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表態「武統台灣」,中美會否再起波瀾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6月16日,拜登(Joe Biden)訪歐行程迎來新高潮,美俄元首峰會的大幕在瑞士日內瓦緩緩升起。

早在此次會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便已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專訪,專訪內容由克里姆林宮於6月14日在網上公佈,訪談基調雖是為「拜普會」預熱,卻包裹了不少中國相關問題,從中國航母、新疆人權、中俄結盟到武統台灣,媒體顯然有意探詢這位強人在中美競爭中的戰略意向。

其中涉及「武統台灣」的內容,引發了大陸與台灣媒體的共同關注。面對記者提問:「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臺灣採取行動,俄羅斯將如何回應」,普京先是以「什麼?你知道中國要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我什麼都不知道」、「我認為這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這還沒有發生」等語句,緩衝了話題的嚴肅性,避免與尖銳提問直接對撞。

接著,其以對局勢的陳述緩緩作結,「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對於局勢,有不同的評估,中國有自己的評估,美國有不同的評估,台灣可能對形勢也有不同的評估。但幸運的是,還沒有發生軍事衝突」,巧妙繞過了涉及戰略同盟的話語陷阱。

如此問答往返,既透露普京的戰略取向,也側寫了後冷戰年代下,變動不斷的中美俄三國志。

美俄仍有互動必要

當「武統台灣」被當作話題拋出,所謂「台俄關係」的實質影響力,便可幾乎忽略不計。取而代之的,則是中俄關系與美俄關係的拮抗博弈。

論及美俄關係,普京上任後的兩次「武統」皆與其密切相關。自2000年擔任總統起,普京先是以強硬手段,趕搭911事件後的國際反恐潮,「武統」了實質獨立多年的車臣,掃蕩動盪不安的北高加索地區;又在2014年烏克蘭選舉騷亂之際,趁勢「武統」克里米亞,截斷北約東擴的最後可能。

綜觀兩次武統事發經過,除有普京的眼光精準、手段迅猛外,其對美俄關係的分析亦至關重要:車臣戰爭時,美俄關係相對和諧,美國亦視極端伊斯蘭勢力為心頭大患,俄方此時大力掃蕩車臣,招致的國際掣肘、人權譴責必然較少;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時,美俄關係已然惡化,但在阻止北約東擴的戰略原則上,普京只能犧牲前者,以保住蘇聯遺下不多的戰略空間。

回顧冷戰後的美俄互動史,避免美國製造純然的單極世界、全然侵吞後蘇聯空間,是俄羅斯的戰略底線,但在此之上,美俄並非全無合作可能。例如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太空計畫等領域,美俄依舊攜手前行,正如普京在專訪中被問及「俄羅斯是否要脫離美國的太空計畫而與中國合作」時,其嚴正反駁:「不,為什麼要這樣?我們已準備好與美國在太空方面進行合作。我記得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負責人說過,他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合作,太空項目的發展會是怎樣。我們歡迎這一聲明並重視它」。

而由美國一方立場觀之,拜登上任之初,美俄關係一度受東烏克蘭衝突、俄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入獄、東歐各國召回駐俄大使等事件擾動,驟降至近年低點;但在拜登的戰略藍圖裡,操作反俄情緒更多是政治氛圍所需,以攏絡因川普(Donald Trump)而離心的歐洲盟友。眼下真正令其芒刺在背的,並非俄羅斯依舊驚人的核彈頭數,而是正在崛起的中國。

如此考慮下,美俄關係縱使持續惡化,也已逼近觸底反彈時機。從G7到北約峰會,拜登確定了對華政策基調:以價值外交、同盟外交撐起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印太戰略同盟兩支柱,在各方領域全面圍堵中國。接續其後的拜普會,反是對美俄關係的止跌回升。

結伴不結盟的中俄關系

然而所謂「關係的轉折點」,不僅可用以描述當下的美俄互動,亦可形容如今的中俄往來。

在美國戰略重心急速「向華移轉」的過程中,美俄關係多了回暖空間,中俄關系更是急速升溫。一來,中美低盪的速度畢竟快過美俄修好,故中俄仍可在某種程度上「同病相憐」,共抵地緣政治壓力;二來,在中美俄三國關係中,中俄潛意識間,皆將彼此的親好當作對美的心理戰籌碼,利用西方長期對「中俄結盟」的恐懼,牽制美國的圍堵力道。由普京口出「中俄現在不結盟,但今後可以發揮想象力」、王毅表示「中俄合作不封頂」後,西方湧現的大量「中俄修正主義軸心」討論,便可見此般恐懼之深遂幽遠。

然而中俄之間不僅有合作橋樑,也橫亙著隱形的地緣競爭導火索。蘇聯崩解後,俄羅斯經歷了一番痛苦掙扎,忍痛割捨不少地緣空間,將有限資源「物盡其用」,這才從北約與歐美手中,保下了眼前江山。然而伴隨中國的經貿發展,其商品市佔率逐漸侵奪俄羅斯在中亞等地的商業市場,「一帶一路」計畫亦深入不少俄羅斯勢力所及的歐亞腹地,儘管中國無意對俄羅斯構成安全威脅,雙方的勢力消長仍不免要引發摩擦。

在台海問題上,俄羅斯並不如某些台灣網友想象的,「欲趁武統台灣之際,偷襲中國東北」,但普京顯然極力避免在此留下承諾話柄。對其而言,在蘇聯輝煌遠去的今日,比起縱情彈跳出擊,俄羅斯更需有彈性的地緣深蹲,過度明顯的選邊,將讓外交政策在彈性疲乏後,付出斷裂的反噬代價。掌政20餘年,這位強人雖慣以「硬漢」形象示人,卻在外交政策上佈局深遠、能屈能伸。

