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謝宜安:作家聽說的傳說——1915年噍吧哖大屠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事實不只存在於白紙黑字】

1915年夏天,南臺灣發生了一件大事。臺南的山上,聚集了一群不滿日本政府統治的志同道合者。為了他們所期望的行動,他們商量已久,其中一名重要夥伴卻突然被抓,因此走漏了消息。日本警察入山搜索,這批反抗軍襲擊了他們,兩邊衝突趨於白熱化。此後半個夏天,山上紛紛擾擾,反抗軍與日警衝突不斷。總決戰發生在八月初,反抗軍揮舞著大旗,包括裸著上半身的刀槍隊以及負責射擊的槍手。人數多達一千人的反抗軍氣勢雖然旺盛,但是很不幸的,日本的正規軍在此時抵達。只有兩尊舊大砲的反抗軍不敵設備精良的正規軍,被包圍後退敗逃入山林,此後陸續被捕。

這起反抗事件擁有很多名字。有因為地名而叫做「玉井事件」,也有因為首領而叫做「余清芳事件」,又因為余清芳利用宗教吸收同志,而被稱之為「西來庵事件」。而日軍逮捕反抗軍後,對當地村民進行報復性屠殺,這又給了事件另一個名字:噍吧哖事件。

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代最大的武力抗爭事件。參與人數之多,光是在事件之後被逮捕、起訴者,就高達一千四百多名。同時代的其他任何抗日事件,其規模都無法與噍吧哖事件相比。然而這樣一起影響深遠的事件,在日後的歷史記述當中,卻鮮少受到相應的重視。

但是噍吧哖事件也並非船過水無痕。它留在一些人心中,像種子一樣,日後發芽、茁壯。楊逵便是如此。而日後寫作臺灣武裝抗日歷史的王詩琅,也是如此。


raw-image

噍吧哖事件發生時,楊逵只有九歲。但在楊逵八十歲時,依然記得他九歲時看到的景象。他在各種訪談、口述中不斷提及,他家住在新化,位於臺南市到玉井鄉的途中。事件發生時,日軍出動了武裝部隊,大批部隊從楊逵家門前浩浩蕩蕩經過。楊逵躲在緊閉的家門內,年幼的楊逵隔著門縫,把這令人緊張的情景深深印入腦海中。

鎮壓過後,楊逵聽說了一些傳聞:據說,日軍強迫村民挖了大坑,並把這些村民蒙上眼睛,砍頭,踢進坑裡。如此成了「萬人坑」。楊逵的長兄被抓去幫日軍運送軍火,也證實了此事。

raw-image

年幼的楊逵對於發生了什麼並不知情,但等到他中學時期,找到了一本《臺灣匪誌》,才發現歷史並不真實,他心中對抗日本的民族烈士,被日本人視為「匪徒」。面對「匪徒」,日本政府用的是殖民地特殊的《匪徒刑罰令》:反抗者無法獲得「政治犯」的優待,一旦被視為匪徒,便能根據此法處以極刑。

楊逵日後走上文學的道路時,是因心中「要用文學糾正被歪曲的歷史」的念頭。噍吧哖事件被歪曲的事實,與《匪徒刑罰令》這道歪曲的法令,都是令他產生「糾正」衝動的背景。楊逵往後,也總帶著不屈服於日本統治的骨氣。他投入社會運動,因此入獄十次,甚至連新婚之夜都在獄中度過,但是這也沒有挫敗他的熱忱,直到戰時情勢嚴峻,他才改行當農夫種花,並將花園命名為「首陽農場」,取的是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典故,連種花都不忘反抗。

