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7-18
「邊境外還有邊境。」
剛剛翻著筆記看到的,此句出於吳明益老師的《苦雨之地》。突然發現直到現在還是腦袋偶爾會冒出的一句話。
「如果不設基點的話,邊境外還有邊境。」
有趣的是,想到的當下我並沒有刻意去思考某事,就是突然想起曾經看過。
邊境的意思是「國家與國家的交界」,廣義來說,就是一道劃分兩個不同事物的界線。邊境之外還有邊境,到底劃分了多少不同事物?它們原本都是同一件事嗎?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以城市風景為主題的展覽。那是邱杰森和莫珊嵐的雙個展【景觀存檔 To what extent can landscape be archived?】。
記得其中一件作品是一個地球儀連接著一台打字機,以高雄為起點畫出繞行世界一週的地形高度變化,最後再回到高雄。
為甚麼要畫這些線?好像有甚麼不一樣?阿,以前對於世界地圖或是GPS,這些說明位置關係的印象都是經緯線、縣市間的虛線實縣、國家間的縣,除非是地理課本中的局部高山丘陵,才會出現地形剖面圖;但這次卻是用地形剖面圖去看見世界,而非經緯線、虛線和實線。
又想到了「邊境模糊化」的概念。
這次我逃離了國界、經緯線、換日線等在參考書或地圖上標示清晰的線,而是隨著行經路徑的地形起伏繞行世界。我不會確切知道在哪個高處或低谷我正在越過國界,最多就是能比較旁邊的起伏,推測這座山比較高、這座沒這麼高、這裡比較平坦,最多能知道這可能是哪個著名山群的一處。密密麻麻的地名、數字、圖示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未知與連綿。
但再次,即便我知道這個位置這可能落於哪個山群,我也沒能確切找到切割兩座山的點。那也沒有必要。高雄也不再是唯一的起點,我可以從打字機畫出的線中的某個點開始,最後我也不一定要在高雄停下。
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中心,任何一個地方也都可以是中心。
除此之外,觀看者可以賦予其所在一份獨有的價值,一份對某人、某時間的重要存在。沒有絕對,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中心。邊境之外還有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