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再進化•預約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根據地質年代記錄,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的大滅絕,每次滅絕後,生物又繁衍起來。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挪亞方舟就是為了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而建造的,花了幾十年才完工,為了讓挪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得以避難,這似乎也在數千年後呼應「居家隔離」的意義,存活的意義,不僅是「浩劫餘生」,更要能繁衍生息,開創未來。

而從去年 (2020年) 至今,藝文界的朋友不是也正身處「方舟」裡閉關練功、養精蓄銳的階段嗎? 更何況,這絕不是世界末日,只是陷入了一段「冰河期」,未來「解封」之後的大展鴻圖是指日可待的,那麼是否也是一個人類文明再進化的契機呢?

前車之鑑,太陽之眼

除了《創世紀》所提到的洪水浩劫,撫今追昔,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俯仰於經典文學作品的文字裡,走進大時代的帷幕中,就像是聽見擲地有聲的一記警鐘,尤其在疫情蔓延的當下,更顯得後勁十足。

譬如英國19世紀作家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他的歷史小說《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糊化了二元對立的疆界,最著名的莫過於「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有智慧的時代,也是有愚蠢的時代…,我們擁有一切,卻又一無所有」,不但揭櫫法國大革命的時代滄桑、人性之間的複雜的愛恨情仇,也有如同「太陽之眼」,見證了過往,也預示了未來,更為借古喻今留下最雋永的詮釋。

80年之後,法國作家卡繆 (Albert Camus, 1913-1960)也在小說《瘟疫》(La Peste, 1947) 描寫了20世紀中期,位於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城 (Oran) 所爆發的黑死病,是以存在主義的哲思為基礎,再用第三者的視角,用平鋪直敘的筆觸重新建立道德價值的尺度。在探討病毒與人性之間的關聯時,就好比是一面面的「人性照妖鏡」,或是一篇篇的「官場現形記」。雖然如此,整本書的字裡行間,卻像是精神喊話般的,帶給讀者積極的思考與溫暖的安慰。《瘟疫》也呼應了雙城記》的二元論點,如危機與轉機、生存和死亡、自由和拘束,都解釋為一連串緊密的因果關係而形成的生命網絡。

當我們浸潤於狄更斯與卡繆的筆墨丹青時,是否有收醍醐灌頂之效呢? 尤其面對疾病與所有的不可逆的自然現象,身為人類,不是更應該要虛懷若谷、哀矜勿喜嗎?

這是文明演化第四波的前奏曲嗎?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1928-2016) 在1980年的著作《三波論》(The Third Wave),將人類的文明演化約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波就是發生在西元前10000年至4500年之後的「新石器時代」(Neolithic),人類開始進入「農業時代」(Agricultural Society);第二波則是18世紀後半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從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第三波則是1960年代之後的「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進入了資訊年代 (Information Age)。

【從歷時性端看,這三波的所發生的時程是越來越密切,從共時性觀察,似乎第四波的演化將會落在不久的未來 (製圖:劉馬利)】

【從歷時性端看,這三波的所發生的時程是越來越密切,從共時性觀察,似乎第四波的演化將會落在不久的未來 (製圖:劉馬利)】

從歷時性端看,這三波的所發生的時程是越來越密切,分別相隔約6000年與100年。而進入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21世紀,各式各樣的新型產物倏然的發展出2.0以上的版本,知識與訊息、硬體與軟體,皆有革命性的更迭。因此,再從共時性觀察,似乎第四波的演化將可能無痕的發生在不久的將來,相信在疫情出現曙光的同時,未來的答案呼之欲出。

從遠古以來,藝術也用獨特的方式表述時代的脈動與文化的進程,不論是作品本身與展演形式,也是與當下的社會氛圍緊密相扣。進入21世紀,無論生態文明是如何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節奏不斷更新,藝術又是如何的與之相伴共舞、與時俱進,保有初心是最重要的,是無可取代的感性價值,也是創作恆久不變的本質。


藝術,一個「未完•待續」的使命

在所有藝術活動停擺的同時,不禁令人思索社會的改變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程,此時,應該要更彰顯出藝術家的社會功能。正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樊慰慈多次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向所有藝文人士精神喊話,強調除了前線的醫護人員,藝術家在「大後方」也能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如想要在未來新秩序中站穩腳步,藝術家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勇氣與同理心,也認為創造價值,不只是藝術傳統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也是回饋社會唯一途徑。他也引用鋼琴家大師羅森陶 (Moriz Rosental, 1862-1946) 、許納貝爾 (Artur Schnabel, 1882-1951) 的話語,呼應了《雙城記》與《三波論》文明演化的必然性與衝擊性,與其懷抱時不我予的感慨,不如虛懷若谷的面對。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樊慰慈多次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向所有藝文人士精神喊話 (照片提供: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樊慰慈多次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向所有藝文人士精神喊話 (照片提供:樊慰慈)

