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橋上的少年》作者創作手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這是一本關於「找出口」的小說。

因為人大體上都是群體動物,為了生存,選擇戰鬥,或者逃跑;選擇內卷,或者躺平。結果,感到疏離。

我是《空橋上的少年》的作者。我是一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這本書在台灣發行的一年多來,很多讀者總是很好奇書裡的情節與人物是真是假。而我總回答:「請把它當成都是真實的。」我知道這樣的答覆讀者們可能並不滿意,甚至會更加覺得對於一本小說、一個創作者來說,這實在太不尋常。

但那確實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那些在診療室裡來到我面前的人們,可以說都是遇到某種困境,於是或主動、或被動的前來求助。就像書裡那個總問著「以後怎麼辦哪」的母親,那個喊著「你還真的以為你能瞭解」的少年,或是表面上微笑說自己「一切都還好」的少女,能說出口的,無法說出口的,暴烈的,或者壓抑的,都在那小小的、密閉的診療室裡發生。我像是藉由言語,去探測、去感應、去重構他們的世界──無論是外在或內在的世界。當然,也像是所有醫師會做的那樣,我同樣會進行評估、診斷、與開藥。無論何種手段,或許出於醫師的本職,我總希望自己能幫助到他們。然而現實是我並不總能做到。更有些時候,那些「真實」是如此逼人,使我幾乎感受到與他們同樣的受困。

就像書裡的主角,那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

懼學,害怕上學;或者說拒學,抗拒上學。書裡的那名少年,是好多年前我在醫院裡真實遇見的一名病患,一個像是被學校體制淘汰後只能蝸居在日間病房裡的「瑕疵品」。當年,我和他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心理治療,如果要用最乏味的方式來描述,我試圖去瞭解他為何回不了學校,去協助他「好起來」,找到重新適應這個社會的方式。如果就這個定義,我實在不敢說我有多成功,但我確實和他就那樣談了一整年。隨著我們的交談一週、一週進行,我逐漸發覺,那名少年真正的困境其實並不在於學校這件事本身,甚至也不只是什麼親子溝通、同儕相處之類的,而是: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能去哪裡,卻又不甘於現在所處的地方,那麼,出口究竟在哪?甚至,真的會有出口嗎

我可以很坦率的告訴你,這個疑問緊緊扣住了我──不只是作為醫師的我。

於是在這本書裡,你不只會看到作為醫師的「我」和那名少年的故事,同時,你也會看到作為旅人的另一個「我」出走到異地的故事。

對,出走。

那同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年我約莫三十左右,正要結束醫學的專科訓練,成為一名主治醫師。通過從學生時代以來的層層競爭、考核,那個看似在軌道上不斷順遂向前的我,終於來到一個時間點,彷彿可以決定我想要的未來。我感到害怕,但我無法示弱。我確知自己不想重複那些「大人」們所告訴我好的、對的價值,我想從那樣不斷往上爬的遊戲規則中跳脫出來,但問題是,我真的準備好了嗎?我又要如何確知什麼是我真正想要的呢?

我幾乎感覺我必須更加勇敢。

那時的我,選擇了一個聽來充滿英雄色彩,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名正言順的逃跑──旅行。我買了機票,請好假,離開日復一日的現實,去到一個叫做拉達克的地方。其實哪裡都好,離台灣愈遠愈好。我一方面期待在旅程中那些不可預期的、新的發生,一方面心裡卻清楚得不得了:所有旅行的目的地最終只有一個,就是回家。

說到底,懼學也好,出走也好,看似一者害怕,一者勇敢,但在本質上兩者其實一樣的。一樣迷失,一樣徬徨,一樣渴望改變卻又害怕改變,於是感到受困,感到疏離。而我們誰不是這樣呢?至少在某些時候,或者在某個階段,譬如青少年,或者,在我們感覺自己真正長大成人之前。

當然,說這些都是後見之明。當年我和那名懼學少年談話時,我只是很單純的被他的故事吸引,並產生了想要書寫的念頭。那些共鳴與交會,更多的是在我展開持續又好幾年的寫稿、改稿,以及過去一年多來反覆在不同場合的說書、聽讀者回應之後,才變得愈益清晰。

