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古典顯影 - 媒材的隱喻與敘事特質

十九世紀古典顯影 - 媒材的隱喻與敘事特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古典顯影使用的技術:數位底片 (Digital Negative)

古典顯影使用的技術:數位底片 (Digital Negative)

文/韓筠青

攝影,是項可以被廣泛應用與解釋的媒材,並且持續在進化;以一位藝術家的角度,我對攝影的解釋是:

攝影即是視覺語言,透過它,我們的想法與影像方可與人分享、探索、討論。

從捕捉光影開始到成為像素(pixel)、從相紙到螢幕、從銀鹽到二進制碼(binary code);當我們走到 2021 年的時候,古典顯影這項同樣與時俱進的攝影方法仍舊存在於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暗房裡,這些熱衷於古典顯影的藝術家或工藝師,並沒有大聲嚷嚷要復興、要回歸,而是自己鑽研最新的科技與硬體,印製古老的手工影像。

但我們為何需要這些技術呢?好好地用印表機輸出照片不好嗎?輕鬆的用螢幕看照片不好嗎?

什麼是古典顯影 (Historical Photographic Process) ?
氰顯影之實物投影

氰顯影之實物投影

親手將感光乳劑塗抹在水彩紙、玻璃、銅板、錫版等材質上,再曝光顯影,就是古典顯影,也是柯達公司推出 135 膠卷之前,人們印照片的主流方式。

你也許聽過這些名詞:藍曬法(氰顯影)、濕版、重鉻酸膠質顯影、蛋白印相法、鹽印法、凡戴克棕、鉑金顯影法... ,這通通都屬於古典顯影的印製技法,根據感光乳劑成分名稱而有不同命名。

關於上面這些顯影技法的藥水調配以及印製過程,網路上都有再清楚不過的文字及影片教學,只要跟著步驟走,成功機率很高。既然如此,大家腦中一定浮現兩個問題:

「為什麼要學古典顯影?」
以及「為什麼要花錢學古典顯影呢?」

媒材的選擇透露創作者的思維
重鉻酸膠質顯影(可添加水彩顯影)

重鉻酸膠質顯影(可添加水彩顯影)

在第一次接觸古典顯影之前,我認為我的作品只要用數位微噴印出來就足夠了,而且紙材選擇多元、又方便,似乎沒有拋棄它的理由。直到我親眼見到古典顯影印出來的效果之後,才真正開始思考屬於我的作品的「可能性」。也許網路上的資訊足以讓你深入瞭解一項印製技法,但似乎不會教你每種古典顯影技法的「個性」與「什麼樣的影像適合這項技法」。

簡單來說,”how-to” 不難,難的是 “WHY”。這也是工藝師與藝術家的差別:工藝師在於精準的研究技法的物理特性,而藝術家是挑選最適合的媒材來表現作品。

挑選古典顯影的技法,就如挑選數位相紙的紙質一樣,要清楚自己影像的立意、概念、本質,接著開始嘗試。我常常就在這樣的反覆測試中,因而學會了各種不同的顯影技法以及買了各種不同的數位相紙。

常常試了三個月的氰顯影之後,才發現原來數位輸出最適合;也常常印了各種不同的尺寸之後,覺得這些照片根本不適合印出來,放在電腦裡就好了。

這些緊湊的思考以及實驗過程,意味創作者試圖全權掌控自己的作品,而古典顯影的製作過程及備料(藥粉、筆刷、水彩紙等等),由於不太需要用到高階的現代設備(給我一顆太陽跟自來水就好了),更能從頭到尾自己掌控配方與調整變因。

聽起來很麻煩對吧,這就是創作者的日常吧!