樊慰慈在〈創造價值:藝術傳產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一文中舉了三個文明演化的絕佳案例,包括1960年已飛黃騰達的唱片業與現場演出,非但沒有成為仇寇,反而互相結盟、拉抬。從五百年前瑞士的機械錶、日本的精工錶、廉價的電子錶,到蘋果公司在2015年推出蘋果錶 (Apple Watch),都是一種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但不變的是,工藝性與傳承性是無可取代的價值。

手錶與唱片代表一個世代對藝術的追求與平衡 (製圖:劉馬利)

手錶與唱片代表一個世代對藝術的追求與平衡 (製圖:劉馬利)

因此,古老與時尚是可以相向互行的,垂直的建構出藝術座標的XY軸,用心雕琢與經營,必能讓兩者成為正比,雙劍合璧。

尤其是在這「同島一命」的當口,在病毒之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無法免於疾病對生命的威脅,更需懷有生死與共,同舟共濟的決心,因為疾病是所有島民共同面對的課題,沒有人是局外人,此時,人們就更需要藝術在心靈上的補給。

所以,身為藝文工作者,親身參與文明演化過程,在這段特別的時光裡,蓄勢待發,思索藝術的永在性,締造出屬於這個世代群體的記憶,也期待人們的參與、互動、對話、共享,最終相互理解。然而,限制可能帶來突破,被動也可以轉為主動,破繭而出是眾人的期盼,實驗精神是進步的王道,這也是每一個世代永遠「未完•待續」的焦點課題。