因為,回到我作為醫師的本職,亦是作為人的本質,我仍然相信藉由言語,藉由文字,藉由故事的聽與說,每個人各自的世界才因此有機會相接,真實,並且不再孤單。

這是一本關於「找出口」的小說。

期待你也會在《空橋上的少年》裡找到與你緊緊扣住的故事,一如當年遇見那名少年的我。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橋上的少年》蔡伯鑫的沙龍
63會員
62內容數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2022/12/02
「等你準備活過來,最後一格就會填上。」 ——《靈魂急轉彎(Soul)》 * 隔了一段時間,終於有空稍微整理上上週五那個夜晚的心得。 那是由科裡學弟陳建鴻醫師主辦、我負責插花說說話的一場電影討論會,就辦在醫院後方的瀞咖啡。不大的空間裡擠進三十多人,大部分是醫生或醫學生。然後,我是現場最資深的那一位…
Thumbnail
2022/12/02
「等你準備活過來,最後一格就會填上。」 ——《靈魂急轉彎(Soul)》 * 隔了一段時間,終於有空稍微整理上上週五那個夜晚的心得。 那是由科裡學弟陳建鴻醫師主辦、我負責插花說說話的一場電影討論會,就辦在醫院後方的瀞咖啡。不大的空間裡擠進三十多人,大部分是醫生或醫學生。然後,我是現場最資深的那一位…
Thumbnail
2022/08/26
▍五、(完結篇)《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第二層,希薇象徵洛基(拒學或繭居者們)該要如何與社會互動的掙扎。 前面我說,希薇在第一層象徵的是拒學或繭居者們「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欲望」。當這件事好不容易開始發生之後,這群被我描述為從主流社會常軌上掉出來的人,很快會意識到下一個難題…
Thumbnail
2022/08/26
▍五、(完結篇)《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第二層,希薇象徵洛基(拒學或繭居者們)該要如何與社會互動的掙扎。 前面我說,希薇在第一層象徵的是拒學或繭居者們「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欲望」。當這件事好不容易開始發生之後,這群被我描述為從主流社會常軌上掉出來的人,很快會意識到下一個難題…
Thumbnail
2022/05/31
▍四、(續)《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一個孤單的人,有沒有可能變得不再孤單? 一個一直在逃的人,有沒有可能某天願意為了他真正的渴望,勇敢前行? 為了回應這兩句提問,也是為了找到拒學與繭居的出路,我將進一步分析洛基這個角色是如何在電視劇六集的篇幅裡有所成長。因此,我需要召喚另一名與…
Thumbnail
2022/05/31
▍四、(續)《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一個孤單的人,有沒有可能變得不再孤單? 一個一直在逃的人,有沒有可能某天願意為了他真正的渴望,勇敢前行? 為了回應這兩句提問,也是為了找到拒學與繭居的出路,我將進一步分析洛基這個角色是如何在電視劇六集的篇幅裡有所成長。因此,我需要召喚另一名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我們都是又勇敢又害怕的人,所以才會在這裡相遇。」 ──《空橋上的少年》,蔡伯鑫著 ▍八月的故事 「驚喜!沒有地圖!好好休息。穩穩地走。」 ──《空橋上的少年》,p.289 你期待像我這樣一位精神科醫師,會寫出什麼樣關於青少年案例的書嗎?或者,你發覺這是一本小說,你期待在裡頭看到多少曲折的情節…
Thumbnail
「我們都是又勇敢又害怕的人,所以才會在這裡相遇。」 ──《空橋上的少年》,蔡伯鑫著 ▍八月的故事 「驚喜!沒有地圖!好好休息。穩穩地走。」 ──《空橋上的少年》,p.289 你期待像我這樣一位精神科醫師,會寫出什麼樣關於青少年案例的書嗎?或者,你發覺這是一本小說,你期待在裡頭看到多少曲折的情節…
Thumbnail
 「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 ──《空橋上的少年》,蔡伯鑫著 隨著簡體版問世,讓我以先前為了紀念出版一週年的「空橋紀念桌曆」,一張、一張來連載《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吧! 這是一本成長小說,卻是一本非典型的成長小說。因為如果有一件事是我這個精神科醫師最不想做的,那便是說教了,我…
Thumbnail
 「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 ──《空橋上的少年》,蔡伯鑫著 隨著簡體版問世,讓我以先前為了紀念出版一週年的「空橋紀念桌曆」,一張、一張來連載《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吧! 這是一本成長小說,卻是一本非典型的成長小說。因為如果有一件事是我這個精神科醫師最不想做的,那便是說教了,我…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找出口」的小說。  因為人大體上都是群體動物,為了生存,選擇戰鬥,或者逃跑;選擇內卷,或者躺平。結果,感到疏離。  我是《空橋上的少年》的作者。我是一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這本書在台灣發行的一年多來,很多讀者總是很好奇書裡的情節與人物是真是假。而我總回答:「請把它當成都是真實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找出口」的小說。  因為人大體上都是群體動物,為了生存,選擇戰鬥,或者逃跑;選擇內卷,或者躺平。結果,感到疏離。  我是《空橋上的少年》的作者。我是一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這本書在台灣發行的一年多來,很多讀者總是很好奇書裡的情節與人物是真是假。而我總回答:「請把它當成都是真實的…