Evaporation重鉻酸膠質顯影 (Gum Bichromate Process),99x243公分

Evaporation重鉻酸膠質顯影 (Gum Bichromate Process),99x243公分

以數位底片為靈感之設計物

以數位底片為靈感之設計物

擔任技法與影像的媒合者

2017 年我在 TED 演講中有提過,在思考過程中,創作者的身份就像媒人,要幫自己的影像找到做適合的顯影方式,然後讓他們配對成功、完美對話。

這種配對的眼力與直覺,是 ONFOTO 暗房課程裡最重要的教學主力,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特色。


課程推薦:【風格與顯影:十九世紀古典技法的創作思考】

avatar-img
ONFOTO STUDIO的沙龍
33會員
22內容數
愛上攝影有許多理由,進而想要用攝影說話則是創作的初步。 這個專欄將訪問在 Onfoto Studio 新型態攝影私塾學習的朋友們, 在創作路上最初與最近的想法,同時也聊聊未來想往那個方向走去。 ✶ 專欄編輯|青年藝術人才培育計畫 Dori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ONFOTO STUDI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已行之有年,而本身即為 2013 年與 2014 年接連獲獎者的韓筠青 (Anna),在此次 2021 年的比賽中擔任其中一位評審。她在頒獎典禮暨展覽開幕首日,於現場和來賓及得獎者親自說明得獎者們「憑什麼得獎」。 和大眾熟悉的走一趟每幅作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死訊境遷幾十年後,導演意外揭開長年塵封的神秘寶盒,巨量作品射溢出奪目的光芒,召喚出 20 世紀偉大的街拍攝影師傳說。  但在這條苦行創作的旅途上卻從未對外發表,是什麽原因令她將被譽為當代傳奇的作品,深埋在每戶因工作不斷遷徙寄居的閣樓中?
《風》由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的親暱自白與錄像作品剪輯而成,描述從童年至今的人生閱歷如何影響攝影的創作哲學。他相信人們唯一可以分享的是生命,而攝影就是他與世界溝通人生的機會。
巴西攝影家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銳利如鷹的臉龐從攝影作品中交疊浮現,開始訴說身為社會攝影家,如何穿越見證人類黑暗歷史的苦痛,持著相機重回大地之母擁抱的生命自省。
初識嘉澍時,她是樂團經紀人,再次見到嘉澍時,她說她現在是平面攝影的自由工作者。前一個工作已經很亮眼了,轉換跑道成為攝影工作者,更讓我「哇~」的一聲。主要原因是她很年輕,卻很專業。
故事有很多不同生成的方式,詞彙也是。 在有些語言的體系裡,單詞與物體會被分為陰性跟陽性;而在我們生活的場景裡,會隨著情緒的帶動將詞彙變成一把短刃,亦或是一杯在冷氣團發威時喝到的熱茶。我們將之串聯形成一篇故事,傳遞出其中的想望;將那些鏽蝕的記憶還有打磨過後的想法,以一個新的形態讓他者去感受其脈絡並參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已行之有年,而本身即為 2013 年與 2014 年接連獲獎者的韓筠青 (Anna),在此次 2021 年的比賽中擔任其中一位評審。她在頒獎典禮暨展覽開幕首日,於現場和來賓及得獎者親自說明得獎者們「憑什麼得獎」。 和大眾熟悉的走一趟每幅作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死訊境遷幾十年後,導演意外揭開長年塵封的神秘寶盒,巨量作品射溢出奪目的光芒,召喚出 20 世紀偉大的街拍攝影師傳說。  但在這條苦行創作的旅途上卻從未對外發表,是什麽原因令她將被譽為當代傳奇的作品,深埋在每戶因工作不斷遷徙寄居的閣樓中?
《風》由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的親暱自白與錄像作品剪輯而成,描述從童年至今的人生閱歷如何影響攝影的創作哲學。他相信人們唯一可以分享的是生命,而攝影就是他與世界溝通人生的機會。
巴西攝影家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銳利如鷹的臉龐從攝影作品中交疊浮現,開始訴說身為社會攝影家,如何穿越見證人類黑暗歷史的苦痛,持著相機重回大地之母擁抱的生命自省。
初識嘉澍時,她是樂團經紀人,再次見到嘉澍時,她說她現在是平面攝影的自由工作者。前一個工作已經很亮眼了,轉換跑道成為攝影工作者,更讓我「哇~」的一聲。主要原因是她很年輕,卻很專業。
故事有很多不同生成的方式,詞彙也是。 在有些語言的體系裡,單詞與物體會被分為陰性跟陽性;而在我們生活的場景裡,會隨著情緒的帶動將詞彙變成一把短刃,亦或是一杯在冷氣團發威時喝到的熱茶。我們將之串聯形成一篇故事,傳遞出其中的想望;將那些鏽蝕的記憶還有打磨過後的想法,以一個新的形態讓他者去感受其脈絡並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