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蕭衍之死】

2022/07/20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西元316年,統一天下的晉朝喪失了北方的治理權。群雄並起,各自征戰,進入了所謂「五胡十六國」的亂世。
一百二十年的混亂後,由鮮卑拓跋氏與北方漢人合作,一統北方,是為北魏王朝。
近百年的穩定後,北魏內亂再起,始於六鎮。
從北魏邊鎮出身的英雄們,活躍於歷史舞台上。把一個北魏,扯裂成了東西魏,繼而各自稱帝。
但歷史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北魏不是被分成兩邊而已。事實上,最少是三塊。
就像東漢末年,名義上江東孫權跟益州劉璋,都是東漢臣子。但早已不受控制。
《三國志》更明白寫著,赤壁之戰後,江東官員都稱呼孫權為「至尊」。什麼台階都不用找,這其實就是皇帝的意思。
但伸縮自如的孫權,可以自稱江東霸主,也能屈於曹魏之下,導致「記錄不顯」。
同樣的,在南北三國時代,東魏也有這樣一個軍閥。有時候看起來像是接受東魏的指示,攻打西魏。有時候看起來又自行其是。趁著東魏朝廷出征,他居然不幫忙抵擋南朝,反而試圖北上擴張自己的領地。
這個恍如孫權再世的梟雄,名為侯景。
「侯景一介役夫,出自凡賤,身名淪沒,無或可紀。直以趨馳便習,見愛爾朱,小人叨竊,遂忝名位。」
在北魏朝完全滅亡之前,侯景身為一介大軍閥,在北方卻是幾乎完全沒有記錄的。在之前的南北三國篇已經盡量找出來了,沒看過可以往前參考,此處不再重提。
因為接下來,侯景即將撼動整個中國的故事,會非常,非常的長……
西元547年,東魏權臣高歡生了重病,自知不久於人世,就把兒子高澄叫來跟前:「侯景狡猾多計,反覆難知,我死後,必不為汝用。」
最讓高歡擔心的,不是另外擁帝的西魏宇文泰,反而是名義上隸屬東魏,威震河南的侯景。
高歡為兒子立下遺計,親筆寫信希望侯景能夠北上鄴城,獻上忠誠。
來,殺他。
不來,打他。
侯景決定,不去,當然也不會呆呆挨打。連結了河南各地刺史,侯景搶先造反。
某方面來說,侯景賭對了。他一起兵,高歡就掛了。這讓高歡的主力部隊,無法南下應戰。但朝廷還是意思意思派人去打了響應侯景的刺史,取得第一波勝利。
高澄等到勝利確認,才跟朝廷宣布他父親的死訊,並且進行交接。
正在穩定內部的時候,侯景的使者來到,表示侯景有悔過之意。
高澄認為,不管真假,將計就計引誘侯景入京,正是上策。
「我知道你已經跟宇文氏連絡上了,也知道你派人去了蕭衍那邊……他們要是發現你腳踏兩條船,絕對不會放過你。現在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入京請罪,那我還可以讓你繼續統領豫州。只要收拾掉西魏王思政,我便不再追究。」
侯景的領地,在東漢就是兗豫二州的大部分,不過這時已經切成了八州。所以其實高澄是說,你還是可以當個小刺史安養天年,並不是繼續當大官。
是的,比孫權還孫權的侯景,在跟東魏政府開戰之前,就啟動了三方和談計畫。朝廷軍之所以只打一波就撤走,就是因為西魏派出大將李弼帶兵來援侯景。
但一切都在高歡父子的算計中。
事實上,高澄已經跟宇文泰達成共識,換取西魏不干涉他討伐侯景。南梁蕭衍更不用說,早就已經和高歡結成同盟,只是高歡瞞著侯景。
可高澄的心機不夠父親深,竟在信中提及了西魏王思政。
王思政不是八柱國十二大將,是河南地的一根刺。就跟侯景類似,名義上服從西魏,實為自立。
但隨著西魏李弼東來,王思政予以接應。
侯景可清楚了,東西二魏,加上他跟王思政兩人的若即若離,就是造成今天詭異平衡的主因。一旦王思政崩盤,就算高澄不追究他,西魏也會來奪他的領地兵士。
此間終難善罷,侯景立刻派遣使者去見蕭衍。表示蕭衍若肯接受投降,他這邊共有十二州牧願意一同。到時函谷關以東,青徐以西都將歸南朝所有。再打下青徐,南朝一統指日可待。
大好買賣,為何不納?
