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對於新款Apple MacBook Pro,我關心的其實不是處理器/傅瑞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Apple在剛發表的MacBook上,採用了效能非常高、耗電非常低的新款M1 Pro和M1 Max,號稱是目前筆記型電腦上最優越的處理器。這非常棒,但對我來說都是時間一到就會出爐的麵包;我更關心的,則是未來行動電腦型態和介面的演變。

raw-image

昨晚(2021年10月19日凌晨)Apple推出了使用新一代「M1 Pro」和「M1 Max」處理器、針對影音處理等專業市場設計的「超強」MacBook Pro筆記型電腦。

關於這兩款處理器的強大之處,影片中有詳細的介紹,這邊就不再贅述。

其實相對於超強的處理器,我比較有興趣研究的是回顧過去、也跟更長久的未來相關的人機介面發展:在這一代新機種上,始於2016年的「摸摸棒」(touch bar,正式名稱叫「觸控列」)的消失、重新被加回來的各種實體連接埠。

事實上,摸摸棒的誕生、以及實體連接埠的減少,都可以說是Apple從幾年前開始,試圖徹底改革電腦介面的實驗。

(如果你覺得Apple只是為了節省成本、或是搞飢餓行銷才這樣做,那就是思路不同,可以不用繼續往下讀沒關係。XD)

Apple之野望

過去幾年以來,Apple在這方面做了幾件事:

  1. 單線化:除了電源線還省不掉之外,其他的連接線和連接埠都盡量減少。
  2. 無線化:經由上述過程「節省」下來的連線,盡可能以無線網路(包括藍牙)來取代。
  3. 觸控化: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甚至已經培養出「不太會用鍵盤」的世代;所以將針對未來市場設計的電腦介面盡量觸控化,應該也是趨勢之一。

關於前面兩點的深入討論,可以參考我在2014年寫的這篇文章:

或許以上三點你不一定認同,但不妨想像一下:在未來背景科幻片中出現的「手持電腦」,是不是多半符合上述三個條件?所以這應該是也是大家想像得到、甚至心中認可的趨勢沒錯吧?

筆電上的失敗實驗

但有趣的是,從結果論來看,Apple的實驗在iPhone/iPad上成功了:連接線和「孔」都越來越少,大多數事情透過觸控都可以做到;也幾乎沒人抱怨怎麼沒這個那個孔、怎麼沒有實體鍵盤。

但是在筆電上失敗了:摸摸棒暫時被淘汰,一些原本拿掉的插槽和連接埠也回來了。我甚至可以想像得到SD卡插槽重新登基之後的冷笑表情。

為什麼?

可以隨手拈來的淺層原因很多,例如:

  1. 電腦(或者說「專業級筆電」)還是得用來處理大量資料,操作也複雜,目前的觸控介面還做不來。
  2. 年輕人都很習慣用手機,所以觸控都沒問題;會用電腦做複雜工作的,都是仍然習慣用實體鍵盤的「老人」。
  3. 會自己拍片的YouTuber這類人物,在五年前還幾乎並不存在,但現在這些人在拍完片之後,會需要SD卡插槽來轉檔案。
  4. 觸控介面的設計、以及無線網路的技術進步都太慢,跟不上許多類型工作的需求;所以只好請出已經成熟、而且速度和穩定性都更好的「傳統」介面回來頂著。
  5. 效能越強的筆電,反而會需要連接更多種類的外接設備,而這些設備並不像你們家Apple那麼高瞻遠矚,而且需要傳輸的資料量也不是無線網路可以負擔的,所以大家還是乖乖的用回傳統方式。

當然理由還可以有很多。只要你不喜歡Apple的實驗,自然就有你的道理。

簡單的說,就是單線化/無線化或許是未來的趨勢,但現在的技術和週邊設備沒有跟上需求,使用者的習慣也還沒有轉換過來,所以實驗至今並不成功。

觸控時代

我過去曾經探討過一個問題,就是「觸控+鍵盤」操作方式對使用者的便利性、以及電腦從「純鍵盤」到「純觸控」這個(必然的?)世代轉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障礙。

在2012年的〈電腦沒有觸控螢幕會難賣?〉一文中,我提出了一個譬喻:

你可以想像自己一邊彈鋼琴(打字)一邊翻譜(觸控)、還要伸手摸個貓(滑鼠),這樣持續整個上班日嗎?