本文於2021/07/04刊登於【關鍵評論網】藝文版 〈藝術是一個「未完・待續」的使命,疫情可能是文明演化第四波的前奏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97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傳媒的沙龍
10會員
15內容數
「音樂再進化」系列報導,在疫情下測量我們與科技的距離,與世界的脈動。 從遠古以來,藝術也用獨特的方式表述時代的脈動與文化的進程,不論是作品本身與展演形式,也是與當下的社會氛圍緊密相扣。進入21世紀,無論生態文明是如何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節奏不斷更新,藝術又是如何的與之相伴共舞、與時俱進呢? 這是一個未完待續的重要課題。
馬傳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8
【今晚10點 "馬傳媒" 將首播 Sir Mark Anthony Carpio 與張成璞老師專訪】 這應該是疫情時期最溫暖的安慰,除了音樂本身之外,這也是我再度以媒體人的身份參與音樂活動,這也是睽違已久的英語實體專訪。 在此邀請大家先聽聽「馬傳媒」睽違半年的復出之作!
Thumbnail
2022/02/28
【今晚10點 "馬傳媒" 將首播 Sir Mark Anthony Carpio 與張成璞老師專訪】 這應該是疫情時期最溫暖的安慰,除了音樂本身之外,這也是我再度以媒體人的身份參與音樂活動,這也是睽違已久的英語實體專訪。 在此邀請大家先聽聽「馬傳媒」睽違半年的復出之作!
Thumbnail
2021/08/23
首先感謝沂風室內合唱團的指揮心怡老師與助理指揮信宥在頻道中的分享,這是一支暖心的影片,也像是一部家庭紀錄片,令人有看著「紀錄片之前/之外的紀錄片」的驚喜。與其說是鏡頭在拍,不如說鏡頭在場,其實所有的畫面都是側拍,這些就是最真實的日常。 
Thumbnail
2021/08/23
首先感謝沂風室內合唱團的指揮心怡老師與助理指揮信宥在頻道中的分享,這是一支暖心的影片,也像是一部家庭紀錄片,令人有看著「紀錄片之前/之外的紀錄片」的驚喜。與其說是鏡頭在拍,不如說鏡頭在場,其實所有的畫面都是側拍,這些就是最真實的日常。 
Thumbnail
2021/08/09
提到虛擬合唱團,就不能不提到這位先驅者,作曲家、指揮家韋塔克 (Eric Whitacre),他在2009年就率先使用網路的科技,完成了一個世界創舉,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歌手,以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匯集在一起。歌手從世界各地錄製和上傳他們的影片,然後再將每一個影片同步播放,結合在一起表演,建立一個虛擬合
Thumbnail
2021/08/09
提到虛擬合唱團,就不能不提到這位先驅者,作曲家、指揮家韋塔克 (Eric Whitacre),他在2009年就率先使用網路的科技,完成了一個世界創舉,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歌手,以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匯集在一起。歌手從世界各地錄製和上傳他們的影片,然後再將每一個影片同步播放,結合在一起表演,建立一個虛擬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書原發於2018-07 第001篇 你走在路上,曾經遇見過老鼠? 忽然一隻老鼠從陰暗處衝出來。 因為害怕被人類追打傷害,所以動作飛快的從你眼前衝過,消失不見。 深怕多停留個一秒,就會小命不保。 現在,這已經變成人類的悲慘寫照。 地球被外星人征服佔領,人類唯有躲在陰暗處,完全不敢輕易露面,只為保命。
Thumbnail
本書原發於2018-07 第001篇 你走在路上,曾經遇見過老鼠? 忽然一隻老鼠從陰暗處衝出來。 因為害怕被人類追打傷害,所以動作飛快的從你眼前衝過,消失不見。 深怕多停留個一秒,就會小命不保。 現在,這已經變成人類的悲慘寫照。 地球被外星人征服佔領,人類唯有躲在陰暗處,完全不敢輕易露面,只為保命。
Thumbnail
Covid-19的疫情,可以看出全球化的緊密,短短的時間病毒散佈了,直到如今仍然未結束,但對經濟的影響,因著隔離封城等因素,造成生產運輸等問題,使得本來過剩的全球化產業,瞬間進入了原物料短缺,全球物資配送受到了限制,這時來閱讀這本《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格外有感觸,更帶來許多值得思考的議題。
Thumbnail
Covid-19的疫情,可以看出全球化的緊密,短短的時間病毒散佈了,直到如今仍然未結束,但對經濟的影響,因著隔離封城等因素,造成生產運輸等問題,使得本來過剩的全球化產業,瞬間進入了原物料短缺,全球物資配送受到了限制,這時來閱讀這本《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格外有感觸,更帶來許多值得思考的議題。
Thumbnail
一如既往先來講一下幹話前言 史上有6次生物大滅絕.人類間接獲得第7次生物大滅絕的鑰匙.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人類科技帶來對地球不可抹滅的傷害、COVID-19、黑死病、311大地震、車諾比核爆、世界大戰。 錯字很多抱歉.懶得一一檢查(不爽不要看阿.哈哈哈哈)
Thumbnail
一如既往先來講一下幹話前言 史上有6次生物大滅絕.人類間接獲得第7次生物大滅絕的鑰匙.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人類科技帶來對地球不可抹滅的傷害、COVID-19、黑死病、311大地震、車諾比核爆、世界大戰。 錯字很多抱歉.懶得一一檢查(不爽不要看阿.哈哈哈哈)
Thumbnail
過去人們曾建立許多鼎盛壯闊的文明,如馬雅、復活節島的波里尼西亞文化。但它們卻在巔峰後快速殞落,讓人費解。《大崩壞》對這問題給出一個警示的答案:人類破壞環境,最終自食惡果,失去生存利基。
Thumbnail
過去人們曾建立許多鼎盛壯闊的文明,如馬雅、復活節島的波里尼西亞文化。但它們卻在巔峰後快速殞落,讓人費解。《大崩壞》對這問題給出一個警示的答案:人類破壞環境,最終自食惡果,失去生存利基。
Thumbnail
人之所以強大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為小亦所以為人,人類以身為地球智商最高的動物,試圖控制世界,改變軌則,卻在一次次經驗中驗證了自己的弱小與無知,當我們意識到世界正被我們無限浩劫時,已為時已晚,於公,環境正在被不可逆的方式侵害著,於私,我們已習慣既有的生活方式,即便想出一己之力,但當感到忍無可忍時,因然選
Thumbnail
人之所以強大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為小亦所以為人,人類以身為地球智商最高的動物,試圖控制世界,改變軌則,卻在一次次經驗中驗證了自己的弱小與無知,當我們意識到世界正被我們無限浩劫時,已為時已晚,於公,環境正在被不可逆的方式侵害著,於私,我們已習慣既有的生活方式,即便想出一己之力,但當感到忍無可忍時,因然選
Thumbnail
根據地質年代記錄,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的大滅絕,每次滅絕後,生物又繁衍起來。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挪亞方舟就是為了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而建造的,花了幾十年才完工,為了讓挪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得以避難,這似乎也在數千年後呼應「居家隔離」的意義。
Thumbnail
根據地質年代記錄,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的大滅絕,每次滅絕後,生物又繁衍起來。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挪亞方舟就是為了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而建造的,花了幾十年才完工,為了讓挪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得以避難,這似乎也在數千年後呼應「居家隔離」的意義。
Thumbnail
有生就有死,生命如是,人類文明亦如是,請大家抱著人類文明終會走向黃昏的覺悟,重新思考我們的文明要走向何處?
Thumbnail
有生就有死,生命如是,人類文明亦如是,請大家抱著人類文明終會走向黃昏的覺悟,重新思考我們的文明要走向何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