文加深加廣課,設計了「地誌文學」這樣的主題。十八歲的學生即將上大學、出門遠行,而因為排名較前、資源較豐的大學多半在北部,所以我們高雄的優秀子弟往往北漂,在北部讀完書,不少人也就留在北部找工作、定居生活,很少回鄉了!所以想要藉由這個單元教學,讓她們更理解高雄家鄉
Thumbnail
亞洲大學成立20多年,偶爾會去走走。東海、中興兩校都有景觀設計系所,中興園藝系更是聞名遐邇。亞洲大學以建築之美後來居上。 若論校園美景, 我覺得中部地區東海、中興、亞洲三校最有可觀,很值得唱名推薦。
Thumbnail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個人經驗與觀察,透過歸納課程,來簡單描述在課程內及設計系的學習氛圍下,你會培養起的各種能力。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介紹,讓不清楚在工業設計系能夠學到什麼的同學,有更具體詳細而不官腔的說法能夠作為參考。
Thumbnail
「設計你的人生」這門課在台大已經即將開設滿五年了。在這五年之間,我們經常藉著課程以及體驗的形式,帶著同學們了解設計人生到底在做些什麼。這次我們前往美國,探索臺灣和美國設計人生的不同之處,本次要和大家分享美國Stanford Life Design Lab 所見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這學期為高三文史法政班的國文加深加廣課,設計了「地誌文學」這樣的主題。十八歲的學生即將上大學、出門遠行,而因為排名較前、資源較豐的大學多半在北部,所以我們高雄的優秀子弟往往北漂,在北部讀完書,不少人也就留在北部找工作、定居生活,很少回鄉了!所以想要藉由這個單元教學,讓她們更理解高雄家鄉
Thumbnail
亞洲大學成立20多年,偶爾會去走走。東海、中興兩校都有景觀設計系所,中興園藝系更是聞名遐邇。亞洲大學以建築之美後來居上。 若論校園美景, 我覺得中部地區東海、中興、亞洲三校最有可觀,很值得唱名推薦。
Thumbnail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個人經驗與觀察,透過歸納課程,來簡單描述在課程內及設計系的學習氛圍下,你會培養起的各種能力。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介紹,讓不清楚在工業設計系能夠學到什麼的同學,有更具體詳細而不官腔的說法能夠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