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與達摩祖師

2021/10/1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情提要:劉裕成功擊潰桓玄後,恢復晉祚,挾著巨大功勳而圖謀篡位,因此發動北伐,成功收復洛陽與長安。並於西元420年,劉裕接受東晉末代皇帝晉恭帝的禪讓,開創了南朝中的宋朝,是為宋武帝。劉宋最大特徵,就在於組成其政權的核心成員並非貴族,而是武將。其後宋文帝開創了三十年元嘉之治,但因發動與北魏的戰爭,一敗塗地後,宋朝國力便開始走下坡,而皇室間爭奪權位引起宗族間的互相殺害,更加速了宋朝的滅亡。
消滅宋朝並建立南齊的蕭道成,親眼見證了宋朝如何因骨肉相殘,而步上滅亡之途。因為這個緣故,他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們重蹈覆轍,可說是費盡了苦心。然而南齊最後還是難逃亡國的命運,由此可知這個現象的本質並沒有那麼單純。
宋朝奪去了貴族的兵權,卻發生皇族之間互相猜忌,這些皇族既然連親人都無法信任,只好另尋能夠信任的人。而在當時的狀況下,要在現實中找到值得信賴的人物,對方一定不是皇族,通常是出身卑微的人。宋朝最後遭異姓武將蕭道成篡位,或許是必然的結果。劉裕以卑微的身分發跡,一生中總是憑著自己的實力,打倒並殺害對手,這樣的價值觀,當然也會顯現在其家庭教育上。何況其子孫成了位高權重、手握重兵的皇子,再加上親人之間互相猜忌,最後骨肉相殘也是可以預期的。
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南朝時代,有著相當嚴格的身分階級制度,但是社會各階層卻普遍存在著以下犯上的風氣。不僅是中央,就連地方的軍閥,也出現了許多希望透過領袖揚名立萬,讓自己跟著出人頭地的基層人士。不論是於公於私,居上位者都不斷承受來自下位者的這種壓力。負責統率藩鎮的皇子們,承受來自屬下們的升官欲望,到頭來只好想盡辦法篡奪皇位。
想要靠與上位者打好關係,以獲得更高地位的人,可不是只有武將而已。還有很多人憑藉武力以外的方式,贏得上位者的青睞,得到了飛黃騰達的機會。特別是靠著巴結皇帝以壟斷權勢的弄臣,在當時的史書內被稱為「恩倖」。 另一方面,宋文帝之後的孝武帝,推動中央集權,把權力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權力過於集中的結果,導致皇帝身邊需要一大群幫他辦事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為政者的需求與庶民階層的崛起,形成了各取所需雙贏的局面。雖然在宋文帝時期,便已出現這樣的徵兆,但直到孝武帝之後,才開始出現恩倖政治大行其道的現象。
而這些「恩倖」,大多是商人或具有商業背景的人物。這些人活躍於南朝的政治界,與當時的貨幣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南齊的興亡
西元450年北魏南侵之後,宋朝國力便一蹶不振,到了宋明帝時代,淮水以北至山東半島已全遭北魏奪走。後來消滅宋朝,建立南齊的蕭道成(齊高帝),正是崛起於這一帶的軍閥。他在北魏的淮陰地區(江蘇省)以軍閥的身分不斷累積實力,最後被徵召至中央,擔任軍政職務。宋朝末年,他在平定了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範、荊州刺史沈攸之等人的叛變後,趁機消滅國力空虛的宋朝,建立了南齊。南齊初期,齊高帝及其子齊武帝一改宋孝武帝以來的施政方針,以回到尚未受北魏侵犯前,元嘉之治時期的安定社會為目標,成功讓社會恢復一定程度的小康狀態。其象徵性的政策,就是廢除了「臺使」制度,之前的宋孝武帝時期,宋朝因與北魏交戰而導致國庫空虛,宋孝武帝為了確保中央的財政來源,自中央派遣使者至地方,監督官員的徵稅狀況,這就是「臺使」。但許多臺使仗勢著其中央高官的身分,犯下許多不當斂財的違法行徑,令百姓深受其害。齊武帝的兒子竟陵王蕭子具有鑒於此弊端,建議朝廷廢止這個制度。此外,當時還採取了延長地方官任期以鞏固其地位的政策,希望能藉此改善民政。
但當時的社會局勢光靠這些政策已難以安定民心。宋文帝末年,朝廷曾為了攻打北魏而向百姓徵兵,到了宋孝武帝時期,又不斷加稅及過度徵調勞役,而這些稅役徵調的工作,則全交由臺使負責。另一方面,當時的士人(貴族)並不用負擔稅役。每個人的戶籍上都會註記是「士人」還是「庶民」,但是財力雄厚的庶民可以藉由賄賂,改為不用負擔稅役的士人,西元486年,朝廷決定對戶籍實施檢査並加強課稅,此舉引來百姓反彈,為南朝財政提供穩定來源的浙江一帶,發生了庶民叛亂事件,由於領頭者為唐寓之,史稱唐寓之之亂。百姓對戶籍的竄改,不僅讓士、庶的區別變得模糊不清,而且造成稅賦、勞役來源減少,使財政更加吃緊。如此一來,沒有竄改的百姓就必須負擔更重的稅役,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齊武帝沿襲了上代重用恩倖的風氣,並沒有加以匡正。 總之,宋朝的諸般弊端到了南齊,依然沒有獲得根本的改善。不僅如此,後來繼位的齊明帝,非但沒有設法鞏固王朝基業,反而還實施恐怖政治,將諸王一一殺害,造成皇室分崩離析。因為這些緣故,南齊從建國到亡國只有短短二十三年。
