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徵文| 我寫故我在:人生由數個故事串連而成,寫作是個產製故事的方式

2022/05/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要說寫作是什麼,我的答案是:說故事。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真假,無論何種形式,所有文字的背後必有故事,寫作正是個產製故事的方式。

創作:虛實參半的夢想

少女時代以來,學生日常除了課本以外,言情小說、漫畫、電視劇⋯⋯是佔據次要篇幅的產物。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執拗的只想成為小說家,把創作者與寫作劃上絕對等號,視為唯一志業。
上課期間盡可能做個遵循體制的乖孩子,同時忙著不務正業,那些只有大膽活在腦袋裡的天馬行空與妄想,透過紙筆留存紙上,筆記本裡,有著好幾首沒有MV、旋律不成氣候的組曲。
進入青少年後期,分配寫小說的餘裕變得有限,再後來走跳社會,日常現實與作家夢的分歧愈是鮮明,走到必須權衡取捨的階段,才能維持生活正常運轉。
年歲漸增,對小說家的執念不復從前,夢想不知不覺拆散成「夢」與「想」,即使有些樂音會存在腦海,有些逐格片段偶然浮掠心頭,也只能允許隨口哼唱。
都說小說是人生的縮影,大部分的小說作品虛實參半,就如同多數擁有小說夢的靈魂,時常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掙扎徬徨。

記載:正在發生的真實

成為社會人以後,不得不見更多世面,雖然跌跌撞撞,也多虧這樣,看見寫作的定義相較從前更加寬廣。
資料傳散與科技發展相當蓬勃的世代,內容產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文字被賦予的意義變得遼闊,寫作不再狹隘限於腦內幻想,擁有更多與實務貼合的契機,小至會議記錄、商品文案;大至網站 SEO、記者撰文報導⋯⋯等,將散亂的 Raw Data 統整為「易於理解」、「引發好奇」的資訊,逐漸成為人人必修的顯學。比起創造,或許更貼近於記載。
雖與純創作有本質上的差異,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都和寫作脫不了關係。

回顧:事發過後的回憶

當過學生的人,肯定都有寫聯絡簿和週記的經驗。
離開學校後,日記不再具有強制性,出於「留下紀錄」的初衷作祟,時至今日,還是會定期為自己買本手帳,並從去年開始實行「週日寫週記」的儀式,收心迎接上班的夜晚,回想一週下來的好與壞,把生活片段付諸文字。
多年以來,從不認為寫日記/週記有什麼難的,卻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不就是把生活發生的事情寫下來嗎?
神奇的事發生了——
那些真實世界中不可逆的事件,透過寫日記的反芻歷程,再次以跑馬燈形式在腦海活過好幾輪,讓人感悟到「回顧」所附帶的過癮與趣味,文字不只是生硬單調的白紙黑字,也是替我們記得、延長保管期限的人生載體。
人生和小說的本質都是故事,既然如此,日記算是不公開寫作吧。
不只日記,觀後感、影評、劇評⋯⋯也是回顧,觀賞作品後,無論好壞,必然在心中留下某些痕跡,心得或評論的撰寫,讓原先埋於內心收獲的感觸,轉化為公開的抒情紀錄,某種程度上,內化過後重新鋪敘的作品,稱之創作也沒錯。
傑西麥卡妮
傑西麥卡妮
夢想活成小說女主角,現實是旁觀當紀錄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