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學習】揮別玻璃心世代,成功接收指教的三大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是句我們心裡都明白,但卻很難完全實踐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在接收他人所給予的指教時,總是會有所防備,甚至是獲取建議後也不見得會採取行動呢?在職場中,或許你曾聽主管說:「你這份提案不行,回去補齊數據再來吧!」這時,心中是不是立刻浮出好幾句OS呢?甚至心中的小劇場,若是不小心喜形於色,還很剛好的被主管給察覺,馬上再獲得一枚玻璃心世代的標籤,時間久了,似乎也不好擺脫這樣的集體形象了。

告別玻璃心世代,先看透接收指教的本質

你知道嗎?或許不擅長接收指教本來就是人類注定要遇到的困境,根據《謝謝你的指教》書中提及,人在接收指教的同時意味著得承認自己的不足,但對於身處在職場團隊、協作關係的我們來說,要面向自己的缺點同時也承擔著不被同儕接受的風險。因此,我們明明知道接收指教能讓我們有所改進並且能學習與成長,進而去達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但在接收指教同時也必須冒著在團隊中喪失「歸屬感」的風險。因此,或許不是我們不願意接收指教,而是接收指教正是人類天性上需要去克服的矛盾點,去平衡「自我實現」與「歸屬感」兩大心裡需求。

不是全盤接納指教,而是要有效展開對話

職場上的溝通情境,指教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小則一次進度晤談的快速點評,大至年度績效考核的深度會談等。此外,有個有趣的調查統計了全球企業每年用於績效考核的時間長度,結果是相當驚人的!竟然用了高達9.4萬年的時間在準備與進行績效考核,可見在組織當中我們有多重視指教的力量。就個體而言,如果我們無法透過指教進而找到進步的可能性,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我們到底要如何擺脫在職場上無效對話的困境呢?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老闆常常一句話過來:「這個東南亞市場的分析報告根本不行,改好再來吧!」接著就瀟灑地離去,徒留在原地迷惘的自己,也就只好模模糊糊的硬著頭皮改下去了。但結果經常是可想而知,你和老闆之間都是不滿意的。你會認為老闆怎麼都不把話講清楚,沒有好好地給予指教;老闆則會認為說,這個應該是你要理解的吧,怎麼會聽不懂呢?是部屬無法接收指教。雙方往往認為溝通不良,都是別人的問題。但其實,我們還是能從自身改變開始:不是全盤接納指教,而是透過以下三大關鍵有效展開對話

成功接收指教的三大關鍵

區分指教的類型:看清內容
所有的指教其實就分三種:欣賞、指導、評量。我們可以在接收指教的時候,靜下來思考看看自己收到哪一種指教。也與你分享三種各自的目的為何
  • 欣賞:表達「我見你了」,給你一些認可、鼓勵、感激等。欣賞能成為一股動力,讓我們行走時多一分精神,認可自己在關係當中投入的汗水、淚水。
  • 指導:幫助人成長,達到學習與改變,如此一來也能把時間跟精力用在對的地方。
  • 評量:一套標準來讓人知道他自己的狀態、水準到哪裡了!書中提及「評量」會是最顯而易見的回饋,因此我們應該善用它來設定目標,而不是糾結在評量本身喔。
舉個例子,在職場中老闆可能會這麼說:「你的簡報結論應該要再更有說服力一些」,對於接收者來說,會解讀為「評量」認為自己的簡報表現是差勁的。但就指教的內容本身,或許老闆想要表示的是,結論段落應該要再更聚焦收斂,提出的其實是「指導」。

