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書摘及小感(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這是本記錄地震後的餘生觀察誌,一打開書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一般世人對於重大災難多集中於發生災難當下的觸目驚心,鮮少關注災後援助重建、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對當地社會的影響、災民的創傷治癒等議題。《日常的中斷》深入採訪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震災)、汶川大地震(五一二大地震)、南亞大海嘯(印度洋大地震)。渺小人類的日常因大自然能量釋放截然中斷,「人們該如何修復日常,重新定錨人生座標?」。這本書紀錄了許多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也觀察到了政治社會脈絡下的癥結,種種細節堆疊,讓讀者得以稍稍向災害與受害者靠近一步,讓這些真實故事在自己的心中發酵。

台灣位於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台灣人對於地震並不陌生,這本書不僅娓娓道出日本東北、中國四川、印尼亞齊震災餘生的故事,也提及了台灣的援助參與,更反思了台灣相似的經驗歷程,即使遙遠異地的故事,仍有切身之感。書中有很多細節描繪,親自看書才更能體會,這裡僅摘出印象較深刻的部分。

在第一部「海的子民」報導2011年的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震災)中,日本人的節制與尊嚴、「我慢」的特質,如攝影記者幾乎無法抓到日本人悲痛的神情。台灣記者楊明珠進入災區的採訪筆記,災民即使難過,仍不哭不鬧,氣氛如冰。此節也批判了新聞媒體框架限制下,時常以限制的框架來報導災難,與其意見討論,不如將悲劇簡化成情緒,更符合觀眾期待。此外即使秉持媒體理性,不刻意煽情及保護當事人,背後仍可能因利害關係而選擇性報導。

另方面慈濟的援助描寫也令人印象深刻,東京的慈濟人在第一時間帶著物資進入重災區卻處處碰壁,東北災民的堅毅克制成為這場災難的傳奇,經歷過阪神地震的神戶人對作者解釋,連他們到東北也都碰一鼻子灰又何況外國人。最後慈濟是透過述說台灣自身的災難才逐漸破冰,甚至與地方政府協議,允許這個外國團體發放援助金。慈濟賑災謹慎守序,連作者這位隨行記者也得遵守諸多規矩,例如「不能對他們說加油,他們已經夠努力了。」

除述說災民自助互助的故事、漫長的重建、人口流失,仍有居民積極投入海嘯災害區域的重生,「震災的傷,就要靠這裡的水、土還有空氣來治癒」。因為那片海洋是他們心靈的故鄉。此外也點出災後孤獨死、家庭暴力等議題,作者觀察到了一夕失去親人的生者無盡的思念,也長屋中的人守望相助的人情交流。讓他想起額田勳寫下的話「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生命線。即使是每日操練的日常,單調的生活,卻也是居民相互扶持的人際關係基礎。」

第二部「大地呻吟」講得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這部分的「邵與羌」將羌族與邵族做對照,兩個民族都因震災而或多或少影響了族群的文化認同與重建。國民政府來台後,邵人不知應登記自有土地而喪失了土地權利,在1980年代竟被政府認定侵占公地,市地重劃執行後,使得邵更加弱勢。

邵族正於此際遭遇到地震,雖無人傷亡卻有八成房屋頹圮,邵人生計因此無以為繼,但也因此有一群關注災情、同情邵族的外部力量進入,支持他們在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上重建,甚至協助邵族正名。九二一地震裂出的縫隙,成為了舉辦儀式的所在,四散各處的邵人得以聚集,成為文化復育的基地,增強了族群復振的自信心。「如果不是因為九二一大地震,邵族可能就此慢慢消失,台灣人也不會知道這裡有個原住民族。」。中國記者的重建區報導中,其中一篇寫著:「日月潭成為明星災區,台灣人也由此看到一個弱小民族在苟延殘喘。就像問川地震後,大陸這邊驚見羌族,而此前這個古老而沒落的民族一直默默無聞。」

而在汶川地震也有類似的故事,「一棵不會說話的大樹」分兩了劉陽以廣東珠海援建身分來到汶川,從此迷上羌文化,一邊做田調紀錄,一邊成立文化保存平台,盡可能地協助羌族保存文化。

