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窩蜂準備上架的加密貨幣相關ETF擺上審批流程中,連結Bitcoin期貨的ETF即將在美股正式批准上市,也讓比特幣再多一個進入主流投資市場資產配置的管道,市場的預期也推升了BTC兌美元的價格衝到6萬之上。
比特幣與一眾加密貨幣,是不是超寬鬆貨幣政策下的鬱金香?這些虛擬幣到底有沒有實用的價值,還是只是用來洗錢的炒作?這其實已經是很落伍的問題。
比特幣已經在特殊資產上,確立了自己作為加密貨幣這個另類投資指標地位,由於供給已經固定總量會在2100萬顆,長期價值基本上就是以未來需求的大小變化決定,從幣圈之外投入的新資金越多,長期他就只能越往上漲。
所以問題應該是,他的天花板在哪,下檔風險又在哪?
以資產類別的市值排行來看,黃金目前的總市值大約是11.2兆,而比特幣則已經接近白銀的總市值到了1.14兆,大約是黃金的1/10。要估算比特幣的天花板,其實就是估算全球資金對於價值儲存的需求,如果比特幣能取代黃金30%作為價值儲存的功用,那比特幣現在的價值就是18萬一顆。換句話說如果你覺得比特幣現在就能百分之百取代黃金作為另一個價值儲存的資產,那他現在的合理價值就是60萬一顆。
加密貨幣圈的指標上市公司之一,Galaxy Digital的 CEO Michael Novogratz在Q2電話會議說目前比特幣佔黃金的總市值大概9%,他認為若2025年可以達到黃金市值的50%,那每顆比特幣的價格就會到25萬美金一顆,他認為這是個合理的目標。
由於比特幣的通縮性質,事實上實用價值跟其他實際金融應用的加密貨幣比起來並不高,主要就是看中他作為未來價值儲存定錨的資產。
作為價值儲存的工具,黃金是許多傳統機構資產配置的一環,用來對沖市場恐慌以及通膨風險。而市場上已經越來越多傳統金融機構和他們的客戶,開始將比特幣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環,甚至將資產配置加入其他代幣。
另一種思路,則是加密貨幣整體市場做為一種資產類別的整體,而比特幣目前大概佔整個市場的40-70%。也就是說假設加密貨幣整體,成為與黃金一樣資產配置佔比的存在,那指標性的比特幣可能就會是約40%黃金的市值。
其中一個大的變數是,比特幣在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佔比,會不會維持在4成以上。由於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NFT近期繁榮的發展,非比特幣與以太幣的相對小市值幣種,也都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場佔比。
整體加密貨幣的市值,已經來到了約2.5兆,即便比特幣價已經再創6萬大關,但佔比卻仍不到五成,加密貨幣市場對於價值儲存的需求,在未來也很可能不會超過五成,更多的錢可能會流入不同的區塊鏈應用的幣種(至少在加密貨幣牛市時,更多的需求不只是價值儲存,在熊市時則相反)。
很多人認為,比特幣因總量固定會是抗通膨的商品資產,但是過去的走勢其實跟現實經濟通膨大小並沒有太大關係(其實黃金也是,下面這個圖可以看出來)
但若將黃金與比特幣都視為價值儲存的載具,一顆比特幣BTC和一盎司黃金價格的對比,不同時期的高點,雖然分別出現在2013年底聯準會Taper以及2017年底準備升息縮表時,但其實也無法解釋為什麼2019年也有一波顯著漲幅。
或是把目光放到全球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也說不通大擴表時比特幣的漲勢沒有隨著QE規模而反應,反而更像是類似股市的更高風險資產,隨著市場風險情緒偏好高時加速大漲。
也因此,我認為用經濟基本面或貨幣寬鬆程度,來判斷比特幣的走勢基本上是瞎扯。比特幣就是一個越多人與越多錢加入加密貨幣圈作為資產配置,幣價就會走得越高的資產,不是什麼通膨的hedge,市場恐慌避險,或是規避貨幣天量超發避險的資產,畢竟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波動都很大,要作為價值儲存的工具,沒什麼人能接受你今天值100塊的東西下個月剩下50塊,價值毀滅的速度還快過股市,現階段根本無法作為價值儲存的工具,而更像是風險高波動高成長的商品資產,市場還在找尋他的合理定價共識。
事實上,我更相信比特幣,目前是在一個區塊鏈加密貨幣教傳教普及化的擴張過程,每一次有新的大鱷(無論是個人或是機構投資者)信仰者加入,就會墊高前期加入者的報酬,讓前面的加入者更堅定自己的信仰長期持有不賣,同時用己身資產暴漲作為見證,向更多人傳教加入達成利己的正向循環,產生更強的網絡效應。
幣圈每一輪新的暴發戶,都有強烈的樂觀信仰與風險承受度,將資金或加密貨幣資產,投入新的項目,墊高新項目者無論是Defi或NFT的報酬,創造更大批的新富階級。吃到甜頭的人,說服更多個人與機構資金投入複製他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