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 (Ego) ,腦所創造出來的自己

更新於 2024/10/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有一個腦,腦有記憶,分析,學習的功能,出生之後,人開始和外在世界接觸互動,腦會開始接收五官的訊號,很自然的,腦知道人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於是乎主體性出現了,一般我們稱呼的“我”,就是腦認定的獨立主體,一路走來,我我我我我,這個“我”是堅實無比,我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想法通通以自我為中心打轉,這是自然的,因為腦本來就附屬於人的身體,自然以人體為主。 我們稱這個我為“小我”。
小我是人腦創造出來的,從出生,空白的腦就開始累積一些經驗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被這個人間的現狀教育,也可以說小我是被人間的社會教育出來的,小我是人間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人間的縮影。我們的社會是功利主義,小我也是。我們的社會是英雄主義,小我也是。社會亂糟糟,小我也亂糟糟。
人在社會中生存,面臨競爭,所以從小就被教育要出人頭地,要比別人強,所以小我一直都是自我中心的,比較的,有好壞對錯的,小我的思維就制約成二元對立的,一切都是比較出來的,小我會一直去訂標準,然後去比較分析,然後開始批評,於是活在自己建構出來的標準框架,一個小我世界中。
我常在想,如果我們是出生在一個以互助代替競爭的社會,從不要求出人頭地,有飯大家吃,也沒有英雄主義,不去特別崇拜厲害的人。這樣的社會,小我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全體為中心,這就是大同世界了,對不對。
可惜,我們都出生在第一種社會,所以從小我們的腦都接受這種社會的教育,每個人都變成一樣,小我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我們出生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自私的社會,這是沒辦法的事。人的腦活在人間,從小孩的天真無邪,慢慢一點一滴的受社會洗禮,融入了社會,融入了人間,也擺脫不了變成競爭自私的腦,這就是小我,每個人都有一個小我。
既然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我們也已經投胎來了,我們也只能去適應,所以小我(腦)會訂出沒完沒了的標準、計畫,做每件事都要有目的、有意義。〝不斷的努力〞才能成就一個成功者、勝利者,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努力的過程,要贏過別人,才能顯示自己的價值,人一直都活的很辛苦,不是嗎?。
慢慢的這場賽跑不斷的有人被淘汰,因為競爭就會有輸贏,很多人的小我都挫敗了。腦中的這個小我需要調整,否則負面情緒會找上門,會出現情緒問題。 ( 下一個章節,我們一起來破解情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7會員
    154內容數
    這裡所論述的東西,企圖建構一個假設模型來解釋人生實相,我們見不到實相,但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實相,先建構一個假設模型,如果這個模型可以套入人間印證,解釋大部份人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說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拆解人生的實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存乎一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意識在運作的時候,分析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要怎麼分析?要對比,要有一個標準,才會有好壞對錯出來,就是說,分析要先有一個標準,依照這個標準出現二元化的結果,這和電腦的處理器是一樣的運作模式。人的意識就是在幹這個事,五官一直去抓資料,腦也一直在抓記憶中的資料分析,我們的腦把自己當做中心,把社會的價值當標準
    什麼是念頭? 有打坐經驗的人一定知道,當你靜下來,眼睛閉上,你想靜下來放空,可是腦袋卻停不下來,越是想靜下來,腦中的念頭卻一個一個跳出來,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念頭,念頭是自行跳出來的,你沒有辦法管理它。上一個章節中提到,念頭是意識運作之後的產物,是分析之後的結果或指令。 正常生活的時候,念頭更是旺盛,
    什麼是意識? 意識 Consciousness 如何定義? 古今中外研究意識的人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宗教家、腦科學家、玄學家,大家都對意識做出很多的描述,但是都很籠統,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討論起來會發散,會模稜兩可,所以要先定義清楚,研究下去才不至於雞同鴨講。 我們觀察研究人的意識,把人的意識拆解
    我們來想一想,腦躲在我們的腦殼中,它是如何看見光的? 眼睛接收到光,在視網膜成像,轉換成生物電子訊號,傳到腦中視覺區去判讀,完成了所謂的視覺。 腦中視覺神經不是〝看〞到光,而是坐在黑暗的腦殼中等待眼睛傳來的生物電子訊號,然後做出光和影像的判讀,這是一個多麼精緻的設計。等等……還有更大的神奇…… 牛
    我們先把研究結論放在本書的前面,讓讀者有一個整體的概念,知道這本書要論述什麼,後面再一個一個的來詳細陳述研究內容。 造物者(大自然) 創造了人類,在設計中有五個大系統,以確保造人的目的不會失控。心流系統是一個主宰,是每個人的背景,符合意識源的創造精神。 人是被創造的,人是由身、心、靈所組合