只要有更好、更直覺、更人性的操控方式,鍵盤和滑鼠並不是什麼值得留戀的設計;我要強調的是,要在已經成熟的物理環境下推動新的操作方式,並不會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在一誕生就是「純觸控」的iPhone/iPad這類產品上,幾乎沒有經過這樣的陣痛期(其實是有的,在iPhone之前的智慧手機都有實體鍵盤),而早期因為2G/3G網路不成熟的外在環境限制,大家對於「網路連線」也沒有太多的抱怨,但用於連接電腦充電、管理內容的線則是必備的。

(問個問題:你的手機有多久沒跟電腦實體連線了?)

2007年iPhone誕生的大約十年之後,「不太會用鍵盤」的世代開始出現,而這些人也會成為「未來介面電腦」使用者的預備軍;加上了鍵盤的設備(包括實驗性加上了摸摸棒的筆電)對他們而言,甚至可能是一種學習使用上的障礙。

反過來說,對於(包括我在內)過去三四十年習慣使用鍵盤滑鼠,可以憑實體鍵盤觸感打字(這一點目前在觸控介面上是沒有的,雖然Apple在這方面也有「Haptic touch」的實驗),靠著滑鼠雙鍵、移動、滾輪就可以做很多事的世代而言,因為目前的觸控功能只有「2.5度空間」,所以並不特別好用;而實體/觸控混合的設計,更是令人手忙腳亂的效率殺手。

所以,雖然觸控化是未來的趨勢,年輕一代也透過手機的訓練準備好了,但在「老人」仍然保留著部分過去的電腦使用習慣、無線網路和觸控人機介面也還不夠成熟的前提下,前面所說的「單線化、無線化、觸控化」方向,很可能會是一個歷經二三十年的痛苦過程。

現在我們就正在這個過程之中,而各家廠商也都在各自尋找方向。

結語

處理器的進步,在今天是可以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時間到了就會出現,屆時只是需不需要、買不買得起的問題,所以我不是那麼激動。

但本文提到的幾個問題,影響和演變的時間將會比今天發表的這一代產品起碼多上十年、也關係著未來的人們怎麼與機器互動,所以反而是我比較關心的課題。

對於Apple來說,「不得不」拿掉摸摸棒、將原本取消的連接埠加回去,可以說是短暫的挫敗,證明他們走得太早、想得太美;也可以說是今日消費者的勝利,因為大家真的需要更多孔的設計、而且也不那麼喜歡摸摸棒。或者說,大家並不那麼喜歡參與這個實驗。