楊逵孩童時期所聽聞的傳說,是關於「噍吧哖事件」的一種記憶。這種記憶是否屬實呢?我們可以對照後來對噍吧哖事件的研究。在臺灣本土記憶長期受到壓抑的戰後,噍吧哖事件也逐漸遭到遺忘,研究極其有限。其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4年起陸續出版,由程大學編著的《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四輯八冊,搜羅關於噍吧哖事件偵訊、判決等文書,比較能供學術使用。《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基本上屬於史料性質,只有一篇論文〈余清芳事件全貌〉概述了事件經過。這篇文章可說是早期研究噍吧哖事件的重要文章,該文章的作者,是作家王詩琅。

raw-image

在本土歷史研究都尚嫌缺乏的時代,〈余清芳事件全貌〉卻寫得十分詳細。〈余清芳事件全貌〉交代了余清芳、羅俊與江定三位首領的過去,詳述革命的經過,細至每一日的行動。行文既具體又鮮明,實屬不易。〈余清芳事件全貌〉不只細節詳細,開頭即總結噍吧哖事件的特殊意義,包括它顯示了總督府的獨裁、反映了村民的民族意識、因牽連數千人而影響深遠⋯⋯等。即便以今日視之,〈余清芳事件全貌〉都是很有格調、充滿重點的精彩論文。

〈余清芳事件全貌〉似乎是王詩琅一連串寫作企劃中的其中一篇。檢閱他的著作,會發現他對於臺灣的歷史研究抱持著強烈的使命感,並且也有能力書寫扎實、問題意識強烈的學術論文。王詩琅全集中《余清芳事件全貌》一冊,集結了他的臺灣史論文。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臺灣史的長遠關心,荷蘭時期、明鄭時期,甚至連「臺灣島的生成」他都寫過。但寫最多的,還是乙未以降臺灣人的抗日運動。在1960年到1974年這段時間,他集中於研究臺灣的武裝抗日史,他將臺灣的武裝抗日分為三階段:一、1895年乙未割臺到臺灣民主國滅亡;二、1895年年底至1902年;三、1907年北埔事件到1915年余清芳事件。王詩琅在1960年做的這個分期框架,至今日依然適用。寫完序說後,他更細部的研究北臺灣的抗日運動,將數篇文章提為「日據初期抗日游擊戰史稿」。可以看得出來,他是一個相當有野心、格局宏大的歷史寫作者。〈余清芳事件全貌〉一文,也展現了他對於武裝抗日事件的關心。

在王詩琅書寫抗日運動時,他的重要參考書包括《臺灣匪誌》——就是楊逵中學時曾讀到的那本《臺灣匪誌》。

儘管王詩琅在寫〈余清芳事件全貌〉時,可能也參考了《臺灣匪誌》。但是他的觀點,完全從反抗軍一方出發,他將余清芳等人稱為「革命軍」,並且同情被誘降的江定。江定在總攻之後逃脫了拘捕,躲避山林。日方誘之出降,保證他會安全無事,卻在江定出降之後判其死刑。王詩琅描繪了日方背信的經過。

或許是出於寫作者的敏銳,他也注意到事件中一些有意思的細節。例如羅俊被捕之前,「雖然身無寸鐵可以抵抗,可是他仍不願以年老示弱,鼓起勇氣撲向來捕的矢澤刑事,咬斷其拇指,然後就逮⋯⋯」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出羅俊年老不屈的壯志。

王詩琅〈余清芳事件全貌〉和楊逵的噍吧哖事件回憶有相參考之處。楊逵九歲那年見到的日軍,應該是在八月反抗軍發動總攻之時,才被集結前往現場的正規部隊。在此之前,與反抗軍交戰的都是日警,而非日軍。

而楊逵所聽說的「日軍命令村民掘坑,並砍頭」的傳說,王詩琅則是如此談到:是由於日方認為余清芳等人之所以能進行大規模的叛亂,是因為得到地方居民的掩護。因此決定屠殺。日方要村民攜帶鋤頭掘壕,壕掘成之後,便把村民綁住,並從四方開槍射殺。——與楊逵聽聞的「掘坑」部分相符,殺害方式則有所差異。

raw-image

至於死亡人數,楊逵聽聞的是「萬人」,王詩琅則言「據傳有數千人之多」。然而根據比較近期的研究,康豹認為傳言中所言的「日人不分老少大肆屠村」,可能非實情,當時老弱婦孺多逃至山林避難,應該不會有數千或數萬人遭到日軍警殺害。且日警對於村民也有安置、提供糧食的措施。但從資料看來,竹圍庄可能在1915年八月六日遭逢大屠殺,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村莊似乎有過屠村的痕跡。參與反抗的人多是成年男性,但在這些村莊都有不少女性及未成年遭到殺害,因此可能遭逢屠村。