蕭衍即使召開廷議,以謝舉為首的許多官員都反對接納侯景,但年老的梁武帝卻是一意孤行。
梁朝送出詔書,命侯景為河南王,大將軍。如東漢初年的鄧禹一樣,為南梁前線總指揮,可自行分封。
高澄得到消息,隨即派兵征討侯景。
狡猾的侯景,先向宇文泰討救兵。他知道,宇文泰跟高澄會故意做戲。
果然,西魏兵至,東魏即退。正當西魏大軍準備趁侯景鬆懈突襲時,南朝的部隊趕到了。
大家各顯神通,書信往來縱橫對決。河南地就此以侯景為核心,展開南北三方會戰。
然而,蕭衍對於不停往前線灌注兵力,沒有興趣。蕭衍喜歡「不戰而屈人之兵」。
侯景就寫信給蕭衍說,我這邊最好也要有一個魏國皇帝,才能掌握民心士氣。
正合蕭衍心意,反正南朝的元氏宗親會都夠打十八桌麻將了,送一個上去也沒什麼。但蕭衍不知道的是,前面這一段局勢大好,是因為王思政還在扛著東西魏聯軍呢。
新魏帝一上來,王思政已被攻破,東西魏不約而同的一起把砲火轉向侯景。
侯景難以抵禦,一路退到淮水北側被圍。南朝支援不足,很快就糧盡退兵了。
一如北魏降將多年來的慣例:手下的北兵,根本就不願意渡過淮河,去當南方野蠻人。最後,侯景除了身邊心腹,只帶了八百兵馬抵達南梁所佔領的壽春城。
也算是南朝命官,侯景連忙上書請求自貶三級。梁武帝蕭衍非但不准,還授與侯景壽春當地治權與軍權。
而侯景也立即展開徵兵,並且停止交易稅與田租的上繳。
這還不夠,又請南朝送上錦繡綢緞,說要給軍人做衣服。
負責監督侯景的南朝領軍朱異反對,說壽春只是邊疆,送青布上去就可以了。
侯景對布料沒意見,但對手工有意見,隨即又請蕭衍支援巧手工匠,作衣服的蓋房子的,他全都要。
對於南朝文武百官許多人來說,侯景停繳稅,求布匹工匠,那就是為了割據當皇帝做準備。
割據只怕不假,但要求布料、工匠,很可能有另外的用途。
侯景,應該是要做生意。
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絲路與海上貿易源源不絕,支撐起了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的連年征戰。
侯景此刻身處南北交界,真的想要巨大的力量來雄霸一方,光靠一城一地的人口與產出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沒有時間。
外交爾虞我詐,白天的敵人是晚上的朋友。侯景根本沒有時間慢慢農起來。但拿海上貿易的產品,跟絲路的商人交易,那就真是奇貨可居了。
變化來得則比想像還快。
侯景十二月才退入壽春,三個月後,高澄就派先前俘虜的南朝將官還朝,與蕭衍再結盟約。
蕭衍覺得很可以,侯景覺得很緊張,一再連續上表想說服蕭衍。這時,侯景周邊的刺史鎮將,就紛紛上書說,侯景有異狀。一樣,大家的書信都要先到領軍朱異那邊。
朱異表示,侯景就幾百個北人士兵,能掀起什麼浪來?現在南北盟議,他跟北朝有舊,認為不可信任加強防守,也是剛好而已,你們亂個屁啊。
於是,侯景的書信去了建業,蕭衍雖然不同意撤銷盟約,但也撥了一些賞賜來安撫侯景。至於其他人告發侯景的書信?就全給壓下了。
半年後,西元548年八月,侯景起兵造反,揚聲南下進攻合肥。
壽春合肥接長江,三國時代孫權都是逆著這個路線打上去的,雖然沒打穿但也是經典戰線啦。
蕭衍連忙調兵遣將防守,但叛軍只圍北面,不進攻。
侯景繞路了,繞從東關之戰時,丁奉所走的奇兵路線。
要知道,中國幅員遼闊,人能走的路,那是無奇不有。不過俗話說得好「條條大路通羅馬」,講啥?