我們在區分指教的類型時,首要練習的事情就是純粹的看待指教的「內容」,而不要直接連結到對自我的評量,盡可能的視指教為指導,並且讓指導促成更好的行動方案。
破解雙重對話:釐清子題
在人際的溝通情境中,我們往往看不見他人的意圖,而在意他人行爲對自身的影響。在這樣的差距之下,經常會發現給予指教者雖然是出自善意,但接收指教者卻只能感受到外顯的結果。進而導致雙方分別有自己在乎的議題,導致雙重對話。
好比,今天主管對身為業務的你說:「你怎麼又沒有達到業績目標了呢?」但正巧遇到你準備請年假出門遊玩的前夕,心想老主管也太不會挑時機了吧!自然也不會以太好的口氣回覆,結果更是可想而知了。
綜觀全局,身為局外人的我們能夠清楚地破解雙重對話,也就是主管在意業績沒有達標,出自於為了團隊(公司)好的意圖。但身為業務的我們在意的是主管選擇了不對的時機給予指教。在職場的溝通中,我們也能時刻的覺察,現在是否出現了雙重對話,我們則可以設身處地地去想,對方在意的子題為何,我們在意的點又是什麼,是不是有可能清晰的拆解出來,進而在指教的一來一往中達到新的平衡。
培養成長型自我:思維升級
其實,培養成長型思維是個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正如前面提及,接收指教雖然能帶來成長,但首先我們得先承認自己的不足,因此就會在「自我實踐」與「歸屬感」兩大基本需求中拉扯。但我們若要能成功接收指教,最後一哩路就會是透過成長思維,進而相信改變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畢竟,愛因斯坦也曾說:「若你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那你大概就是瘋子」。而要開始培養成長型思維,我們可以從這件事開始
  • 區分表現與自我價值
簡單來說,一次的不好表現不等於沒有個人價值,當我們面臨職場中的困境時,我們應該要慶幸,自己能夠遇見這樣的挫折,而不是自怨自艾的就此停滯不前,甚至認為一次失敗就等於永遠失敗。或許我們需要承認自己這次的表現確實不理想,可以去接受自己的失敗,但不可以對自己失望。有了這樣思維升級的過程,我們更能夠去接受所有大大小小的指教,進而透過不斷的修正持續在無限賽局中,做到更好。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也歡迎你到我的FB粉專「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逛逛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藥師很好誒!起薪高、工作穩定、勞動品質又好,還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在目前台灣的環境下,這句話可以說是再誘人不過。但若仔細的推敲一番,我認為這句話是,對,但也不對。對的部分在於,這些優質的報酬條件相較於許多畢業的新鮮人來說確實相當優渥;相對地,不對的地方也在於此,優渥的報酬對你來說就是「好」嗎?
一個藥學系畢業不久的背景就想跨足到個人品牌的領域,其實是可以有很多懷疑的,來自外界眼光也好,自己心中的聲音也好。總是會在午夜夢迴的時刻響起一個個的警鐘,傳播著「真的要繼續做下去嗎」的信號。 人家說菜鳥搞什麼個人品牌,我就偏要靠學習做出老鳥的水準⋯⋯
那天晚上,隨意的點開了Youtube,本想一如往常的點開廢片,卻被演算法巧妙的帶到陶喆的影片,而且竟然是他在多年後重新分析⟪找自己⟫這首歌,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來陶喆在當年硬體設備並不是太方便的狀態下,就如此要求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最好
從5月中本土疫情爆發,開啟三級警戒過後,每位教學者心裡的警鐘,也都一併的被喚醒了。怎麼說呢?因為台灣終於得面對全面遠距學習的來臨了,過去或許也有許多樂於嘗試的教學者已經採取翻轉、數位化的方式在進行教學。但也有許多的教學者,他們最擅長的正是面對面的即時互動,甚至包括個別化的回饋、班級經營、團體動能..
很多人說人生不像選擇題,會有標準答案,但我卻覺得一定還是會有相對比較好的選項。重點在於,你願不願意相信自己所選的,並且也信任自己做選擇的過程,它是經過周全的考量,比如你考慮了待遇、發展、產業前景、工作氛圍、家庭責任等等,在各方面都有適當的分配與取捨後,最終產生了這樣的抉擇。
嗨~封關超過一個月的你,週末過得如何呀?想跟你分享,因為這段WFH的日子。讓我有機會上到一堂超級酷的課程。 「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三週陪你做出線上課程」 老實說,一開始報名前是有些懷疑的,但經過目前兩週的學習,成果,是不證自明的!
「當藥師很好誒!起薪高、工作穩定、勞動品質又好,還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在目前台灣的環境下,這句話可以說是再誘人不過。但若仔細的推敲一番,我認為這句話是,對,但也不對。對的部分在於,這些優質的報酬條件相較於許多畢業的新鮮人來說確實相當優渥;相對地,不對的地方也在於此,優渥的報酬對你來說就是「好」嗎?
一個藥學系畢業不久的背景就想跨足到個人品牌的領域,其實是可以有很多懷疑的,來自外界眼光也好,自己心中的聲音也好。總是會在午夜夢迴的時刻響起一個個的警鐘,傳播著「真的要繼續做下去嗎」的信號。 人家說菜鳥搞什麼個人品牌,我就偏要靠學習做出老鳥的水準⋯⋯
