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級警戒以來,這些時日,臉書上的貼文,充斥緬懷氛圍,無非是懷念先前旅遊的經驗,或是過往生活的輕鬆自在。在一則則貼文中,我也問問自己:「疫情之後,最想去的地方?」想了想,之後即將離開台中,前往台東讀書,所有縣市中,我最想去遊玩的,其實是花蓮。
國小二年級前,我都居住在台中大里,而後因父親工作的關係,舉家搬遷至花蓮,一住就是5年(民國94年~民國99年)即至小學畢業,我才離開花蓮,回到台中讀國中,這些年來,偶爾也會去花蓮看朋友。
去年7月,自己在大三期末考結束後,前往花蓮參加『台灣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學會』於芥菜種會舉行的〈阿美族語兒童文學創作繪本研習營〉研習活動。我提前一天,從台中出發到花蓮,抵達花蓮後,把行李放在青年旅社,就一個人租機車,到處閒晃。
騎著騎著,離市區越來越遠,離舊家越來越近,離變成大人的這些年越來越遠,離童年越來越近;穿越熱鬧的街區,憑著記憶和導航,往秀林方向騎,一路往北,跨越北埔、新城,不知不覺騎到崇德,而在不知不覺間,天色也變了,開始下起毛毛細雨。
(部落休閒廣場,小時候都沒有這些規劃呢,我去年2020年7月3號拍的,覺得驚奇!)
騎過一座橋時,橋的前半段並沒有雨,橋的中段,則雨絲如綿,然而待我騎到橋的尾端,雨也停了。當時的自己,佇立在橋的某段,觀賞如此景致,油然興起「人生也是這樣,不可能一直都是風雨,總是要前進,才能越過苦難,等到再回頭,都是美麗的感受」於是當我折往,往花蓮市區前進時,又覺得方才那番景致,是我一人恍惚間墜入的仙境。
(開始折返!168飯麵,小時候的童年,爸媽工作完都會來外帶滷味*沒記錯的話,不知道現在生意如何?)
昨天和母親出門丟垃圾時,騎著機車,又下起雨,已是一天中,兩人一塊出門辦事、採買,所淋到的第三次雨,然而自己靜靜說「不是所有雨,都是不好的,下雨並非總是不好,因為心靈也需要被洗淨,就像雨,可以滋潤大地。」母親聽了回以「也是」兩人就在雨中完成任務,而我坐在後座時,則是想起去年在花蓮淋的那場雨,回顧眼前疫情之下的生活。
並非所有約束和警戒都是壞的,這些日子以來,人被侷限在家中,反倒給大自然休養生息的機會,更有許多保育類動物,能安心走動在本屬於牠們的活動範圍,不也是一樁美事?
自己寫著寫著,回憶起過往在花蓮生活的點滴,未必全是歡欣鼓舞的記憶,甚至可謂困頓的時日,然在回顧中,頓時覺得,距離使人產生美感,生活在其中,反倒不覺得美,然而距離拉開,又覺得日日美好。
眼下,看似封閉而身不由己的警戒生活,當我們再回首,或許也能咀嚼出另一番滋味,誠如蘇軾在<定風波>所寫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沒有一刻,不是在動盪危機和百無聊賴中循環,只是身處其中時,往往不覺所以,但也並非所有動盪,都是毀滅,它讓人看見真正重要的事物,讓人學會珍惜、認真、盡責、真誠地付出,福禍總是相倚。待日後,我們舉杯憶起這段艱難的時光時,或許會有那「也無風雨也無晴」之感。
◎補充說明:
其實今天寫這篇,是因為我今天過敏很嚴重,一直打噴嚏…於是想到,我總不可能一直打噴嚏一輩子吧,既然藥也吃了,口罩也戴了,那就好好感受當下,是我跟自己說的話。至於喜歡花蓮的原因,大概是對童年的眷戀吧。
拙作1:
拙作2:
小小小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