行軍的路線,原則上是固定的:因為人數眾多,車馬工具的數量也多。江南戰事的固定思維,就是水路運兵量最大。不然你前軍到了被人家殺個精光,後軍都還沒到呢。
侯景本軍從山路竄出,奪城擒郡守,轉眼已至長江邊上。
一渡江,建業就在眼前。更截斷了朝廷跟合肥「大」守軍的聯繫。
蕭衍緊急調動了三千兵馬巡江鎮守。
現在江西都是幹……是贛這裡都是戰爭迷霧,蕭衍根本不能確定侯景會從哪邊渡江。這就是奇兵的連環效應,也是對蕭衍這種善於用兵的人,最好的心理攻勢。
啊,就像三國演義說曹操在華容道一定會走有煙火的道路一樣。
哪裡料到,侯景這次就正攻,朝長江最佳渡口,歷陽前進。
歷陽太守想,敵強我弱,不如夜襲。結果侯景奇中有正,正中有變,設伏擒殺夜襲部隊。歷陽太守,投降。
到了這裡,侯景的「大計」才要發動。
原來,他早與臨賀王蕭正德合謀。蕭正德這時,是南京的頭號親王,隨即被任命為大都督,往歷陽對岸屯駐。
抵達駐地,蕭正德就申請了幾十艘大船入京載貨。卻是先在歷陽接了侯景部隊,來了一個「逆白衣渡江」。
侯景在建業北面的京口下船整備,確認巡江守軍撤退後,開始進軍。
蕭衍聞訊大驚,能用的兵馬都給蕭正德帶走了,這次真的是要拿私房錢出來拚命了。以宣城王蕭大器為帥,領羊侃等人佈下防線。
侯景早有計謀。
殺入京城開無雙,你也得手握萬人敵。不然,就以萬人敵之。
侯景不急著入城,而是開始掃蕩周邊,讓城外居民知道叛軍來攻。成千上萬的百姓,無不急忙收拾細軟,退入京城。
城門,關不上了。
混亂中,只有羊侃保持沉著,安排難民,更斬殺數名士兵立威,總算控制住局面。
然而,叛軍已至,跟著亂民一同衝了進來。直接打到了皇城外圍。
羊侃率人苦苦抵擋,關閉宮門又鑿開幾個洞,憑著羊侃天生神力像打地鼠一樣刺死了不少賊兵。
叛軍又佔領東宮,對城內放箭。梁軍連忙募集勇士,趁夜去把東宮給燒了。
侯景見狀,索性要叛軍四下放火。
天亮,蕭正德的大軍抵達。
第一波攻城的,是「尖頂木驢」。
尖頂木驢是形狀像一個活動房子的「衝車」。木架粗大,木板厚實,外蒙生牛皮,弓箭飛石都無法傷害到上面的士兵。
侯景這點子應該來自於蒙衝(船):過去蒙衝被劉裕帶去北伐,北軍也是不知道該如何對付。
不過羊侃反應很快,馬上要守軍製作火箭。嗯,其實比較像燃燒彈,差別是不能射,但可以依靠箭頭釘在尖頂木驢上。
燒車。
侯景奇計失效,隨換正道:起土山登城。
羊侃又命人挖地道,讓土山接近城牆就垮掉。
侯景再施第三板斧,以登城樓車推進。城中守軍大驚,怎麼辦呢?