眼下面對「武統台灣」的地緣難題,普京以「隔山觀虎鬥」的氣定神閒,保留了美俄回暖的空間,也持續為中俄親善的主旋律加溫。然而綜觀中美俄所處的權力格局,便宛如高聳的金字塔之巔,三國互動模式難以固定,也不會有永久的合作與結盟。在此脈絡下,「顧全大局、且行且珍惜」,或許才是眼下中俄關系的最佳腳註。

原文發表於2021/6/17《多維新聞》:

普京表態「武統台灣」 中美會否再起波瀾|多維新聞
6月16日,拜登(Joe Biden)访欧行程迎来新高潮,美俄元首峰会的大幕在瑞士日内瓦缓缓升起。 早在此次会晤前,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www.dwnews.com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祁賓鴻的沙龍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祁賓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5
4月22日凌晨,華視緊急再發新聲明,宣布代理總經理陳雅琳、公廣集團董座陳郁秀雙雙請辭,以盼能替這場風波止血,但成效顯然有限;而陳雅琳雖保住台長之位,卻必須至台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各方對華視的圍剿也依舊激烈。
Thumbnail
2022/04/25
4月22日凌晨,華視緊急再發新聲明,宣布代理總經理陳雅琳、公廣集團董座陳郁秀雙雙請辭,以盼能替這場風波止血,但成效顯然有限;而陳雅琳雖保住台長之位,卻必須至台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各方對華視的圍剿也依舊激烈。
Thumbnail
2022/04/12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輿論圍繞兩大陣地,展開了激烈的攻防與廝殺:其一,是對俄羅斯興戰的政治評價;其二,是基於俄烏衝突進展,對於「武統台灣」的預測與想像。
Thumbnail
2022/04/12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輿論圍繞兩大陣地,展開了激烈的攻防與廝殺:其一,是對俄羅斯興戰的政治評價;其二,是基於俄烏衝突進展,對於「武統台灣」的預測與想像。
Thumbnail
2022/04/06
揭中首先由「過去的解放軍」視角出發,就「戰略預警」、「聯合制壓」、「聯合防空」、「防衛體系」四面向,評估台軍面臨「武統」情境的作戰能力。
Thumbnail
2022/04/06
揭中首先由「過去的解放軍」視角出發,就「戰略預警」、「聯合制壓」、「聯合防空」、「防衛體系」四面向,評估台軍面臨「武統」情境的作戰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日前美、中兩國利用亞太經合會在美國舉辦的機會,進行了場邊高鋒會,習近平與拜登在兩國關係最低盪時見面,希望減緩目前的緊張關係。拜登此舉當然與接下來要登場的美國總統大選有關,而習近平則希望挽回正大舉從中國出逃的外資。在雙方都有和談的意願下,這場拜習會雖然沒有達成什麼具體的重大成果,但......
Thumbnail
日前美、中兩國利用亞太經合會在美國舉辦的機會,進行了場邊高鋒會,習近平與拜登在兩國關係最低盪時見面,希望減緩目前的緊張關係。拜登此舉當然與接下來要登場的美國總統大選有關,而習近平則希望挽回正大舉從中國出逃的外資。在雙方都有和談的意願下,這場拜習會雖然沒有達成什麼具體的重大成果,但......
Thumbnail
9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應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9月18日至21日赴俄舉行中俄第18輪戰略安全磋商。
Thumbnail
9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應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9月18日至21日赴俄舉行中俄第18輪戰略安全磋商。
Thumbnail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俄關係的走向引發不少討論,3月20日習近平訪俄後,此一話題再被推向輿論高峰。
Thumbnail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俄關係的走向引發不少討論,3月20日習近平訪俄後,此一話題再被推向輿論高峰。
Thumbnail
2022年12月30日,中俄兩國元首進行視像通話,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春季訪問莫斯科。此後兩國便未再進一步披露消息,然而近期似乎又有了新進展。
Thumbnail
2022年12月30日,中俄兩國元首進行視像通話,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春季訪問莫斯科。此後兩國便未再進一步披露消息,然而近期似乎又有了新進展。
Thumbnail
綜觀近期的歐亞大陸,三起事件的接連發生吸引外界關注。
Thumbnail
綜觀近期的歐亞大陸,三起事件的接連發生吸引外界關注。
Thumbnail
9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第二十二屆元首峰會於烏茲別克的登場。綜觀時局,峰會的召開乘載了兩重特殊背景。
Thumbnail
9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第二十二屆元首峰會於烏茲別克的登場。綜觀時局,峰會的召開乘載了兩重特殊背景。
Thumbnail
從奧巴馬(Barack Obama)到拜登,美國的印太戰略構想逐漸成形,各式機制也拔地而起。雖說眼下華盛頓尚未在此投入充足資源、「印太盟友」們也多數不願在中美間強制選邊,不論是QUAD、IPEF或AUKUS,至今皆稱不上「反華包圍網」,而更多是虛有其表的地緣宣傳。但美國的濃烈敵意,不言可喻。
Thumbnail
從奧巴馬(Barack Obama)到拜登,美國的印太戰略構想逐漸成形,各式機制也拔地而起。雖說眼下華盛頓尚未在此投入充足資源、「印太盟友」們也多數不願在中美間強制選邊,不論是QUAD、IPEF或AUKUS,至今皆稱不上「反華包圍網」,而更多是虛有其表的地緣宣傳。但美國的濃烈敵意,不言可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