若是這三個村莊,則死亡人數加起來上千多人——並未有楊逵、王詩琅所述的數千、上萬之數。但是這些傳聞的記述,依然代表了當時臺灣人對於噍吧哖事件的印象:正是因為重視人命、正是因為對於殺戮感到傷痛,所以傳聞才會無意間渲染了日軍的殘暴,以及慘遭殺害的人數。這或許是另一種歷史的真實——心靈層面上的。


★作家小傳

楊逵(1905-1985)生於臺南新化,曾赴日留學,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小說〈送報伕〉曾刊於日本雜誌《文學評論》。因皇民化運動文學活動減少,專心務農。戰前雖因投身運動入獄十次,時間都不長,戰後卻因撰寫千餘字的〈和平宣言〉而入獄長達十二年。

王詩琅(1908-1984)出生於艋舺的商人之家,戰前寫作小說〈夜雨〉、〈沒落〉、〈十字路〉等篇,亦曾參與抗日運動。戰後長期擔任《臺北文物》、《臺灣風物》主編。自言對於讀書,非讀到「通」不肯罷手。撰述民間故事、兒童故事良多。

★觀測員簡介

謝宜安 1992年生,鹿港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會用另一個筆名「長安」活動。出版《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分析臺灣1990年代以降的傳說與記憶。著迷於美麗的傳說與美麗的裙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5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明治年間,日本巡查池中、報社記者花野,在艋舺(台北萬華)龍山寺旁池裡發現了一具男子屍體,其死因究竟是意外、自殺、他殺?死者身分為何?是日本人、臺灣人、中國人? 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書本介紹稱其為目前已知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犯罪小說。作者さんぽん(三本)的真實身分已不可考
Thumbnail
明治年間,日本巡查池中、報社記者花野,在艋舺(台北萬華)龍山寺旁池裡發現了一具男子屍體,其死因究竟是意外、自殺、他殺?死者身分為何?是日本人、臺灣人、中國人? 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書本介紹稱其為目前已知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犯罪小說。作者さんぽん(三本)的真實身分已不可考
Thumbnail
〈增產之背後〉的人物設定也有深意,文中的佐藤老頭,讓人想起〈送報伕〉中的田中君。佐藤老頭雖然是日本人,然而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融為一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美「內臺融合」、「臺日友好」,但其中的深意也可以解釋為:勞動者間的連帶,可以打破民族的分野界線。
Thumbnail
〈增產之背後〉的人物設定也有深意,文中的佐藤老頭,讓人想起〈送報伕〉中的田中君。佐藤老頭雖然是日本人,然而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融為一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美「內臺融合」、「臺日友好」,但其中的深意也可以解釋為:勞動者間的連帶,可以打破民族的分野界線。
Thumbnail
隨著年紀漸長,我重新涉獵臺灣史,這才驚覺自己只知中國「甲午」,而不知臺灣的「乙未」,有無數先民自發組成義軍、自籌軍糧、軍餉,和日軍周旋八個月之久,死傷慘烈。去年,位於桃園平鎮的「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開幕。我對於那一帶因為太過熟悉,熟悉到提不起興致去參訪,這次總算趁興頭上前往遊覽。
Thumbnail
隨著年紀漸長,我重新涉獵臺灣史,這才驚覺自己只知中國「甲午」,而不知臺灣的「乙未」,有無數先民自發組成義軍、自籌軍糧、軍餉,和日軍周旋八個月之久,死傷慘烈。去年,位於桃園平鎮的「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開幕。我對於那一帶因為太過熟悉,熟悉到提不起興致去參訪,這次總算趁興頭上前往遊覽。
Thumbnail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
Thumbnail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
Thumbnail
話說日清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改變了台灣長久的命運。隔年,西元1895年歲次乙未,日本派軍隊前來接收台灣,卻意外遭受台灣軍民的強烈抵抗,釀成長達半年的「乙未戰爭」。這些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台灣多數的反抗者都只是平民百姓,完全無法與日本正規軍相抗衡;日軍在彰化八卦山會
