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快問快答災害求生指南:地震來了怎麼辦、水災來了怎麼辦》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書假設情境是主角獨自在家突然發生地震和水災,延伸出一連串避難的問題,總共地震和水災各有18個求生問題,以及4個求生專欄。
孩子獨自看家時,遇上了強大地震…
「在家中遇上巨大地震時,該往哪裡逃?」、「門打不開,要怎麼向外面的人求救?」、「在電梯中遇到餘震,該按哪層樓的按紐?」
【漫畫圖解】快問快答,災害求生指南:地震來了怎麼辦?
以漫畫的方式呈現故事情境
【漫畫圖解】快問快答,災害求生指南:地震來了怎麼辦?
可能遭遇的問題,圖解方式呈現
【漫畫圖解】快問快答,災害求生指南:地震來了怎麼辦?
求生專欄
因為22年前的921大地震,每年921為國家防災日,每年921這天全國中小學都會有地震演練。今年遇到中秋節連假提早演練。老師教孩子地震來時先躲桌下,並請要用手抓住桌腳,才能穩住。
地震停後,跟著老師指示戴上頭套到空曠處
隆起的操場跑道
倒塌的校舍
小孩的爸爸要晚點回家,可是突然下起暴風雨…
「無法外出避難時,在家應該先採取什麼措施?」、「該穿哪種鞋子前往避難呢?」、「避難途中颳著強風,道路又被水淹沒,該怎麼走呢?」
【漫畫圖解】快問快答,災害求生指南:水災來了怎麼辦?

外面刮颱風,看看外面哪些地方是很危險的?
整本書以漫畫圖解方式呈現,版面大多以圖像呈現,文字輔助說明,非常輕鬆好讀,也容易理解,非常適合國小生閱讀,也適合大人,媽媽自己看完都長知識了。
延伸參考資源:
43會員
387內容數
嗨~我是全職媽媽小貝媽咪,重度童書繪本愛好者。深深覺得閱讀讓人永遠不孤獨,希望孩子可以愛上閱讀。我會不定期分享繪本童書、繪本手作、育兒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柯文哲「快打計畫」掉漆 里長轟:黑箱作業!害長者爬坡跑錯地方!台北市長柯文哲聲稱北市府有一套「快打計畫」,從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到機動接種隊,一天可以施打疫苗4.5萬劑。
Thumbnail
avatar
凱夫斯基
2021-06-13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準備發車囉《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於4月23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施行日期尚未定),透過制定專法將勞工職業災害保障加以整合,並擴大納保對象、提高投保薪資上限等,大幅增進勞工職災權益之保障。  而雇主為每名勞工每月需負擔之職災保險保費僅50~153元不等,保費低廉,即可為雇主減輕數十萬、上百萬元的職災補償責任
avatar
初律相談室
2021-05-20
釀特務|金馬奇幻影展《洛基恐怖秀》之快問快答──電影之神啊!賜我一張票吧⋯⋯這十年跳著跳著,從舞群邊邊跳到正中間,從有點害怕上場,到現在比一個手勢,全場觀眾就通通站起來,我好像更有自信、更知道怎麼帶動氣氛了(但不變的是──跳完一樣妝會糊、假髮會塌、全身濕答答)。對了,因為十年不缺席,排隊入場的觀眾跟我打招呼時,與其說自己是工作人員,我覺得彼此更像是一年一會的老朋友⋯⋯
Thumbnail
avatar
裸心癢
2021-04-01
史上最正經之《空橋上的少年》讀者10個快問快答(文/我屬牛)(編按:這篇文章真的是讀者投稿,和內心其實藏了搞笑魂的作者毫無關連唷!) Q1:這輩子哪本書讓你讀超過五遍以上的? A:《空橋上的少年》! Q2:這本書讓你讀那麼多遍的原因是什麼? A: 1. 不能出國所以解想出國的饞。 2. 與工作性質有共鳴。 3. 裡面有很多梗每次讀都會有解鎖的感覺…
Thumbnail
avatar
蔡伯鑫
2021-03-22
居家檢疫結束 - 快問快答篇隔離完出去第一件事做什麼? 答:倒垃圾  隔離不需要立刻做但又想馬上做的事是什麼? 答:申請防疫津貼  隔離結束最想做什麼? 答:很多,族繁不及備載 隔離結束最不想做什麼? 答:工作 隔離期間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答:不用做家事 隔離期間養成的新習慣管是什麼? 答:看窗外 隔離後最不習慣
Thumbnail
avatar
Golden Gate Apple
2020-11-16
野外求生喝尿保命是真的?除非你想死得更快不然千萬別喝!野外求生喝尿保命是真的嗎?? 想信不少人應該都聽過這樣的說法: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靠喝尿解渴並補充水分。甚至在某些野外求生節目中也看過類似的事情。 以科學的角度來說,除非你想死得更快不然千萬別喝!
Thumbnail
avatar
Blueshirt藍襯衫
2018-11-26
辦公室求生指南(6) — 製造屬於你的職場「快樂漢堡」「快樂的漢堡模式」也可以套用在工作上。選擇去留之際,不妨想想自己所需要的項目當中,有哪些是短期目標、那些屬於中長期目標;然後找出既可以改善目前的工作環境、又能兼顧自己的理想和未來發展的。
Thumbnail
avatar
孫婕/ FM Obligacion
201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