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 師曠論學 出處:《說苑》

062 師曠論學 出處:《說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晉平公1問於師曠2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3矣!」師曠曰:「何不4燭乎?」平公曰:「5有人臣而6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太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7昧行8乎?」平公曰:「善哉!」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2.師曠:春秋時期晉國樂師,雙目失明,以善辨音律著名。 3.暮:晚。 4.炳:明亮,這裡當作動詞用,點燃的意思。 5.安:豈、怎麼。 6.戲:嘲弄。 7.孰與:比……怎麼樣。 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隨堂練習:


1. 在本文中,晉平公起初認為自己(A)每天都在求新知 (B)年紀大了,不適合再學習了 (C)聰明才智比年輕時更靈光 (D)年紀越大,越要多讀書自我充實。


2. 從師曠對平公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他認為讀書最重要的是 (A)年紀大小 (B)時間多寡 (C)良師益友 (D)向學的心。


3. 下列哪一句話最切合本文主旨?(A)教不倦,學不厭 (B)活到老,學到老 (C)不怕慢,只怕站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根據本文,後人便以「炳燭之明」來比喻(A)珍惜光陰 (B)學識淵博 (C)老而好學 (D)良好的學習環境。

avatar-img
安咕醬的沙龍
77會員
603內容數
文言文養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咕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鑑賞 創作背景 《戰城南》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屬《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之一,是爲在戰場上的陣亡者而作。漢朝和匈奴曾長期爆發衝突,朝廷派兵長期戍守,不免使戰士產生怨恨之情。此詩即是戍邊戰士反戰情緒的反映。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1。惡衣疏食2,侵晨3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4無厭5,而不敢自用。或6人從之求丐7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8減。比9至於外,才餘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10復11囑12云:「我傾家贍13君,慎14勿他說,復相效15而來。」老人俄16死,田宅
鑑賞 創作背景 《戰城南》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屬《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之一,是爲在戰場上的陣亡者而作。漢朝和匈奴曾長期爆發衝突,朝廷派兵長期戍守,不免使戰士產生怨恨之情。此詩即是戍邊戰士反戰情緒的反映。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1。惡衣疏食2,侵晨3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4無厭5,而不敢自用。或6人從之求丐7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8減。比9至於外,才餘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10復11囑12云:「我傾家贍13君,慎14勿他說,復相效15而來。」老人俄16死,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