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鈍鸚的沙龍
2會員
36內容數
小鈍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14
2024TIFA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週年慶演,以創新思維透過文學、音樂、演出、美術、舞臺等方式呈現崑曲藝術唯美細膩,開拓新世代觀眾,期待持續引入新血及新意,延續「崑曲文藝復興運動」。演出由衷感謝能再次回味少女時期的青春夢,呼籲珍惜每一次演出,懷念美好時光。
Thumbnail
2024/04/14
2024TIFA 青春版《牡丹亭》二十週年慶演,以創新思維透過文學、音樂、演出、美術、舞臺等方式呈現崑曲藝術唯美細膩,開拓新世代觀眾,期待持續引入新血及新意,延續「崑曲文藝復興運動」。演出由衷感謝能再次回味少女時期的青春夢,呼籲珍惜每一次演出,懷念美好時光。
Thumbnail
2024/03/16
週末前夕夜晚與好友欣賞了電影《我的完美日常》,內心激起層層漣漪,直到坐在桌前的此刻仍餘波未歇。尤為震撼我的,莫過於役所廣司在電影末尾的演出,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演技」既純粹又深邃的力量
2024/03/16
週末前夕夜晚與好友欣賞了電影《我的完美日常》,內心激起層層漣漪,直到坐在桌前的此刻仍餘波未歇。尤為震撼我的,莫過於役所廣司在電影末尾的演出,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演技」既純粹又深邃的力量
2023/10/29
今年臺北時裝週的《當代工藝 時尚跨界》,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再度策劃,串聯6組當代工藝家與服裝設計師,以金工(蘇小夢X黃薇)、竹藝(林靖格 X ALLENKO3 柯瑋倫)、複合編織(康雅筑 X TANGTSUNGCHIEN 唐宗謙)、纖維編織(鍾瓊儀 X 8=D 張亞詰+李嘉泉)、石藝鑲嵌(邱
Thumbnail
2023/10/29
今年臺北時裝週的《當代工藝 時尚跨界》,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再度策劃,串聯6組當代工藝家與服裝設計師,以金工(蘇小夢X黃薇)、竹藝(林靖格 X ALLENKO3 柯瑋倫)、複合編織(康雅筑 X TANGTSUNGCHIEN 唐宗謙)、纖維編織(鍾瓊儀 X 8=D 張亞詰+李嘉泉)、石藝鑲嵌(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0403花蓮地震發生,憶起之前九二一地震。文章主要描述作者在地震發生時的個人經驗,以及地震後臺灣人的無私幫助與愛心。此外,提醒臺灣建築法規修正後,仍有許多老舊建築故仍需警惕。同時也感謝救難人員的努力。
Thumbnail
0403花蓮地震發生,憶起之前九二一地震。文章主要描述作者在地震發生時的個人經驗,以及地震後臺灣人的無私幫助與愛心。此外,提醒臺灣建築法規修正後,仍有許多老舊建築故仍需警惕。同時也感謝救難人員的努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臺灣大地震後的心理支持與調適方法,包括減少資訊的汲取、同理自己跟身邊人的情緒、注意呼吸、調整呼吸、接觸讓你感到安全的人事物、練習身體掃描和5-4-3-2-1 安定心神練習。同時還附上臺灣的災後心理資源。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有幫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臺灣大地震後的心理支持與調適方法,包括減少資訊的汲取、同理自己跟身邊人的情緒、注意呼吸、調整呼吸、接觸讓你感到安全的人事物、練習身體掃描和5-4-3-2-1 安定心神練習。同時還附上臺灣的災後心理資源。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有幫助。
Thumbnail
在牛津工作的委內瑞拉朋友得知臺灣地震的消息後瘋狂地傳訊息找我,對上話報了平安以後,她跟我說如果有開放捐款的網頁要記得傳給她,她想要捐款幫忙。臺灣地震雖然規模非常大,但是所幸沒有釀成巨大災害。聖嚴法師在921地震的時候曾開示過我們感恩所有臺灣人扛下這次的因果,也希望受難者一路好走到彼岸,自在無礙。
Thumbnail
在牛津工作的委內瑞拉朋友得知臺灣地震的消息後瘋狂地傳訊息找我,對上話報了平安以後,她跟我說如果有開放捐款的網頁要記得傳給她,她想要捐款幫忙。臺灣地震雖然規模非常大,但是所幸沒有釀成巨大災害。聖嚴法師在921地震的時候曾開示過我們感恩所有臺灣人扛下這次的因果,也希望受難者一路好走到彼岸,自在無礙。
Thumbnail
這次南亞大地震和引發的大海嘯,死傷無數,傷亡人數十五萬人左右且持續攀升中,媒體近一星期的報導,看到無數妻離子散和傷亡的畫面,真是令人鼻酸,國際間也紛紛伸出援手,給予人道救濟和幫助,我看到的是世界村景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國政府也不遺餘力地投入救災,期望這場災難,儘可能慢慢得到修復。 天災無
Thumbnail
這次南亞大地震和引發的大海嘯,死傷無數,傷亡人數十五萬人左右且持續攀升中,媒體近一星期的報導,看到無數妻離子散和傷亡的畫面,真是令人鼻酸,國際間也紛紛伸出援手,給予人道救濟和幫助,我看到的是世界村景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國政府也不遺餘力地投入救災,期望這場災難,儘可能慢慢得到修復。 天災無
Thumbnail
位在石川縣的作者分享了最近一次地震的經歷,並探討了災後復興政策所面臨的挑戰。作者參加的研修課程提供了對災害復興的深入看法,並從政策面探討瞭如何應對重建所面臨的困難。文章更進一步討論了災後復興的社會影響,並分享了值得關注的相關案例。
Thumbnail
位在石川縣的作者分享了最近一次地震的經歷,並探討了災後復興政策所面臨的挑戰。作者參加的研修課程提供了對災害復興的深入看法,並從政策面探討瞭如何應對重建所面臨的困難。文章更進一步討論了災後復興的社會影響,並分享了值得關注的相關案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