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北魏後期與隋朝統一

2021/12/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情提要: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徹底讓北魏轉型為中華世界的霸主,不再把自己認為是外來民族。除了遷都洛陽、改革官吏制度外,甚至禁止講鮮卑語與胡語。到了北魏後期,依照《洛陽伽藍記》的記載,洛陽有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寺院,各地寺廟達三萬有餘,北魏佛教的發展,可謂盛極一時。
我們無法親眼目睹當時的盛況,但從龍門石窟的壯觀景象,我們不難想像當時皇帝及權貴對佛教熱衷的程度,龍門石窟是在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挖鑿,這股風氣一直持續到了隋唐時代。
每次的改革,總是有些人受惠,有些人受害,此次漢化改革的受害者便是當初有軍功的北魏軍隊貴族們,特別是北邊沿長城設置軍鎮,防範柔然的六鎮軍民,六鎮分別是沃野鎮(內蒙古五原北)、懷朔鎮(內蒙古固陽西南)、武川鎮(內蒙古武川西)、撫冥鎮(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內蒙古興和)、懷荒鎮(河北省張北縣北)。
取自網路
西元494年孝文帝開始漢化後,六鎮軍民社會階級急速下降,以前的特權沒有了,由「國之棟樑」逐步淪落為「府戶」(身分低下,地位低於農民)。而遷到洛陽的子弟,受到漢化的洗禮,各各顯榮,引起了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也致使六鎮一帶,無法漢化,最後更因為反漢化起事。西元524年六鎮起義爆發,雖然被鎮壓,可在鎮壓六鎮起義過程中,崛起的爾朱榮卻成了北魏王朝的噩夢。
河陰之變
爾朱榮在六鎮之亂時候,鎮守晉陽。憑藉著鎮壓六鎮之亂,壯大了自己勢力。當時的孝明帝因與胡太后不和,下詔爾朱榮入京,後撤回。西元528年,胡太后黨羽殺死孝明帝,爾朱榮藉口為孝明帝報仇,發兵攻陷洛陽,殺死大臣王公等兩千餘人,並將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此為「河陰之變」。此時爾朱榮已有篡奪北魏帝位的意圖,但占卜結果並不理想,加上他察覺天下民心尚未完全脫離北魏王朝,因此他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進而擁戴長樂王元子攸(孝莊帝)即位。爾朱榮返回晉陽,以大丞相之位遙控朝政。河陰之變後,北海王元顥等宗室為了避禍投奔南梁,南梁也趁機立元顥為魏王,派陳慶之北伐,一度攻入洛陽立元顥為帝,但很快被爾朱榮所敗,元顥被殺。
孝莊帝在爾朱榮朝見時殺死爾朱榮。之後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與爾朱兆在晉陽合兵,推元曄登基。之後,爾朱兆輕騎殺入洛陽,殺死孝莊帝。西元531年,廢元曄改立廣陵王恭,是為節閔帝。同年,鮮卑化漢人高歡於信都為孝莊帝舉喪,聲討爾朱氏,一邊以勤王口號:「臣而伐君,其逆已甚」,一邊又嚴厲批判爾朱兆的行徑並奉元朗為帝,發兵殺入洛陽。後又改立平陽王修,是為孝武帝,高歡在打敗爾朱氏部後,自留鎮晉陽。高歡仿效爾朱榮的做法,一邊打著勤王的口號,一邊坐鎮晉陽把持朝政,以篡位為最終目的。但即位的平陽王元脩也跟過去的孝莊帝一樣,是個不甘當個傀儡的皇帝,對高歡的擅權行徑做出了種種頑強抵抗。
孝武帝與關中鎮將賀拔岳聯繫,被高歡發現,高歡先發制人,殺大將軍賀拔岳。孝武帝讓宇文泰統領賀拔岳軍,鎮守關中。同年,孝武帝下詔歷數高歡罪狀,高歡聞知後派兵進攻洛陽,孝武帝逃入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只能改立元善見,是為東魏孝靜帝,並遷都於鄴。孝武帝西逃長安後,不久為宇文泰所弒,宇文泰改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至此,北魏分為東魏、西魏,兩國政權落入高氏和宇文氏之手,皇帝成為傀儡,不久更為二者所篡。西元550年,北齊取代東魏,西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宇文泰為後來北周奠基者,根據記錄北周史書《周書》記載,宇文泰出身於北鎮之一的武川鎮,據說「宇文」在胡語中是「天君」之意。