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破「無知」的壁壘》書中,宗教師們用反省的態度指出了「近代自我」;意義是生活在現代社為中,作為個人認識自我的一種基礎。自我,這樣的設定框架,在佛法裡面被視為是「無明」,因著自我錯覺的框架,執著於種種設定,是痛苦的根本來源。
書中的養老教授提出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以及我們所依附存的「自我」,其實都是相當脆弱的存在。以佛法來說,一切都是因緣法的無自性;科學的話就是因果條件與自然定律。因而自我的設定和意志追求的強化,使當代人們陷入煩惱和創造巨大痛苦。
要了解這種框架性的錯覺,可以從兩個角度, "生物學”的「自我」和”社會性”的「自我」。這樣的切入點,提供了我們理解真相的管道,那就是人的「自我感」,第一會基於生物性基本需求、本能衝動,例如覓食..安全..繁衍..哺育,這些是所有生物體感覺到自己的重要存在。
第二就是社會建構的"自我",例如台灣社會制度都是建構在"個體人權力與保障"的基礎下,以家庭為單位目標的運作去穩定秩序。所以工作、家庭的維護,就成為一個人基本生活動力的最大核心。
總結來說,在佛法的角度,這些都只是世間所框架我們身心思維網絡的自然現象。如果要破解,首先就要釐清處作為一個人,所構成的基本生存要素。其次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格主體,所扮演的互動角色。
最後我們就能夠更深遠地反省,作為一個「自我」,究竟是在哪些洋蔥包裹之下,而體驗到的如夢又幻識的真實經驗。當身心逐漸往清晰醒覺,又實際當下的角度,好好活著,那麼證悟的日子就不遠了。
推薦閱讀《突破「無知」的壁壘:科學與佛教的震撼對話!有助打破大腦的「自我」框架,消除煩惱最佳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5733?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