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常作品的特色

2021/09/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曾聽朋友說,要做出好看的「日常」作品很難。大部分作品裡,「日常」普遍被歸類為一種風格或元素。不過,筆者認為「日常」可以是更加複雜、無法明確解釋的抽象概念(此篇不討論日常作品改編的延伸電影)。維基百科將日常生活定義為「人們每天所做、所想、所感覺的事物」。日常可以代表「生活型態」,其中包含飲食、青春、職場、戀愛、旅遊、奇談、宗教等題材。那些「平凡無奇」的一天,行程不用經過特殊安排,沒有必定實行的目標或目的地,甚至不必合理。上一幕的A可能在路旁吃冰,下一幕A就忽然在書店遇見以前的同學。即使事件和場景的切換沒有連貫,也不會有太大的突兀感(可能還是要符合基礎的物理定律)。
任何的日常場景和物件,都可以化作故事的一部分。
  角色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可以不必有關聯性,卻必定為「生活會碰見」的人事物。其中的實感會造成觀眾的共鳴,同件事情也會帶給每個人不同的感受、激盪出新想法。而以「日常」為題材發展的作品,製作上有難度可能有下列原因:
1.涉及層面廣
  「日常」所要容納的題材或層面必須夠多樣化,才能和普羅大眾引起共識。一個人就有一種想法,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想法。如何與觀眾心中的某一塊角落交會,進而產生「對對,我就是這樣」、「沒錯,XXX就會這麼做」、「原來有些人做這件事的動機是XXX」等想法。許多日常作品可以「長青」地製作下去,便是因為題材的不設限。隨時接軌時代的話題,甚至作品再度製造該話題的熱度。
2.敘述概念深
  如果日常作品的一集要介紹某樣東西,通常不只是表層的介紹淺淺帶過,更要以該事物的「日常」角度去思考。比如:一位律師平常工作起來是什麼樣子?必須做哪些事、接觸哪些人?當中會遇到什麼困難,心裡又會有什麼念頭?內容可能採用近似「人物傳」的解說方式,也可能安排某個角色去和該事物互動。前提是創作者必須打好夠深的基礎,才有辦法寫出後續的故事、讓劇情生動有趣。
3.事件的普遍性、討論度夠高,同時要有新意
  要製作精彩的日常故事,不僅得收集大量的資訊,更重要的是「內容轉化」。許多日常故事的可看性,在於揭發「熟悉事物的陌生部分」。觀眾因為熟悉題材而擁有想要接觸的「動機」,實際觀看後發現「不只有自己知道的那些內容」。被舊題材翻出的新意吸引住,這邊的「新意」可以是表現手法、笑點、說明角度或作者獨到的見解。和「創作」的本質相同,任何過程的呈現要素都可以為故事本身增添魅力。
  而觀眾期待的那些收穫,其實源自創作者對於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如果製作方是整個團隊,更可以集思廣益去挖掘不同題材和想法。善於運用那些「熟悉」與「陌生」界線的轉換,加上千變萬化的敘述手法和視角。就能實現「對某人來說的日常生活,卻能給別人嶄新的世界」這樣的事情。
創作者對於周遭人事物的觀察和反思,可以提供無限題材的發想。
單元劇
  許多日常作品會搭配單元劇的演繹形式,一集故事內就有完整的起承轉合。一貫的收尾風格,通常能幫助觀眾迅速理解該作的特色。有些單元間劇情互不相連(EX:我們這一家),或者整部有連貫的主題(EX:紫羅蘭的永恆花園),主題可能是主角的職業工作、成長過程或整部故事的核心概念(可能不只一個主題)。有些單元劇的大部分集數內容不連貫,卻時不時穿插主線劇情(EX:地獄少女)。
  很多單元劇以特定場所或物品來開展故事,再搭配固定的角色(通常是旁觀者,負責聚集故事、偶爾交代訊息),展現群像劇的性質和多重視角。不過,以主角/主角群為核心發展的模式更為常見。機動性較高的人,有利於延伸更多故事。大部分作品的主要角色會十項全能,或者具備一定的潛能(EX:烏龍派出所)。但也有反其道而行的作品,貼近正常人性格的角色,能讓觀眾更有代入感、體會到人物的心境。作品裡個性鮮明的角色、寫實的情感、似曾相識的場景、一貫的敘事風格、獨特的槽點、隱藏的議題、作者想傳達的價值觀、每集劇情不同要素的組合,都是這些日常作品能夠深植人心的原因。
  日常作品的題材包羅萬象,不僅要掌握大眾感興趣的事物、瞭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和不同人們的思考模式,更要以自己經年累月形成的風格去詮釋故事。讓原本零散的意見和事件,聚集成有一體性的故事。作品中某些看似無厘頭的內容編排,卻正是日常生活的寫照。只是將片段與片段連結,看起來便像是完整的情節。
日常與非日常
  無論日常或非日常作品的靈感,都可以來自創作者生活中的瑣事。非日常的生活過慣了,便會成為「日常」。這些作者挖掘出日常中的「非日常」,讓大眾能用不同觀點去重新看待這些事物。日常與非日常的關係,一如所有看似「對比」的兩極。然而沒有黑的黯淡,就分辨不出白的光明。當同個事物重複出現,可能演變成某種習慣,也可能成為某種疲乏。在這些一成不變的日子,是否有些事物正在悄悄改變?而在迅速改變的時代潮流,是否有些事物依然存在?
  筆者覺得日常作品體現出最難能可貴的事物是「發現生活的樂趣」,探索這些樂趣的過程就是某種「奇蹟」。而與其等待奇蹟出現,不如為自己創造奇蹟。將每日生活會遇見的平常事物,轉變成不凡的體驗或經歷。
(以上只是些個人淺見。若有疏漏不周之處,還請讀者們提供意見或補充討論)
參考資料:
東默農,〈劇本背後的心理學|從角色出發的編劇技巧〉
※此篇內容有多處想法是受到老師的啟發,便放上參考資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