Thumbnail
話說日清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改變了台灣長久的命運。隔年,西元1895年歲次乙未,日本派軍隊前來接收台灣,卻意外遭受台灣軍民的強烈抵抗,釀成長達半年的「乙未戰爭」。這些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台灣多數的反抗者都只是平民百姓,完全無法與日本正規軍相抗衡;日軍在彰化八卦山會
Thumbnail
今天焦點─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血腥暴行  1915年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進入第21年,再度爆發大規模武裝抗日革命,余清芳、羅俊和江定等3名抗日老將捲土重來,以宗教為名領導上千名信徒,發動推翻日本殖民統治建立台灣國武裝抗日行動,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當局大舉出動軍警鎮壓,9個月後完全敉平,留下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
Thumbnail
今天焦點─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血腥暴行  1915年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進入第21年,再度爆發大規模武裝抗日革命,余清芳、羅俊和江定等3名抗日老將捲土重來,以宗教為名領導上千名信徒,發動推翻日本殖民統治建立台灣國武裝抗日行動,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當局大舉出動軍警鎮壓,9個月後完全敉平,留下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
Thumbnail
1915年夏天,南臺灣發生了一件大事。臺南的山上,聚集了一群不滿日本政府統治的志同道合者。為了他們所期望的行動,他們商量已久,其中一名重要夥伴卻突然被抓,因此走漏了消息。
Thumbnail
1915年夏天,南臺灣發生了一件大事。臺南的山上,聚集了一群不滿日本政府統治的志同道合者。為了他們所期望的行動,他們商量已久,其中一名重要夥伴卻突然被抓,因此走漏了消息。
Thumbnail
網路截圖閱讀最前線網站上當年湯英伸事件人間雜誌封面 去年夏天在影音網站上看日劇,那集的故事是一個清潔公司員工因受到霸凌而失手殺死上司,他挾持一對老夫婦逃回故鄉。 網友漢漢在留言板上提到湯英伸事件,我稍微看了網路上有關此事的文章,一直心心念念想要自己也來介紹這事件給方格子的年輕朋友們知道,今天終於動筆
Thumbnail
網路截圖閱讀最前線網站上當年湯英伸事件人間雜誌封面 去年夏天在影音網站上看日劇,那集的故事是一個清潔公司員工因受到霸凌而失手殺死上司,他挾持一對老夫婦逃回故鄉。 網友漢漢在留言板上提到湯英伸事件,我稍微看了網路上有關此事的文章,一直心心念念想要自己也來介紹這事件給方格子的年輕朋友們知道,今天終於動筆
Thumbnail
今天焦點─死刑在台灣Ⅰ  1987年 台灣高山原住民之一,曹族的19歲青年湯英伸(1968~1987),16個月前在台北市犯下一家三口殺人滅門血案,最高法院依殺人罪判處死刑定讞,相關團體展開聲援營救行動,紛紛上電獨裁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格外復議」,請求暫緩執行,槍下留人,蔣經國對政治和宗
Thumbnail
今天焦點─死刑在台灣Ⅰ  1987年 台灣高山原住民之一,曹族的19歲青年湯英伸(1968~1987),16個月前在台北市犯下一家三口殺人滅門血案,最高法院依殺人罪判處死刑定讞,相關團體展開聲援營救行動,紛紛上電獨裁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格外復議」,請求暫緩執行,槍下留人,蔣經國對政治和宗
Thumbnail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 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八五三年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俗話說 「三年反,兩年叛」,是反映清代官方對臺灣人反抗運動的直接印象。有關清代臺灣民變,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
Thumbnail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 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八五三年林恭李石抗清事件 俗話說 「三年反,兩年叛」,是反映清代官方對臺灣人反抗運動的直接印象。有關清代臺灣民變,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