梁武帝時代
南齊的齊明帝為了守住自己的皇位,不惜殺害齊高帝、齊武帝的兒子多達二十餘人,其皇位由帶有「惡童天子」臭名的東昏侯繼承,隨後遭蕭衍(即梁朝開國皇帝梁武帝,在位期間西元502至549年)於雍州襄陽舉兵消滅。
蕭衍是南蘭陵人(今江蘇省常州市),屬於南齊蕭氏一族,父親蕭順之是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的族弟,亦是南齊的開國功臣。蕭衍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從小就展現出文武雙全的才幹,族人們皆對他寄予厚望。他是南齊皇族內的知識份子,為史上著名的竟陵王蕭子良的「竟陵八友」之一,學識涵養豐富,對儒學、老莊思想及佛教學都有極深造詣。南齊末年,東昏侯的暴政令人髮指,連蕭衍的哥哥蕭懿也遭到「賜死」。西元501年,蕭衍集結藩鎮及襄陽地方的豪族勢力,向東昏侯興師問罪,最後攻陷建康。西元502年接受禪讓,開創了梁朝。
蕭衍(梁武帝)懷抱著經世濟民理想與責任感,採取寬厚的施政方針,致力於恢復百姓生計。在官吏任用策略上,他一方面明確區分士庶貴賤,一方面又為了順利推動國政,採取重視個人才能與教養的方針,督促貴族階層發起自我革新,同時並進行官制改革,整頓貴族制度。在梁武帝的努力下,這個時期成為南朝史上少見的太平盛世,百姓過著安定、和平的生活。梁武帝在位長達近五十年,由於施政有方,文化繁盛一時。談到梁武帝,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梁武帝愛好佛學,曾與印度來的高僧菩提達摩有過一面之緣,由於達摩祖師為中土禪宗帶來來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好好的來了解禪宗。
菩提達摩
我們就從「拈花微笑」這個故事開始吧!禪的起源,據《大梵王問佛決疑經》裡記載:有一次,大梵天王來到靈山會上,將一枝金色波羅花獻給釋迦牟尼佛,請佛陀為眾生說法。佛陀應請登座,面對八萬四千與會大眾,默然不語,手拿著波羅花(拈花),環示大眾。當時,會眾都不明白其中的奧祕,困感不解。只有摩訶迦葉會心地展顏一笑(微笑)。佛陀知道迦葉已經領會,於是當眾宜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的開始。佛陀傳授給迦葉尊者,乃至後來禪宗一脈所傳的,就是這個「正法眼藏」,以心印心!
達摩的老師般若多羅尊者(禪宗第二十七祖)是東印度人。般若多羅得法後,遊化到了南印度。南天竺國香至王崇奉佛教,三位王子也信奉佛法。般若多羅知道三太子菩提多羅是法器,只因時機未到。等到香至王駕崩,眾人悲痛欲絕,只有菩提多羅在靈柩前坐禪入定,七天以後,三太子起身要求出家。般若多羅為他授了具足戒,並對他說:「佛陀把正法眼藏傳授給迦葉尊者,輾轉傳到了我,我現在要傳給你。 」般若多羅傳法完畢後,說了四句偈,然後站起來,伸開左右手,各放二十七道五彩斑斕的光芒,又騰身躍到虛空,化火自焚。當時空中的舍利子如雨點般落下,菩提多羅收取後建塔供養。就這樣,「以心傳心」的禪宗宗旨,從迦葉起傳了二十七代,最後傳到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太子菩提多羅(後改名為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禪宗劃時代的人物,身為西天禪宗的二十八祖,擔起把西天禪宗的發展,轉到東土中國的歷史重任
跨水逢羊
菩提多羅從師父那裡得了法,又聽師父勸告,改了名字叫「菩提達摩」。他問師父:「要到哪裡去弘揚佛法呢?」般若多羅諄諄告誠說:「你雖已得法,但現在不宜遠遊。等我滅度以後六十年,你應該到東方震且(中國)去宣揚佛法,普利眾生。你所教化的地方,能夠獲得真傳的不可勝數。我滅度後六十年,那個國家會有災雕發生。你自己多小心!那裡南方的人好追求功業,卻又不懂佛理。你即使到了那裡,也不能久留。」說完,送達摩一偈
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廣東古城「羊城」,《景德傳燈錄》記載,達摩坐船於梁武帝普通年間抵達廣州,武帝得知後詔請達摩到金陵。「獨自棲棲暗渡江」便是與梁武帝話不投機後「一葦渡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9會員
139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