Thumbnail
《空橋上的少年》是一部台灣少見的精神醫療心靈小說,作者將精神與心理治療中因為各種隱私、保密而「無法言說」的素材,轉換成「小說」,讓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筆,跟著這些文字一起靠近「精神醫療」的現場,在人們所恐懼、不理解的「精神科病房」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特別是當這是一個青少年病房的時候,裡面的青少…
Thumbnail
《空橋上的少年》是一部台灣少見的精神醫療心靈小說,作者將精神與心理治療中因為各種隱私、保密而「無法言說」的素材,轉換成「小說」,讓讀者能夠透過作者的筆,跟著這些文字一起靠近「精神醫療」的現場,在人們所恐懼、不理解的「精神科病房」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特別是當這是一個青少年病房的時候,裡面的青少…
Thumbnail
這是一本好的故事書,在敘事中隨時隨地能夠找到自己可以遮蔽的處所。勇敢意味著什麼?跳出舒適圈?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或漸漸地聆聽自己?旅行或冒險在本質上是否相似?治療少年的醫師、陪伴少年的護理師、還有嚮往熱情的老師,卸下角色的面具,每一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人,繼續聚在一起創作故事。想起哈克說自己設計這麼多…
Thumbnail
這是一本好的故事書,在敘事中隨時隨地能夠找到自己可以遮蔽的處所。勇敢意味著什麼?跳出舒適圈?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或漸漸地聆聽自己?旅行或冒險在本質上是否相似?治療少年的醫師、陪伴少年的護理師、還有嚮往熱情的老師,卸下角色的面具,每一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人,繼續聚在一起創作故事。想起哈克說自己設計這麼多…
Thumbnail
日期:2020/10/16(五)14:20-16:00 地點:台北,明倫高中 ▍同學們的迴響 「聽完這次的講座,我覺得我像是見證了《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出世。從醫師年輕時一遊的『天空之鏡』開始,到夢幻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再到當兵時爬過的幽暗隧道,他說的那種害怕、憂慮和找到出口、看見光…
Thumbnail
日期:2020/10/16(五)14:20-16:00 地點:台北,明倫高中 ▍同學們的迴響 「聽完這次的講座,我覺得我像是見證了《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出世。從醫師年輕時一遊的『天空之鏡』開始,到夢幻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再到當兵時爬過的幽暗隧道,他說的那種害怕、憂慮和找到出口、看見光…
Thumbnail
讀著讀著,我逐漸開始領悟: 其實這趟找尋之旅、治療之旅,答案一直不在終點,反而,存在旅途之中。 (原文張貼於PTT book板) 蔡伯鑫的《空橋上的少年》,對我來說,是個有點奇妙的小說。表面上,這是本很典型的「成長小說」:懼學的憂鬱少年,經過精神科醫師的開導,終於化解心魔、順利畢業,最後還發表精彩…
Thumbnail
讀著讀著,我逐漸開始領悟: 其實這趟找尋之旅、治療之旅,答案一直不在終點,反而,存在旅途之中。 (原文張貼於PTT book板) 蔡伯鑫的《空橋上的少年》,對我來說,是個有點奇妙的小說。表面上,這是本很典型的「成長小說」:懼學的憂鬱少年,經過精神科醫師的開導,終於化解心魔、順利畢業,最後還發表精彩…
Thumbnail
當你向一個曾經有心理疾病的人問,「你是怎麼好起來的?」時,其實你是在問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願意翻開《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話,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少年,其實是三十歲出頭的蔡醫師,在異國充滿迷惘的身影。出身某大醫院體系的蔡醫師,受訓期滿之後卻想要離開原本的大醫院,而當被其他大醫院的科主任詢問……
Thumbnail
當你向一個曾經有心理疾病的人問,「你是怎麼好起來的?」時,其實你是在問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願意翻開《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話,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少年,其實是三十歲出頭的蔡醫師,在異國充滿迷惘的身影。出身某大醫院體系的蔡醫師,受訓期滿之後卻想要離開原本的大醫院,而當被其他大醫院的科主任詢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