但我相信,只要這個方向仍然是趨勢、使用者世代仍在在轉換、技術仍然會進步,新一代的無線和觸控技術,都會在未來某一天以新的面貌重返江湖。

往好處想,會有這樣的挫敗,正因為他們是Apple,所以往往比別人更早有這些想法、也更敢於實踐;而不是等別人都實驗完了,證明某種概念真的可行,再來跟風同樣的設計。

如果你想使用MacBook Pro,但討厭先前的設計,那麼不妨慶祝一下這次消費者的勝利;如果你喜歡先前的設計,代表你對電腦的概念更加前瞻,這當然也是好事,而且如同我告訴你的,這些以後都還會回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簡單的工作,M1 的效能甚至高過超厲害的 M1 Pro/M1 Max。
Thumbnail
簡單的工作,M1 的效能甚至高過超厲害的 M1 Pro/M1 Max。
Thumbnail
Apple在剛發表的MacBook上,採用了效能非常高、耗電非常低的新款M1 Pro和M1 Max,號稱是目前筆記型電腦上最優越的處理器。這非常棒,但對我來說都是時間一到就會出爐的麵包;我更關心的,則是未來行動電腦型態和介面的演變。
Thumbnail
Apple在剛發表的MacBook上,採用了效能非常高、耗電非常低的新款M1 Pro和M1 Max,號稱是目前筆記型電腦上最優越的處理器。這非常棒,但對我來說都是時間一到就會出爐的麵包;我更關心的,則是未來行動電腦型態和介面的演變。
Thumbnail
前言  最近同時拿到了蘋果新的M1 MacBook Pro 13” 以及微軟的 Surface Laptop 4 15”. 身為資深的Mac使用者及工作上大量使用Unix/Linux, 對微軟 WSL2 十分充滿期待。所以想來開始比較在這兩個環境下工作的優勢及劣勢, 請期待一系列文章。
Thumbnail
前言  最近同時拿到了蘋果新的M1 MacBook Pro 13” 以及微軟的 Surface Laptop 4 15”. 身為資深的Mac使用者及工作上大量使用Unix/Linux, 對微軟 WSL2 十分充滿期待。所以想來開始比較在這兩個環境下工作的優勢及劣勢, 請期待一系列文章。
Thumbnail
二○○七年在Macworld上,賈伯斯在演講進入第四十一分鐘左右時,開始介紹iPhone。他切換到下一張投影片,上面是一個黑色的蘋果商標遮住太陽的圖,接著他說:「我從兩年半前,就一直期盼這一天的到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款革命性的產品誕生,改變一切。」
Thumbnail
二○○七年在Macworld上,賈伯斯在演講進入第四十一分鐘左右時,開始介紹iPhone。他切換到下一張投影片,上面是一個黑色的蘋果商標遮住太陽的圖,接著他說:「我從兩年半前,就一直期盼這一天的到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款革命性的產品誕生,改變一切。」
Thumbnail
蘋果自行研發的5奈米製程M1晶片是Intel(英特爾)架構改為ARM(安謀)架構的「飛躍」,突破了英特爾x86架構電腦的長年壟斷,讓高通、聯發科、NVIDIA與三星電子等ARM架構筆電起死回生。而類似蘋果M1晶片的AI(人工智慧)晶片,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廠的研發的趨勢,AI晶片的爭霸戰正方興未艾。
Thumbnail
蘋果自行研發的5奈米製程M1晶片是Intel(英特爾)架構改為ARM(安謀)架構的「飛躍」,突破了英特爾x86架構電腦的長年壟斷,讓高通、聯發科、NVIDIA與三星電子等ARM架構筆電起死回生。而類似蘋果M1晶片的AI(人工智慧)晶片,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廠的研發的趨勢,AI晶片的爭霸戰正方興未艾。
Thumbnail
Apple不久前發表了使用自家M1處理器、令人期待已久的新款Mac系列電腦。大家都已經知道新處理器的功能很強,但有一點還是令筆者失望了:為什麼Apple不趁這次過渡的機會,將觸控介面引進Mac電腦系統?
Thumbnail
Apple不久前發表了使用自家M1處理器、令人期待已久的新款Mac系列電腦。大家都已經知道新處理器的功能很強,但有一點還是令筆者失望了:為什麼Apple不趁這次過渡的機會,將觸控介面引進Mac電腦系統?
Thumbnail
Apple在今年的全球開發商大會中,發表了將Mac電腦使用的處理器,從Intel x86轉換到自家「Apple Silicon」的重大宣言。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轉變可能有哪些優點和影響。
Thumbnail
Apple在今年的全球開發商大會中,發表了將Mac電腦使用的處理器,從Intel x86轉換到自家「Apple Silicon」的重大宣言。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轉變可能有哪些優點和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