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因為沉迷賭博,讓自己債台高築,他可能會想要遠離賭場,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一個人如果因為太多交際應酬,身體出現警訊,他可能會打算開始戒酒,讓自己更加健康。
一個人如果三餐都吃垃圾食物,發現體重直線上升,他可能會告訴自己應該節制一點,注意均衡飲食,讓體重回歸正常。
然而,在生命中,人們卻總是不斷為過去所自己做出的決定痛苦著、後悔著、為他人「對不起」我們的行為憤怒著、委屈著;或是對未來不時感到擔憂、恐懼、焦慮,然後深陷在這些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如果是行為上的不良習慣,我們通常很容易就可以注意到它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然後告訴自己:是時候做出改變了。不過,對於心智慣性的思考模式,我們往往會視為理所當然,即使不斷為之深深受苦,卻也很難察覺到,原來我們「自己」正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怎麼會這樣呢?
或許,這和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一直以來,我們被灌輸的觀點都是「人類是理性思考的動物」、「講話邏輯要清楚」、「做人要講道理」、「要為未來好好打算」等等,於是,「思考」這件事不但在現代社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也佔據了我們人生價值很重要的一部份,甚至可以說,在整個成長的階段,我們都是在訓練自己要「想」得更多、「想」得更遠。
在我們能夠正確、適當的運用理性思維的時候,我們的心智固然能夠成為威力無比的實用工具。然而,過度強調「思考」所帶來的副作用也是極具破壞性的:在很多時候,我們不但沒有在控制自己的心智,反而還被心智控制了。於是,就像成了癮一樣,多數人都無法讓自己「停止思考」,無時無刻總是不斷地回憶著過去,也不斷地在想望未來,卻沒有意識到,我們唯一擁有的只有此時此刻,而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反倒成為讓自己感到痛苦的原因。
那麼,我們該如何不被心智操弄呢?托勒告訴了我們一個乍聽之下難以相信,卻又無比真實的秘密:真正的「我」,其實不等同於心智所創造出來,有如幻象一般的「小我」,而是在所有的思考都停止之後,才會浮現出的「本我」。
「小我」有名字、有性別、有國籍、有宗教、以及各式各樣在社會上能夠被定位的身分認同;另一方面,小我也同時背負著我們從小到大,在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各種經驗,因此形成了一個讓我們情緒容易被事件無端牽動的「痛苦之身」。
「本我」,或是托勒在書中所說的「本體」,則是在每個人的生命之中自然具足,一個更廣大、更美好、更超越,無法言說的存在,也同時是我們的真正的「意識」本身。當我們被心智強大的「小我」所制約,無法克制地進行強迫性思考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像是被狂風吹彿的湖面,映照不出真實的自己。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靜心將思考停止,讓自己專注在當下,我們的「本我」就會自然浮現,成為心智真正的主人。
在我們和本我產生連結的時候,會感受到一種由內到外的和諧一致,同時讓自己脫離因為小我過度旺盛所造成的種種痛苦,體驗到一種長久存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寧靜、平安。
從前,當我們聽到「求道」、「悟道」這些詞彙的時候,總會直覺聯想到一些無上崇高、遙不可及的修行過程或神話故事。然而,托勒告訴我們,所謂的「道」即是「本我」,而「悟道」即是在此時此刻連結本我,因此,解脫之道從來就不遙遠,也不假外求,只是多數人都像是坐擁寶藏的乞丐而不自知罷了。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就像是獲得各種知識、技能,必須能夠定義、分別,做出種種歸納和邏輯推演,多多益善;為道,則像是和本我產生連結,當我們學習逐漸放下過去與未來,放下腦海中不曾間斷的心智雜音,臣服於我們僅有的此時此刻,在清明的意識中,我們便能找到生命所有重要的事物,如愛、美、喜悅,創造力、以及內在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