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追完了台劇《俗女養成記》,一看便欲罷不能又回味再三。這是個圍繞40歲現代女性探尋自我的成長故事:原本想成為「淑女」的她,最終成為了「俗女」,她在一夕之間拋開了社會的期待,從那些身不由己的框架中逃離,雖然因此一無所有也對未來感然茫然,但決定做一個接受自己、平凡踏實的俗女。
在欣賞這齣戲劇時,不禁聯想到了宋欣穎的《幸福路上》、高畑勳的《兒時的點點滴滴》,都觸及了女孩和女人、鄉下與都市、現代與傳統等議題,並省思了什麼是幸福快樂的人生。而《俗女養成記》用喜劇的方式呈現,令觀眾捧腹大笑之餘,又會在心底升起淡淡的酸楚與溫暖,作為女性觀眾,或多或少都能在戲中找到熟悉的生命經驗,翻捲起心湖一陣浪花。
《俗女養成記》呈現時代轉變的價值衝突。在家庭中長輩對晚輩的關心總圍繞著婚姻與工作,無非兩者非但涉及了個人營生也影響了個人在社群的關係位置,因過去的女性尤須依賴婚姻提供經濟與社會支持,所以幾乎將此視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準則,自然與接受過解放思想的世代產生衝突。
將邁入中生代的女主角,恰巧處在新舊轉變交會點,這也是讓她感到矛盾苦惱的主因,雖然有著追求自由的渴望卻又還未能完全拋下舊有的條條框框。在職場上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選擇了壓抑與虛與委蛇,看不慣年輕一輩不懂察言觀色的爽辣直接。
然而除了上一代以愛之名將期待強加於下一代,下一代又何嘗沒有對上一代的信奉的價值嗤之以鼻,同樣以愛的名義要對方接受新觀念呢?像是劇中女主角嫁到台北的大姑,回家對於阿嬤生活習慣指手畫腳,同樣也是出於對母親的關愛。只不過這種愛的手段不見得讓對方感受到愛,更多的是壓力與否定。
劇中場景喚起了往日回憶中的責罵爭吵,如今想起不免感慨,進而陷入一陣奇想之中,我們現在自居的先進或許哪日也會被視為保守,現在看似的古板或許是衝撞而來的轉變。是否無論每個世代都有類似的情景,一面打破著過往的守舊,另一面又得拉住過激的革新,因而在矛盾中推動時代前進呢?
「阿嬤的青春夢」以及與孫女在床上的對話一幕,讓人格外有感觸,阿嬤說自己結婚後幾十年過去,別人稱之為太太、媽媽、阿嬤,自己也好久沒聽到自己的名子了,雖然她一直催婚,其實心底也有些羨慕孫女有選擇的自由,過去的女性犧牲了青春、犧牲了夢想、犧牲了自我成全了一家子人,什麼時候可以做回自己,自由自在呢?
女主角在面臨人生谷底茫然時,踏上了返鄉之旅,成人世界的種種遭遇總喚起兒時在鄉下祖孫三代生活的情景,都市的人際關係的功利疏離,對照出鄉下的濃厚人情,倍感親切溫馨。但戲劇卻未過度美化鄉村生活,人情味的背後亦有過度介入個人隱私,對少數族群明目張膽排斥等問題,不符合社會群體主流價值,便難以立足,這也是為什麼劇中阿嬤、母親對女主角婚事格外焦慮。此外也些微帶入了同性戀、更生人等面向。
觀看《俗女養成記》的另一大享受便是欣賞各實力派演員精湛的表演,形塑出生動的人物:精明幹練又時而衝動任性的大陳嘉玲、活潑精怪的小陳嘉玲、古意善良又疼女兒的爸爸、任勞任怨愛之深責之切的媽媽、活力充沛的阿嬤、嚴肅政經的爺爺等。不只是主角群,配角的演出同樣精采,客串角色如不速之客房東太太、前男友喜歡主導的母親、甚至導演飾演媒婆、金鳳阿姨,道地的台語口氣與聲音表情,十分逗趣傳神。
《俗女養成記》呈現既迷人又純樸的台灣味,跟著故事中女主角一起成長探索,埋藏深處的懷舊與家庭記憶一併湧現,給予了尚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群些許溫暖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