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古典顯影 - 媒材的隱喻與敘事特質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古典顯影使用的技術:數位底片 (Digital Negative)
文/韓筠青
攝影,是項可以被廣泛應用與解釋的媒材,並且持續在進化;以一位藝術家的角度,我對攝影的解釋是:
攝影即是視覺語言,透過它,我們的想法與影像方可與人分享、探索、討論。
從捕捉光影開始到成為像素(pixel)、從相紙到螢幕、從銀鹽到二進制碼(binary code);當我們走到 2021 年的時候,古典顯影這項同樣與時俱進的攝影方法仍舊存在於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暗房裡,這些熱衷於古典顯影的藝術家或工藝師,並沒有大聲嚷嚷要復興、要回歸,而是自己鑽研最新的科技與硬體,印製古老的手工影像。
但我們為何需要這些技術呢?好好地用印表機輸出照片不好嗎?輕鬆的用螢幕看照片不好嗎?
什麼是古典顯影 (Historical Photographic Process) ?
氰顯影之實物投影
親手將感光乳劑塗抹在水彩紙、玻璃、銅板、錫版等材質上,再曝光顯影,就是古典顯影,也是柯達公司推出 135 膠卷之前,人們印照片的主流方式。
你也許聽過這些名詞:藍曬法(氰顯影)、濕版、重鉻酸膠質顯影、蛋白印相法、鹽印法、凡戴克棕、鉑金顯影法... ,這通通都屬於古典顯影的印製技法,根據感光乳劑成分名稱而有不同命名。
關於上面這些顯影技法的藥水調配以及印製過程,網路上都有再清楚不過的文字及影片教學,只要跟著步驟走,成功機率很高。既然如此,大家腦中一定浮現兩個問題:
「為什麼要學古典顯影?」
以及「為什麼要花錢學古典顯影呢?」
媒材的選擇透露創作者的思維
重鉻酸膠質顯影(可添加水彩顯影)
在第一次接觸古典顯影之前,我認為我的作品只要用數位微噴印出來就足夠了,而且紙材選擇多元、又方便,似乎沒有拋棄它的理由。直到我親眼見到古典顯影印出來的效果之後,才真正開始思考屬於我的作品的「可能性」。也許網路上的資訊足以讓你深入瞭解一項印製技法,但似乎不會教你每種古典顯影技法的「個性」與「什麼樣的影像適合這項技法」。
簡單來說,”how-to” 不難,難的是 “WHY”。這也是工藝師與藝術家的差別:工藝師在於精準的研究技法的物理特性,而藝術家是挑選最適合的媒材來表現作品。
挑選古典顯影的技法,就如挑選數位相紙的紙質一樣,要清楚自己影像的立意、概念、本質,接著開始嘗試。我常常就在這樣的反覆測試中,因而學會了各種不同的顯影技法以及買了各種不同的數位相紙。
常常試了三個月的氰顯影之後,才發現原來數位輸出最適合;也常常印了各種不同的尺寸之後,覺得這些照片根本不適合印出來,放在電腦裡就好了。

這些緊湊的思考以及實驗過程,意味創作者試圖全權掌控自己的作品,而古典顯影的製作過程及備料(藥粉、筆刷、水彩紙等等),由於不太需要用到高階的現代設備(給我一顆太陽跟自來水就好了),更能從頭到尾自己掌控配方與調整變因。
聽起來很麻煩對吧,這就是創作者的日常吧!
Evaporation
重鉻酸膠質顯影 (Gum Bichromate Process),99x243公分
以數位底片為靈感之設計物
擔任技法與影像的媒合者
2017 年我在 TED 演講中有提過,在思考過程中,創作者的身份就像媒人,要幫自己的影像找到做適合的顯影方式,然後讓他們配對成功、完美對話。
這種配對的眼力與直覺,是 ONFOTO 暗房課程裡最重要的教學主力,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特色。

課程推薦:【風格與顯影:十九世紀古典技法的創作思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會員
22內容數
愛上攝影有許多理由,進而想要用攝影說話則是創作的初步。 這個專欄將訪問在 Onfoto Studio 新型態攝影私塾學習的朋友們, 在創作路上最初與最近的想法,同時也聊聊未來想往那個方向走去。 ✶ 專欄編輯|青年藝術人才培育計畫 Dori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十九世紀:歐洲文明曾經的繁花時節茨威格的自殺,無關乎戰爭的勝敗。從精神上來說,他早已經是一個活在昨日世界的人。
Thumbnail
avatar
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
2021-07-11
十九世紀:孤獨的誕生我們今天會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感到孤獨、會在喧鬧歡騰的派對裡感到孤獨,這些都不存在於 18 世紀。在 18 世紀,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詞彙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孤獨。
Thumbnail
avatar
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
2021-06-17
她們的故事(一)|電影《她們》19世紀經典道出21世紀女性光輝,馬區家女孩教我們的事情不同世代的女人們都讀過不同世代的《小婦人》。馬區家女孩成長的過程也成為不少女性的縮影。不管是成熟,大家閨秀的大姊-瑪格,熱愛自由不願被世俗價值觀綁架的二姊-喬,婉約安靜喜歡彈鋼琴的三姊-貝絲,以及有點任性且熱愛繪畫的小妹-艾美,四位個性各異的姊妹構成了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文學。
Thumbnail
avatar
嘎拉嬉皮GALA
2021-01-04
是誰竟敢在媽祖廟前搶信徒?十九世紀宣道師李庥的臺灣傳教行腳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Thumbnail
avatar
故事StoryStudio
2020-07-08
從軍事調查到傳教遊歷,西方旅人筆下的十九世紀臺灣風景在經過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航道探索的瞭解與累積,及 18 世紀海上勢力的相互競逐之後,19 世紀的探險家或懷抱著熱情,或受到野心驅使,持續探索著蠻荒之地的未知前沿。此時的臺灣適逢脫離 1662 年後的封鎖狀態,對西方社會而言,是一座雖非一無所知但卻需要重新認識的島嶼。
Thumbnail
avatar
故事StoryStudio
2020-07-08
十九世紀的射手座宅神通常射手座會讓人聯想到開朗、陽光充足的戶外、運動、喜歡冒險等印象。但是如果這位射手座生長在民風保守的十九世紀美國清教徒社區,而且又是女性,就不能不考慮環境和文化造成的影響了。
Thumbnail
avatar
張明薰
201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