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戰爭與中秋、三秀園張家的命運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話說日清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改變了台灣長久的命運。隔年,西元1895年歲次乙未,日本派軍隊前來接收台灣,卻意外遭受台灣軍民的強烈抵抗,釀成長達半年的「乙未戰爭」。這些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台灣多數的反抗者都只是平民百姓,完全無法與日本正規軍相抗衡;日軍在彰化八卦山會戰擊敗反抗軍之後,基本上就控制了戰爭態勢。該年9月底,日軍在彰化短暫停留,接下來只花費了不到一個月即掃蕩了雲林地區、並於10月6日分三路進發攻擊嘉義縣城;10月9日,日軍攻破嘉義城,隨即準備與增援部合流、圍攻台南府城……
雲嘉地區的反抗規模,雖不如彰化龐大,只在歷史上留下了這簡短的幾句記載。然而,我們若轉而從一個村莊、或一個家族的微觀角度來看待戰爭悲劇,那幾句文字所承載的重量就完全不一樣了。
日本近衛師團軍分三路圍攻嘉義城的預定路線圖,我們可以看見「右側支隊」標明8日處,路線行經土庫、雙溪口。這條路線必定會經過現在大埤的三民路,也就是舊庄、三秀園的所在地。
10月6日起,近衛師團從北斗出發,分成三路支隊往嘉義城進攻;其中的右側支隊先遣部隊,途經土庫街(現土庫鎮)、雙溪口(現嘉義縣溪口鄉),這條路線跨過虎尾溪之後,最直接的路線就是從大埤的後壁店、舊庄經過,這裡也就是三秀園張家的家園。
據本地的耆老口述,舊庄居民在當時確實是發起了對日軍的抵抗。傳說村民當時找出了一門土砲,打算要跟日本人拚生死;有一位身材健壯的農夫自告奮勇,將砲揹負在身後,與眾人一同前去向日軍開砲。老人家們說,當時「轟隆」一聲巨響後,這位揹著砲管的農夫自己就昏了過去、村民嚇得做鳥獸散…… 開砲的結果,當然就引來了日軍的注意,對村莊進行了無情的攻擊。
那是1895年10月8日的早晨,剛剛過了中秋後的第五日。當天,有四十多位村民死於日軍的攻勢。三秀園張家,那時的家長是十五世的清朝貢生張建廷,家族裡面口耳相傳的故事是:張建廷先生並沒有參與戰鬥,日軍來襲的時候,他揹著母親曾嬌逃命;不幸的是,他們最終沒有逃過劫難,只是一發流彈,就取走了母子兩條性命。
太田節次的《臺灣府攻擊民家破壞之圖》顯示出日軍攻擊民家的殘酷事實(臺史博館藏號 2004.020.0061)
三秀園主張禎祥的遺稿中有《曾祖母暨祖父忌辰偶感》詩,記載該年農曆八月廿日辰時發生之悲劇。
張建廷遇難時,應該正是張家甫發達的時期。因我們從家族流傳的文件中,發現了建廷公墳墓的老照片;而老照片上留下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線索,都說明了三秀園張家當時的處境。
首先,該墓碑上寫明了這是一個「壽墳」;壽墳即為「生基」,傳統上造生基是活人為了取得天地之地靈旺氣,於生前建造於風水寶地的墳墓。這說明了兩件事情:第一,張家當時已具有相當財力,否則小地主農家應無法負荷這樣非必要的奢侈花費;第二,張建廷當時雖然已有「例授貢生」的頭銜(如墓碑上所示,這代表了家族的財富甚至能夠透過捐納取得功名),但他顯然仍對生活有所不滿,需要透過「生基」的加持以改變運勢。
若從後來家族繁衍、男丁不興旺的事實來推想,恐怕當時張建廷是為了香火傳續之事,而有修築壽墳的迫切感。張建廷在乙未年遇難之後,張家收養了兩房養子,傳至日治時期的園主張禎祥時,仍然一直有著相同的煩惱。坐擁上百甲的田產而沒有男丁繼承,在傳統社會是很嚴肅的問題呢……
張建廷先生的壽墳。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應是為了改運而於生前建造的「生基」。沒想,才四年之後,張建廷與其母曾氏卻逃不過乙未戰爭的劫數。
中秋節是傳統上家族團圓的日子,在當年卻發生了這樣的家族悲劇,三秀園主張禎祥到晚年的詩作中對此事仍未釋懷。我們回過頭來,不禁想起當日同樣喪生的四十多位村民,他們的生命故事,或因後人未及記載而佚失,使人感慨。鄰近舊庄的幾個聚落,也同樣發生了或大或小的抗日情節,雙溪口老街甚至遭到日軍焚毀,從整個台灣、或世界上遭遇戰亂的地區,這樣的不幸張家絕不是孤例。
或許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日期、一些故事的提醒,讓我們重拾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情吧。
張禎祥《三秀園詩草》卷七,收有詩人晚年誌曾祖母、祖父同日忌辰之哀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明治34年(1901年)11月,在樸仔腳(今朴子市)發生了大規模抗日動亂,抗日者趁著日人慶祝「新嘗祭」之機,對樸仔腳官署發起突擊,造成11位日本人罹難。 三位年輕日籍教師-小泉順、佐分利山三、岡辰二郎幸運逃過一劫,事後記錄下此次事件的來龍去脈。他們的經歷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台灣現代教育草創期的惡劣狀況。
明治39年(1906年)3月17日,嘉義梅仔坑發生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凌晨6時43分,約莫是農村人家正在吃早餐、準備開始一天辛勞的時候;突如其來的烈震,震碎了大家的平靜生活... 這次分享的故事講到,三秀園主張禎祥年少時曾就教的兩位日籍校長,他們的特殊經歷說明了日治初期在台灣當老師是多麼危險的事...
明治34年(1901年)11月,在樸仔腳(今朴子市)發生了大規模抗日動亂,抗日者趁著日人慶祝「新嘗祭」之機,對樸仔腳官署發起突擊,造成11位日本人罹難。 三位年輕日籍教師-小泉順、佐分利山三、岡辰二郎幸運逃過一劫,事後記錄下此次事件的來龍去脈。他們的經歷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台灣現代教育草創期的惡劣狀況。
明治39年(1906年)3月17日,嘉義梅仔坑發生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凌晨6時43分,約莫是農村人家正在吃早餐、準備開始一天辛勞的時候;突如其來的烈震,震碎了大家的平靜生活... 這次分享的故事講到,三秀園主張禎祥年少時曾就教的兩位日籍校長,他們的特殊經歷說明了日治初期在台灣當老師是多麼危險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陸軍第一二二師師長兼四十一軍前敵總指揮王銘章,在徐州會戰中,為保衛山東滕縣而犧牲殉國,得年四十五歲。滕縣保衛戰奠定台兒莊大捷基礎,國民政府追贈其陸軍上將,並入祀忠烈祠。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陸軍第一二二師師長兼四十一軍前敵總指揮王銘章,在徐州會戰中,為保衛山東滕縣而犧牲殉國,得年四十五歲。滕縣保衛戰奠定台兒莊大捷基礎,國民政府追贈其陸軍上將,並入祀忠烈祠。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二鯤鯓砲臺是臺南安平的古蹟之一,見證了臺灣從清帝國邊陲的小島轉變為衝突前線的歷史砲臺,以及日本統治後的變遷。本篇文章探討了牡丹社事件與二鯤鯓砲臺的興建背景、砲臺的建築特色、以及日本統治後的空間開放。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