清代著名歷史家趙翼在其《二十二史劄記》中指出:「北周與後來的隋,唐建立者皆與武川鎮有所淵源。」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五世祖,據說是移居武川鎮的楊元壽,而且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跟隨宇文泰立下顯赫戰功;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四世祖據說是移居武川鎮的李熙,而且李淵的父親李虎也曾是宇文泰麾下的一員大將。
我們可以說,北鎮之亂宛如是宣告北魏的下一個時代即將到來的戰亂,包含懷朔鎮出身的高歡在內,諸鎮英雄輩出,而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後來達成統一中國壯舉的隋、唐皇室,皆是誕生於宇文泰的勢力之中
東西魏的強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開始是東魏高歡的勢力要遠遠強過西魏宇文泰。在高歡主導之下,幾次發兵征討西魏,最終沒能成功。而西魏的劣勢反而強化了內部的向心力。西魏宇文泰施政方針,關中出身的蘇綽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採用「周官」及制定「六條詔書」。所謂的周官,指的是中國古代周朝的官吏制度,這套假託周朝的官吏制度,將官職分為六大系統(六官),分別為掌管宮中諸官的「官」、掌管地方行政及教育的「官」、掌管祭祀的「官」、掌管軍政的「官」、掌管司法的「官」及掌管車服,弓矢等器物生產的「官」。但為什麼宇文泰很堅定地將《周禮》奉為圭臬,並以此作為國家運作的指標?周朝制度與胡族之間是扯不上任何關係的。進入北魏時代後,《周禮》逐漸受到世人關注,開始在國策的訂定上發揮影響力,尤其是孝文帝的時代,均田制度、三長制度等諸政策都是以《周禮》為典範。倘若概觀整個歷史,或許我們可以說西魏(北周)對《周禮》的重視與拘泥,乃是繼承了孝文帝的施政理念。但即使是孝文帝,在官吏制度上也是沿用魏晉以後的官制,並沒有全面採行周朝的官制。宇文泰與蘇綽卻更進一步,在西魏實施了「周官」制度,顯然其政治意圖是想要藉由這個方式強調西魏才是承襲,發揚北魏精神的正統王朝。宇文泰政權正是透過這種做法凝聚向心力,對抗東魏(北齊)勢力。
從宇文泰的兒子孝閔帝接受西魏恭帝禪讓後,定國號為周(北周)就可以看得出來。蘇綽制定的治國方針中,所謂的「六條詔書」,其內容強調的是各階層官吏(尤其是地方官)所應具備的基本精神,包含「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及「均賦役」
東西魏對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北齊、北周時代。在兩國的對抗之中,北周逐漸佔據了上風,最終在西元577年滅掉了北齊。完成這個壯舉的,便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周武帝宇文邕,宇文泰曾說過「成吾志者,必此兒也」。周武帝在位期間實行廢佛政策,在佛教歷史中是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難」之一。他的廢佛政策不僅廢除了佛教組織,同時也廢除了道教組織,另一方面又設立名為「通道觀」的寺院,企圖以國家權力將儒、釋、道三教合而為一。周武帝全盤否定了當時佛教的墮落一面,企圖將皇帝的權力建立在宗教之上。他曾以這段話來解釋其廢佛的理由:「佛生西域,寄傳東夏,原其風教,殊乖中國,漢魏晉世,似有若無,五胡亂治,風化方盛,朕非五胡,心無敬事,既非正教,所以廢之。」
周武帝成功統一了北魏末年以來兵荒馬亂的華北,但是不久後就病倒了,駕崩時年紀才三十五歲。他在遺詔中寫著:「將欲包舉六合,混同文軌,今遘疾大漸,氣力稍微,有志不申,以此歎息。」字裡行間流露出了無法於在世期間統一天下的遺憾,而他這個未完成的心願,在大約十年後,由接受北周禪讓的隋文帝代為實現了。西元581年,楊堅代北周,改國號隋。自此北朝歷史正式結束,隋唐盛世的大幕徐徐拉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9會員
139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