羊侃說:「虛張聲勢,樓車可以用他前面就不會出那兩招,這個一定是臨時作來嚇唬我們,想讓我們出城阻擋,不用理他。」
果然,樓車一往前走,就倒了,侯景部隊裡沒有專門的工匠,急就章的樓車誘敵失敗,想要推進也是不能。
事已至此,侯景下令設圍不攻。
這時,建業城中的朱隊友,朱異又說話了:「敵軍士氣已弱,我們應該出兵啊。」
羊侃道:「千萬不要。進出口狹窄,本來就是利於防守,你現在出去送人頭,人家氣勢又上來了啊。」
可羊侃畢竟不是主帥,主帥說,正是反攻時機,大家就殺出去了。
一如所料,送頭去的。
羊侃的兒子也被擒獲,綁到城下勸降。
「我全家就是來給梁朝效力的,你殺我兒子,他還要感謝你呢。」
你是不是在想,怎麼就沒有其他部隊來救駕呢?
因為訊息全面斷絕。
梁朝絕大部分的軍隊,最後收到的命令大概就是:「蕭正德為平北將軍,督京師諸軍討賊。」接下來,蕭衍就被圍了。
而再來大家收到的消息,就是「蕭正德稱帝」。
這步棋有好有壞。好的是,大多部隊認為就是改朝換代,靜觀其變。壞的是,認為自己比蕭正德更有資格接棒的親王,就會趕回來了。
首先是邵陵王蕭綸回擊。
侯景雖然及時迎戰,打敗蕭綸,但也緊張起來了。
他剛進入建業時,想說很快就能搞定,採取了義兵戰術,善待百姓秋毫無犯。
但在羊侃的力守下,不得不說,叛軍的士氣逐漸低落。大家需要一點甜頭。
「蕭正德稱帝」,是給蕭正德的甜頭,即使伴隨著風險。
而士兵們,也需要甜頭。
百姓們,就有苦頭吃了。
隨著蕭綸敗戰,消息,也跟著傳開。
援軍一波波的來,就連鎮守合肥,還在傻傻跟侯景分部作戰的鄱陽王蕭範,也派兵回轉了。
這時候,就是蕭衍朝廷被叛軍侯景圍。叛軍侯景又被「義師」所圍。
見勢不利,侯景向蕭衍提出和談。
朝廷不知道外面的情況,原本不打算理他。但隨著被圍兩方的糧食都開始見底,就談判了起來。
時為西元549年初。
羊侃剛死沒多久,朝廷也不能讓侯景知道,大將已去。朝廷同意,割江右(江西,江北)之地給侯景。
侯景則同意撤軍。
但是,當雙方交換盟約之後,一波新的義軍抵達。
侯景通報朝廷,新的義軍不承認我們的盟約,沒辦法,我只好消滅你們了。
城內大亂,合肥來的義軍因為已經有通聲息了,趕忙進來支援。沒想到,中了侯景的埋伏。
侯景只是在爭取時間。這次,他破堤決水,攻破了建業皇城。
時值三月。
燒殺擄掠,表過不提。
侯景入宮,隨即帶了五百甲士去面見蕭衍。然後,轉頭廢掉蕭正德的皇帝之位,自己登上丞相之位。
最終,丞相侯景取出了皇帝詔書,勒令諸「義師」退兵,化解了這場內亂。
五月,八十六歲的蕭衍駕崩。
《梁書》跟《南史》都記載,侯景大幅減少蕭衍的皇宮預算,要什麼都不給,連御膳都被「精簡」。
於是蕭衍很不開心就氣死了。
至於《資治通鑑》在這裡把蕭衍寫成袁術,因為喝不到蜜水而死,我不知道是哪來的。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原典」《梁書》的互現法:蕭衍的帝王飲食。
「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食而已。」
蕭衍五十歲之後就不行房事,不飲酒,不辦音樂會。一頂帽子戴三年,一件被子蓋兩年。這樣一個人你說他人生最後跟袁術一樣想喝蜜水,老實說我是不太信。
但侯景自此展開為時兩個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可能性,就算沒有98%也有87%吧。
是的,蕭衍之死,不過是侯景撼動南北三國的第一幕而已。
十數年,英雄並起。
轉眼間,煙消雲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7會員
793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