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正回歸」

更新於 2021/08/1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5月23日。
今天臉書河道上幾乎通通都在討論「校正回歸」。看到很多很有趣的說法,學到不少。覺得問題出在「中文名詞」,唉,台灣未來的通用語都改成全英文好了。
我今天在臉書上學的心得是如下:
指揮中心用「校正回歸」來表達英文 backlog,我其實第一次學到這個字。一位朋友 Tony Cheng 建議譯成「回溯上修」,這個譯詞也頗精準。查google ,發現劍橋線上中文辭典對backlog的翻譯是「積壓的工作」。國家教育研究院則說,在學術名詞上指「待完成量」。
原本,「校正」讓我想到 calibration,或譯成「校準」,根據經驗來修正測量上的誤差。我想,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確實有這個意思。
另外,「回歸」會讓人想到統計學的「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意指「找出一條最能代表觀測資料的函數曲線」。我想,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也有這個意思。
總地說來是指揮中心把三件事合在一起做,所以有了「校正回歸」這個名詞,亦即把「積壓的工作」、「未完成的量」(PCR檢測的過程中未來得及完成的量),根據實際的經驗(實際採檢的日期)來修正原先統計測量上可能的誤差(PCR完成與採檢上的時間差),並找出最能代表觀測資料的函數曲線,以瞭解疫情的實際變化。
感覺這場疫情也有「全民知識學習」的作用,但重點是要看一個人是否願意學習,或只想當酸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21內容數
    這是個雜文創作的園地。寫一些想寫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生活感觸,但是寫作太理性,故曰「理性的感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ey-Li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下轉貼5月22日發表在「故事」網站的書評,評論《眺望時間的盡頭》。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也很用心地寫了文章。但不知會不會發表時間生不逢時。還是我應該趁勢轉過來本版? 《眺望時間的盡頭》這本書是弦論物理學家葛林的「哲思科普著作」--這是我發明的一個名詞--用來指當前不少科學家的科普著作都具有哲學思考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6月12日。         近來國產疫苗的問題引發許多爭議,這是個跨越科學與社會(政治、媒體、國際等)的科學/社會爭議,也是我一直關注的問題。我之前已經從國家戰略和媒體的面向來討論部分爭議。其中一個重大爭議是食藥署對於國產疫苗申請EUA(緊急使用授權)時的審查標準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6月21日。                 在COVID-19的嚴酷疫情下,疫苗成為抑制或平息疫情的最終解方。每個國家都鼓勵國民儘量與儘快注射疫苗,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然而,毎個國家都面對國民注射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最嚴重的是死亡的難題。換言之,注射疫苗也有某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6月26日。         近日(6月間)長者注射疫苗後死亡人數不斷地攀升,引起關心者對於其間因果關係的思考:究竟注射疫苗與長者的死亡有沒有因果關係?一開始,不少朋友接受「背景值」的比較方式,主張在與一般條件下長者死亡率相比,注射疫苗後死亡的長者並沒有多得異乎尋常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4日。 之前寫了為什麼Karl Popper 的 falsification 譯成「否證」比譯成「證偽」更恰當。因為這是建立在幾個中文字「假」、「偽」、「擬」的精確意義或使用上。 在當前媒體的語境中,「假」和「偽」常被混用,這個混用有可能會減損「科學態度」或「科
    常看到有人在談「科學的本質」或問「科學是什麼」時,搬出「證偽」一詞。這個詞用來譯 falsification,來自 Karl Popper 的科學哲學。我只要上課談到falsification,就會糾正說,應譯成「否證」,不要譯成「證偽」。請看華文百科全書〈卡爾.波柏〉一文,林正弘老師在腳註1的說明
    以下轉貼5月22日發表在「故事」網站的書評,評論《眺望時間的盡頭》。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也很用心地寫了文章。但不知會不會發表時間生不逢時。還是我應該趁勢轉過來本版? 《眺望時間的盡頭》這本書是弦論物理學家葛林的「哲思科普著作」--這是我發明的一個名詞--用來指當前不少科學家的科普著作都具有哲學思考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6月12日。         近來國產疫苗的問題引發許多爭議,這是個跨越科學與社會(政治、媒體、國際等)的科學/社會爭議,也是我一直關注的問題。我之前已經從國家戰略和媒體的面向來討論部分爭議。其中一個重大爭議是食藥署對於國產疫苗申請EUA(緊急使用授權)時的審查標準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6月21日。                 在COVID-19的嚴酷疫情下,疫苗成為抑制或平息疫情的最終解方。每個國家都鼓勵國民儘量與儘快注射疫苗,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然而,毎個國家都面對國民注射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最嚴重的是死亡的難題。換言之,注射疫苗也有某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6月26日。         近日(6月間)長者注射疫苗後死亡人數不斷地攀升,引起關心者對於其間因果關係的思考:究竟注射疫苗與長者的死亡有沒有因果關係?一開始,不少朋友接受「背景值」的比較方式,主張在與一般條件下長者死亡率相比,注射疫苗後死亡的長者並沒有多得異乎尋常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7月4日。 之前寫了為什麼Karl Popper 的 falsification 譯成「否證」比譯成「證偽」更恰當。因為這是建立在幾個中文字「假」、「偽」、「擬」的精確意義或使用上。 在當前媒體的語境中,「假」和「偽」常被混用,這個混用有可能會減損「科學態度」或「科
    常看到有人在談「科學的本質」或問「科學是什麼」時,搬出「證偽」一詞。這個詞用來譯 falsification,來自 Karl Popper 的科學哲學。我只要上課談到falsification,就會糾正說,應譯成「否證」,不要譯成「證偽」。請看華文百科全書〈卡爾.波柏〉一文,林正弘老師在腳註1的說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維斯塔繭居日記》:校正回歸 2021年8月19日 也許是打疫苗的人變多了,連帶讓疫情慢慢受到了控制,也或者是時間依舊不斷推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進,我們終究要回到日常生活的正軌⋯⋯最近,我開始感受到往昔的一切似乎逐漸「校正回歸」。 不但是日常生活的作息需要重新校正,我們的心態與眼界也得與時俱進,跟
    Thumbnail
    中短期實際股價波動狀況,不一定符合正常推論的發展,但這種狀況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有機會出現校正回歸,而從股價的異常表現到校正回歸之間的轉折,通常隱藏著投資(投機)交易的時機
    Thumbnail
    自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疫情以來,由於採檢人數暴增導致流程「塞車」,以致指揮中心公布確診人數還得「校正回歸」,而這個新創名詞與相關作法又引發許多爭論。各界也檢討為何會發生「塞車」,常出現的說法是台灣PCR檢驗的量能不足,一時無法處理如此大量的檢體。然而,問題真的只出在檢驗量能不足嗎 ?
