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T 為 Cross-Laminated Timber的縮寫,又名為
縱橫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其實算是工程木材〈Engineered Wood〉的其中一個分支,而工程木材共分為以下幾種:
CLT〈Cross-Laminated Timber〉
CLT 製作過程----資料來源〈國家林產技術平台〉
木材裁切後,按照纖維排列的方向交錯放置再上膠,因為木理的方向相互垂直,所以在承受應力沒有特定方向,適合做為樓板、承重牆等。
GLT〈Glued-Laminated Timber〉,又稱Glulam,中文為「膠合樑」。
Glulam 製作過程----資料來源〈國家林產技術平台〉
Pyramidenkogel Tower(世界上最高的集成材景觀塔)
----資料來源 ( Pixabay )
木材經過裁切為適當大小之後,按照木材本身承受的應力等級區分,再按照木頭的纖維方向〈木理方向〉排列並上膠。
與CLT交錯放置的方式不同,Glulam是平行放置,而這樣帶來的優點是單一方向能承受的應力更大、跨距更大,所以Glulam很適合做為柱或是樑使用。
LVL〈Laminatr Veneer Lumber〉,中文為「單板層積材」。
將木材旋切之後,把木材順著紋理排列重新上膠加壓,形成LVL板材,在旋切的過程中,將原本木頭的疤痕、節點、裂縫等分散、錯開,所以在受力更加均勻、穩定。
目前較多應用於室內裝修等。
工程木材的優點有哪些?
- 施工過程迅速,結構體僅需數天即可完成。
CLT 等工程木材都是在工廠內預製完成,運到現場只要組裝就可以了〈像在組樂高積木一樣〉,不用等混凝土乾、拆模、泥作、粉光等等,大幅縮短工時。
舉例來說,一層樓50坪的面積,RC〈Reinforced Concrete〉,鋼筋混凝土構造需要花上3~5周的時間施作,木構造僅需5人3天即可完成,這對於施工時間極度要求的業主而言是一大福音。
- 耐震性佳
地震力都學過牛頓第二定律,F=ma,質量越大受的地震力越大,所以質量越大,同等加速度過來受力越大,而RC比木頭重,越重同樣也代表地震力受到非常大。木頭來說重量幾乎只有RC的三分之一。
- 永續性大於RC
很多人會覺得把「會吸收二氧化碳的樹」砍了拿去蓋房子不是會很不環保嗎?,但其實樹到了一定年紀,吸收的效率會慢慢降低〈就像人,老了會代謝變慢一樣〉,所以這時候把樹加工做為建材反而是比較好的選擇,原本的地再種新樹,繼續吸收二氧化碳。
當房子的年限到了,木材可以局部更換,或是再裁切成更小的體塊,做成家具或是其他木製品,最後切到不能再切了還能當燃料發電阿,一兼好幾顧,摸蜊仔兼洗身軀。
- 防火
木材其實是有防火性能的,想像個情境,烤肉的時候,越粗的樹枝燒越久。
同理可證,在設計樑柱的結構尺寸時把防火性能考慮進去〈1或2小時防火時效〉再加上木材燃燒時會在表層產生碳化層,保護內部木材不會再繼續燒進去,其實木材也會有很好的防火性能。
CLT的碳化層
----資料來源〈寧波中加低碳新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木材的缺點
- 目前在臺造價高昂
目前在台灣RC構造的造價一坪約10萬左右,2x4木構15萬起跳,CLT更是高達20萬之譜,之前在東海交換時印象很深刻,當時結構課的老師舉例:1立方公尺的混凝土比同等體積的吐司更加便宜,所以就不難想像為什麼RC會佈滿台灣的大街小巷。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台灣目前的木材自給率僅有1%,剩餘的99%都是進口,以CLT為例,進口來源有奧地利KLH公司、日本銘建KANESHIN公司等;再加上台灣對於木構的需求少,市場小無法量產,這些都是造成木構造造價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 多數人對於木構造的既定印象
大多數人對於木構的印象無非是不耐震、不防火、蟲蛀、潮濕發霉等等,所以多數對木構造持否定態度,但這都是對於尚未處理過原木的印象〈因為很多人聽到木構造就是想到小木屋或是傳統榫卯工法〉,但是CLT等材料都是經過加工處理過的,這些問題都是能夠解決的。人都能夠飛上太空了,木頭防蟻這種小事不能解決?
- 國內法令環境
目前國內對於木構造規定尚不完善,導致木構造在台灣發展仍然是處處受限。
參考資料
本來是想說來記錄一下畢業設計目前的幾個方向,打著打著就開始介紹CLT了,然後就廢話了這麼多,感謝各位看官如此賞臉,下一篇再來講講我畢設想談什麼事情吧。
〈如果我不要太偷懶的話,下一篇應該......很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