    親愛的讀者您好,這個專題累積了一百多篇的文章,我並不是一位專業的作家,這些文章是我個人對人生的一些思索,文字的表達也沒有特別的高明,謹以我工程師的角度去解析人生的架構,希望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去看人生。 訂閱收費是一個實驗性質的嘗試,感謝幾位讀者的支持,可以接受我不把文章上鎖而仍然願意支持,我由衷的感
    意識在運作的時候,分析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要怎麼分析?要對比,要有一個標準,才會有好壞對錯出來,就是說,分析要先有一個標準,依照這個標準出現二元化的結果,這和電腦的處理器是一樣的運作模式。人的意識就是在幹這個事,五官一直去抓資料,腦也一直在抓記憶中的資料分析,我們的腦把自己當做中心,把社會的價值當標準
    什麼是念頭? 有打坐經驗的人一定知道,當你靜下來,眼睛閉上,你想靜下來放空,可是腦袋卻停不下來,越是想靜下來,腦中的念頭卻一個一個跳出來,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念頭,念頭是自行跳出來的,你沒有辦法管理它。上一個章節中提到,念頭是意識運作之後的產物,是分析之後的結果或指令。 正常生活的時候,念頭更是旺盛,
    什麼是意識? 意識 Consciousness 如何定義? 古今中外研究意識的人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宗教家、腦科學家、玄學家,大家都對意識做出很多的描述,但是都很籠統,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討論起來會發散,會模稜兩可,所以要先定義清楚,研究下去才不至於雞同鴨講。 我們觀察研究人的意識,把人的意識拆解
    我們來想一想,腦躲在我們的腦殼中,它是如何看見光的? 眼睛接收到光,在視網膜成像,轉換成生物電子訊號,傳到腦中視覺區去判讀,完成了所謂的視覺。 腦中視覺神經不是〝看〞到光,而是坐在黑暗的腦殼中等待眼睛傳來的生物電子訊號,然後做出光和影像的判讀,這是一個多麼精緻的設計。等等……還有更大的神奇…… 牛
    我們先把研究結論放在本書的前面,讓讀者有一個整體的概念,知道這本書要論述什麼,後面再一個一個的來詳細陳述研究內容。 造物者(大自然) 創造了人類,在設計中有五個大系統,以確保造人的目的不會失控。心流系統是一個主宰,是每個人的背景,符合意識源的創造精神。 人是被創造的,人是由身、心、靈所組合
    親愛的讀者您好,這個專題累積了一百多篇的文章,我並不是一位專業的作家,這些文章是我個人對人生的一些思索,文字的表達也沒有特別的高明,謹以我工程師的角度去解析人生的架構,希望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去看人生。 訂閱收費是一個實驗性質的嘗試,感謝幾位讀者的支持,可以接受我不把文章上鎖而仍然願意支持,我由衷的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經常聽到如此的安慰:「我們所擔心的百分之九十,不會發生。」那另外的百分之十呢?有時,人們遇到危險之前,宇宙也會給予一些警訊,我們究竟要如何去區分腦海中的負面信念,是小我的過度保護?還是宇宙警訊呢?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在一次探索靈魂本源的冥想中,我詢問高維度的我:我來到地球是為了什麼?一開始得到的回應是保護植物、體驗、學習等,但到了後來突然開始遲疑,然後得到睡覺、等一個人等令我感到疑問的回答,並且最後高維度的我說不想說了,事後我詢問老師……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奧斯卡影后頒給《可憐的東西》的 Emma Stone ,她在感謝致詞裡有一句,提到拍攝期間有焦慮,導演尤格藍西莫提醒,「請把妳的自我拿掉。」去年短篇小說,作品提到女主角得獎,尼特羅會長把女主角三個字劃掉,以藍筆提醒是「作品」本身得獎,暗示跟女主角這個人沒關係。收到批改,第一時間是慚愧
    人生無論處在何種年紀總是有著自己想望的目標,好像達到了目標人生就有了意義,然而卻有一個令人費解的予盾就是,當達成目標以後,現狀似乎又不夠好,這樣的不夠好其實代表著即使有一天到了天堂,我們還是不能夠滿足,可是問題是到底是誰一直在那裡反覆覺得不夠呢?怎麼會反覆地否定自己目前這個當下呢? 讓我們不斷地否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經常聽到如此的安慰:「我們所擔心的百分之九十,不會發生。」那另外的百分之十呢?有時,人們遇到危險之前,宇宙也會給予一些警訊,我們究竟要如何去區分腦海中的負面信念,是小我的過度保護?還是宇宙警訊呢?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在一次探索靈魂本源的冥想中,我詢問高維度的我:我來到地球是為了什麼?一開始得到的回應是保護植物、體驗、學習等,但到了後來突然開始遲疑,然後得到睡覺、等一個人等令我感到疑問的回答,並且最後高維度的我說不想說了,事後我詢問老師……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奧斯卡影后頒給《可憐的東西》的 Emma Stone ,她在感謝致詞裡有一句,提到拍攝期間有焦慮,導演尤格藍西莫提醒,「請把妳的自我拿掉。」去年短篇小說,作品提到女主角得獎,尼特羅會長把女主角三個字劃掉,以藍筆提醒是「作品」本身得獎,暗示跟女主角這個人沒關係。收到批改,第一時間是慚愧
    人生無論處在何種年紀總是有著自己想望的目標,好像達到了目標人生就有了意義,然而卻有一個令人費解的予盾就是,當達成目標以後,現狀似乎又不夠好,這樣的不夠好其實代表著即使有一天到了天堂,我們還是不能夠滿足,可是問題是到底是誰一直在那裡反覆覺得不夠呢?怎麼會反覆地否定自己目前這個當下呢? 讓我們不斷地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