    Thumbnail
    疫情指揮中心公開因篩檢超量的校正回歸確診個案數後,當日Google Trend「校正回歸」一詞搜尋量達50萬,縱使中央及地方首長在直播中說明回補用意,新聞媒體也指出日本、英國等國家面對量能超載時,也用相同作法處理時間差、監測疫情走向,面對陌生新詞,不願了解與撻伐聲仍遍地四起,更有蓋牌、隱匿疫情之說。
    Thumbnail
    《別對映像研出手》是由28歲的日本漫畫家大童澄瞳在2016年首次連載的作品,在2020年由《四疊半神話大系》、《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的動畫導演湯淺政明改編成12集的動畫。
    Thumbnail
      星期六看到「校正回歸」一詞,不禁愣了一下,心想這是什麼專有名詞嗎?雖然每個字都看得懂也聽得懂,但組合起來,又讓人迷惑了,很快的,就有人為「校正回歸」做了解釋,不過仍然太有距離感,所以我想,或許用日常消費來說明,可以更快讓人理解。   比如對一個家庭來說,每個月都會消費支出,那我在這個星期天晚上計
    Thumbnail
    今天看到校正回歸,其實資訊有點雜亂。我一開始的理解是,上禮拜有驗出來但是沒計算到,今天都把他們修正回去。但很多人舉的例子都是「今天花的錢,分攤到上禮拜去」 感覺像是兩個平行世界的校正回歸。 但不管是什麼校正,還是不影響我自己的防疫計畫,備好物資~減少出門~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希望疫情能盡快過去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維斯塔繭居日記》:校正回歸 2021年8月19日 也許是打疫苗的人變多了,連帶讓疫情慢慢受到了控制,也或者是時間依舊不斷推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進,我們終究要回到日常生活的正軌⋯⋯最近,我開始感受到往昔的一切似乎逐漸「校正回歸」。 不但是日常生活的作息需要重新校正,我們的心態與眼界也得與時俱進,跟
    Thumbnail
    中短期實際股價波動狀況,不一定符合正常推論的發展,但這種狀況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有機會出現校正回歸,而從股價的異常表現到校正回歸之間的轉折,通常隱藏著投資(投機)交易的時機
    Thumbnail
    自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疫情以來,由於採檢人數暴增導致流程「塞車」,以致指揮中心公布確診人數還得「校正回歸」,而這個新創名詞與相關作法又引發許多爭論。各界也檢討為何會發生「塞車」,常出現的說法是台灣PCR檢驗的量能不足,一時無法處理如此大量的檢體。然而,問題真的只出在檢驗量能不足嗎 ?
    Thumbnail
    疫情指揮中心公開因篩檢超量的校正回歸確診個案數後,當日Google Trend「校正回歸」一詞搜尋量達50萬,縱使中央及地方首長在直播中說明回補用意,新聞媒體也指出日本、英國等國家面對量能超載時,也用相同作法處理時間差、監測疫情走向,面對陌生新詞,不願了解與撻伐聲仍遍地四起,更有蓋牌、隱匿疫情之說。
    Thumbnail
    《別對映像研出手》是由28歲的日本漫畫家大童澄瞳在2016年首次連載的作品,在2020年由《四疊半神話大系》、《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的動畫導演湯淺政明改編成12集的動畫。
    Thumbnail
      星期六看到「校正回歸」一詞,不禁愣了一下,心想這是什麼專有名詞嗎?雖然每個字都看得懂也聽得懂,但組合起來,又讓人迷惑了,很快的,就有人為「校正回歸」做了解釋,不過仍然太有距離感,所以我想,或許用日常消費來說明,可以更快讓人理解。   比如對一個家庭來說,每個月都會消費支出,那我在這個星期天晚上計
    Thumbnail
    今天看到校正回歸,其實資訊有點雜亂。我一開始的理解是,上禮拜有驗出來但是沒計算到,今天都把他們修正回去。但很多人舉的例子都是「今天花的錢,分攤到上禮拜去」 感覺像是兩個平行世界的校正回歸。 但不管是什麼校正,還是不影響我自己的防疫計畫,備好物資~減少出門~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希望疫情能盡快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