那天晚上,隨意的點開了Youtube,本想一如往常的點開廢片,卻被演算法巧妙的帶到陶喆的影片,而且竟然是他在多年後重新分析⟪找自己⟫這首歌,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來陶喆在當年硬體設備並不是太方便的狀態下,就如此要求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最好
從5月中本土疫情爆發,開啟三級警戒過後,每位教學者心裡的警鐘,也都一併的被喚醒了。怎麼說呢?因為台灣終於得面對全面遠距學習的來臨了,過去或許也有許多樂於嘗試的教學者已經採取翻轉、數位化的方式在進行教學。但也有許多的教學者,他們最擅長的正是面對面的即時互動,甚至包括個別化的回饋、班級經營、團體動能..
很多人說人生不像選擇題,會有標準答案,但我卻覺得一定還是會有相對比較好的選項。重點在於,你願不願意相信自己所選的,並且也信任自己做選擇的過程,它是經過周全的考量,比如你考慮了待遇、發展、產業前景、工作氛圍、家庭責任等等,在各方面都有適當的分配與取捨後,最終產生了這樣的抉擇。
嗨~封關超過一個月的你,週末過得如何呀?想跟你分享,因為這段WFH的日子。讓我有機會上到一堂超級酷的課程。 「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三週陪你做出線上課程」 老實說,一開始報名前是有些懷疑的,但經過目前兩週的學習,成果,是不證自明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企業內部的回饋制度運作情況,指出缺乏日常的回饋將導致同仁無法清楚知道自身哪裡需要改善,進而影響績效。本文推薦了《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這本書,強調透過回饋提供每位同仁成長機會與適當建議。最後,作者提出了做好意見回饋的六個關鍵及意見回饋的四步驟,以及強調回饋作為領導力的基本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難免會犯錯或遇到需要請教前輩的時候。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錯誤或不足感到抱歉,因此會習慣性地說「對不起」。然而,「對不起」的背後往往隱含著自我否定和負面情緒,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耐煩或造成溝通障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和部屬之間的關係,主管常常害怕犯錯,但其實錯誤是成長的機會。文章分享瞭如何勇於承認錯誤、誠實面對自己、提升專業和以身作則。通過這些觀念,主管可以避免強勢驅離團隊,並建立一個正向的工作文化。文章內容豐富,並且涉及工作環境中常見的問題。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
Thumbnail
身為主管,面對員工的抱怨是一件重要的工作。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議,包括如何理解抱怨、如何回應抱怨以及如何不應該回應抱怨。這些建議對於應對抱怨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企業內部的回饋制度運作情況,指出缺乏日常的回饋將導致同仁無法清楚知道自身哪裡需要改善,進而影響績效。本文推薦了《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這本書,強調透過回饋提供每位同仁成長機會與適當建議。最後,作者提出了做好意見回饋的六個關鍵及意見回饋的四步驟,以及強調回饋作為領導力的基本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何給一個有效的回饋(effective feedback)而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掌握以下三大原則 1)有效的回饋是有建設性的,而且要對事不對人 2)評論只給建議,而不是處方 3)回饋必須出自同理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難免會犯錯或遇到需要請教前輩的時候。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錯誤或不足感到抱歉,因此會習慣性地說「對不起」。然而,「對不起」的背後往往隱含著自我否定和負面情緒,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耐煩或造成溝通障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和部屬之間的關係,主管常常害怕犯錯,但其實錯誤是成長的機會。文章分享瞭如何勇於承認錯誤、誠實面對自己、提升專業和以身作則。通過這些觀念,主管可以避免強勢驅離團隊,並建立一個正向的工作文化。文章內容豐富,並且涉及工作環境中常見的問題。
面對批評,謝謝指教 該書原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簡單的說就是如何妥善回應批評? 前言 人和人在互動來往時,難免會聽到別人對你的看法或意見,如何回應,影響重大—不管是
Thumbnail
身為主管,面對員工的抱怨是一件重要的工作。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議,包括如何理解抱怨、如何回應抱怨以及如何不應該回應抱怨。這些建議對於應對抱怨情緒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